分享

【独家专访】范建高教授:一石千浪,NAFLD两度更名背后的争议与思考

 tatalanbao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两度更名引争议

——访全球NAFLD更名专家组成员和亚太肝病协会MAFLD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范建高教授




编者按





2020年,悉尼大学Jacob George教授等牵头的以亚太地区为主的22个国家30位脂肪肝领域专家发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新定义:国际专家共识声明》,提出了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时隔三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以及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ALEH)牵头,全球53位专家作为共同作者,于2023年6月24日发表《脂肪性肝病新命名的多学会的德菲尔共识》,建议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变性肝病(MASLD)。NAFLD两度更名引发了业内专家的热烈讨论,也吸引了众多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如果您对NAFLD更名及其诊疗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欢迎点击按钮提交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点我提交)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NAFLD更名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范建高教授专访




两度更名之动因






论坛报:范教授,您是全球NAFLD更名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NAFLD两度更名的讨论和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请您介绍一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度更名的原因。

范建高教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从1980年开始正式报道的,两者都是指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医学界出现了一些对NAFLD和NASH这两个名称的批评。大多数NAFLD和NASH患者都有一个或多个心脏代谢风险因素,但这两个名称却侧重于将排除过量饮酒作为病因。不恰当的名称对于一个疾病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被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nonalcoholic非酒精性的”和“fatty 肥的、油腻的”两个词语也被认为是对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敬和不恰当的术语。

为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由悉尼大学Jacob George教授等牵头的以亚太地区为主的22个国家30位脂肪肝领域专家发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新定义:国际专家共识声明》(以下简称《MAFLD新定义专家共识》),提出用MAFLD这一新术语替代NAFLD,并明确了肯定性诊断标准,这个新命名和定义得到了许多国际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2020年《MAFLD新定义专家共识》发布后,美国肝病研究学会随即联合欧洲肝脏学会及多个国际肝脏学会和患者权益保护组织等,成立了一个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NAFLD的更名事宜,主要围绕是否需要更名、如何更名、怎样确保新的命名透明公开并平衡各方利益等方面展开工作。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及由其牵头成立的指导委员会认为NAFLD的更名应由学会而并非由专家牵头,应吸引更多国际相关组织的参与而并非仅涉及某些区域的相关组织机构,要经过线下面对面的充分交流而并非仅经过线上讨论,同时应尽可能考虑到患者群体和新药研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因此,他们同意更名,但反对将其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并反对取消脂肪性肝炎这个重要的临床疾病亚型。于是2023年6月24日,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牵头,全球53位专家为共同作者,发表《脂肪性肝病新命名的多学会的德尔菲共识》,建议将NAFLD更名为MASLD。这就是两度更名的原因和经过。




两度更名之异同






论坛报:NAFLD从1980年正式报道以来,其名称延续40余年未变更,可最近3年时间却经历了两度更名,请范教授介绍一下第一次更名与第二次更名的相同与相异在何处。

范建高教授:就相同而言,两次更名都认为应使用新的命名方式,来替代长达40年的旧称;都采用肯定性的疾病诊断概念;都取消酒精滥用的污名化疾病术语;都明确将代谢功能障碍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成因来看待。

就相异而论,存在着5个方面的不同。第一,2020年更名提出的脂肪性肝病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疾病术语,在2023年更名中并未得到认可。尽管在4轮投票过程中,有不少专家要求将其保留,但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英语体系的患者权益组织认为,“fatty”一词有“肥的、油腻”的意思,对患者及其家属不够尊重。因此,使用脂肪变性肝病(steatotic liver disease,SLD)替代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相应的,NAFLD替代为MASLD,这里着重考虑的是患者权益组织的利益。

第二,在2020年更名时,我们认为影响脂肪性肝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是临床显著肝纤维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而不是脂肪性肝炎,因此,取消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一疾病名称,强调了无创评估肝纤维化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然而,在2023年更名时,专家组则认为脂肪性肝炎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概念,应予以保留,并使用代谢相关脂肪变性肝炎(MASH)作为NASH的替代术语。MASLD新药研发主要针对肝脏炎症损伤,也就意味着针对MASH新药研发是必要的,从药物审批角度来看,希望可以将MASH纳入新药的适应证。

第三,从代谢功能障碍的定义来看,2020年更名建议,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腰围增粗、血压增高、血液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糖调节受损、胰岛素抵抗、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这7项代谢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满足2项及以上,可将其命名为代谢功能障碍。2023年更名专家共识则认为,超重、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液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等代谢心血管危险因素,只要满足任何1项即可诊断代谢功能障碍。可见,NAFLD更容易被诊断为MASLD,这一不同使代谢相关脂肪变性肝病的诊断门槛更低。

第四,两度更名都明确了MAFLD或MASLD可与其他慢性肝病合并存在。在酒精滥用和代谢功能障碍并存的情况下,2023年更名对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分类和酒精饮用量做了明确界定,这一点在2020年更名中并未明确提及。

第五,2023年更名提出了隐源性脂肪变性肝病的概念,并强调只有隐源性脂肪变性肝病患者才需要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或进行糖耐量试验等特殊检查,以进一步确定是否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并提出可能性的代谢相关脂肪变性肝病的概念。而脂肪变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无须常规检查胰岛素抵抗或糖耐量试验。这点与2020年更名时提倡加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评估显著不同。




两度更名之争议






论坛报:两度更名涉及众多学会、团体、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也涉及复杂的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请问在协调立场、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存在争议和异议?

范建高教授:坦率地讲,两度更名还是引起了不少争论。2020年更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其新定义主要是由亚太和欧洲的肝病专家组完成的,他们不但完成了更名和专家共识,还明确了肯定性诊断标准,新的命名和定义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和不少国际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对更名的领导者、参与机构范围和调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并开始领导组织第二次更名。在2023年更名专家共识中又把2020年更名确认的术语和建议予以否认,这就引起了很多不同意见甚至争议。

从主导层面看,2023年更名是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发起、组织和推进的。吸纳了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以及来自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脂肪肝领域的重量级专家组成NAFLD更名指导委员会;以肝脏病学专家为主,并纳入了内分泌专家、胃肠病学专家、全科医生、政府官员、患者权益组织以及无创诊断和新药研发企业代表等225人,组建6个工作组;历经2年左右时间,开展了6个方面的工作,于2023年6月24日发表了《脂肪性肝病新命名的多学会的德尔菲共识》。值得关注的是,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在2021年更名工作推进的第一轮讨论之后,就表示不再以学会的名义参加,主要原因是难以接受第二次更名的推进导向。随后中东、北非等地肝病学会也未跟进,只有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最终以学会的名义全程参与。

从学会方面来看,亚太地区肝病专家在发布2020年的更名和专家共识后,率先在全球制定了《亚太地区肝病协会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断与处理临床实践指南》,这在全球肝病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认为MAFLD这一术语应该得到保留,因此专门成立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联盟来推动这一概念的普及。同时,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正式书面致信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希望能够得到支持。然而,这两大肝病学会以主席的名义回函,表示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希望亚太肝病研究学会能够加入现有的更名当中,“要团结而不是分裂”。换句话说,美国和欧洲学会从官方角度明确否定了由亚太地区发起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这一命名。这反映了学会之间在更名问题上的分歧和意见不一致。

从专家角度来看,202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以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新定义:国际专家共识声明》的通讯作者等,同样在第二轮更名推进过程中要求退出,不再参与这样的更名活动,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种导向性更名的做法存在不合理且难以接受的地方。

从学术观点来看,是否存在污名化是一个纯学术问题。一些人认为“fatty”一词带有负面联想,对患者及其家属不够尊重,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更准确和中立的术语。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他们的语境中,这一问题并不是污名化的问题。例如,在汉语语境中,fatty是不存在污名化的问题。从投票通过率看,虽然超过了50%,却没有达到2/3这个最低标准,但考虑到患者权益组织的权益要得到充分保障,以及不同国家有不同语言环境,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也有所不同,也需要尊重这样的国家、地区、团体的利益,最后还是使用“steatotic”替代“fatty”。

从非学术因素来看,在更名争议中,我认为除了学术因素外还存在其他因素。比如有些专家因2020年更名时未被邀请而心存芥蒂,因此却积极推进第二次更名;尽管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明确要求,不以官方名义支持这样的更名,个别亚太专家却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官方名义表态支持,给人以“同而不和”之感。另外,在争论中也掺杂了不少政治因素,即更名应由谁来领导和主导的问题。短短3年,亚太地区的专家提出的更名就被否定了,因此,一些专家在理论上可能与你持相同立场,但却无法与你一同行动或表态支持,这表现出较浓的政治色彩。这些非学术因素也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名争议之中国态度






论坛报:面对更名引发的争议,有些学会退出了,有些专家不跟进了,您作为全球NAFLD更名专家组成员,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资深专家,仍坚守其中。有些读者赞誉您的做法展示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智慧,是“和而不同”思想在更名中的践行和体现,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范建高教授:和而不同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作为更名专家组成员,面对更名引发的争议,没有感情用事,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立足全局,着眼发展,保留意见,坚守其中。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始终坚守“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其一,要坚持学术化,不要政治化。学术问题学术化,不应掺杂政治算计,作为学术人士,我们必须秉持道德操守,尽量保证学术问题的纯粹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是一项涉及人类健康的学术问题,其间出现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争论都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当出现不同观点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正确的做法是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交流、借鉴、研究、探讨。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达成共识;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对于认识不清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来总结出普遍适用的规律,这是学术正道。那些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斤斤计较谁有主导权,谁能说了算,谁的威望高、谁的影响大,甚至热衷于搞学术霸凌的人都是不被学术界所认同的。我之所以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前提下同意作为脂肪性肝病新命名共识的共同作者,就是要表明我对2020年更名的赞同,也表明我对第二次更名科学严谨那一部分内容的认可和支持。

其二,要讲团结协作,不要分道扬镳。讲团结不分裂,讲协作不分家,这样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做事情是这样,做学术亦是如此。就NAFLD的更名而言,需要全球各地的学会、专家和学者们的精诚团结、通力协作、群策群力。这就要求我们业内人士站位要高、眼光要远、心胸要宽,不计得失,不争高低。我认为,在NAFLD更名工作上,2020年更名是引领潮流和开拓创新的。比如沿用40余年的名称,是亚太区域专家们率先变更的,而且得到了全球多数专家的高度评价。2023年更名是在2020年更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专家共识也是借鉴了2020年专家共识并加以完善。而且两度更名的专家共识除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差异外,从总体上看其本质是一致的。尽管2023年更名专家共识比2020年更名专家共识可能更完善、更全面、更深刻,代表性也更广泛,但二者是继承发展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三,要审时度势,不要感情用事。我认为当今世界,从肝脏病学研究角度来看,美国肝病学会和欧洲肝脏学会表现是强势的、影响力是大的,他们推出的专家共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药物监管机构完全有可能第一时间响应,后续国际疾病编码组织等可能也会将其收录。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亚太肝病研究协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也只能是执行,而且是被动地执行和推进。我之所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留了下来,就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保留了自己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赌一时之气,不争一时之利,不图一时之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适应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完善自身的学术领导力,为下一轮的更名做更多循证依据的研究工作。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亚太肝病学会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

如果您对NAFLD更名以及相关诊疗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非常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非常期待听取您的声音!

互动按钮

审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范建高教授

采访: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  佟艳华 

图片

范建高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目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上海市小儿消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天士力脂肪肝学院院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兼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名誉组长、肝病相关消化疾病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肝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Clin Mol HepatolJ Clin Transl Hepatol分册副主编,Hepatology等SCI期刊编委。

长期致力于慢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主编学术专著和科普读物20本,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总被引3万余次,百度学术H指数83;其中第1和/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Gastroenterology, J Hepatol, Hepat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多次入围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并荣获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