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生白《湿温病篇》介绍(一)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上接《本系列之序》

进入主题前,还有个问题需要说明。王孟英在文首写道,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此文为薛生白所作。但在读了一些薛生白的医案后,我认为此文应该是薛生白写的,因为世界上没有这么相似的两个人,即便不是他本人亲自撰写,也是他身边人,如学生或子女所记录的。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学习者而言,作者是张某还是王某还是某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吸收的尽量吸收为己用,就完事儿~

第一条:提纲

湿热证,雄按∶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亦有湿邪久伏而化热者。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吴本下有“或黄”二字口渴不引饮。雄按∶甘露消毒丹最妙。

关于病位:

【薛注】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章按】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今以暑湿所合之邪,故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也。

【赵解】人身阳气旺,即随热化而归阳明,多表现为热重于湿;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多表现为湿重于热。

【他医】李士懋说太阴多寒化,阳明多热化。

【我按】虽说病位,已包含虚实、湿胜热胜、寒热转化。

关于可能的兼证与变局:

【薛注】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章按】暑湿之邪,蒙蔽清阳,则耳聋。内扰肝脾胃,则干呕而痉厥也。

【他医】李士懋认为这里的三焦,包括部位概念的三焦,即上中下三焦;这里的少阳,亦包括胆经,如干呕耳聋为胆经症状;这里的厥阴,包括厥阴心包和厥阴肝,后续条文中的神识昏乱,即心包证,而这里提及的惊厥则为肝风。

【我按】提纲中的原文,为正局。

关于“始恶寒”:

【薛注】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

【赵解】湿邪外袭,虽亦恶寒,但与伤寒之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不能相比。伤寒是纯阴之寒邪,故恶寒甚而体痛。湿热病则是阳气因湿阻,宣通不利,故恶寒而又周身沉重,且湿为阴邪,遏其阳气,阳气不得宣通,脉多缓、濡,甚则沉迟,脉、舌、症皆异也。

【我按】湿证初起的恶寒,最易令人混淆而导致误治,发汗法难解湿温。

关于“后但热不寒”:

【薛注】后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赵解】此时之脉,必已转为滑数或濡数。

关于“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

【薛注】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章按】热在湿中,蒸湿为汗。

【赵解】此汗出,多偏在头面较多。湿闭清阳,肺气不宣,故胸痞不畅。湿邪内盛,浊气上蒸,故舌白且腻。本证的口渴不引饮,是因湿邪内停,气化不利所致。

【我按】阳气被遏,即便汗出,多以诸阳之会的头面部为主,而较少见得浑身彻汗。另,薛注中的“热则液不升”,是气为(湿)热阻,亦属气化或气布不利。

关于什么是太阴阳明之表:

【薛注】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我按】四肢、肌肉、胸中。

关于湿热之邪的入侵途径:

【薛注】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我按】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吴鞠通论湿温以三焦法为大纲,因其多为自上贯下,而非由外及里。

关于湿热病的发生条件:

【薛注】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王按】此言内湿素盛者。暑邪入之,易于留着,而成湿温病也。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内湿不盛者,暑邪无所根据傍,虽患湿温,治之易愈。

【赵解】在发病过程中,内因是主要方面。

【我按】得湿温证的人,平素脾气虚易生湿,反之亦然,素体湿气重,易得湿温证。

关于湿热之脉无定体:

【薛注】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章按】阳明热盛见阳脉,太阴湿盛见阴脉,故各随证见也。

【赵解】湿属阴邪,脉多见沉、濡、缓等。根据郁热的多少,而脉象又有细数、滑数、弦数等。如再夹其它的病因,就难定出一个专脉了。

【我按】正局、变局、寒化、热化、伤阴、伤阳、上中下三焦、卫气营血...等等,随病发展不同而脉象自不同。

第二条:阴湿伤表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雄按∶吴本下有“胸痞腰疼”四字。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雄按∶吴本无藿香、香薷、薄荷、牛蒡子,有葛根、神曲、广皮、枳壳。

【薛注】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王按】阴湿故可用薷、术、羌活以发其表。设暑胜者,三味皆为禁药。

【赵解】湿遏卫阳之表,表气不能宣通,故恶寒无汗,说明卫阳之气不得通畅也。湿性重浊,郁阻气机,三焦不利,营卫不调,故身重而疲乏无力。头为诸阳之会,湿阻阳气不能宣通,故头痛且沉重。若湿重而热不甚者,则恶寒而不发热,治之必当用温以祛湿的方法。一般治湿,必须随其湿之部位、轻重、体质等而变化,绝不是简单地用利湿法、燥湿法。本证是湿在表,所以用芳香醒湿的药物。另外,用羌活的原因,是以其疏通气机,且上走而治湿气,又有风能胜湿的含义。

【我按】郁热未起,湿尚在表,全是走表的药。

第三条:阳湿伤表

湿热证,雄按∶吴本下有“汗出”二字。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雄按∶吴本下有“胸痞腰”三字痛,湿在肌肉,不为(不可)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雄按∶吴本此句作“汗少恶寒者,加葛根。条内无荷叶、藿香、通草、桔梗。有神曲、广皮。

【薛注】此乃阳湿伤表之候。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

【赵解】本证湿已化热,故有发热。湿在肌肉,热郁于内,所以也有发热与恶寒,这是湿热困阻,并非寒邪闭表。湿为阴邪,周身阳气受湿的阻遏,所以身重酸楚。湿留关节,故关节疼痛。治疗湿热,最忌辛温发汗,吴鞠通说“汗之则神魂耳聋”。如用汗法,则助热,并不能祛湿。此证薛生白用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如热重,当去苍术皮加黄芩,热在下焦可用六一散等。

【我按】里证开始起来后,汗法就须忌用了,叶天士吴鞠通都有反复说明。“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只可佐以芳香宣通,主以“淡渗下走”。

薛生白医案赏析:

(一)

夏季水土之湿,口鼻受气,着于脾胃。潮热汗出稍凉,少顷又热,病名湿温。医但知发散清热消导,不知湿郁不由汗解。舌白,不饥,泄泻。

滑石、白蔻仁、茯苓皮、猪苓、通草、厚朴、泽泻。

(二)

过饮,酒热上炽,肺卫心营受迫。旬日间有寒热,痰饮阻气,咳逆胸痞。乃内因致病,薄滋味以清肃气分。

芦根、枇杷叶、桑叶、米仁、浙芩;煎好,加入生石膏末,再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