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常看的好书,看完忍不住就逢人推荐

 Mysweetie 2023-07-07 发布于贵州


在去年的时候,就一直看一本叫做《孩子:挑战》的书,这本书确实不错,留着可能真的会用上了。

这三年的疫情,真的是把脾气都磨没有了。

不是在核酸检测的路上,就是在与熊孩子互怼的煎熬。

现在好了,疫情基本全面放开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与熊孩子做思想斗争了。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是太难“熬”了:

用别人的话说:作者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看孩子的眼睛,跟科学家的望远镜、显微镜一样,是广域、细致而无情的。

而作者在育儿领域中就长达40年的经验。

作者很自信地说:我相信,我们提供的这套方法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家庭冲突。

一个家庭,“冲突”这两个字太重要了:

一、学会让孩子思想独立,别让ta总是与父母“冲突”

节选:儿子想在周三去打球,而妈妈周三固定有聚会,谁也不让谁。

德雷克斯建议妈妈退出冲突,让儿子自己选择,最后儿子做出的决定是让着妈妈:

因为“爸爸过世之后,那些朋友对妈妈很重要,不让她聚会对她很不好”。

根据作者描述的这个事情,如果是我的孩子,可能就不会这么做。

因为在平时教育的时候,总是什么都帮助孩子做决定,他们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思维。

有时候我们责怪孩子的行为太自私,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平时是如何做,他们也就怎么看。

更多的是教育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学会与孩子“合作”,不纵容孩子

用书中的话来说:

我们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而是建议家长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这样孩子们就既不会变成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会感到家里压抑、令人窒息。

当我们带孩子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先做朋友,其实和孩子做朋友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

就是当孩子不信任你的时候,就会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说,因此,更多的是建议在做朋友的基础上。

与孩子“合作”,当我们成为孩子的合作者的时候,ta就会想到自己有什么东西与对方分享。

同样的道理,自己也希望获得对方的分享,从而达成一个平衡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把父母当作教育自己的对象。

如果在ta的印象里,把你当作教育的对象时,就会产生敌对情绪,换句话说,如果成为合作者,大不了就不与你合作。

而不会在心里产生敌对情绪,在以后的交流中也会让氛围变得刚好,所以,记住,随时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

三、学会决定自己的“行为”,孩子会更加有空间

节选:

一家人到度假小屋避暑。爸爸出去钓鱼了,妈妈在厨房忙碌。两岁的希尔达站在门口。

“妈咪!”“怎么了?”“妈咪!”“什么事,宝贝?”“妈咪!”

“我听到了,宝贝,什么事?”

“妈咪!”妈妈放下手里的事情,走过去。

“什么事呀?”“散步!”“等一会儿哦。”妈妈回到厨房继续忙。

希尔达仍然站在门口,鼻子贴在纱门上。

“妈咪!”“又怎么了?”……同样的情况重复了三次。

当希尔达第四次重复时,妈妈再次走向她:“哦,好吧,希尔达,我们出去散散步,但我等一下要回来做晚饭哦。”

妈妈牵起希尔达的手,扶着她下了台阶,两人一起去散步。

希尔达没有过去找妈妈,而是让妈妈过来找自己,妈妈的回应是对希尔达寻求过度关注的最终妥协。

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可以看出,父母总是很容易去将就孩子,从而导致父母在以后的生活中越来越被动。

当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教育,但是当孩子长大之后,我们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或者是发现孩子选择的方向错误的时候。

我们再与他争论时,他们有可能早已经养成习惯,就是父母长期的将就,最终也会变得妥协。

严重的时候就会危害孩子的一生。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的情节是这样的:

他的父母从小就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什么,都能够满足,当孩子上高中的时候。

由于思想逐渐成熟,就有了自己的很多爱好,当父母坚持让他好好学习,不要去做其他的事情时。

他却不听,最后父母把他喜爱的东西全部烧掉;

突然有一天,当父母不留意的时候,这个孩子因为受不了父母的“决心”。

自己就选择结束生命。

这虽然是一个电视情节,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确实很多。

因此,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和睦相处,建议更多的是从他的独立思维去与他“合作”。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处境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

也就是他们都是一天一天地成长,他们的思维也是一天一天在变化,如果我们总是阻碍他们想做的事情,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更多的是从引导和自我行动去让他们感知这个生活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