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推荐 | 唐代联珠纹饰的传承与创新设计

 掌染草2012 2023-07-07 发布于安徽
Image
唐代联珠纹饰的传承与创新设计

关紫微,吕 钊,李旻玥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



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纹饰,促进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中的多元融合,以唐代联珠纹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阐述唐代联珠纹饰的发展历程;其次选定创新研究对象,应用图案构成学的方法对唐代联珠纹饰的定义分类、组成样式、色彩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归纳;最后采用当季服装作为产品载体,进行唐代联珠纹饰设计传承与创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美学、设计学、色彩学等交叉学科对唐代联珠纹饰的研究,可为中国地域性传统纹饰在服饰设计中的数字化应用及传播提供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路径与探索经验,考究其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唐代;联珠纹饰;服装设计;创新设计

基金项目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SYZ2021002)

【第一作者关紫微,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E-mail:zicaijiangjiang@163.com。

通信作者吕钊,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E-mail:1183369029@qq.com。

【引      文】关紫微,吕钊,李旻玥.唐代联珠纹饰的传承与创新设计[J].毛纺科技,2023,51(2):71-76.DOI:10.19333/j.mfkj.20220603906.





联珠纹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或成条带状,排列在主题纹饰或织物的边缘;或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更常见的是围成圆或椭圆的珠圈环绕主题。其中唐代联珠纹饰具有长久的发展历程,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在纹饰构成、纹饰色彩、纹饰题材方面都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时代历程进展飞速,在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自信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对服饰图案的创新与传承,既需提高设计的深度,也要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针对唐代联珠纹的研究较多,胡荒静琳等[1]通过平面数码印花的方法将联珠纹直接运用在现代女装中;邓晓珍[2]提出吸收异域文化元素的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纹饰风格与外来题材元素相结合;张茹[3]采用现代平面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联珠纹的应用。现有研究多是将联珠纹直接进行应用,对于传统纹饰传承与现代设计创新之间的关联探析较少,鲜有作者深入探讨唐代联珠纹饰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首先对唐代联珠纹进行概述,其次从唐代联珠纹的图案题材、构成特征、色彩特征方面对联珠纹进行脉络分析,最后根据唐代联珠纹饰在服饰应用设计中的现有案例展开唐代联珠纹服装设计,对唐代联珠纹饰进行设计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期实现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促进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中的多元融合。

1 唐代联珠纹饰的概述 


1. 1 文化内涵

联珠纹的起源有东方和西方2种说法。其中东方的起源说认为,联珠纹是从马家窑陶器为开端发展的,这种装饰的风格持续了很久,直到商周时期[4]。另一种西方的起源说认为,联珠纹的开端源于伊朗的陶器和丝织品,一直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进行传播,途中经过新疆地区进入中原,流行于北朝直到隋唐[5]。新疆地区发现的联珠纹数量大,分布广,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陶器、金银器、木器、玻璃器、纺织品和壁画器物上,堪称精品。

联珠纹作为一种骨架纹饰,其表现形式并不拘泥于圆形,可单独以带状的形式出现,也可与其他图案搭配组合[6]。联珠纹与团窠纹、联珠团窠纹三者具有亲密联系。关于团窠纹,其中“窠”的本义是鸟类穴居,“窠”在图案中规限了纹饰所处的范围,划定了纹饰的边界,阐明了纹饰的封闭性,并非特指某一种纹饰,唐代多为圆形,故也叫“团窠”,所以“团窠”即是在圆形区域内设置纹饰的一种构成方式。联珠团窠纹则是指由连续的圆珠构成的圆形骨架内置主题纹饰的图案,定义中强调的圆形骨架符合团窠的构成方式。带状的连续珠圈所构成的纹饰可称之为联珠纹,却不能称之为联珠团窠纹[7],团窠纹也可单独出现,只不过其外围没有联珠帮衬。综上,联珠纹与团窠纹是并列且有交叉的关系,图1所示为“联珠纹”“团窠纹”“联珠团窠纹”三者的界限关系,可见联珠团窠纹是集联珠纹与团窠纹为一体的存在。
Image
图 1 “联珠纹”“团窠纹”“联珠团窠纹”三者的界限关系

1. 2 唐代联珠纹饰的应用

唐代的丝织品中,“陵阳公样”采用联珠纹装饰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纹样,该纹样始创于初唐时期画家窦师纶,并在其后延续了近200年。该纹样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图案,团窠圈内一般会放置对雉、斗羊、翔凤等祥瑞的禽兽形象。陵阳公样出现在唐代文化交融的时期,其采用联珠纹装饰设计,转变了中原织物自汉代至魏晋一直沿用的带状循环构图模式,标志着唐代的纹样完成了对西方纹样的吸收和利用,并演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陵阳公样作为对称联珠团窠纹样的图案形式,后演变为集动物、联珠、卷草、宝相花为一体的组合纹样。图2所示陵阳公样为唐代联珠卷草团窠狩猎纹锦,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其以联珠团窠为构成框架,内部描绘有狩猎的场景。陵阳公样始于初唐、流行于盛唐、余韵传于晚唐,成为唐朝时期最能体现时代装饰图案特征的流行新样。

Image
图 2 唐代联珠卷草团窠狩猎纹锦

联珠纹的应用广、图案主题元素多样,从植物纹样到动物纹样皆有涉及。遗存大量有关联珠纹的实物,其中唐代数量尤为众多,图3所示为唐代联珠纹遗存实物,其中图3(a)出土于甘肃敦煌,图案构成以联珠团窠为主,图案主题元素以葡萄、立凤为主;图3(b)出土于青海都兰,图案构成以联珠团窠为主,图案主题元素以黄地花瓣、对狮为主;图3(c)出土于四川成都,图案构成以联珠团窠为主,图案主题元素以对兽、对鸟为主;图3(d)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图案构成以联珠团窠为主,图案主题元素以立鸟为主。


Image
图 3 唐代联珠纹遗存实物

唐代联珠纹饰是唐代装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纹饰[8]。在当今传统纹饰的创新设计中,传统与时代的融合成为焦点,传统纹饰的现代化应用研究将为当今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联珠纹饰因形式结构较为突出且素材主题丰富多样[9],与当今的审美有一定的交叉点,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当今中国艺术设计的探索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2 唐代联珠纹饰的特征 


唐代联珠纹饰具有丰富的图案题材、优美的构图形式、典雅绚丽的色彩组成,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2. 1 主题取材

以联珠纹为主题的纹饰取材大多为单个主体的兽纹,例如狮子、羊、马、大象等,图4所示为联珠对锦羊纹(出自《丝绸之路上的粟特织锦》),此图以联珠团窠为主要的构成形式,图案主题元素以吉祥如意寓意的对羊为主。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联珠纹饰主题的取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珠纹饰的主题逐渐开始对萨珊王朝的纹饰进行模仿。从一系列出土的织物和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联珠纹饰主题取材对象大部分为鸟兽,且单位数量在2对及2对以上,圈内的其余纹饰大多以生命树形状、宾花式排列在主纹周围,且呈左右对称式[10]。图5所示为北周安伽墓中的石棺床,石棺床所雕联珠纹与动物纹以组合的方式呈现,联珠纹在石葬具中的应用比在织锦中的应用更为简单一些,且圈内的动物一般以侧面呈现。到了隋唐时期,萨珊王朝风格的图案跟中国本土文化艺术逐渐渗透,以联珠纹饰为主题的织物形式也更为丰富。

Image
图 4 联珠对锦羊纹
Image
图 5 北周安伽墓中的石棺床

2. 2 构成形式

唐代联珠纹外圈形式的变化涉及联珠纹饰的珠圈类型、直径大小、骨架结构和布局方式等内容[11]。南北朝时期,联珠纹的外圈多以环绕式的单层联珠圈为主要的组成方式,寓意带来希望且温暖的日光、阖家幸福的美满家庭、收获颇丰的满仓之年等。到北朝时期,联珠纹外圈的类型演变成复合联珠纹外圈。到了隋唐朝时期,联珠纹内圈的图案开始更具多样性,为了更好地平衡,外圈的图案也开始逐渐变化[12]。图6所示为菱形联珠纹服饰图案,由环绕式、平移式、对称式排列等方法构成。随着大小的变化,联珠纹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与卷草、花纹组合出现了复合联珠纹外圈,联珠纹图案从单一逐渐演变为对称式、镜面式等多种样式,内容更加多样性,也更具美感。直至唐中后期,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纹饰的流传受到影响,其中卷草纹和宝相花纹开始盛行,且联珠纹的骨架结构也发展成最流行的团窠形。再后来联珠纹的骨架结构完全意象化,取消了固定的框架结构[13]

Image
图 6 菱形联珠纹服饰图案

2. 3 色彩应用

受古代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要求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早期联珠纹饰的主题取材一般无装饰,且色彩都较为朴素单一。直到隋唐时期,得益于染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纹饰题材逐渐丰富起来,色彩和图案也都逐渐变得华丽且多样[14]。通过对出土织物的整理以及分析得出,黄色(色彩代码为#E2C574)织锦主要以唐代动物为主题,根据图案形状选择的绿色(#63A658)、蓝色(#BDCDD1)织锦多是以显花为主题,黄色的频繁使用也与唐代崇尚黄色的时代背景相关。图7所示为狮风联珠纹服饰图案,其整体以绿色为主,联珠圈整体为红色(#BF515B),圈内动物整体为蓝色与米驼色(#F5F2D7),每个联珠圈整体以蓝色花朵相连接[15]

Image
图 7 狮风联珠纹服饰图案

唐代联珠纹饰有着丰富的框架层次感[16],同时不同素材之间主次分明,这使图案与应用产品整体的主次关系更为清晰,整件产品的纹饰富有层次。色彩的设计考究与唐代联珠纹饰的艺术美感和构图形式有一定关联,当色彩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感时,会使得原本沉闷的形式有了新的趣味,色彩纯度较低时,会给人带来淳朴淡雅之感。恰当地使用色彩搭配可以让纹饰乃至整个造型设计更具有别样的多元美感。因唐代联珠纹饰素材的丰富多样性,当填入各类色彩融合后,会展现出多元变化的丰富色彩,使整个画面布局更加丰富绮丽。

3 唐代联珠纹饰在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唐代装饰文化中的唐代联珠纹饰素材丰富、纹饰考究,贴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追求,可以作为应用创新的对象。对于中国传统纹饰的研究,不能仅仅驻足于图案的表面,还应对人们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所产生的精神意义和美学感受进行考究,从另一种角度对传统纹饰艺术进行新的诠释,进一步丰富设计思路。

3. 1 唐代联珠纹饰在服饰中的应用现状

唐代联珠纹饰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图8所示为联珠纹在汉服中的应用,将联珠纹印制在服饰的衣缘及下摆处,色彩融洽、排列整齐。

Image
图 8 联珠纹在汉服中的应用现状

中亚也有对联珠纹服饰的复原研究,图9所示为中亚联珠纹服饰的复原,各联珠纹之间紧密相连,外以联珠团窠为结构,内以瑞兽为饰点缀其中。

Image
图 9 中亚联珠纹服饰的复原

图10所示为2022年中国国际时装周FENG SAN SAN 2022 SS主题为《长安梦》的系列服装,该系列服装结合唐代文物特点与唐朝美学,将联珠纹应用于服饰的裙摆、披帛部分,联珠纹间距相等,内为花型点缀。

Image
图 10 2022 年中国国际时装周

唐代联珠纹饰从纹饰的构成和展现形式上都体现着别样的美感。在当今时代中,唐代联珠纹饰的应用需要紧跟时代变迁,找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性,将二者相结合,为传统纹饰的传承创新不断注入新的血脉。

3. 2 唐代联珠纹饰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以现代设计解构唐代联珠纹饰能够让其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应用在现代产品中。唐代联珠纹元素可以应用在多方面的现代设计中,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饰设计等。为了让唐代联珠纹展现出新的形式,可以对其提取后进行再设计,例如提取其色彩搭配、形制或题材,随后采用综合设计法将传统纹饰应用在现代设计之中。将提取的纹饰与其他元素进行杂糅,并采用多元创作的手法进行设计,保留整体特色的同时,进一步递进服装的文化层次感。

唐代联珠纹饰丰富的层次造型是当下设计应用的着手点。系列服饰设计以敦煌优美的佛手手姿为创作基础素材,结合联珠纹元素、当代流行潮流进行服饰图案的创新设计。将原有组合形式打破使其与敦煌捧莲佛手相结合进行设计,常用方法为四方连续法,即纹样单元向上、下、左、右4个方向反复循环、无限延展,其接版方式又可以分为平接版和跳接版,形成一幅壮丽和谐的图案布局。图11所示为四方连续半月牙联珠纹服饰图案,采用图案设计中的四方连续法进行设计布局。图12所示为四方连续敦煌佛手联珠纹服饰图案设计,该图案可应用在服装的匹料设计,适合服装面料整匹印花。

Image
图 11 四方连续半月牙联珠纹服饰图案设计
Image
图 12 四方连续敦煌佛手联珠纹服饰图案设计

将四方连续半月牙联珠纹服饰图案与四方连续敦煌佛手联珠纹服饰图案设计结合,利用互补色进行填色形成视觉冲击感,图13所示为四方连续敦煌佛手联珠纹服饰图案,中间以抽象提取的四瓣莲为中心轴,以四方连续的捧莲佛手为中心图案,外加组合成对的圆形团窠,将颜色做点撒状融入整体色调中,同时将珍珠装饰融入罩纱设计中,丰富服装层次感。该系列服饰设计以渗透的做旧效果呈现,整体采用敦煌色系为基础色,其中包含浅米驼色(#FBF5C1)、碧空蓝色(#87E9D6)、落日橙色(#ECA524)、绛紫黑色(#220E34)等色彩进行服饰设计,设计为古典风与现代剪裁的融合撞击风格,配色与印花、剪裁相呼应,以更好地表达敦煌美感。每套设计着重点均不同,搭配相应风格的配饰和妆容展现敦煌风情,不同材质的堆叠使用,为本系列的设计增添飘逸感,图14所示为系列服饰设计作品效果图,大面积捧莲佛手联珠纹图案的印花搭配简洁利落的服饰款式,营造出服饰美感。

Image
图 13 四方连续敦煌佛手联珠纹服饰图案配色尝试
Image
图 14 系列服饰设计作品效果图

4 结束语 


唐代联珠纹饰是唐代装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图案组织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分析唐代联珠纹饰文化内涵、纹样特征、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从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角度,对唐代联珠纹进行研究,根据图案构成法着手设计,运用数字化平面设计软件进行纹样色彩设计,以常见的补色关系为基础,进行图案对比色的叠加设计,搭配适宜的面料营造出服饰的古典韵味,创作出富有文化特色的唐代联珠纹服饰设计作品。对唐代联珠纹饰的再探究是对传统纹样创新的基础,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追求的设计作品,为现代个性化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郑晓萍)

Image


《毛纺科技》


   《毛纺科技》1973年创刊,每月5日出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BSCO)、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Image

投稿指南



《毛纺科技》刊登国内外纺织、染整、服装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及技术论文,以及反映专业领域最新发展状况的综述论文和原创设计手稿。

请认准《毛纺科技》唯一官方网站:

 http://www.在线注册投稿。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100025)
电 话:010-65913844,65008693
官 网:http://www.
E-mail:  mfkj333@sina.com

Image

官网必读

《毛纺科技》投稿指南

《毛纺科技》论文标准模板
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规则
参考文献录著规则及示例
《毛纺科技》版权协议

《毛纺科技》期刊订阅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