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述张彭春其人其事

 顺其自然h 2023-07-07 发布于北京

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


图片

马  明


本文译介了美籍华裔学人孟治博士关于梅兰芳剧团一九三〇年访美演出的论述,兼评齐如山先生著《梅兰芳游美记》的某些失实,及其对戏曲史研究和梅兰芳研究的影响。----《戏剧艺术》1988年第3期。


图片

四、略述张彭春其人其事

      考虑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于八十年代大多数读者来说,早于一九五七年客死美国新泽西州的张彭春博士,可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疏的名字,而要论述梅剧团访美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张彭春又确实是一位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所以仅就个人所知,略述其人其事,为读者提供一份必要的背景材料。

      张彭春(1892~1957),字仲述,生于天津。其父张云藻淡薄功名,独嗜戏曲,尤工音律,与清末著名京剧演员孙菊仙互为知己。后者每逢在津义演,总是“特烦”张云藻“司鼓”。其兄张伯苓是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和原校长,与另一著名京剧演员郝寿臣时相往还。由于父兄影响,张彭春在接触以莎士比亚、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之前,还是小小年纪,就先熟悉了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

图片

      张彭春于一九八年在南开中学毕业,一九一〇年与赵元任、胡适等“清国留学生”同船赴美,先后就读于克拉克大学和哥仑比亚大学。虽然他的专业是哲学与教育,并且以此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但是正如他当时的挚友胡适所说,哥大师友对他的印象却是此人“喜剧曲文学”。

      哥大校园与著名的百老汇剧场区为邻。由于近水楼台,又是性之所近,加上当时来自“庚款”的留学生公费比较宽裕,所以他在哥大期间就成为百老汇的常客。当他于一九一六年首次回国,先后在南开和清华执教的十多年间,也曾多次利用赴美进修或是讲学的机会,一面继续以百老汇做为研究西方戏剧的窗口,一面又以比较戏剧的方法,向美国知识界介绍中国戏剧的传统和技巧。也许就是因此,作为一个既在国内大学开设西方戏剧,又在美国大学开设中国戏剧的中国学者,他不仅经常因为一些根本没有看过中国戏剧、又一直看不起中国戏剧的美国人而痛心;对于当时风行西方的英国作家吉卜琳的名句:“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对孪生子从未相遇”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著名作家。一九〇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图片

      更是不以为然,所以,就是为了改变美国人对中国戏剧的偏见,他才建议华美协进社邀请梅兰芳剧团访美演出,并且认为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只要相遇,必然就象他经常说的那样,非但不会相互排斥,而必然是从相遇、相知乃至相辅相承。

      梅兰芳当时固然不知道吉卜琳,但是早就知道张彭春的家世、学历与专长,也还看过张导演的泰戈尔名剧《齐德拉》,对兼通中西戏剧的张彭春一直非常尊敬。当梅为了实现赴美演出的心愿,积极向在北京的美国人士和熟悉美国的中国学者求教的二十年代中期,恰恰正是张担任清华学校教务长长住北京的时候,于是,既熟悉百老汇,又熟悉梅兰芳的张彭春,自然成了梅兰芳经常求教的一位师友。正是因此,张除了实际上担负起艺术顾问的责任,也还同样积极地为梅和华美协进社牵线搭桥。梅也就这样成了第一个接受华美协进社邀请的中国艺术家。

图片

梅兰芳拿回力球棒,右一:张彭春

      若干年后,梅兰芳在北京和他的挚友许姬传回首往事时,除了表示访美前后与张彭春的合作非常有益之外,也还谈到当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向他发出访苏邀请的一九三四年,他之所以接受邀请立刻就向张提出了再次合作的要求,并且当张以南开大学校务缠身婉辞之后,依然还要转请南京政府外交部和教育部出面电促,就是因为“干话剧的朋友很少真正懂得京剧,可是P.C.张却也是京戏的大行家”。根据许姬传先生和本文作者的谈话,一九八〇年五月于北京。无独有偶,张的两位早年同窗赵元任与胡适,也认为在比较中西戏剧这个学术领域,他们的知识与功力都比不上张彭春。口说无凭,以赵元任赴夏威夷大学执教前夕,一九三八年从昆明寄胡适的一封信为证:“在夏威夷大学教的课程不多,但每周作一次通俗讲演。上半年中国音乐,下半年中国戏剧(1)。音乐还可以对付,戏剧我已去函敬谢不敏了。披·西(P.C)去过之后,我还去班门弄斧么”?⑮《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O年。

图片

1935年,梅兰芳与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前排左一)、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后排中间)及张彭春(后排右一)、余上沅(后排左一)合影,梅兰芳纪念馆收藏

      通过上述多种史实,我想已经能够说明,在论述梅兰芳访美这个戏曲史上重大事件的时候,当时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何以就是戏曲史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由于齐如山对此完全视而不见于先,张彭春又由于访美归来就忙于南开大学校务,无暇著文,加上此人也许正如许姬传所说,“不是功利主义者,他无意自我宣传”。许姬传在《梅兰芳访美访苏的一段佳话》中曾如是说。该文载于合肥出版的《戏剧界》一九八三年第五期。

图片

张彭春全家与亲友,右一张彭春、右三张彭春夫人、右四次女张新月,左三长女张明珉,1956年于纽约

      甚至在他以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之前不久,在纽约向唐德侧指出《梅兰芳传稿》中某些错误的时候,似乎也只是以梅兰芳的老朋友的身份,依然很少谈到自己。根据唐德刚在《传记·史学·行为科学》一文所述:“有一次梅兰芳的老朋友张彭春先生约我吃茶,就指出我文中许多错误,最荒唐的是当中有一段唱词,我竟然把西皮错成二簧了。为此,张先生且哼了一小段梅派给我听。”该文收进台北天一出版社编印的《梅兰芳传记资料》。因此,随着岁月流逝,换了人间,这个本来就不应该忽略的重要方面,直到今天依然还是一个有待补充的空白。(未完待续)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

SUMMER

图片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