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胡同地区 — 旧京的风花雪月与浅吟低唱(中)

 刘建勇g8v5khbg 2023-07-07 发布于北京

韩家胡同

韩家胡同东西走向,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长约360米,宽约5.7米。相传明代此地靠凉水河,东沿常有泥潭,故名寒葭潭。清代后期因内阁学士韩元少曾寓此,故称韩家潭。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韩家潭,有上虞、广州会馆。”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韩家胡同。徽班进京时,以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为主的“三庆班”寓于此。“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丑角刘赶三(宝山)晚年住胡同西口路北一宅院。建国后,北京市立图书馆分馆与北京市儿童图书馆迁入韩家潭,同一馆址,两块牌子。1956年底,市立图书馆分馆与儿童图书馆迁出,宣武区图书馆迁入韩家潭。1980年,宣武区图书馆迁出。

图片

▲ 北京市立图书馆分馆与北京市儿童图书馆平面图。图片源自公众号“首都图书馆”。

芥子园(广东广州会馆)

韩家胡同中段路北25号即李渔之芥子园故址所在地。

图片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造园理论家、美学家。著有《风筝误》、《比目鱼》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短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戏剧和生活美学论著《闲情偶寄》,胡适认为该书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林语堂说此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李渔论定并作序《芥子园画传》,该画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中国画临摹的范本,影响深远,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曾以此画传开蒙。
约康熙7年(1668年),李渔在南京建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四《芥子园杂联》序云:“此予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芥子纳须弥”取自佛语,小中见大之意。康熙十二年(1673年),李渔游历至京城,其诗文云:“夏初挂帆北上”,第二年“清明后一日归自燕京”。居京约9月,归时李渔63岁。韩家潭之芥子园为其游京临时居所,沿用其南京芥子园之名。宅内堆石筑亭为园,布局别致。乾隆时人吴长元《宸垣识略》载:“芥子园在韩家潭,康熙初年,钱唐李笠翁渔寓居,今为广东会馆。长元按:笠翁芥子园在江宁省城,有所刊画谱三集行世,京寓亦仍是名。”
李渔离京后,芥子园几易其主,后为广东广州会馆。1957年,拆会馆遗存,建北京市第九十五中学教学楼,操场角落尚存芥子园遗石,后皆无。2002年,改为北京宣武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2020年,改为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的低年级部。

庆元春

图片

▲ 下:东面山墙“庆元春”雕字。

小外廊营与大外廊营胡同南口之间的二层小楼是旧时一等清吟小班“庆元春”旧址。临街立面四开间,一层东次间开门,门牌21号,其余上下共7窗,一层西窗、次西窗、东窗上各一石雕匾额,分别为“以宴嘉宾”、“又有佳肴”和“庆元春”。东面山墙上部透风处亦有“庆元春”雕字面向陕西巷方向,显然是作为西来的标识指引。

图片

“庆元春”匾额为李钟豫题写。李钟豫(1859—1930年),字毓如,号江淮散人,别号了然(因眇一目),人称了然先生。江苏扬州人。曾任户部郎中、上书房行走等职。其工书法、绘画,书宗苏轼、赵孟頫,尤擅长指画、题写匾额。“庆元春”匾额一改其题匾中庄重典雅的风格,而是采用了赵孟頫体,极力体现出赵体书法的妍美和流丽,用笔洒脱而柔美,飘逸世俗,符合“庆元春”的行业要求。同为大栅栏地区,北火扇胡同7号旧时为一当铺,其“鼎盛当”匾额亦为李钟豫题写。

建筑坐北朝南,仅南北两面有房,除去辟门一间,上下共15间房。上下各一圈走廊,楼梯在两侧
清末民初,苏、扬一带妓女北上,因其大多色、艺、才兼备,为区分原北方妓馆,称“南班”。“北班”以黄河以北妓女为主,艺、才稍逊。随着人员流动,南、北班逐渐融合。小班通常院广屋洁,各室均有电灯,并由班主设电话,名妓房内有的亦有电话,壁悬书画屏联,间有置风琴及各项文具者。“庆元春”即为南班清吟小班。餐食为淮阳名点,以饮茶、弹唱、谈棋、说戏为主,接待的多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
郁达夫先生《己末都门杂事诗》中道:
手中芍药眼中波,十二金钗值几何。

旧是笠翁歌舞地,韩家潭上美人多。

白云生故居

韩家胡同东口路南8号(原韩家潭东口内6号)即白云生故居。

图片

白云生(1902—1972年),原名瑞生,祖籍河北安新县马村。1920年,入天津“荣庆社”昆曲班子。1922年,转入王益友、白玉田组建的“祥庆社”,初习昆旦,兼习青衣、花旦。1934年,拜程继先为师,改工小生。1942年,自组“庆生社”。1949年,于长安大戏院参加京昆联合慰问解放军的演出,后应聘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舞剧队副队长。1952年,任中央实验歌剧院导演、教师。抗美援朝时,随团赴朝慰问演出。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成立,任副院长。建院后曾于怀仁堂演出《游园惊梦》,梅兰芳饰杜丽娘、韩世昌饰春香、白云生饰柳梦梅,周恩来总理看罢说:“今吾得观剧坛三杰合作演出成功,吾今生幸矣!”
故居坐南朝北,倒座北房面阔三间,西侧间辟为门道。东房五间,西房仅一间,南房为上,面阔三间。此宅于日伪时期曾为大烟馆。抗战胜利后,白云生以每月一袋白面为租金居住。20世纪50年代初,以50匹白布购此宅。在此居住时,梅兰芳、韩世昌等名家,常来此切磋艺事。1990年,其后人将此宅翻建,改变了格局。

韩家胡同掠影

图片

▲ 20号原某妓馆旧址。

图片

陕西巷

陕西巷南北走向,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铁树斜街,长410米,宽约4.7米。明初,因此巷聚集了许多陕西籍的木材商囤积木料,故名陕西巷。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陕西巷,属正南坊。”巷名沿用至今。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原陕西巷头条、裤堆胡同、裤角胡同并入。据《北京地方志》记载巷内有四川会馆。四大徽班进京时的四喜班,最初就是住在这条胡同中。

万福巷东西走向,东起石头胡同,西至陕西巷,长80米,宽2.5米。清时称万佛寺湾。因万佛寺而得名,胡同呈弯曲状,故名万佛寺湾。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时改称万福巷。
万佛寺

图片

万佛寺旧址不临陕西巷街面,隐于百顺胡同东口与万福巷西口间路东的小巷内。万福巷15号即万佛寺旧址。现宅门为小门楼形制,原寺三间山门在中线最南端,现已无存。

图片

▲ 左: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右:钟楼。

万佛寺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同治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进院,现宅门内两侧原为钟鼓楼,鼓楼已拆除,钟楼上下二层,面阔一间,五檩悬山顶。钟鼓楼之后为第一进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加前后出廊各一步,东西配殿均已拆改。第二进正殿面阔、进深皆同第一进者,此殿尚有东西配殿。第三进院落仅存一正殿,面阔五间。
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记,寺内法物原有佛像七尊,神像三十三尊,托纱五供三堂计十五件,铁鼎一座,大小铜钟、铁磬各三口,铜磬一口,法鼓两面,法器一份计八件,另有槐树九棵。

云吉班旧址

图片

过韩家胡同东口北行,不远处路东二层小楼传为民国初年名妓小凤仙所在之云吉班旧址。临街西立面三间,一层南侧间开拱门,门牌52号,上现有“宏豐糧栈”匾额,其余两间开窗。二层均无窗。

1913年春,北京花界首次举行名妓评选,小凤仙并未上榜,云吉班仅洪红宝一人上榜。1913年11月,蔡锷将军北上入京被袁世凯监控,期间小凤仙结识蔡将军,将军利用频繁出入妓馆与小凤仙交往成功麻痹袁世凯。1915年11月,将军利用身染喉疾赴天津就医的机会,京津脱险,最终成功返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成就英名。1916年11月8日,蔡锷将军因病离世。1916年12月1日,北京各界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公祭蔡锷将军,小凤仙亲临祭奠。至此小凤仙终成京城名妓。

图片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建于清末民初,坐东朝西,建筑用地狭长,采用两个“凹”字形并列合成的“山”字形平面,开口向南,便于通风采光。宅门内沿南墙过道、穿庭院可一直通向内院。前院于东北角设楼梯,后院楼梯沿南墙设置,二层屋顶前檐接平顶跑马廊,饰以洋风栏杆及挂檐板。

榆树巷1号怡香院

云吉班旧址北行,路东一条细巷向东,巷口“榆树巷”标识,此巷东不通行,巷内1号院内有一栋两层七开间的砖木结构楼房,传为赛金花开设“怡香院”遗存。楼前尚有两进院落,直达陕西巷路东。

图片

赛金花乃时代传奇女子也,其所以传奇,一是随清外交大臣洪钧出使俄、德、奥、荷欧洲四国。二是开设了京城第一家南班妓馆。三是庚子事变时,因娴熟德语,结识联军司令瓦德西,并守护北京城。四是立克林德牌坊时,谆劝克林德夫人。这四件传奇之事,由晚年赛金花口述,记入刘半农初篡、商鸿逵篡就的《赛金花本事》中。一、二项基本无误,三、四项不足为信。齐如山先生在光绪庚子辛丑(1900—1901年)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周至少见赛金花两三次,其《关于赛金花》中记述曾经与赛氏遇瓦德西两次,而这两次赛金花都没敢见瓦帅。齐如山先生还发现赛氏德语并不好,其与德国人交易货物,需要他来翻译讲好话。

即便不实之处颇多,如《赛金花本事》序言中道:“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这九十四年中,因国势孱弱,每战必败,辦外交的,辦的好落个'委曲求全’,辦不好便'丢人撒脸’,庚子外交,尤其糟糕,应付大感棘手矣!而能有这么一个妓女出来帮帮,虽不必怎样颂扬她,但总还值得一道罢!”,时代需要一个赛金花。而仅观赛氏人生之确实经历,15岁随清外交大臣出使欧洲四国,从妓女到开设京城第一家南班妓馆,三度嫁人三度沦落风尘,其一生与命运与时代不懈抗争的过程,本身就已足够传奇。

图片

▲ 图片源自《宣南鸿雪图志》。下:茶室后楼西立面。

茶室后楼坐东朝西,前设外廊,屋顶用木桁架,立面纹饰精细。二层前廊用纤细的铸铁柱,底层原无柱,二层柱下垂花头之间装洋式楣子,形成前廊空间效果。二层柱断面为海棠形,柱头有线脚。二层檐下倒挂楣子,盘长花心,雀替雕卷草花纹极精细。屋檐上有挂檐板。砖墙、壁柱和券脸均用青、红砖间隔组合。

上林仙馆

榆树巷口北面路东即上林仙馆,现为一家胡同客栈,与京城其他胡同客栈主打四合院体验不同,充分利用其毗邻赛金花之怡香院与小凤仙之云吉班地理位置,结合建筑本身特点,开发“赛金花、小凤仙文化馆”,颇受中外游客欢迎。其参观价格也一路看涨,从最初不到1元涨至50元。

图片

置身客栈内有穿越之感,四面围合的二层小楼,中间长八边形天井,空间很大,光照充足。房间沿四周布置,中式房间门窗,房前悬红灯笼。二层房前一圈跑马廊,廊上倒挂楣子,木质护栏。其前台对面墙面“上林仙馆历史简介”写道:“赛金花(1872—1936)曾在本馆下榻,组建“金花班”和开设“金花书寓”。时名《怡香院》。”,又有“名妓小凤仙和其所在的《云吉班》也曾在此挂牌。”赛金花在天津江岔胡同组的“金花班”,而“怡香院”就在上林仙馆南侧。小凤仙自是在“云吉班”挂牌。但两人是有可能来过上林仙馆的,这里的天井很像《赛金花本事》中金四爷给赛金花推荐的“形势像个龟”,开班子准发财的房子。小凤仙可能因客人在此“叫条子”(客在酒楼饭馆或妓馆,打牌吃酒唤妓伴坐,或代打麻将)而至。

陕西巷掠影

图片

▲ 上:73号原某妓馆旧址;中:67号原某妓馆旧址;下:31号陕西巷第三旅馆。

石头胡同

石头胡同南北走向,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铁树斜街,全长448米,宽约5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石头胡同,属正南坊。”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增录里并入,沿用旧名至今。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石头胡同,有望江会馆、龙岩会馆,天仙宫、准提庵。”

大北照相馆

从铁树斜街入石头胡同南行,路西甲5号的三层灰楼即大北照相馆旧址。大北照相馆是中国最早的照相馆之一,也是北京现存最早的照相馆。“大北”之创办人为北京通县人赵雁臣。15岁时,在北京隆福寺街鸿记照相馆学徒。民国十年(1921年),与乡邻崔、黄二人合股欲开照相馆,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石头胡同北口开业,取名大北照相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图片

开业初期,因地处八大胡同地区,大北的顾客主要是附近梨园伶人与妓馆妓女。大北利用这一优势,收购旧戏装,主打戏装照,还备有结婚礼服、学生装等,甚受顾客欢迎。“武生泰斗”杨小楼笃信道教,曾着道士装,绾发于顶,黄冠鹤氅,在大北留念。那时,能照大尺码合影相的照相馆很少,大北花高价购进一架可照三四十寸尺码的大转机,专门给机关、团体、学校拍摄大尺码合影相。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曾在李铁拐斜街(现铁树斜街)开办留香饭店,饭店开幕前员工纪念合影即大北拍摄。大北办过“照相抓彩”,奖品普遍不值钱,“冬皇”孟小冬有一次照完相“抓彩票”,赵雁臣把其所抓彩票换成了事先备好的“金戒指”,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1940年以前,相片普遍都是黑白的,易变色。大北研制的棕色相片,永不褪色,一经推出便受到顾客青睐。

图片

▲ 大北前门店橱窗内展示的各时期相机。
1953年,大北被北京市百货公司以两万元收购。1953年11月5日,市百货公司青年文化服务部正式接收大北照相馆,从此成为国营企业。1955年起,大北承担了在人民大会堂为历届中共代表大会、全国人代会、全国政协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宾客的大中型会议团体合照任务。1958年,大北迁至前门大街2号。20世纪80年代,大北是北京市指定的两家拍摄护照照片的照相馆之一。

张二奎故居

石头胡同中段路西39号(原15号)即张二奎故居。

图片

张二奎(1814—1864年),原名士元,字子英,号荣斋,堂号“忠恕”,祖籍河北省衡水县。幼随父、兄进京,兄大奎曾任某部录事,二奎为清工部都水司经承。他酷爱皮黄,经常出入京城票房。约24岁时,以票友身份于和春班客串《取成都》、《捉放曹》等。此事传出,上司以触犯朝规为由,将昆仲二人削职为民,促使张二奎正式步入梨园。初为和春班主演,后为班主。咸丰年间,与“大奎官”刘万义共组“双奎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任四喜班领班人,与程长庚、余三胜被誉为“三鼎甲”、“老生三杰”。在程之前,曾一度兼任精忠庙庙首。

张二奎享名后于天桥寓所自立“忠恕堂”课徒传艺。在天桥把式场聘得武戏教师“大刀杨二喜”,其子久先为门徒。张之弟子均以“玉”字排名,故久先排艺名为玉楼(即后来曾任精忠庙庙首,继程长庚后掌三庆班的杨月楼)。
张二奎对母甚孝,其母病故,耗费巨资大办丧事,轰动朝野,朝廷以“优伶潜用官宦排场举动”之罪名,将张氏发配口外。清同治三年(1864年)年底或次年初,故于京东通州,享年50岁。
张二奎唱腔朴实,不尚花腔,粗犷奔放,吐字坚实,吸收了京腔和梆子腔唱法,其演唱多京字京音,有京城特点,故有“京派”之称,亦称“奎派”。扮相雍容华贵,气宇轩昂,举止端庄,颇具书卷气,擅演帝王贵胄一类人物,故多演王帽戏。享有“剧界状元”美誉。
“忠恕堂”位于天桥南大街中部东侧六合公,早已不存,但以其堂号命名的“忠恕里”今仍在。石头胡同39号坐西朝东,原大门已拆改,倒座东房面阔两间,北侧为门道。西房为上,亦两间。南房一间,无北房。张氏之孙曾于此以开茶馆为业。

余三胜故居

胡同中段路西61号(原26号)即余三胜故居。现宅门为小门楼形制,门内有带门墩的二道门,为蛮子门形制。

图片

余三胜(1802—1866年),原名开龙,字起云,祖籍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上余家湾。其次子金梁,谱名科荣,即余紫云(1855—1910年),为“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四喜班著名旦角,乃梅巧玲之弟子。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余门为三代梨园世家。
余三胜早年于乡间东腔戏班演出,后至武汉,改攻汉调末角。北上津门入“群雅集”票房。约于清嘉庆末年(1820年)至道光初年(1821年)进京,入“春台班”,是继米应先(喜子)之后春台班的当家老生,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誉。清道光中后期,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杰”、“三鼎甲”。清同治五年(1866年),余三胜病故于京城寓所,享年65岁。
余三胜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艺术特色,创出抑扬婉转、圆润流畅、优美动听的新花腔,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余氏不仅对唱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而且在字音和声调上,结合京师观众的欣赏品位,大胆地将汉调的语言特色与京城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既能让京城观众听懂,又富于皮黄特色的声调风格,使这种湖广音,形成了京剧发音的规范,为京剧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故居堂号“胜春”,坐西朝东,三进院落。前院倒座东房面阔三间,北侧为大门道半间,红色街门。步入街门直通院内北游廊,今改为三间北房,游廊拆除。西房为上,面阔三间带前廊,中间为过厅。北侧有过道通中院,此院南、北厢房面阔各两间。西房面阔三间半,房屋高大带前廊,为余三胜生前居室。南侧跨院仅有三间小南房。

天和玉

石头胡同南段路西的83号门脸面阔三间,中辟拱门,两侧开窗。门上女儿墙处砖匾“天和玉”,四周饰卷草砖雕。两侧女儿墙处砖匾,南为“舍芳”,北为“餐秀”,四周饰寿字与花卉砖雕。三匾款识皆为清末书法家赵汝涌。立面从窗槛下至女儿墙下坎满作龟背纹砖雕,每个小龟背纹中刻不同古体“寿”字,间或搭配“”字和盘长纹饰,拱门上方龟纹内有蝙蝠图案,寓意“万寿无疆”、“福寿绵长”。其繁复精美的商铺门脸砖雕京城少见。

图片

马三立、王凤山相声名作《起名字的艺术》,其中说道:“结婚哪儿吃?天和玉。天作之合,玉美良缘。”李伯祥、杜国芝相声《夸讲究》里二十四样大菜提到:“会仙居的炒肝儿、登瀛楼的扒海参、天和玉的九转大肠、白魁烧羊肉。”这两段相声里说的“天和玉”应是天津市南市山东饭馆,其门上金匾“天和玉”,一边儿是“飞觞”,一边儿是“醉月”,清末探花冯公度题,引李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之名句:“飞羽觞而醉月”。北京的天和玉在陈莲痕的《京华春梦录》中有提到:“酒肆饭馆,所在多有,然烹调之法,各有特长……天和玉之软炸鸡……皆脍炙人口者也。”现大门两侧原刻有小字“本馆包办满汉酒席,应时小卖、随意便饭,一应俱全”,也印证了天和玉饭馆的身份。梅兰芳与名丑迟子俊为连襟,《立言画刊》1938年第11期中《迟子俊轶事:计赚谭鑫培,智护梅兰芳》记载,二人曾赴约天和玉,席间迟子俊刚柔相济警告一梅迷对梅兰芳的长期骚扰。1936年,梅兰芳先生在上海曾采访过京韵大鼓一代宗师刘宝全先生,刘先生回忆其受京剧界老艺人指点和影响的经历,曾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住在天和玉客店。

图片

再细看门旁刻字上又覆盖有较大刻字,为“公记号批发土药”。“土药”即是鸦片、大烟。加之门面雕刻的“蝠”、“寿”,不知是否暗合“福寿膏”(鸦片的另一称谓)之意。张文钧口述,李宜琛整理的《旧社会吸毒、贩毒琐记》中记载:“到了1935、1936(民国二十四五)年间,在石头胡同天和玉饭庄的旧址,开了一家大烟馆,里面备有铜床、铁床,来吸烟的人,可以在那里叫酒、叫饭、叫条子(娼妓),正好适合当时社会颓废堕落的风气,所以门庭若市……里面有雅座,有散座。散座是一间大屋子,屋子里有一个大炕,炕上有许多烟鬼,脊背靠脊背,躺在那里吸烟,就像罐头沙丁鱼一样。”
综上,清末,“天和玉”址为“天和玉”饭店,而后成为“公记号”烟馆。

石头胡同掠影

图片

万善给孤寺

图片

出石头胡同南口东行,棕树头条、棕树二条原称给孤寺西夹道与给孤寺东夹道,夹道之间原为万善给孤寺址。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毁于大火,已无存。现址门牌珠市口西大街131号,为某武警部队使用,其前院立有一故址石碑。

图片

▲ 左: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右: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给孤寺。
万善给孤寺,又名万善寺、给孤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明代称“寄骨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重建,寺门额曰“皇恩给孤寺”。内有顺治十六年(1659年)给事中史彪占、康熙三年(1664年)御史方吉午二碑。寺内常施粥。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炮火。1901年,八国联军撤离北京后,寺僧将庙产出售。给孤寺东夹道南口东侧即戏园第一舞台址。《顺天时报丛谈》载:“王广福斜街迤南,有所谓给孤寺夹道,在此口外即为万善给孤寺。该寺在西珠市柳树井路北。相传创自唐贞观时代,清顺治时重修,庚子联军入城,寺已被抢,佛像已多拆毁。当时并有附近住户(即今日之谦安客栈),俞氏一家仰药殉难之妇女计共七口,均浮厝于此。乱平后始行改葬。未几该寺僧即将庙出售,嗣后遂改建戏园,即今日第一舞台是也。”1937年11月18日,第一舞台亦毁于大火。20世纪50—60年代,有轨电车仍有“给孤寺”一站。
纪晓岚故居前《紫藤碑记》所述引用《阅微草堂笔记》中“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并非形容纪宅之紫藤,而是给孤寺吕家藤萝。《阅微草堂笔记》云:“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柱。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人。”

培英胡同

培英胡同东西走向,东起煤市街,西至棕树二条,长约289米,宽约4.3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马神庙街,属正西坊”。胡同内因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马神庙而得名“马神庙街”。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有“大马神庙胡同,井一,有庙。”民国后改称大马神庙。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名称时,将胡同南侧大马神庙头条、二条、三条并入,改称现名。

图片

▲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马神庙。

毛世来故居

培英胡同西段路北29号(原大马神庙15号)即“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故居。宅门窄大门形制,门上走门板、檐枋皆饰彩画。

图片

毛世来(1921—1994年),原名家宝,字绍萱,祖籍山东省掖县。1928年冬,由其三兄毛盛荣介绍,入富连成社补入第五科,属小“世”字,排名世来,时年7岁。入科后,初从萧连芳学小生,后改工花旦。在科内亦得到“筱翠花”于连泉之教益,有“小筱翠花”之称。1935年,毛世来于鸿宾楼饭庄拜尚小云为师。1936年9月,经齐如山介绍,拜梅兰芳为师。同年,《立言报》发起“童伶选举”,毛世来当选“旦部冠军”。1938年出科后,随李万春“永春社”赴沪演出,载誉而归,后组“和平社”。1942年,毛世来于丰泽园拜荀慧生为师。1952年,和平社改名和平京剧团。1958年,全团调往长春,改为吉林省京剧团,任团长。1969年全家到永吉县黄榆公社红星大队落户农村。1978年,调回长春。在授《穆柯寨》时,因过度劳累突患脑血栓半身不遂症。1994年12月9日于长春病故,享年74岁。

在诸多名师培育下,毛世来能戏百余出。其博采众长,嗓音甜润,白口清脆,尤善于做,文武兼备,昆乱不挡,跷功颇佳。与李世芳、宋德珠、张君秋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图片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故居坐北朝南,倒座南房四间,东侧半间辟为门道,门道迎面东房南山墙上为一砖雕影壁。南房前原置有木制屏门,隔为里外院,今不存。里院东、西厢房各两间。北房为上,四间。毛世来故居与王瑶卿故居相距不远,其常至王寓所学戏问艺。

王瑶卿故居

图片

▲ 下:自南向北拍摄北院。

培英胡同中段路南,一短巷尽头20号(原大马神庙28号)即王瑶卿故居。宅门为蛮子门形制,坐西朝东,门前南侧为公厕。

王瑶卿(1881—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省清江市(今淮阴市)。王瑶卿幼承家学,从田宝琳(陈德霖师)学青衣,12岁从崇富贵习武功,向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学青衣和刀马旦戏。16岁至21岁,三进“福寿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选入昇平署进宫承差,常于宫中为慈禧演出。20世纪30年代,受聘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4年6月3日,在自宅“古瑁轩”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73岁。

图片

▲ 王瑶卿便装照。图片源自《京师梨园故居谈》。
王瑶卿在京剧唱腔、表演、服饰、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创造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的“花衫”行当。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从王瑶卿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旦角挂头牌,他是第一位;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人。

王瑶卿还是戏曲教育事业巨匠。广收门徒,桃李遍天下,在梨园界有“通天教主”之名。“四大名旦”都出其门下。刘迎秋在《我的老师程砚秋》中记述过其师至王瑶卿家学戏的片段。程砚秋住西河沿排子胡同时,到王师家求教须过八大胡同地区,罗瘿公告之要绕道走煤市街进大马神庙东口,程砚秋就每天多走一里多路,从不改变。程砚秋搬到西四北后,来求教,进门还是从前在王家学戏时的老样子,一声不响地坐在一旁,直等闲人走净,才和老师研究,直到深夜,有时到天明才离开王家,从大马神庙步行到西四牌楼报子胡同(今西四北三条)自己家里。

图片

▲ 图片源自《增订宣南鸿雪图志》。

故居分南、北两院。北院,正房五间带游廊,堂屋即“古瑁轩”。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带廊为客厅。南院为王瑶卿之弟、名老生王凤卿家宅。南、北房均为“四破五”(正中三间,两侧各半间),南房为上,王凤卿夫妇居住。北房为其长子、琴师王少卿居住。东、西厢房均为两间。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这里是戏曲界、文学艺术界集会的场所,“大马神庙”一词,曾是古瑁轩这座艺术殿堂的代称。
培英胡同掠影

图片

▲ 25号如意门门楣栏板砖雕。

图片


各位歇息片刻,《八大胡同地区—旧京的风花雪月与浅吟低唱(下)》接着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