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柱山的雾(5)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7-08 发布于湖北

  

都说“入乡随俗”,进了山门,也得在功德箱里给菩萨塞点香火钱。一路行来,各个大殿的道人有所不同。比如始建于唐,大兴于清,2002年重建的“地母宫”宫内祀奉地母娘娘,但从进入到离开,连个人毛也没遇见;比如宫内供奉天(天官尧)、地(地官舜)、水(水官禹)三位尊神的“三帝宫”的道人就很敬业,见有人进殿,赶紧归位;有人投钱,也会敲磬,也会喃喃有声地念经;“三清宫”的道人就有些心不在焉,站在殿外与他人谈笑风生,连眼角都没向我们瞟一眼。

都说道家乱世下山救世,盛世闭门修行,而佛教则是乱世闭门避世,盛世开门引香火。这一点没有亲身经历,自然不知真假;不过道长一般都是仙风道骨,瘦骨嶙峋,而和尚则大多体态丰盈,肥头大耳,这倒是随处可见,也是真的。佛道最常见的区别还是佛教往往和药店似的在城中闹市兴旺,而道家却往往远在深山老林存在。也许远离尘世,才能让心灵达到了极致的“虚无”之中;同时,当人达到了个体小我与万物大我的相协、相容时就能够领会"天人合一"的理论。

有人撰文说,云海是长阳天柱山最壮丽最吸引人的自然景观之一。站在山巅俯瞰云海,它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像雄狮、像孔雀、像胖熊......卷着、漩着、飘着...... 是它给这群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可如果浓雾弥漫,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云雾之中,识不得天柱山的真面目,那人还能将游记写得美不胜收吗?还能写出“长天的空旷与云雾的相柔相依,多么令人陶醉,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这样的金句吗?

上山之路越来越高,台阶越来越长,坡度也越来越陡。虽然气温很低,不间歇的连续登山不会大汗淋漓,可疲劳依然存在。劳累中“拉风箱”的喘息很正常,腿发软变成腿发抖,人发虚变得踉踉跄跄也很正常。唯一不正常的就是始终被混沌一片、无边无形的雾海所包围,偶尔停住脚步极目远眺,什么都看不见,就能看见自己身边流动的云雾,恍惚之间,有些怀疑自己已羽化成仙。

忍着寒冷,冒着毛毛小雨,硬着头皮走过了灵官殿、地母宫、三帝宫和伽蓝祠,到了开始最后的向顶峰发起冲击之时,山上的浓雾更为浓郁,云雾化成的毛毛细雨变得更大些。最恐怖的是越到高处风势越大,风声呼啸可闻,模糊中看不清路倒是小事,犀利的狂风吹的人几乎站立不稳,身体摇摆不定,潜意识也在给自己发警报,便果断转身向下,宁可功亏一篑,也绝不冒险向上。

用民国罗春台撰写的《天柱山赋》做结尾应该再合适不过了:

巍巍乎,天柱奇峰拔地起,石骨嶙嶙莫与比。我欲登其巅,群山落脚底。依柱向天问年月,耳边似有仙人语:百千万劫待君来,正欲狂生写世吏。狂生再拜不能文,欲事敢邀天上闻?三纲久坠,众生芸芸,呼天不应,吾有何云!

猛回头,回顾茫茫铺白云,万里长空一片,瞰尘寰不见,自疑是佛还是仙,依旧坐在太虚殿。枫林摇树似龙飞,鸟儿东去宛如海鱼肥。万感俱寂,无限天机,独自戏朝晖。巍巍乎,天柱奇峰近九重,几回吾梦接仙踪;听暮鼓,警晨钟,人生何处再相逢!(202203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