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8篇 铜元之浴火重生:重温基础理论篇-1

 馱夫 2023-07-08 发布于福建

前言

之前发了27篇文章,受到读者们抬爱,也接到许多反馈,都是草根收藏者们泉识水平、收藏感悟、版式理解之真实写照。不少反馈的问题,虽有参差但整体认知较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重温,基础了了,何以立大厦?

铜元收藏经历了百余年,前辈们辛勤成果已为我们铺好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学习、完善与传承。

环视今日之铜元收藏,学者寥寥,盖因入行之人普遍学历不高,研习者少之故,又是价值观扭曲所致。而铜元之传承与完善,需要我辈尽力者,虽孤独而自强勉励于中,发微力而使人得益于此,便甚感欣慰了。

本文前言

本文着重讨论机制铜元的版式定义、版式成立的必要条件和版式误区分析,也涉及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殊性和机制铜元制造工艺方面对铜元版式的影响,任何撇开机制币内在精神的找碴式分版都是片面、肤浅的行为,如果将本文的思想进一步升华,可视为铜元藏研的基础学问,是每个藏研者的必修课。

一、机制币

机制币一般指中国近代史上使用西方工业革命各式机器打制而成的货币集合,它是基于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中蒸汽机(蒸汽时代)、十九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电气时代)的发明与应用之上发展而成的重要工业成果。工业发展使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深刻变化,它促使社会生产力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生产科技革命。


而彼时的中国,则处于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之境,后来与西方列强交手之后又呈现、陵上虐下、妄自菲薄之态。在遭受了多次沉痛打击之后,终于迎来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曙光,中国货币机制化也迎来了诞生的希冀。

尽管遭到一些阻碍,机制币在中国大地上仍然落了地,生了根。

中国机制币包含金币、银币、铜元,非货币形式但具有机制属性的旁类物品有机制章/牌、代币等。我们所讨论者,一般为货币类的机制币,有货币流通、贸易属性。

本文着重针对机制铜元部分,一些内容不适合银元,请勿一概落座。

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干支树示意如下:

二、机制铜元

机制铜元,简称铜元,近代工业产物,一般指弥补制钱不足、与制钱具有相同功能的辅币。广义材质的辅币包括镍、镁、铝、锡等其他金属制造而成的所有金属辅币;广义的工艺范围,也包括半手工、半机制或民间打制而成的各种货币、代币。一些没有货币功能的圆形、币形章,不属于铜元范围。

一、铜元的科学定义

铜元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辅币,由政府或地区执政者发行,有指定面额并可用于交易、交换,用工业机器制成的以铜质为主的合金硬币。

与其类似的机制辅币定义可建立在铜元定义之上:

机制辅币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辅币,由政府或地区执政者发行,有指定面额并可用于交易、交换,用工业机器制成的以铜、铝、镁、锑等各种金属制成的合金硬币。

机制辅币包含铜元,铜元是机制辅币中的一种。

在藏玩、藏研过程中,我们还常会将许多特殊的情况,一般也自然归入铜元之列:

1、在铜元问世之前,与制钱一起作为辅币流通市场的机制硬币,俗称机制制钱;

2、一些没有条件机制而采用土法翻砂的铜币,如甘肃、湖北恩施等地区所造之铜币;

3、一些民间私制特定场所使用的有固定价值、具有小范围流通贸易功能的金属硬币,也常常作为铜元看待,如常临币、上代币、军工工友消费证等;还有一些无货币属性、无面值、无交易功能、不属于章类的机制金属币形品,如马兰,习惯上也称之为“币”;

4、一些工艺角度不完全符合机制条件的金属硬币,也属于铜元范畴。如苏维埃硬币、常临币等;

5、另一些特殊制造的试样、样币,及某种特定需要而制造的合面、合背硬币;

6、另外,还有一种早期私下仿造铜元牟取利益的私版铜币,或机制、半机制,或土法翻砂,或改制,属于泛铜元范畴。

二、铜元特征特性

1、货币功能

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地方执政者发行,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有流通历史并曾发挥过货币作用,有面值或指定货币价值,以固定价值参与市场交易。

2、多元化

有多种地方特有图文,

有多种地方特有的法定单位和法定价值,

有多种不同政党执政时期的相应形式,

有延续浇铸古钱币形制的中孔形制,

有民间自行设定的价值,

有侵略者在中国发行伪政府货币进行掠夺的见证钱币,

有单位内部通用的小范围货币形式,

有民间行用过的私版币,

有熔化其他铜质浇铸而成的浇铸币(苏维埃钱币和砂版),

有造币厂为了推广产品而制造的广告币,

有加戳、改制的特定发行的铜币,

这些多元化的形式为铜元分门别类增加了许多困难,也为收藏带来精彩内涵。

3、近代工业产物

铜元无疑是中国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工业产物之一,它代表了货币体系中的先进性与开拓性。它具备工业产物的规模生产、标准化、稳定性等所有特性。

4、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理论上,铜元应有自己适用的质量标准。

但实际上,铜元生产似乎不重视这一标准,更重视铜元本身带来的附加值。

铜元质量随着模具寿命、机器性能、工匠技术、原材料质量和管理水平波动,有时产品质量极佳,但多数时候,产品质量不过关。因金属产品稀缺性,无法将多数不合格品回炉重制,导致留下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

三、铜元版式

版式,是对钱币的一种特定称谓,是一类钱币的身份特征,表示这类钱币与其他钱币有差异,并以此差异命名。但不属于偶发性差异,其差异或独有之处由工艺、工序决定必然发生,且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这一定义给了版式三大特性:以差异命名、非偶然发生的差异、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差异,原本应尽可能在工业产品中杜绝、减少,但早期工业产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质量无法稳定,差异在所难免。但我们不能把所有差异都视为版式,虽然从视觉角度看,我们找不出另外一枚与之完全相同的铜元,但我们不能将每枚铜元都视为版式。

即使一些看似明显的差异,也不能视为版式,因为我们还需要有另一重要特性的支撑:非偶然发生的差异。这一特性,使得大多数差异失去了版式成立的条件,意味着不能成为版式。

偶然发生的差异,含义又是什么呢?

偶然,指巧合,并非由人的意愿而致。所以一些“巧合”之事造成的差异,就不能成为版式。但偶然必与“目的”对立,铜元目的只有一个:造出完全相同的一批铜元。

显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铜元之间差异成了必然。

我们需要在偶然、必然之间给予一条明确界限,用这一界限来审视各种差异是否成版。

这时候,我们需要从铜元制造工艺、工序上进行分析,这一界限处于工艺、工序的哪个位置为合理。

一、铜元制造工艺

这方面的知识,以孙浩老师的研究最为透彻,本文基本上直接导入孙浩老师关于制造工艺、工序的所有成果,原理不再赘述。

模具制造工艺如下图所示:

图片引用至孙浩《中国近代机制币章》

原模也叫母模、祖模,规范的称呼推荐使用孙浩建议的“原模”。原模审批、制造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色、黑色两种颜色为可能的两种不同的过程,其中红色的过程,一般由已经为中国制造过模具的、曾经有过合作的厂家。

这时,原模压印的试样或正式用于翻制工作模、投入量产,其产品基本上都是纲目性版式。

实际上,雕刻师在雕刻模具之前,首先制造的就是“冲头”,一个模具由若干个冲头分别压制而成。笔者推测,文字极可能为单独冲头,珠圈、龙身、部分云饰、火珠、英文单词等,都是独立的冲头。这些冲头,有些可重复利用于下一次的新式样钱币模具,有些铜元中的冲头,甚至直接从银币中取用。

原模是一个纲目性版式的祖宗,但由于一个模具只能制造几万枚钱币就会磨损、开裂而报废,所以为了制造大量钱币,只能用原模翻制出大量的工作模。

原模及冲头,是极具匠心的匠人才能胜任的。孙浩的文章说:“目前只有大型纪念章因幅面开阔,手雕尚能展现雕刻师的功力,在一般尺寸的币章上已见不到这门绝活。”

二原模(master hub),将原模压印在另一个钢块上,挤出图案凸起之阳纹,以便再次制作造币用的阴纹工作模。孙浩文章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为“将钢块上半部车削成圆锥形,小端向上置放于螺旋式压床下方,再将固定于上方的雕刻原模压下,但不骤然施大力以避免产生裂缝。各类金属,轻打相让,重打相拒,故需压印多次,因钢材加压后会变硬,每道工序间须退火软化。

每个二原模、工作模在热处理硬化前,往往会根据压印质量略加整修,这个整修并非我们常说的“修模”,我们常说的“修模”是模具在使用之后发生磨损、损耗导致图文不清晰,技师们将模具热处理并加刀修整图文的情形,为了区分两种“修整”,我们将二原模、工作模的修整称为“整修模具”,造币厂里对磨损模具的修整称为“修模”。

整修模具的时候,就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差异,如果整修的范围较大、整修后果较明显,则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版式。如湖北的小火珠卷云、包云,大火珠左飘和右飘等。

原模翻制二原模后,也会慢慢磨损,图文慢慢模糊;二原模翻制了许多工作模后也会出现磨损、图文不清,这项工作一般是由造币厂内的技师来完成的,类似这样的修整,在造币厂内是“常见”的事,几乎每个省厂都有类似情况,这样的修模为钱币收藏带来丰富的版式。

修模产生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一些需要放大才能认清的差异,没有什么意义,正如孙浩所说“若要高倍放大镜才能辨识,玩版别就进入盲区了”;而另一些拥有成千上万种差异者(如汉字、湖北汉阳系列等)也同样没有版式意义。只有那些具有推断版式脉络、整理版式头绪的差异,才可以称为版式。

综上所述,模具方面的版式成因有设计原模、翻制二原模和工作模时整修模具、磨具损耗过大后修模这三种,但只有那些整修差异较大、具有脉络推断作用的差异,才能称为版式。

铜元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请点击图片放大阅读。

二、铜元版式厘定界限

从上图可知,产生差异最多的工序是翻制工作模。

我们将这一工序内产生的差异定不版式成立、版式划分的界限。

版式演化,一般都能在上图各工序中有所体现;混配是工作模使用过程中新旧搭配造成;二元模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差异会影响工作模的差异或进一步放大,当国外专业模具厂家提供的祖模用完之后,造币厂会在众多二元模、工作模中挑出相对较完美的一个作为“祖模”,循环进入下一个翻刻程序。

或者由国内技师用不同冲头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即产生了一个全新版式。仍然又进入前述循环。

如此循环之后,差异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见的冗繁的差异体系。我们的前辈在如此繁多的差异体系中把最具代表性的差异选择单列,一些细微的差异、过于繁多的差异被过滤,形成了目前的铜元版式体系。

由二元模直接翻刻成工作模,其所造的铜元,差异都是有据可循的、非偶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版式。当对工作模进行再次修整之后产生的差异,我们不称为版式。

在工作模这一界限中,我们根据版式第三大特性——具有研究意义——进行最后筛选,去除没有研究意义、无规则差异、差异处极多或无法统计的差异,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版式。

以上是版式厘定界限的原则,不符合以上原则的差异,均排除在版式之外。

我们将上述原则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演绎:

1、由于国内外制造的、官方或地方执政团体(不含民间私造)的模具本身(包括原模、二元模、工作模)产生的差异,不包括模具使用后期修改、磨损产生的差异和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缺陷。

2、并非所有差异都能成为版式。这种差异必须具有显著的辨识度,具有代表某个类别、系列的自有特征,且对差异的演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3、便于推广,被大众接受。

符合上述条件导致的钱币差异,都是版式。

三、铜元版式划分

版式分为纲目性版式和普通版式(大版或细版)。

纲目性版式,一般是指祖模(原模)的自有特征、图文排布、版面结构等原始因素组成的某种特定钱币或某类钱币的统称。纲目性版式不局限于某个版式,也可能是若干个版式的集合或某一类铜元的总称。

所有机制币的版式必含有纲目性版式。

纲目性版式由大版组成。

大版由细版组成。

所谓大版,一般是指在原模翻制二元模、二元模翻制工作模时产生的若干偏差,这些偏差造成了同属于纲目性版式却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版式,均称为大版。

而细版,界定其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有些细版属于生产过程缺陷,有些细版是翻制工作模时产生的细小区别,有些细版是人为修改模具造成的。凡此种种,均为细版。

细版一般不具备研究意义,只能对一些钟情于某一大类的铜元时,出于喜好而将其中多种差异一一找出,或者对某些肉眼观察差异明显的细版进行搜集收藏。

结合收藏界接受度、大众熟知的程度,给予细版以下条件(至少符合第3/4条):

1、具有版式演化推导意义。(非必要条件)

2、具有明显的特征,且有批量生产。(非必要条件)

3、非模具损耗原因导致的差异。(必要条件)

4、经过修模但被大众较为认可的差异。(必要条件)

假设某厂制造同一纲目性版式5000万枚,按每套工作模平均压印3-5万枚估算,大致需要1000-1500套工作模。这么多模具制造时间应该比较长,可能会分批次加工,因此模具制造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些差异。我们必须学会区分这些差异,细微的差别只能忽略不计,取大舍小,否则版式将混乱不堪。

而纲目性版式总量超过5000万枚的例子比比皆是,几乎每个省厂制造的大类,都超过此数,特别海量之湖北六瓣花、中鄂地方龙、江南水龙、湖南扁龙、浙江水龙、中川十文、各开国纪念币、汉字铜元等,其数量何止上亿枚,所耗费的工作模何止上千套。

版式划分举例如下:

以湖北为例,版式体系如下:

四、版式误区

大类、纲目性版式和大版、细版之间,有隶属关系,它们就像树干和树枝之间的关系。只有树干而没有树枝,会显得单调无趣,而分枝过于稠密,淡化了主干的支撑,就会显得杂乱且没有主次,失去层次感

不是所有版式的地位都平等。准确地说,不是所有“差异”的地位都平等。

如何科学地划分版式,钱币收藏界一直未加定论,尽管这是个基础性的极为重要的事件,却至今尚无准确地进行版式划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BUG呢?

是因为若试图科学划分版式,需要对各种差异、版式的脉络进行整理,这个工作极为复杂,决非仅仅针对“差异”这一项标准就能够科学划分版式体系。

而整理版式的脉络,谈何容易。

笔者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针对各省厂版式脉络逐个分析、整理,虽然有一些初步的成果,但自认为,有许多内容尚未触及脉络的真相。

笔者相信,终有一天会揭开铜元版式的脉络真相。

版式的划分与版式的脉络为什么会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模具的图文来自银元或国外模具制造商,不同国家的设计风格也互不相同,英伦的舒适感、德系的精密、日系的夸张和美系的沉稳,甚至英文字母都各有特色。

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代造、变更图文内容、变更图文形式、机器更迭、模具翻刻复制、按政策调整货币形制等状况,都会对钱币的版式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改变钱币形制的状况,不但有进化论的踪迹,更有一条明确的时间线,循着这条时间线回顾形制的进化过程,就是钱币版式的脉络。

因此,一些看似简单的图文变化,其实包含着许多历史客观原因,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有迹可循的。由变化产生的差异、版式,自然就与脉络息息相关。

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关联,人们都在币面中寻找各种差异,并称之为“版”。这是一种典型的“标”象,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观察,而失去对事物“本”质的探讨。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把找到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差异”视为“发现珍品”;把差异“齐全化”作为版式大全;把重要的大版埋没;错误理解币面的一些非版式特征;轻视一些不被“尊重”的品种;等等。

这就是:版式的误区。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度解析、建立庞大的版式体系的误区

这方面代表现象有:四川汉字铜元、陕西铜元、苏维埃铜元、吉林铜元等。主要表现为:清点珠圈数量、边齿数量;文字图文细微差异。

这种现象,是只“分”而不“合”的误区。把差异细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拒人千里之外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认为铜元版式“太复杂”的主要原因。

版式不仅要会“分”,更要会“合”。

分是研究的细致程度,而“合”才是整理版式的目的。“分”比“合”容易。合版,同样需要掌握版式的整体脉络,需要对分出来的版式找出主干并将若干细枝末叶纳入其中,主干必须代表此系列的最明显、最容易掌握的特征。

对于繁杂的系列,不容易抓住主干,且难以整理版式脉络时,只能筛选各种差异,抓住最容易辨认、最能代表这个系列的大版式即可。

特别说明:版式不应该让人经过长时间的辨认才能确认,否则就失去版式的意义。如需要清点珠圈数量者,就不宜视为版式;如某个图文有成百上千种差异,需要挨个比对时,也不宜视为版式。

另外一种过度解析的情况,已经深入人心:开国环叶系列的三/四/五/七叶脉、武昌开国十文之长/圆缨带、北洋十文系列之各种云形等等,由于早期段谱的普及而根深蒂固,但实际上这终归是一种过度解析现象。

2、“猎奇”误区

消除猎奇心态。有时我们会见到一枚以前“从未见过”的“版式”,但其实只是特定环境下造成的差异,与版式无关。

理论上,肯定有我们尚未发现的版式。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成千上万的铜元被披露于网上,多年也鲜有新的版式。故未发现的版式,大概率将会发生在面背的混配上,不大可能出现新的面、背图文。

今后若要证明某个版式是“新发现”的大版,需要严谨地证明它的真实性,并取得界内人士的普遍认可。

3、重龙版、轻民国的误区

民国铜元向来不被钱币爱好者追崇,大部分资深藏家对民国铜元视若无睹,认为民国铜元不如清末龙版值得收藏,这种歧视相当于西方的种族歧视。

4、把一些特殊钱币作为版式对待的误区

典型的有:

(1)修模造成的差异。

修模是各造币厂为了延长模具使用寿命而常用的措施,这道工序一般会在钱币中造成不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官方行为,更不是设计本意,因此不能视为版式。如广东的七刺有耳龙、浙江长横十等等。

(2)某些看似规则的特征。

有时候,模具上的某些凸出、凹陷的先天缺陷,体现在钱币表面成为内凹、突出的点或线;

有时候由于制造模具工序造成的失误;

有时候由于模具损裂造成的印迹;

时候由于透打造成的印迹;

这些差异不是设计意图,也不是刻意所为,更非官方要求,故也不能视为版式。如浙江安徽的“光踢球”“元踢球”、苏维埃五分的连边和左右月牙、开国纪念币中的空心旗,等等。

相反,有一些重要的、被埋没的版式,如隶书双旗蝴蝶花系列,诸谱未见有载;如福建低点福异龙、大英文龙、曲满文等,即使书谱上有作为大版式的记载,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私版”。

又如,同为苏维埃铜元,《洪谱》过度列出所有的差异版式,等于没有重点,让人无从着手。从另一角度看,缺少挖掘一些显著的大版式。其他许多书谱只列出寥寥几版,三角当、八粒(两种)、跳币、小谷粒等多个特征鲜明、易辨的稀少大版,鲜为人知。

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汉字铜元、陕西/山西铜元等。

5、对铜质的误区

这方面应用独立章节加以阐述,主要体现为颜色偏黄、偏红时就主观认定为黄、红铜,不明就里者,视为“孤品”、“珍品”。

铜质对版式的意义,主要在于制造者意图牟取更大的余利、政策性禁止使用黄铜等重要条件下的研究意义。

对一般滥造期的红铜、黄铜,若数量相当,完全可以合并,对杂铜所造的铜元,并无确切依据时,不可当作稀少品对待。

6、分清趣味币和版式的区别

趣味币指叠压、复打、偏打、阴阳面、透打等,是生产过程的失误造成的,其本质与版式毫无关系,从产品质量角度看,这些币属于残次品。

这里的“复打”虽然是模具本身的差异,但属于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失误或错误,也是质量问题,所以本质上,也不属于版式范畴。

需要特别说明:虽然趣味币不属于版式范畴,但不代表趣味币没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版式划分与收藏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以上是较为典型的几种版式误区,不尽如此,尚有多种形形色色的小误区。

想要统一对版式的认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足够力度的推广、沉淀,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四、湖北版式例举

一、湖北铜元版式大纲表

二、湖北铜元版式表

下一篇是内容

还将继续铜元基础理论

敬请期待

                   
               

本文着重讨论机制铜元的版式定义、版式成立的必要条件和版式误区分析,也涉及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殊性和机制铜元制造工艺方面对铜元版式的影响,任何撇开机制币内在精神的找碴式分版都是片面、肤浅的行为,如果将本文的思想进一步升华,可视为铜元藏研的基础学问,是每个藏研者的必修课。

    每一枚铜元,都散发着自己的光彩。       

                            ——满汉堂主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