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婆婆

 济宁文学 2023-07-08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婆  婆

作者:曹倩茹

婆婆在炕头上支了个锅,水泥覆面的炕上铺着刚被太阳晒过的被褥,我躺在这个被褥里,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味道,惬意而舒适。

锅里正炒着菜,我闻到了热油爆炒的葱花香味儿,心里很是纳闷:这样在炕上做饭,不把被褥都给熏油熏脏了吗?

炕下的婆婆一边炒着菜,一边给我啦着呱儿,又好像在嘱咐我什么事儿。我忽然发现此时的婆婆面色红润又年轻!这个发现令我高兴不已……

“叮铃铃……”,刺耳的手机闹铃响了,我一下子被惊醒,睁开眼才惊觉:刚才的一切竟然是个梦!

能够在午睡时做这么雍长而完整的梦,于我而言,是很久不曾有的事情了。为了让这个温馨的梦在我脑中多停留片刻,我重新闭上眼,像放电影似的慢慢回味梦中的情景。

梦里的婆婆穿一件绿地红花上衣,年轻而健康,一如我初见她时的模样;而现实中的婆婆被各类疾病缠身多年,苍老且黯然。

我一遍又一遍的反刍着梦境,难以言状的悲凉感从四面八方涌来,渐渐将我吞噬——婆婆,住在老家的婆婆,您现在还好吗?

往事如方才梦中炒菜的油烟,一点点在我眼前弥漫开来……

二十四年前的那个“五一”,一个接近母亲节的日子。那天的我一袭红衣,在一群人闹哄哄的簇拥下“二拜高堂”,第一次正式的见到了婆婆。

当时不满60岁的婆婆上身着一件绿地红花的盘扣褂子,在亲朋好友的祝贺声中拉起我的手。此时的婆婆笑容可亲、手掌温暖,可不知为何,天生敏感的我却从婆婆那张含笑的脸上读出了些许疲惫与沧桑……

婚后的一段时间,我和婆婆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也断断续续的了解到婆婆的诸多事情。婆婆在娘家姊妹六人,排行老二,上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姐姐,下有四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婆婆的父母,也就是老公的姥姥姥爷,多病缠身,家中大部分农活都落在婆婆身上,婆婆像个男丁一样出最苦的力,却吃最孬的饭;与公公结婚后,在那个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婆婆接连生育了五个孩子,在“多子多福”的祈盼下,几十年来婆婆早起晚睡,比之前更苦更累。上有高龄的公婆要侍奉,下有一群儿女要哺育,中间还时常遭受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丈夫的呵斥甚至谩骂,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可想而知。随着儿女们相继成家,家庭之间的琐事也接连不断,婆婆又要时时去调和儿媳之间、子女之间的杂碎事,一桩桩,一件件,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忍气吞声的日子里,婆婆的精气神渐渐耗去,高血压、心脏病等病魔开始对她纠缠不休,婆婆像一根被榨干的甘蔗,渐渐变得形容枯槁、憔悴不堪。

婚后6个月,我和丈夫搬到单位的宿舍去住。一年后女儿出生了,当时恰逢“非典”肆虐,单位临时通知我应急值班。万般无奈之际,我们想请婆婆来帮忙照看女儿。电话打过去,婆婆二话没说,就撂下农活,撇下公公,大包小包的赶了过来。

正值初夏,蜗居在镇家属院那十几平方的矮小平房里,憋闷而潮湿。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婆婆在老家住惯了高大的瓦房,对狭小的平房很不适应,又牵挂着独居在老家且不会照顾自己的公公,加上周边也没有熟悉的人,所以婆婆一直很不适应,但她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抱怨,每天默默地该干啥干啥。每当吃罢晚饭并收拾妥当后,我哄着女儿回房歇息的空档,婆婆才有机会喘口气。每当这时,婆婆都会在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下独自坐到很晚,我从她长长的叹息声中,也深深体会到了婆婆的无奈和隐忍。

自结婚以来,这是我和婆婆相处最多的一段时光。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我知道了婆婆家许许多多鸡飞狗跳的事儿,知道了左邻右舍与婆婆之间的恩恩怨怨。婆婆说:这么多年了,这些事她从没对别人说过,因为公公脾气不好,她自然不敢对他讲,但憋在心里也实在闷得慌。我说:“没事儿,您有话就给我啦啦吧,别憋在心里,就当给我讲故事了,反正我也不会对任何人讲的。”听着婆婆的絮叨,想着婆婆在娘家、婆家两头遭受的一桩桩委屈,也理解了过了大半辈子的婆婆为什么对谁都那么小心翼翼、那么谨慎客气。婆婆在我们家精心照料着女儿,把这看做是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其实我心里明白:婆婆目前才更需要儿女们的关心、理解和安慰啊!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就隐隐作痛。

女儿一周岁的时候,公公查出肝病,无奈中,婆婆只好赶回老家伺候生病的公公。一年后,公公病情加重,后因医治无效去世。沉浸在伤痛中的婆婆日渐消瘦,体力也大不如从前。可现实却不容她有半点歇息的空间,因为,我的大伯嫂,也就是婆婆的另一个儿媳又生了二胎男孩,这样一来,照料孩子的担子,自然又落到婆婆的肩上。这个任务婆婆一接过来就坚持了好几年,直到孩子上了小学。好几次,婆婆都对我说:因为照顾生病的公公,接着又照顾最小的孙子,只照料了我女儿半年多,所以一直对我有亏欠。我知道这是婆婆的真心话,可是听了这些,我更是为婆婆难过。

柴米油盐的日子总是磕磕跘跘,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和老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也许从哪里听到了什么,很久没有独自出门的婆婆提着两把蔬菜,一路打听着,步行二十几里路,找到了我们后来居住的地方。一进门,婆婆就说:“我想我孙女啦!自家种的菜页吃不了,就来看看我孙女,顺路给你们送点菜。”其实我知道当时的婆婆身体已经很不好,只在家门口种了几颗菠菜,可是她给我们提来的却是我最爱吃的油麦和茼蒿,可以想到不识字的婆婆不知转了几家超市,才能买到这点我爱吃的青菜……婆婆对他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老公一贯纵容,这次却冷冰冰的一遍又一遍的数落他;但是在我和女儿面前却又小心翼翼,仿佛是她做错了什么。我的心又针扎般隐隐刺痛……不仅仅为婆婆,更为婆婆那一代人。她们身为媳妇时,上受公婆的压制甚至虐待,“熬”了多年终于“熬”成婆婆时,时代却变了,她们又要时时为儿孙辈所累,到底什么时侯,婆婆才能消闲的喘口气呢?

端午节期间,我和老公找了点空闲,买了点营养品,开车回了趟老家,见到了婆婆。因常年受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疼等恶疾的缠绕,82岁的婆婆又明显苍老了很多,见到我们却高兴的像个孩子!婆婆看到我买的食品,责备我买东西太多,转身又叮嘱老公要勤快些;接着就张罗着给我挖她在家门口种的几棵葱……

听着婆婆暖心的唠叨,望着婆婆忙碌的身影,我想起了婆婆善良勤劳、谨慎隐忍的一生,想起了毕淑敏曾写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伤感话,想起了上次我做的那个雍长而美好的梦,一时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