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大智若愚wxy 2023-07-09 发布于重庆

1 金字塔模型

这是十几年前就出版的一本书《金字塔原理》所提供的表达模型。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如果大家掌握这个金字塔模型,就可以让自己说话和写作瞬间变得有逻辑。

金字塔,顾名思义就是上面小、下面大,从上往下,逐层扩散

这个模型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告诉我们要总分总,只不过金字塔更加聚焦于研究如何去分而不是如何去做总分总。

1.1 三层架构

金字塔模型把表达过程分成三层。

第一层,最关键的信息——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有且必须只有一个。

第二层,支撑中心思想的一系列论据,这样的证据通常不要超过七个。

第三层,为了使这些论据更有助于理解而提供的数据、图表、例子或比喻,多多益善。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三层结构,这个表达方法大家或多或少可能听说过,但简单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坚持把它用起来因为大多数人对三层结构所涉及的认知科学的知识原理了解并不多,也就无法理解它的强大。所以下面我们深入一点,逐层帮大家理解这个模型。

1.1.1 举例 犯罪团伙开会

假设有一个犯罪集团要开会,秘书去跟老板汇报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张三周三下午没空,需要去上一个犯罪心理学的课程;

李四明天上午 10 点钟才从监狱放出来;

王五周四下午之前都在保释期,所以可以自由活动;

而犯罪分子联合办公室的大会议室,周三整天都被另一个团伙预定。

所以我们把开会时间定在周四上午 10 点钟。

如果你听到这个汇报是不是觉得废话连篇,不说重点。你看就这样的水平怎么能够与时俱进呢?

不被关进去才怪。

所以一个优秀的秘书应该换个方式,像这样说:

开会时间定在周四上午十点钟,因为这个时间所有人都有空,而且大会议室也能用。

听起来是不是简洁清晰很多,这也提高了犯罪集团的运作效率。

1.1.2 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

这两种表达方式间的差异,要深入理解一点就会发现它的差别在哪里。

人类的感觉存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运作过程像一个漏斗,它是越往下走项目就越少。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比如感觉存储层能够同时处理 12 ~ 20 个项目,到了短时记忆只能同时处理 5 ~ 9 个项目。

而如果在一个时间希望一个概念能够进入对方的长时记忆,那么最好就只聚焦在一个项目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能够瞬间调动对方的长时记忆,就必须把所有的语言先全部浓缩为一个记忆项目,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先说给对方听,这就是所谓的中心思想

并且在说完中心思想之后,不断地对这个核心的记忆项目进行解释和重复,通过更换角度复述,让它得到强化。只有这样的表达方式,才符合大脑固有的理解习惯。

而如果是反过来,不断地抛出一个又一个毫无关联的项目,但同时又不对它们进行重复和夯实,那么听众的大脑就是听完新的、忘了旧的,不断更新理解主题,不仅没有效率,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负担,听着听着大脑就罢工了。

1.1.3 表达的底层原理

理解这个过程,你就理解了一切高效能表达的底层原理——

永远只紧紧地抓住一个“一”

不管你要说多少,在每一个表达的闭环里面,对方能够深刻记住的只有一个关键点。

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关键点在说话最开始就提出来,并且在描述过程中不断扣住这个关键点,直到最后再次 call back,回应中心思想。

先说结论,并只强调这一个结论,然后整场谈话围绕核心该展开论述,这样能显得有逻辑。

注意它只是显得有逻辑,它并不是真的有逻辑

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有逻辑说的不是符合逻辑学。如果你有跨学科知识,就知道这是符合认知心理学

要知道,人类的大脑在碰到零散信息时,总是会不自觉地给他们做归纳分类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我要节省脑资源,因为我们短时记忆项目只能处理 5 ~ 9 个,而长时记忆能够处理的项目就更少了。

1.2 金字塔模型的作用

理解了它,对我们说话、写文章甚至做设计都是有帮助的。

这个世界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我们看下面这六个点,你会发现我们本能地会把它们分成两撮来观察,而不是分成六个点来观察。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1.2.1 错误的表达方式

再比如有一天你放假回家时,你妈叫你下楼给她买点东西,她是这么说的:

现在葡萄正当时,你去买点葡萄,顺便买箱牛奶

还有我们米好像吃完了,你去超市买袋米回来。

哦对了,这个我们家卫生巾好像也用完了,顺便买点鸡蛋。我看卫生巾真的快用完了。

还有胡萝卜,前两天隔壁王姐说最近她家买的胡萝卜可好吃了,一会儿我去问问她们在哪里买的,再买一盒咸鸭蛋啊,还有苹果橘子

我觉得你最近水果吃太少了,所以得再吃点苹果葡萄,再买点酸奶;

额就没有了,就这么多了。

你记住你妈要你买的东西了吗?苹果、葡萄和酸奶对吧,还记得什么吗?不太记得了。

还记得讲过的峰终定律吗?

最后的内容是因为还留在短时记忆里,所以你还说的上来,但其它的就没戏了。

因为你妈妈上面讲的这种表述方式完全不像按照人类理解的原理来组织的,这就是典型的想到哪说到哪,表达方完全没有花心思对信息进行任何的组织,只关心自己是不是一口气说完了自己想说的东西,就等于把信息的整理负担全部丢给了听话的人。

这种情况下,对方必须消耗大量的脑资源,去把零散的信息进行重新归类。如果不进行归类减少记忆项目,大脑是处理不了的。

但如果是一个专业的、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妈妈,她会怎么交代呢?

1.2.2 高效的表达方式

她会这么说

我们要买的东西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奶蛋产品,这里面有牛奶、鸡蛋、咸鸭蛋,还有酸奶。

第二类是水果,这里面有葡萄、橘子和苹果。

第三类是蔬菜,这里面有土豆和胡萝卜。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这样一来你听起来心里负担就小很多了。

虽然这样的妈妈不多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很多研报、咨询建议和说话高手的表达方式里很常见。

1.2.3 信息表达的单元

此处有一个问题,这上面说金字塔原理关键点在于把观点浓缩为一个,但我看到这边同时提出了蛋奶、水果和蔬菜三个点,不符合金字塔原理。

很好,“盲生”你发现了“华点”。

实际上金字塔原理描述的并不是整场谈话的内容,他们描述的是一个信息表达的单元,这种单元可以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也可以小到三两句话。

比如我们上面讲过的那个例子,水果它本身就是一个表达单元,蔬菜是另一个单元,它们都非常的微小,自己已经可以是一个闭环了。

回忆上面犯罪集团秘书沟通的例子,跟老板沟通开会时间,关键点也只有在什

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会这一个点,三句话就构成了一个微小闭环的信息单元。

1.3 如何获得这种金字塔结构

即便你理解信息单元,还是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获得这种金字塔结构呢?

1 先说结论再说论据

如果是相对简单的谈话内容,答案就是坚持先说结论再说论据,训练自己不要张口就来,想到什么说什么。而且在说话之前能够闭上眼睛稍微想一想。

2 画出来说出来,先罗列再整理

如果是相对复杂的内容,你可以在纸笔上整理一下思路,最好是画出来说出来,先罗列再整理。

回忆一下妈妈交代购物清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专业的妈妈会怎么办?

她会先把自己想到的零散购物项目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进行归纳整理,这个过程就叫推敲

工程学 讲过面试时让你算奶茶店的一个例子,想要构建一个关于奶茶店的计算模型,可以先把自己能想到的零散的要素逐步写下来,比如装修、店铺租金、员工、原材料等,然后再进一步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才把数字模型推导出来。

整个过程并不困难,唯一的困难就是麻烦。而人类是最怕麻烦的生物,我们之所以怕麻烦是为了节省脑资源。因为“推敲思考”需要用到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它是最消耗脑资源的脑区。

脑科学讲过一个原理,在思考过程中利用手、眼睛、嘴巴、耳朵一起思考,画出来说出来就可以很好地激活其它脑区,分担前额叶皮质的压力。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动作,拿纸笔或者 iPad把零散的想法画出来然后进行推敲的过程,就是区分一个表达高手和一个普通人最关键的动作。

我们在刚开始动笔写某个主题时,思路都是零散的,不可能知道整体的结构是怎样。此时我们要先列出自己大脑里面随机想到的各种素材和细节,然后再通过推敲,把它们按逻辑层级重新组合。

排列过程之中,会发现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逻辑漏洞,也可能会重新提炼一些新的主题。如此不断重复,就可能逐渐让这个金字塔结构成型。

所以形成金字塔的过程,必然是要先从混乱开始,然后再逐渐变得有序

而大多数人在动笔写文章时,之所以会遇到写作障碍,就是因为不理解要从混乱开始这个点,总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想象中的写作顺序,应该从有序到有序,应该从一开始就能够大致画出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然后再不断地补充这个结构直到完工(如下图)。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建立一个金字塔过程,混乱是必经之路

1.3.1注意事项

这个过程中有三点是需要注意。

1 要对项目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抽象概括,提炼出他们更高层次的共性,这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2 要锻炼对抽象共性的理解力。比如苹果和梨都是水果,桌子和凳子都是家具,

但是苹果和桌子它们的抽象共性是什么?

你会发现此时停留在原有的抽象层解决不了问题的,就必须有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比如你发现苹果和凳子都是商品。

ps 我发现在职场里面那些级别混得越高的人,抽象能力越强。

启发:锻炼抽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年轻人的职业天花板

3 在同一个分组里面的不同项目,在介绍时最好能够按照某种顺序展开。

比如购物清单的例子用了最朴素的逻辑顺序——并列顺序

实际上逻辑顺序还有很多种,比如递进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顺序等,接下来会重点讲。

我们已经讲了上面两层的关系,它让我们明白了讲话或者写作时,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对方提前把要点提炼好,做好观点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在节约对方的大脑资源,让他们更容易听懂,这个表述是我们说话的骨架。

1.4 数据&细节、图表、例子和比喻

接下来我们到第三层,说说那个到肉的部分,它是能让我们的谈话和写作显得丰富有内涵的关键部分——数据事实、图表、例子和比喻

1.4.1 数据&细节

要理解这两个要素在这个谈话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例一,你想说明中国人口很多时,提供两种说法——

说法1

中国现在有14多亿人。

说法2

根据七普数据,中国现在有 14 亿 1178 万人。

是不是第二种给你的冲击力更大?

例二,你想说明多练习的好处,提供两种说法——

说法1

多从不同角度练习,最后总能变成熟练。

说法2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很明显后者表达效果更好,好很多。

这说明详细的数字、细节还有名言金句等高度凝炼、有美感的内容,在表达过程中能够给听众创造更深刻的印象,这是给表达加分的。

你说这不是故弄玄虚吗?对方是不可能记住中国人口 14 亿后面还有那个 1178 万的。

大家听完了还不是只记住中国人口大概是14多亿,为什么我们还要把细节说出来呢?

再回忆一下,我们的感觉系统每秒钟可以向我们大脑传递 1100 万比特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处理其中的 50 比特不到。

那么剩下的 1000 多万比特是不是就没用了呢?

不是的,它们是在我们大脑里面营造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比如我们说”不明觉厉”,有的人说话你听不明白,但是你觉得他厉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提供了很多额外的信息,尽管你的显意识处理不了,但是你的潜意识却非常受用。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用图表来替代文字。

1.4.2 图表

脑科学 里讲过 一图胜千言,因为人类的大脑里面处理视觉的区域非常庞大。

所以即便有很多视觉信息,比如形状、颜色、位置等,我们的显意识感觉不到它的意义,但是我们的潜意识却能够很好地接受到它们传达的感觉。

1.4.3 举例子和讲故事

任何经常演讲的人都会告诉你一个诀窍,就是多举例子多讲故事,少讲抽象的理念和概念。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说:“一场没有故事的演讲,就像一个没有肉的骷髅一样吓人”

不过我自己也有不同的观点,太多故事和例子容易把一场谈话变得非常水,不够硬核。

如果你观察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演讲和书籍就会发现这一点很明显,东方人说明问题时有时太过抽象,完全不举例子。

但是西方人喜欢用大量的故事来说明,有时甚至一本畅销书,你看了半天只能看到故事一个接一个,根本抓不住主题,这也是过犹不及了。

所以两者取一个折中的方式比较合适,说话时适当地举例子和讲故事,对于一个内容让别人看懂听懂还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我们深入一层就发现,举什么例子很重要,这涉及到做好内容的一个关键诀窍——搞明白沟通的对象是谁,然后用例子走进他们的世界

比如你想让一群中学生理解“什么是不确定性”,不应该去举股票市场波动或者是期权期货市场涨跌的例子,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你应该跟他们举抽盲盒的例子,这个才是贴近他们生活的真实案例。

认知心理学 讲过一个东西——自我记忆模式,就是人类记住跟自己相关事情的记忆效率,是记住抽象概念的记忆效率的10倍以上。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贴近听众生活的例子,单纯地运用金字塔结构,不管你把逻辑搞得多么严密,对方能够记住的东西还是非常少。

你看从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漫画的主角通常都是中小学生,发生场景都是学校,你看像我这样的大叔,想找一个以大叔为主角的漫画就非常困难,好像除了《一拳超人》《乘骑之王》和《镖人》就没有别的了。因为漫画的读者就没有几个是大叔,中小学生才是绝对的主流。

1.4.4 比喻和隐喻

什么叫深入浅出?

厉害的比喻就是最典型的深入浅出。如果你去仔细观察人类历史上先哲说过的很多流传甚广的观点,就会发现个共同点,他们都非常喜欢使用比喻。比如

  • 时间就是金钱;
  • 看不见的手;
  •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些例子都是用了比喻。可你都没有意识到。

在语言学里面有一本神作叫做《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里面发现, 隐喻几乎是贯穿了整个人类思想史的东西,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底层的本能。

所以理解隐喻的能力,是埋藏在人类潜意识里的非常关键的能力。

我们如果能够掌握比喻的能力,就掌握了一种让说话和写文章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武器。

那么如何掌握比喻的能力呢?

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找灵感,找那些任何人都能接触到的东西作为你比喻的取材对象,而不要在那些专业、抽象、枯燥的领域里面找素材。

比如苹果、房子、汽车、动物、天空、大地,就远比股票、代码、发动机、能源、货币这些东西要好理解的多。

我自己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就比较喜欢使用比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我的《中国的 2021 扭转乾坤》那一期。

为了解释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动荡为什么反而是好事,我打了一个比喻,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片段:

阳光照到了房间里的灰犀牛,灰犀牛与黑天鹅相反,指的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危害重大的老问题。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房间,原来在阴影里面就站着几头巨大的灰犀牛;

这犀牛挤占了很大的空间,那是以前光线不太好啊,所以大家挤着挤着也就习惯了。

生活很忙,发展很快,没有人去直面这个问题,这也被称为房间里的大象。

这 2020 年的中国形势突然变好,强烈的阳光照进屋子,几头灰犀牛被照的清清楚楚。

这里面用到了阳光照到屋子里的灰犀牛这个比喻,涉及到好几个常见的隐喻。

  • 第一个是阳光,大家都知道阳光是好东西。
  • 第二个是屋子,用来比喻我们的国家。
  • 第三个是灰犀牛,这个略微抽象,但因为这期主题整个都跟犀牛有关,所以它整体上也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具象的比喻。

一个简单的比喻可以把一个非常难说清楚的抽象领域讲得很明白,比喻可用来解释非常专业的领域。

比如光刻机如何制造,这个领域实在是太抽象了,如果不打比方,普通人是根本听不进去的。

最近有一期 ASML 的员工出来讲华为做光刻机可行性的视频,在深入浅出这方面堪称是经典。

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么讲:

多久能造出我们的EUV光刻机?ASML工程师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你。【阿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54y1n7sM

  • 做光刻机就像做清蒸鲈鱼一样;
  • 你要做一个EUV光刻机你需要有大功率的激光器、光照、扫描镜、等离子体控制器、系统控制器等一系列部件。
  • 而做清蒸鱼你要有大葱、生姜、香菇、香醋、酱油;
  •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鲈鱼。

你看这里面用蒸鱼的过程来比喻制造光刻机的过程就非常形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完整看这个视频。

2 语言的表达顺序

到目前为止,我们终于把金字塔模型的三个层次粗略都说了一遍,我们刚才把第二层给跳过去了,因为这个层次涉及到了一个我们需要单独讲的非常关键的概念——表达顺序

语言是时间的伴侣,同样的几句话,只要调换了先后顺序,就可以从清晰明了变成混乱不堪。

2.1 意群的承上启下模型

在语言学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表达原理——承上启下,当你连续讲好几个意群的信息的时候,

如果每一个新出现的意群,总能够紧紧的咬住之前那个意群的尾巴,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局面,就会让你的表达显得非常连贯。

举例,之前我有一个视频《疫情之后的新世界》,我们来看一下它前2分钟的内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Q4y1N7Ry

这次疫情已经创造了多个历史。它是自西班牙大流感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流行病。

  • 它导致了1930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停摆;
  • 它创造了OPEC成立以来最大的油价单日跌幅;
  • 它促成了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央行干预;
  • 它让 89 岁的巴菲特一个月见证了无数个人生的第一次。

高传播、长潜伏、弱致命、强护理 这四个特征直接击穿了最发达国家的防御体系。

目前再先进的国家也只有隔离这一招能管用,所以全球就算被隔离起来了。

那么隔离打击最大的是什么行业?

1、农业 2、工业 3、服务业。

大家可以弹幕猜一下,答案是服务业

服务业对现代经济有多重要?

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依赖服务业。

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50%,英美法德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70-80%。

这就等于越发达的国家,疫情的打击越严重。

目前全球经济被打击到什么程度?

世界银行和 IMF 给出过全球2020年经济预测:

  • 跌幅是3%到4%,
  • 美国的预计跌幅是5.9%,
  • 欧洲预计跌幅是6.6%,
  • 日本预计跌幅是5.2%,
  • 而中国一季度的 GDP损失就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我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是这么总结的——现在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好了,大家看完了是不是觉得还挺流畅的,原因是什么呢?

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每个意群,大概都不超过 12 秒钟,而且是完全前后咬合,最后形成了一个闭环

  • 疫情创造历史,情况严重,严重这个词被咬住了。
  • 有多严重?只有隔离管用,隔离我们又咬住了。
  • 隔离打击了什么呢?服务业,服务业再次咬住。
  • 服务业对经济很重要,所以经济再次咬住,经济打击很大。

结论:第三次世界大战。

最后这个结论,其实又呼应了前面讲的那个严重两个字,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前后咬合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一拿出来,听众大脑会觉得非常舒适。

因为它完全符合认知心理学 短时记忆的运作原理,在 12 秒钟之内的一个新概念进行至少一次的重复

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关键的模型——意群的承上启下模型

2.2 铺垫转折模型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个跟笑话有关的模型——铺垫转折模型。这个是我之前在《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这本书据看到的一个很有趣的模型,你看讲脱口秀也有模型。

如果我们观察大多数的笑话,就会发现它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铺垫

第二部分是笑点

铺垫和笑点之间关系是这样——

铺垫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故事似乎要往一个方向去走,让我们产生了一个原先的预期。

但是笑点通在这个故事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个根据预期完全不同的结局,而且这个结局一般情况下是带有一定自嘲性质的,让主角显得比较惨。

简单来说就是铺垫制造预期,笑点揭示意外

2.2.1 举例

例一 老婆跑了

比如有一个人说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这是一个铺垫。

他创造的正常预期——我很伤心我的老婆跑了。

但是如何创造一个意外呢?

如果主角接下来说的是:“我好怀念我的朋友啊”,马上创造了一个笑点。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这就是典型超出预期的故事,而且还有点惨惨地自嘲的性质,非常符合一个笑话的特点。

例二 深爱

比如在40年的婚姻中,我一直深爱着一个女人。

这句话的正常预期是这个男人是个好老公,这个深爱的女人应该是婚姻的对象,自己的老婆。

但如果接下来他说“如果被我老婆发现这件事情她会杀了我”,瞬间就变得搞笑了,所以这又创造了一个意外,而且这个故事同样显得主角很悲惨。

你看他会潜在的假设这个男人他很怕老婆。

例三 泥浆面膜

有一个人说我敷了泥浆面膜,三天以来我的脸看起来好看多了,

正常的预期就是,你看这个面膜对主角的皮肤起了美化的作用。

超出预期的意料应该怎么设计呢?

接下来主角说一句:“然后泥浆就掉落了。”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笑话,这里面蕴含了非常深度的自嘲,而且笑点并没有那么裸露直白,需要听众稍微思考一秒钟才会觉得好笑。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了三个书中例子,我想借此让大家理解这个结构应用的原理。

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很有启发的。如果对讲笑话的结构还想深入了解一下,推荐大家可以读一读《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2.3 常见的演绎观点的顺序

2.3.1 时间顺序模型

这是最常见的模型,它就是从回忆过去复盘现在,一直延展到展望将来。

这种演绎方式很容易就能让你写出宏大感。不管我们写什么主题,如果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一层层追溯,就很容易让我们显得高屋建瓴,而且很容易就把字数写得很多。比如:

我们要写城市,如果要写交通工具这个主题,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互联网文明再到数据文明,它不同的时代线索很容易就能够挖掘出大量可以用于写作的素材。

我们写过中美实力对比这个题材,当时我们就使用了过去 500 年不同国家实力更迭这个函数模型,这也是典型的时间模型。

如果你要论述一个行业的发展,那也可以按照过去几十年这个行业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行业的过往,我们经常可以把这个行业说成1.0 ,2.0, 3.0阶段。

整体来说时间模型是我们见过的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顺序组织方式了。

如果有时间就一定有空间。

2.3.2 空间顺序模型

空间顺序模型其实也很好理解。

比如从南到北、从大到小、从内到外、从城市到国家到全球,这些都是空间模型。

这里我们介绍两个比较有用的空间模型。

2.3.2.1 微观、宏观、宇观模型

这个模型的有人把它描述为微观、中观、宏观,大致的意思一样。

以我们从人类视角看过去。

  • 如果蹲下去仔细观察细节,就是微观层面
  • 如果是站起来平视周围,就是中观层面
  • 如果跳到星空俯瞰大地,就是宏观层面

第二个空间模型更加有趣。

它是我在一本很经典的动漫教程《理解漫画》里面读过的一个模型。

2.3.2.2 理解漫画

我发现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任何一个产品的层次结构

比如一部电影、一个App 或者一个短视频,都可以套用这个结构去分析它。

这个模型是用苹果来打比方的。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作者认为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的层次应该是这样的,

按由内而外排序

  • 第 1 层 核心理念

他想对什么样的人表达什么的观念,或者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痛点。

  • 第 2 层 表现形式

产品的形态是短视频、还是电影、还是漫画、还是文章。

  • 第 3 层 风格

诙谐的、严肃的、宏大的、草根的、硬核的、亲切的等。

  • 第 4 层 结构

内容的骨架,演绎的先后顺序。

  • 第 5 层 工艺

各种细节比如演员如何演、角色如何画、音乐如何配等。

  • 第 6 层 外观

最后的包装和呈现,视觉优化,动效等。

我发现学会这个模型对我们去研究如何做好产品,写好文章,做好视频真的很有帮助。

除了时间、空间模型,还有一个模型是升级递进模型。

2.3.3 升级递进模型

比如要研究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身体层面到情感层面,再到思想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这是典型的四层递进的过程。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我们之前研究负油价成因的那期,用的也是逐层递进。从研究最表面的需求原因,再到供给侧原因,深入到库存原因,再到产业原因,再到金融原因,最后到政治原因。

这个模型最典型的演绎手法——

最开始通常是从讲一些表面的直观的因素切入,然后再逐层深入到那些普通人不容易联想到的因素。

这个逐层深入的过程,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侦探带着你逐层揭秘、不断探究一样。

这个就像柯南里面的毛利排除法一样,第一眼看上去像凶手的通常都不是凶手。

所以侦探揭秘类型的电影通常都是使用递进模型的高手。这种模式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勾起用户强烈的好奇心,营造一种特别想要继续看下去的冲动。

它的形态跟下面这个翻转模型是有点像的。

2.3.4翻转模型

翻转模型就是在内容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反转。

当用户觉得你在说一个正面的东西的时候,你会突然跳出来做一个反面的论据,同时又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再跳回正面对这个疑问进行解答,最后再反过来提出一个新的反面论据,再提出了新的疑问,如此反复,维持整篇文章的结构,听起来非常精彩。

它的原理跟之前讲笑话原理有点类似。

就是人类大脑天生有一种对意外信息产生警觉性的本能。

所以每一次反转,尤其是每一次负面反转都会创造一次注意力的高峰。

把这个技巧运用到极致的人,就是B 站上老番茄了。他的视频里面反转的密度非常的高,这也是他视频极度精彩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这个模型叫英雄之旅模型。

2.3.5 英雄之旅模型

这个模型非常地经典,好莱坞英雄电影的演绎桥段都是从这里面来的,整体上它是一个 4 段论,缘起危机高潮,最后是结尾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 【缘起】一开始展现一个正常世界,呈现主人翁如何在正常世界的生活,这一段大概率是平平无奇。然后主人公突然遇到了冒险的召唤,第一时间一定是抗拒的。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人物,比如一个导师或者自己的亲人遭遇到了某些危机,这个时候主人公不得不打开第一道边界,正式开启冒险之旅。
  • 【危机】接下来就是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遇到意外的伙伴、遇到意外的敌人。经历过这些东西之后,当主人翁开始接近整个故事的核心——那个最深的洞穴时,真正的磨难就开始来临了
  • 【高潮】然后就会出现一些重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一般会把主角虐得半死,但是不会真的死。然后通常会借助某些之前埋下的伏笔,创造成意外,让整个局势瞬间翻盘,从而渡过难关,得到最终的意外的宝藏。这个时候整个故事就已经进入了高潮。
  • 【结尾】最后进入故事的结尾,主人翁这个时候会踏上返回之旅,带着收获的报酬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

启发

任何一个能够称之为故事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一些特定的元素,使故事产生精彩的效应,比如意外、挣扎、冲突、伙伴、危机、化解等等。

这个在我们自己写各种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虽然说英雄之旅描述的是虚构类小说的模型,但通常而言,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要去讲一个关于人物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公司和国家的故事,这个模型也是可以套用的。

最后再说一个在我们自己的视频中很常见的模型形态,叫做因果模型

2.3.6 因果模型

比如《疫情之后的新世界》那期用了这个供给需求因果模型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还有很多期都喜欢用的良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因果模型,这些都是很典型的因果模型。

《开窍》— 语言表达领域重要模型

因果模型的缺点:它通常需要借助图片和文字的配合才能够较好被说明清楚。

  • 如果没有图片,那么要说明白一个因果模型是不容易的。
  • 如果能够图文结合,使用因果模型会让你的内容产生一种非常高能的感觉。

因为这种模型天生自带承上启下的咬合属性,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咬合的内容是非常符合大脑的接收习惯,所以因果模型也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一种演绎方式。

这方面如果大家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可以跳过去看我们02系统论会对因果模型有更多启发。

所以说有的时候写好内容、做好文章,也许你还需要一些工程师、理工科的思维。

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很多内容。首先我们讲了金字塔模型,这是这一节课最重要的一个模型。

在金字塔模型的第三层,我们展开讲了数据和事实的应用,说明如何使用例子来增强说服力,也说明了比喻的重要性。

我们还讲了承上启下的行为逻辑、讲笑话的预期意外模型。

最后是时间模型、空间模型、递进模型、翻转模型、英雄之旅模型、因果模型,这六个常见的文章内容组织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