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楚汉争霸的时候,萧何坐镇汉军的大后方,为前线的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后勤补给,最终帮助刘邦击败强悍的西楚霸王项羽,成为了“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所做的事情就是供应计划。供应计划的作用是平衡未来的需求和库存的可用性,简单地说就是公司需要持有多少数量的库存,才能满足生产或是销售。客户订单的输入,供应商订单审查和发布,以及仓库和分销渠道内的库存管理,都是供应计划负责的活动。然而供应计划是相当复杂的,它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了供应商交货的前置时间、管理多个供应商的复杂性、客户需求的波动性,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可用性等等。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供应计划及其最佳实践。供应计划,也被称为原材料采购或物料计划。供应链要确保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提供正确的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与供应链相关的成本和风险。供应计划的核心就是少花钱、多办事,还要确保不能搞砸了。为了达成供应计划,我们必须要定义一套流程,用来分析需求预测,也就是把需求与现有库存进行比较,如果有供应的缺口,就要协调资源,满足交付所需要的原材料或生产能力。按时交付固然重要,但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必须根据公司设定的服务水平和成本,来计划需要材料的数量和到达时间。如果公司的目标是交付率要达到95%,这就意味着要备有1.645倍的标准差的安全库存。库存越多,持有成本也就越高,这是为保障服务水平要付出的代价。库存对销售和运营计划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到销售量和利润。库存水平随着需求量的变化而调整。当需求发生变化时,我们必须调整生产以适应这种变化,让库存水平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好供应计划可以带来更高的销售额,同时让库存水平更加合理。供应计划涉及协调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流动,以下是供应计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预测产品的需求是第一步。它涉及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以预测未来的产品需求数量。定期回顾预测是很重要的,年初设定了1个亿的小目标,如果不是经常核对实际完成情况和预估剩余几个月的销售量,到了年底可能会大吃一惊。许多公司在制定销售目标的时候是想当然的,老板仅是在去年的业绩基础上增加多少的百分比,然后让销售团队去找订单。现实情况是怎样呢?销售额不是凭空而来,它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大环境、产品竞争力和供应链能力等。通货膨胀、贸易制裁这些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买不到或是高价在现货市场购买原料,结果是影响产品销售。产品没有竞争力、批量生产件的不合格率很高,或是没有足够的产能,这些是常见的内部因素。定期回顾预测数字可以让企业及时调整,如果预测增加,需要采购更多的原材料,相反的话就要控制购入,避免库存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上。需求可以通过分析销售水平、历史数据、客户调查和过去的趋势来进行综合判断。预测依赖于销售团队提供的信息,因为他们距离市场和客户最近,最能够准确反馈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变化。如果客户提供了一份预测,但准确率不足50%,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渠道预测订单,不能听信客户或销售人员的“一家之言”。一旦知道了预测需求,下一步就是确定满足需求的来源在哪里,也就是说原材料的供应商在哪里。这个过程包括确定供应商,付款条件,谈判合同,和发布原料采购订单。如果只有一个供应商,管理的复杂度会相对较低,只需要根据双方约定的MOQ、价格、前置时间等因素下订单即可。单一供应源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集中资源开发供应商,节省下宝贵的工程、项目和采购人员的时间精力,并且能够强化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双方可以深度绑定在一起。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供应商出了问题掉链子了,客户必然深受影响,因为所有的鸡蛋都在这一个篮子里,短期之内很难找到替代的货源,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当涉及到多个供应商时,供应计划就变得稍显复杂,其中涉及到了不同的价格、分配比例、原产国、交货期和运输模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ERP系统不能支持自动化管理,全凭借计划员手工操作,计划的执行难度会陡然增加,而且很容易出现疏漏。根据预测的需求和供应来源,公司根据可用的产能来制定生产计划,它会影响到原材料的使用顺序。供应商会根据订单要货日期安排送货,但是原料或零件的消耗是有先后顺序的,生产线不会同时用到所有的物料,而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生产。供应计划需要和生产紧密沟通,才能知道哪些物料是最为紧急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的,否则要加急催货的物料太多了,难免会手忙脚乱。另外,生产和供应链部门需要达成契约,前者需要根据主生产计划执行,后者要保障物料的按时供应。生产部门如果不按照计划,就会产生一个结果,把不该消耗的物料用掉了,而应该使用的却搁置不用。供应计划的源头就是主生产计划,它假设生产会消耗计划中的物料。如果生产“任性”了,不听从调度,计划也就要跑偏了。不明就里的人会说“采购人员办事不力,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一大堆”。其实他们冤枉了物料采购了,供应计划准确与否的关键是双方要遵守契约。如果生产完全按照主计划执行,供应部门必然是会全力以赴保障物料供给。这是规划货物从供应商到制造商,以及从制造商到客户的运输。这需要选择承运人,与多个承运人进行协调,并确定最有效的模式和路线,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将产品送到需要的地方。在国际贸易中,运输模式主要有水路、公路、铁路和空运四种。每种模式都有优缺点和适用的场景或商品类型。水路也就是俗称的海运,是全球贸易最为倚重的模式,其中尤以集装箱运输占比最多。海运的优点是每吨每公里的运费低,适用于大宗商品或是长距离运输。缺点是运输时间较长,运输中的节点较多,从工厂到启运港码头、中转港、目的地港码头、堆场货栈,最后才能运到客户仓库。这些节点是由不同的承运人或运输商负责的,货物的追踪信息难以实时更新,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下游环节对物料翘首以盼,如果不清楚货物的准确到达日期,生产很难提前做好安排,产出量和销售量也就难以保证。另外3种模式也各有利弊,我们在决定运输模式时需要进行取舍Tradeoff,选择既能满足计划需要,又能让成本最低的方案。库存管理决定了为保障生产计划而持有的最佳库存水平,这是供应计划的核心。我们要监测库存,根据市场的趋势、客户订单和销售历史,来决定应该购买多少原料以保障供应。公司每周都应该回顾所有的存货,结合过去的使用量和未来的需求量,计算出物料的库存天数。根据设定的安全库存、前置时间、MOQ、包装数量来判断物料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客户需求总有起伏,而且变动速度快于供应,有时会突然加急,有时会莫名减少。定期回顾可以帮助我们盯紧库存的变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采购数量。生命周期很短的商品,关键原材料,或是消耗量很少的物料,这些是重点需要关注的对象。供应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物料就像是流动的水,一旦停滞了,生产就中断了。计划做得再好,总会有意外出现,计划也就要随时需要调整。定期审查和更新供应计划,才能确保它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