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实甫《西厢记》

 杏坛归客 2023-07-09 发布于山东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

一说为关汉卿作,见毛奇龄《西厢记考证》:明隆、万以前刻西厢记者,皆称西厢为关汉卿作。

一说王实甫作前四本,关续第五本,见明徐士范刻本《西厢记序》:盖自草桥以前作于实甫,而其后关汉卿续成之者也。金圣叹评《第六才子书》亦主此说。

一说是关作王续,见《雍熙乐府》卷十九《满庭芳西厢十咏》。

据早期元杂剧史料记载,《西厢记》的作者应是王实甫。如元代的《录鬼簿》、明初的《太和正音谱》都把《西厢记》著录在王实甫名下,明初贾仲名为王实甫写的吊词称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些比较早的材料的说法应该重视。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王作。 

关于王实甫的生平材料不多,《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之列,大约与关汉卿同时,十三世纪前期。也有人考证他生活在十三世纪后期到十四世纪初,比关汉卿稍晚。但一般都把他算作前期(1300年)作家。《录鬼簿》著录了他的十四种杂剧,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三种。《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收入《元曲选外编》)。明代,《西厢记》的各种评注本和各种刻本大量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明刊本有三十多种,从清代到现代,又陆续出现了四、五十种刻印本。

《西厢记》明崇祯刻本,以插图精美著称。明张深之正 ,陈洪绶绘图 

第二节 崔莺莺故事的演变

《西厢记》所写的崔莺莺和张生故事来源于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宋代有秦观和毛滂的歌舞曲《调笑转踏》歌咏《莺莺传》故事,为一首七言诗加一首小令词组成,因体裁所限,只概括了一点故事梗概,但都抛弃了始乱终弃的结尾。

宋代赵令畤(德麟)有说唱艺术《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说的部分概括《莺莺传》的原文,歌唱的部分是十二首《商调蝶恋花》词,说唱穿插。赵德麟对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表示了批评: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还删去了《莺莺传》中诋毁莺莺为尤物”“妖孽的内容,对莺莺的命运表示了明显的同情。

除了文人之外,这个故事还深入民间,成为民间讲唱和戏剧表演的重要题材,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序》)。宋金时北方有宋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方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等。这些剧本今已失传,其具体内容已不可知。

现在还能看到的表现崔张故事的文学作品中,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使崔张故事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对后代戏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实甫《西厢记》就是直接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主题、人物、情节以及许多曲辞都沿用了《董西厢》,但又比《董西厢》有所提高。

《王西厢》由五本二十一折(第二本五折)组成,各本互相衔接,构成一个有头有尾情节连贯的完整故事。(王季思校注本作五本二十折,第二本四折,其中楔子在别本中作一折。金元戏曲本第二本作五折,全本共二十一折。)

剧本通过一个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并通过崔张的爱情追求和他们的最终胜利表达了封建社会广大青年男女的美好愿望。剧本最后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张,鲜明地体现了作品歌颂美好爱情的主题思想。

《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中心的作品,是较早的、也是最成功的,特点是以爱情为中心,完整地写出了从两情相悦到爱情发展的全过程,仔细地写出了全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恋爱中的人物心理的把握和刻划都非常准确。

当然还应该注意一点,即西厢记的恋爱故事的全过程,都是在封建时代的具体环境中发生的,都是在社会传统观念和新兴观念的冲突中展开的,这就使西厢记具有了超出一般爱情故事的意义。

1、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是一种新型的婚姻观,与传统的门第婚姻的观念尖锐对立,剧本以张生崔莺莺对爱情的努力争取和最后终成眷属,歌颂了新型的爱情观婚姻观念。

2、剧本的具体描写,还明显地表现张生崔莺莺对爱情的态度,高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作者明显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否定传统的人生观。从而突出了爱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剧本塑造了两组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戏剧矛盾在他们之间展开。

一方是崔莺莺、张生和红娘。

作为他们对立面的主要是老夫人。

二、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

从剧本结构和人物安排看,戏剧冲突主要有两条线索。

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的戏剧冲突,这一对矛盾构成剧本的主线。

而张生、崔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的戏剧冲突,这一对矛盾构成剧本的副线。

剧本的结构就围绕两条矛盾冲突的线索展开,时分时合,交错发展。主要矛盾引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又促进了主要矛盾的发展。

第四节《西厢记》的喜剧风格

《西厢记》是古代戏剧中的著名喜剧 ,是一出歌颂型的抒情喜剧。

其喜剧性具体体现在下面一些因素当中。

一、喜剧性人物性格 

二、喜剧性场面安排

三、喜剧性的人物关系(崔、张之间;崔、红之间;张、红之间;崔、张与老夫人之间;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等等。)

四、喜剧结局 

第五节《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戏剧的语言,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剧中人的道白、对话,主要是口头白话。另一部分是剧中人的唱词,是诗体的形式。

《西厢记》无论道白、对话还是曲辞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语言,道白、对话

王实甫是元杂剧文彩派的代表作家,又是运用口语的能手。剧中的人物语言,道白对话,都是高度个性化的,老夫人的语言冷若冰霜。郑恒的语言完全是个公子哥儿的无赖口气。张生语言则显得诚恳,有时又带点天真幼稚,有时带点迂酸气,有时又故作夸张,有几分可笑。剧中的人物语言写得最好的还得数莺莺和红娘,莺莺的语言含蓄、文雅,红娘的语言机智俏皮,泼辣犀利,总是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的实质。比如第三本第二折闹简一场莺莺和红娘的对话,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内容。像这种语言,就是非常富于戏剧效果的语言,每句对话背后包含着许多潜台词,有非常强的表现力。

第三本第二折闹简对白

[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云]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甚么?【快活三】分明是你过犯,没来由把我摧残;使别人颠倒恶心烦,你不惯,谁曾惯?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旦做揪住科]我逗你耍来。[红云]放手,看打下下截来。[旦云]张生近日如何?[红云]我则不说。[旦云]好姐姐,你说与我听咱!

[红唱]【朝天子】张生近间、面颜,瘦得来实难看。不思量茶饭,怕待动弹;晓夜将佳期盼,废寝忘餐。黄昏清旦,望东墙淹泪眼。[旦云]请个好太医看他证候咱。[红云]他证候吃药不济。病患、要安,则除是出几点风流汗。[旦云]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

闹简《西厢记》插图 陈洪绶绘 明崇祯刻本

第四本第二折拷红道白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

[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夫人云]这小贱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红娘唤那贱人来!

[红见旦云]且喜姐姐,那棍子则是滴溜溜在我身上,吃我直说过了。我也怕不得许多,夫人如今唤你来,待成合亲事。

[旦云]羞人答答的,怎么见夫人?

[红云]娘根前有甚么羞? 

二、曲词

《西厢记》的曲词更是历来受人称道,王实甫之所以被看作文彩派的代表,主要是因为它的曲词极为优美,被后人比之为花间美人,优雅秀丽。

剧中的唱词主要是由张生、莺莺、红娘主唱,每人的唱词都有不同的风格,张生的唱词真诚中带有几分文皱皱的酸气;莺莺的唱词则幽怨缠绵、庄重典雅;红娘的唱词开朗幽默,又很泼辣,正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相一致。

王实甫特别注重吸取古典诗词的艺术营养,熔铸成富于抒情意味的唱词。

写得最好的是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每支曲子都是优美的抒情诗。有的化用前人的诗词渲染环境,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第一支【正宫端正好】和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有的则是以接近口语的语言,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如第二支曲子【滚绣球】抒写胸中的怨和恨,第三支曲子【叨叨令】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倾泻胸中的愁闷,淋漓尽致而又非常缠绵。

这些富于抒情意味的曲词,使剧本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幺哥!兀的不闷杀人也幺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长亭送别】简析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规定情境是张生被老夫人逼迫进京赶考,以获取功名作为与莺莺结合的条件。

莺莺、红娘和老夫人到十里长亭为张生送行。唱词由莺莺一人主唱。

关于这折戏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这场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戏剧冲突,表现故事的主题。唱词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戏剧冲突就由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去表现。莺莺与张生被迫分离的痛苦,是由老夫人一手造成的。这种痛苦本身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老夫人要张生挣一个状元回来,看重的是张生的身份,是封建门第,是不辱相国家谱,而不管莺莺和张生的幸福,也不顾崔、张二人的主观意愿。而莺莺则把爱情结合看得比状元及第更重要,因而对老夫人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而,戏中每一段唱词,都是莺莺内心痛苦的抒发,都是对封建观念的控诉。因此这些主观抒情性的唱词,虽然重在抒发人物的内心的痛苦,却集中体现了《西厢记》全剧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剧本的爱情主题。

二、通过主观抒情的方式进一步刻划了人物的性格。莺莺的性格在剧本的前几折中有了突出的表现,这一折则重点表现她的怨恨,在她的怨恨中又充分体现性格的锋芒,敢于针锋相对地提出与母亲完全不同的看法观点。可以看出她的性格中的一个侧面。但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怨恨又有含蓄、深沉的特点。不仅不敢有越礼的行为,而且因为有老夫人在身边而显得非常拘谨,这又表现在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一面,与其身份相合。 

三、本折语言充分地体现了《西厢记》这部抒情诗剧的特点,富于诗意的抒情,而且注重意境的营造渲染。 

1,充满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善于运用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3、注重吸取古典诗词的艺术营养,又吸收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写成富于抒情意味的唱词,生动活泼,流转畅达。形成亦雅亦俗、华丽典雅与通俗生动高度统一的语言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