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 | 一朵芬芳的“蜡染之花”……

 引水思源 2023-07-09 发布于福建

王力洪:一朵芬芳的“蜡染之花”

文/梁水源

原载《知识窗》2023.07期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根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苗族人民就掌握了蜡染技术。在珙县罗渡苗族乡王武寨的深山中,就盛开着一朵芬芳的“蜡染之花”,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记载着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而当地的老人王力洪,就是这项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的坚守者。

王力洪自幼酷爱苗族服饰文化,曾向身为王武寨苗族蜡染大师的姑祖母拜师学艺。姑祖母向王力洪传授了精湛的蜡染技艺。在半个世纪的蜡染人生中,王力洪为珙县、云南威信等地苗族同胞制作蜡染百褶裙布料1000多米,传承和发扬了具有珙县地方特色的苗族蜡染手工艺。

在这些苗族蜡染的百褶裙图案中,人们可以看到苗族先民迁徙的历史轨迹。在每一幅图案里,苗族民间工艺家都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命的体验与歌颂。2010年,珙县的苗族蜡染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项技艺走进大众的视野,但与大多数手工艺一样,蜡染也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在半个世纪的蜡染生涯里,她将苗族蜡染工艺发扬光大,并一直为之而努力。坚持终有回报。2016年,王力洪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蜡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每一项技艺的传递,都意味着日复一日的沉潜和匠心;每一个守艺人的背后,也都有着一段温暖感人的人生故事。每年暑假,都有一批批寨名面来的学生或蜻染爱好者到联县罗渡苗族乡王武寨王力洪家学习蜡染,王力洪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讲解,从苗族蜡染图案的构成、渊源、意义到蜡染制作的工艺、技巧,她总能娓娓道来。王力洪毫无保留地向同学们传授蜡染的制作技艺,包括调蜡、碾布、绘图等多道工序,同时手把手传授绘图技艺。教同学们将碾好的麻布铺在平案上,用蜡刀蘸蜡汁慢慢地一点一滴绘在布上。她告诉学生说:“练好基本功,在绘图的时候就不用打样,凭自己的构思、经验和当场灵感绘图。这样,每一匹布都是独一无二的。”王力洪还在家里办起了妇女蜡染微家,农闲时候把贫困留守妇女聚集在家里免费教授蜡染技艺,还组织大家承接一些订制品,增加贫困妇女的收入。

在半个世纪的蜡染人生中,王力洪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蜡染事业上,为地方组织培训、传习带徒、接受各种采访、走进高校、参加各类展示活动,珙县苗族蜡染这项古老的技艺才有幸从山村走向城市,从基层民间走进大众视野。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的蜡染文化不仅是纯粹的苗族服饰需要,而是由一个人坚守发展到一个群体的珙县的苗族蜡染接力传承,新一代不同级别的蜡染非遗传人技艺日臻成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珙县苗族蜡染文化已经逐步融入学校非遗课堂、贴近乡村振兴、走进高校研学基地,向更高更远的艺术旅途迈进。

遗憾的是,2022521日,王力洪手中的蜡刀停止在蜡锅的边沿,热气沸腾的蜡汁凝固了,犹如一个巨大感叹号凝固在这位老人年过古稀的生命里,那位一生钟爱蓝白色彩的老人走了,她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珙县苗族蜡染的坚守与传承。




新视频上线

呒通够再七逃了------




作者/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梁子等。退役军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杂志社签约作者。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公开发表超过3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