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的“燥”指什么?燥邪致病有什么特点?怎么分辨自己是“温燥”还是“凉燥”?如何调理?

 咸鱼片 2023-07-09 发布于广东
燥,就是干燥,是和湿截然相反的一种外邪,多见于秋季和北方地区,所以又称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所以,燥,是秋天的主气,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中医称之为“秋燥”。
单纯地从字面上看,秋燥就是秋天干燥上火的意思
很多人一到秋季就会觉得皮干(不是“肤干”),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烦人的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了。王冰《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诸燥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燥邪从火,火字旁,因此,燥甚则干,能耗伤我们人体的津液。
因此,燥邪致病的特点是燥性干涩,侵犯人体,最易损坏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等,即中医中所说的“阴津受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燥邪伤津之甚,则可损及阴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天为燥。”,到了秋天、雨下得少,水分少,空气中的湿度也在逐渐下降,空气湿度不够、气候就干燥,所以皮肤就会变得异常干燥,甚至出现瘙痒。这是因为地面在蒸发了大量水分的同时,也会把人体表面的水分一同蒸发掉,使人体水分丢失过多。
简单的说,秋燥是人们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燥虽然多见于秋季,但不代表秋季,也经常多雨潮湿,此时并没有燥。所以,一到秋天就吃银耳、雪梨、百合之类的食物来润燥的做法是不对的。
秋燥最喜欢攻击的对象是肺。
你看,肺喜润恶燥,主皮毛,鼻子、咽喉,外合皮毛,而燥邪伤人,常常从口鼻侵入,所以燥邪最容易伤肺。
燥邪伤肺,使肺阴受到损伤,宣降失司,甚则会损伤肺络,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等肺系的症状。由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审平之纪……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养皮毛,其病咳。”这说明了燥邪的性质,流行时所引起的诸多病症。
燥是讲的外燥,燥淫是外燥证。还有一种内燥,有这个提法。内燥是指内在津液、血液、阴液的亏虚。三液——津液、血液、阴液,这三个怎么区别呢?血比较容易区分一点;津液一般就是讲的水液,里面的营养成分不是很高;阴液,比较浓一点的那种,不好怎么说,浓一点、营养成分高一点、饱和一些的,就算是阴液吧。但是我们临床上实际并不这么严格区别。由于津液、血液、阴液亏少而导致的干燥,也出现大便干燥、舌干燥、皮肤干燥、鼻子干燥、咽喉干燥,出现这些症状,它不是因为外界气候引起来的,所以称为内燥。当然,内燥也可能与外界气候有关,因为内燥和外燥可以结合,内部津液不足的人容易感受外燥,外燥了以后就可以损伤津液,可能会有关系。但是,内燥的主要问题是内部阴液亏虚,而不是外界气候为主。
那么,燥邪侵犯人体会有哪些症状呢?

声音沙哑

其实,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燥邪伤肺,使肺阴受到损伤,宣降失司,甚则会损伤肺络,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的现象。

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经常抓痒或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补水,每天多喝水,平常最好带上一瓶保湿喷雾,时常润一润皮肤,也可以多喝一下缓解秋燥的汤水。

鼻敏感

中医保健专家认为,鼻敏感多为肺虚所致。每逢秋天,十个人里会有九个存在鼻子敏感的问题。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又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越是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出血。还有些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便秘

由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不少人会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的情况。便秘的问题可大可小,而一旦被缠上的话,就不是一般的烦恼而已。所以,大家想要让自己过的舒服正常,一定要预防秋燥来袭。

头发干燥

秋天干燥,人体的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当你发现一到秋天,头发枯黄拼命掉落,那就是秋燥找上你了。在这个时候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了。

秋燥的分类与治疗

秋燥也分温燥和凉燥两种。
别看这两种燥名字中都有一个“燥”,但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温燥的燥,是因为温热的煎熬,导致水分消耗过度,所以温燥的本质是缺水。温燥季节性较强,一般出现在夏末秋初,俗话所谓“秋老虎”,这时天气还是很炎热,但是已经立秋,大气中以燥气为主。这时受了风热之邪,就很容易得温燥之证。但现在有了暖气,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在暖气房中,依然有可能得温燥证。空调的应用使以前很多季节病都不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就像我们一年到头都能吃到各种蔬菜一样——大棚种植早已让蔬菜成熟不再带着大自然的特性,处处烙着人为的印记。
温燥证有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干。风本身最伤津液,燥邪亦干,因此风燥之邪简直就是干燥的加强版——我们会感到浑身燥热、身热头痛,明显的口干、咽干、鼻干。舌头上也干干的,没什么唾液。喉痒、干咳频繁是风邪的典型症状。无痰或者痰少,也是因为津液消耗太多,没有多余的津液可以热炼为痰了。
初期常伴有鼻塞、头痛、微恶寒、身热的症状,其实都是普通的风热感冒症状。这个时候如果看他的舌头会发现舌红少津,舌面干,苔有可能是黄的,也有可能是白的,脉象也是脉浮数为主。
对付温燥咳嗽,需要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桑杏汤。
组成:杏仁、豆豉、栀子皮、浙贝、沙参、桑叶、梨皮。
药方选用平和温润的杏仁、豆豉散邪,使邪去而津液不伤。用栀子皮、浙贝、沙参清热化痰,清除肺中因燥热煎熬而形成的燥痰。最后用桑叶、梨皮润燥清肺,以滋养肺中津液。通过三方面的综合整治,被燥热所伤的肺脏自然就可以迅速恢复正常。
凉燥的燥,是因为寒冷状态下血管收缩,水分无法充分供应到体表,所以凉燥的本质是寒。这种情况一般在秋末冬初发生——寒冬即将来临,天气渐冷,但是大气中仍以燥邪为主。这时所受的风寒多为凉燥。
凉燥证和风寒感冒症状类似,只不过它有咽干鼻燥这种燥证,而且痰也不是一般受寒后像水一样的稀痰,而是干咳或者黏痰。
对付凉燥咳嗽,则需要散寒温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陈皮、前胡、桔梗、杏仁、枳壳、甘草、生姜、大枣。
杏苏散其实就是化痰的二陈汤加上苏叶、前胡、桔梗、杏仁、枳壳而成。既可以散风寒,又可以化痰浊,最后又能宣肺降气,促进肺的功能恢复。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蔬菜和水果也有生精润燥的作用。例如用梨1只(去核)加冰糖10克隔水蒸服;或用红皮萝卜250克,洗干净后切成薄片,放在碗里加白糖30克,腌上几小时后取汁饮服;或取鲜藕200克,隔水蒸熟后服用,亦可与粳米熬粥后服用。
秋燥主要靠预防,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清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者食用。秋季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