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城市群经济的新时代

 一中大语文 2023-07-09 发布于福建

“集聚”是塑造经济地理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伴随着城市区域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的演进,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范围也会扩展到其他城市,从而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

城市群,指在一定空间内由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基于分工与协作形成的城市集聚,其意味着生产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城市体系内集聚、流动与整合。从城市向城市群的演进,是经济集中化的产物。相比单一城市的发展,集聚经济在城市群内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已经从单一产业在城市集聚形成地方化经济、多个产业在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经济,走向不同产业在城市群内聚集形成城市群经济。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突破城市边界,在城市群与其他区域内进行延伸、布局形成空间链,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城市集聚中,各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会形成一种互为空间溢出的外部性,推动城市间集聚经济的共享,经济主体不仅能够获得本地区集聚的好处,还可以享受其他城市的市场和技术外部性,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收益,集聚从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

以城市群发展来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有很好的现实基础。

在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城市群之间的联动协调发展早已有端倪,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等区域重大国家战略间的联动格局初具规模。例如,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串联起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在谋划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联系起了黄河流域的关中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离不开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互动合作。

在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中可以看出,京津冀的北京、天津,粤港澳的广州、深圳,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成都、重庆,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长沙,黄河流域的西安、郑州等城市与上海的联动指数排名都在前20位,串联起长三角城市群与国家主要区域发展战略。但也要看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大板块间企业、产业之间的联系强度整体上仍然不高,特别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动指数仍然较低。当前仍需要进一步强化成熟型城市群之间,成熟型与培育型城市群、成熟型与形成型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各类城市在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可以通过“新型飞地经济合作”等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圈、带、点”协调联动,引领区域合作从城市合作走向国家战略空间板块间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实现发展的协同配合、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城市群的发展要“顺势而为”,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减少“拉郎配”的规划行为,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要推动实现地理边界、行政边界、经济边界的耦合,不断弱化行政壁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对长三角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有利于打破地方市场分割,推动区域的市场整合和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要发挥城市群战略的带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在市场机制下顺势而为,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来逐步消除地方市场分割,推动城市之间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在城市群内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合理的功能分工,实现要素(包括人口)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点—面”关系,中心城市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中心城市集聚了更多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重大新兴产业,能够聚集更多的人口与各类生产要素。所以,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中心城市的作用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辐射效应、回流效应等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而都市圈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空间载体。

未来,这些超大中心城市该如何进一步发挥它们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需要以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区域空间格局,对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也很重要。

都市圈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是促进资源要素跨行政边界流动的重要空间维度,既能强化城市群的“核心”作用,也能放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的区域空间结构。

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都市圈建设,首先要突破行政边界,促进资源要素率先在小尺度的都市圈空间里自由流动,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和要素市场以及产品市场,实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长三角为例,要充分发挥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宁波五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周边城市融入网络中来,不断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网络密度,完善内部网络结构。

其次,在完善城市之间的小尺度的都市圈建设时,要率先探索都市圈层面规划对接,做到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多规合一”,这是小尺度、跨区域都市圈建设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为跨区域的都市圈建设和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保障,实现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等,使得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跨越行政边界,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跨区域联动效应。

(摘编自《张学良接受<南风窗>专访:城市群经济的新时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中国城市空间聚集已经从“产业聚集”转向“城市聚集”。

B.我国城市群发展水平的三个层级依然分明,大体分为成熟型、培育型、形成型三类。

C.都市圈是我国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发挥着放大虹吸效应、实现区域融合的作用。

D.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应当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集聚不仅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群的集聚,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这些要素在城市群范围内实现快速聚集,这也是城市群经济的要义。

B.相较于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联动指数较高。

C.加强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公路和轨道交通连接等方面的合作,着重开发轨道交通沿线地带,这是突破行政边界最有效的方法。

D.破除城市土地利用的边界束缚,才可以让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跨越行政边界,两者的顺序不能颠倒。

3.这是一篇访谈录,回答了记者的五个问题,下面依次列出了前四个问题,其中文不对题的一项是(    )

A.以城市集聚为特征的城市群发展模式,与过往“产业集聚”的模式相比,发展逻辑有何不同?

B.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该如何加强与其他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C.城市群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都市圈建设,具体该如何展开?

D.超大城市的中心引领目前已初步显现,未来,这些超大中心城市该如何进一步发挥它们的引领作用,您有何建议?

4.相较于都市圈,城市群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某市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两大都市圈交汇处,请结合材料第五部分就该市的发展提一些建议。

【参考答案】

1.C  

2.B 

3.C   

4.①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

②城市群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大城市为构成单元。

③城市群旨在促进城市群体间空间组织、经济联系的紧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5.①积极响应大城市号召,融入中心城市网络,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

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中心城市建立战略协同,促进产业集群,同步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③积极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网络,融入中心城市交通圈,扩展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