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带给我们的,不止是炎热的天气,还有肆意飞舞的蚊虫。防止蚊虫叮咬是每年夏天的必修课:搭上蚊帐、打开电蚊香、喷驱蚊液……我们做了十足的努力。但偶然间仍会“中招”,下面搜集了一些涂擦就可止痒消肿的植物,请大家一起了解。 如果大家的家乡也有治疗蚊虫叮咬的民间妙招,欢迎评论区一起分享! 虫咬伤,是指由于蚊、蚁叮咬,以及蜂、蝎、毛虫蜇伤引起的局部红肿、灼热、瘙痒、疼痛,甚至引发全身红斑。 (供方者 陈建平) 组成:酢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蚊、蚁叮咬等引起的局部红肿、灼热、瘙痒、疼痛,甚至全身发生红斑。 用法:鲜酢酱草洗净,捣烂绞汁,涂患处,或直接以鲜草洗净,放手心揉搓后擦患处。 注解:酢酱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见于《唐本草》,在各种书籍记载中,异名多达50余种。宣平(武义)地区俗称野草紫、伤筋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散瘀止痛等作用。外用见载于何时何书未考。但供方者使用及指点他人使用无不应手取效。 (供方者 雷子昌) 组成:苋菜叶。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蚊、蚁叮咬等引起的局部皮肤红疹,火辣疼痛。 用法:鲜苋菜叶适量,捣烂取汁,涂擦患处。 注解:《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经。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此治疗作用或与入肺经(肺主皮毛)及清热凉血相关。 (供方者 林卫锋) 组成:景天三七叶。 功效:止血化瘀,消肿止痛,止痒。 主治:虫蚁叮咬后皮肤红疹,瘙痒疼痛。 用法:摘取鲜叶数张,揉搓后涂擦患处。 注解:景天三七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功能消肿定痛,止血化瘀。取汁液涂敷亦可治蜂、蝎等蜇伤。 痱子,是以小丘疹、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损害。好发于夏季,主要见于排汗调节功能较差的儿童和长期卧床患者。病情与气候密切相关,气温高、湿度大时,皮损增多,气候转凉,皮损逐渐消退。由于瘙痒而过度搔抓可致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或脓肿。 诊断依据: (1)红痱: ①高温、闷热天气发病,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尖顶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呈密集排列,但不融合;多发于额、颈、胸、背、肘窝、腘窝等部位。 ②自觉有痒和灼热感。 ③主要发生于儿童。 (2)白痱: ①皮损为非炎症性、针头大小、半透明水疱,疱壁薄,轻擦易破。 ②好发于躯干部,尤其是胸部。 ③无自觉症状。 ④多见于高热且大量排汗者,或长期卧床患者。 ⑤好发于胸腹部。 (供方者 俞绶慧) 组成:石荠宁。 功效:清暑解毒。 主治:痱子。 用法:石荠宁鲜草适量,水煎外洗,每日1次。 注解:石荠宁,武义俗称痱子草、野香草。痱子护理,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勿用肥皂洗擦。 夏季皮炎,好发于颈部、躯干和四肢伸侧,皮损对称分布呈大片红斑、红丘疹、丘脓疱疹、部分糜烂、渗出、瘙痒难忍,有的搔破结成血痂,其周缘皮肤肥厚伴色素沉着,皮损随天气凉爽而好转,秋凉后消失。 (供方者 舒灯红) 组成:生地黄、青蒿、金银花、六一散各15g,连翘、藿香、麦冬、丹参各10g,淡竹叶6g,黄连3g。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夏季皮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心烦口渴者,加生石膏;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偏于皮炎者,加赤芍;偏于瘙痒者,加蝉蜕;累及躯干者,加龙胆草;气虚者,加北沙参、炒扁豆;若有血痂,则用丝瓜叶绞汁调搽。 外用:碧玉散。 处方组成:滑石36g,甘草6g,青黛10g。 功效:清解暑热。 注解:夏季皮炎患者宜穿透气性好的棉、麻或真丝等全天然织物的衣裤;切忌为了止痒而用热水烫洗患处;要多喝水,但不宜喝含糖饮料;高温天气下尽量多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外出时无论阴天和晴天最好使用遮阳伞遮光,以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潮湿闷热的季节可以启用空调除湿,以免身体出汗过多。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
|
来自: look912fenny > 《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