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波之死

 陈永杰律师 2023-07-09 发布于广东

     1997年,王小波心脏病突发逝于家中,年仅45岁。

     初识王小波在大学,无意间看到一篇《绿毛水怪》,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看完了他所有作品,包括很多小说与一些杂文,除了他写给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因为我要是王小波,我不会同意把写给私人的信件出版,出于对他尊重,就没有看。

     王小波在小说与序言里也提到众多作家,若大学不学无术,那你就会有充沛时间,在此期间我又把他提到的那些作家的书找来大概翻了一遍,不论从审美角度还是认识自我都收益良多,同时也更理解他一步。这么做的动机是,王小波被认定是可以信任及走在我前面领先很多路口的人,他提到的东西我感兴趣的概率会比较大。

       我从他作品中感受到他对文学这条道路方向的选择,迥异于托尔斯泰,他们代表的是对全人类的同情心与悲悯,从俄罗斯文学以及论语中我们或许也可以找到,为何当初中国与苏联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两国的传世经典构建起了各自的民族精神,这些情结已融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一旦一个理论宣称,我们站在最广大的劳动者身后,站在弱者身后,这很难不唤醒一个国家无论是平民还是精英的情感认同。这一点,尽管英国也有狄更斯,有雾都孤儿,还是不一样,欧美主流还是更强调个人奋斗,我并没有感受到这种悲悯的传统,这也可能是他们率先工业化封建制度瓦解比较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导致的弱者大多是懒惰的人有关。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19我重新扬帆,就像洛汗国国王被萨鲁曼控制,被甘道夫解救后一样。在这一年里我重温了王小波的一些书,感叹他的天赋,更叹息他还没有兑现完天赋就走了。接上面的话题,王小波在文学上选择的是一条探索小说写法的革新之路,他以卡尔维诺为榜样,追求小说的轻盈、反复、层次感、节奏。我读卡尔维诺小说的三个感受就是轻盈、神秘、创造力。“文以载道”这种事不是小说家的首要任务,我想到文学。

        我觉得人们对文学的收益抱有了过高的期待,它对于世俗意义的成功完全没有帮助,甚至有极大阻碍,因为它极大削弱了人对金钱名望权力的向往,在我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让人内心变柔软,审美功用,认识世界以及了解自己。

        回到王小波的缺憾,他确实在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里已经前行到一个很远的路口,虽然有人说他小说中叙事性不够强,是的,他本身的目的并不是追求传统的叙事,而是一种极其前卫的写法,一个片段反复写,来回写,构造迷宫。就小说的技法上,我觉得他一直在接近卡尔维诺,但并没有超越他,尤其“轻盈”这个点,他极看重,我也觉得极重要,尤其是当你用“反复”的时候,如果不够轻盈,那小说的流畅度上就会出问题,给人感觉以臃肿,我觉得小波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并不是贷款吹王小波,我认为他的天赋一定可以解决这一点的,在前人卡尔维诺的基础上更前进一步,只要他活得再久些。

     这是我认为小波不如卡尔维诺的一点,但他有比卡尔维诺更厉害的一点,也是国内作家我鲜有看到的——诗意。万物皆可腐朽,诗意永不死,诗人永垂不朽。

       另外我还在他前期不成熟的小说中发现这么一句话

       “我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颗照亮人类未知领域的明星?这样的星星已经够多了,我为什么不能是一颗。”

        这篇写于1月9号,重读感觉有些跳跃,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无碍,大体已表达清楚。补充几个碎碎念,这些年我看过几篇不乏以王小波为枪一些学者写的论文,把王小波行为为一位思想家,自由主义代言人,多引用他杂文里的一些话,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他首先是一个小说家,并不是思想家,他的杂文不过是在写一些现代化国家里大家应该具备但并没有具备的常识。其实看到扯起大旗然后强行拉逝去的人站队,不论是何目的,还是感觉挺遗憾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