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次顿悟与一次惶恐

 陈永杰律师 2023-07-09 发布于广东

       坦白讲,就在昨天,我的思想经过了坐过山车一样的跌宕。

      标题第一次顿悟,指看到尼采说获得十倍勇气的方法:把生活当成知识获取的工具。诚然,以此作为理论基石确实让人勇气倍增,因为对于工具,人们不会吝惜使用,它的存在意义就是被使用,回到生命这种工具,也就是实践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我暂且以"知识获取"为目的使用生命,就在昨天,我感受到自己对个别异性产生了一种强烈·模糊·略难以自制的感觉。如果人对这种感觉没有经验,则很容易把它理解为爱,但这显然不是,至少不全是。倘若你居家三个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谁也见不着,那要出门,就算遇到同性,说两句话也照样脸红心跳的,这是人作为生物的正常生理现象。

        生理反应是无法自制的,就像人问到饭菜的香味会流口水,巴普洛夫的小狗听到铃铛的摇晃就以为开饭了,望梅止渴等等。让这种生理反应消失的办法有三个,

        一个是满足它。

        一个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

        第三个是习惯它。

        就像饭菜香味,你一直闻一直闻,就不会流口水,适应了。

        但我对两性关系,一直具有极强的道德包袱。我深知真命天子天女这种事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都是极其扯淡的。真有那么一个,全球人口有60亿人,轮也轮不到你碰到。对于求偶,我感觉最好的策略就是:广撒网,重点培养。也就是同时跟多人约会,先了解,然后在范围内互相选择。

        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而且需要极大的耐心。

       问题来了,没有理由的,潜意识里的,我天然觉得"光撒网,重点培养"这件事不"道德",或者说我羞于去做。这个特点不仅是我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男的亦然,我想这可能跟文化传统有关。

         其实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技巧性很强的活动。理性分析,两个不同的人,不仅是性别不同,性格也不可能全部相同,以长期相处为目标,一方面需要互相比较好的展现自我,另一方面又需要解决差异带来的矛盾,这个矛盾非双方竭力解决不可,不然则是折磨。而且这其中充满陷阱,让人望而却步。

        我对于"陪伴"这个需求并不高,所以也对恋爱这个东西没有刚性需求。但对性确实有需求,但这个可以自己解决。这两年,我尽力追求一种"恬淡"的生活,也就是没有大喜大悲的不让人感觉疲惫的生活。然后把积攒下来的能量用在别处。

       这大抵用的是“转移”。在这期间,并不是没有恋爱的机会,但这不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有更多棘手的问题需要我去解决。

      但就在昨天,我第二次顿悟,“把生命当成知识获取的工具”,那恋爱知识不算知识吗?若算这知识,那我不应该多跟,我至少不讨厌的人谈恋爱,来获取丰富这个知识吗?

       我一拍大腿,对啊!

       一下子,我拥有了更多勇气。

      甚至做了很多策划以及对过去的审视,终于可以把自己从自我设置的束缚中解开了,

        但三四个小时过去了,我又一拍大腿:

        恋爱的,情欲的知识是知识,那犯罪的知识就不是知识啦?

        逻辑链没崩,但在价值判断上,直接崩盘了。

        还有无穷多的善的,恶的知识,我都要去追求吗?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我上面的所谓几次顿悟,毫无价值,且非常可笑。

      而且这种思维,跟《罪与罚》里,主人公认为自己杀死吝啬,刻薄,丑陋的又富有的犹太人当铺老板娘合法合理,当然,这合的是他自己的法。即使到最终,也未曾对这件事做出忏悔,一模一样。

        我终于明白了尼采所说的:

         “道德虚弱了人性”。

      这个问题不把它想明白,完全无法睡觉,但没过多久,我灵光一闪,也理所应当的把问题想回来了,

      “一切价值需要重估”

       那么,

       “一切知识也都需要在重估之后再去决定获得与否。”

       要不要在这个时机去获取恋爱的知识呢?

       我决定先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