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李杨葫天瓠地记 2023-07-09 发布于江苏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记淮安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种智鹏先生

文/任     冉

        在淮安书画圈里,认识种智鹏的人都知道他很小的时候,拜师过淮安书画界泰斗级的领军人物:著名画家刘白先生学习国画,但一般人都不知道,其实他最擅长的是葫芦雕刻艺术,这个话要从他太祖——种成功说起。

        种成功是种智鹏的太爷爷,1868年出生的他是在淮阴运河上跑运输的船民,会着一手木匠活,对木刻技艺掌握得十分精湛超群,因此经常在船的船舵上、仓板上、大棹上、甚至船舷上都雕刻一些吉祥图案,如意纹饰。是苏北运河沿线上远近闻名能工巧匠。

       船上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给他们背上一两个外面浸泡过桐油的葫芦,作为“救生圈”,正如《易经》里所说的:“包荒,用冯河。”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就是“用葫芦渡河”。种成功为了自家孩子背的葫芦与别人家孩子背的葫芦有所区别,在自家的葫芦上刻上姓氏或者名字,久而久之,所有船帮里的船民都拿着葫芦请他刻字或图案,渐渐的就开创了在葫芦上的雕刻技艺。但他不知道,葫芦雕刻工艺最早发端于唐朝,成于宋,兴于明清。他无意中将葫芦雕刻技艺在运河船上、在运河线上著名的集散码头清江浦传开了。之后他将此技艺传给了他儿子、也是种智鹏的爷爷种化元。种化元的葫芦雕刻内容上越来越多,文字、吉祥图案、如意纹饰品种花样层出不穷,千变万化。而种智鹏的父亲种明安在他爷爷种化元的耳濡目染下,从小也接受了葫芦雕刻技艺的熏陶,赓续了葫芦雕刻技艺,虽然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中断了一些时间,但改革开放后,在种智鹏小的时候,又向他传授雕刻技艺,这便引起了种智鹏对书画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引荐种智鹏拜师当时淮安美术界鼎鼎大名的刘白老师学习水墨画,随着书画学习的深入,种智鹏对葫芦雕刻艺术的民族性、观赏性、实用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更加懂得葫芦雕刻这一独具民粹特质的技艺其综合的艺术性和贴近生活的艺术魅力。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上就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

        葫芦在中国古代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等。在《诗经》、《论语》中均有提及。《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大雅》中:“锦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人类出自葫芦瓜。中国人的整个人生历程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这壶都是指葫芦。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那里,都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相传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就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生的。因葫芦音近“福禄”,是富贵的象征,代表着长寿健康,同时,葫芦里面长子,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因而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芦”。民间以葫芦作为佩饰,就是以此种观念为基。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葫芦文化涵容天地与人生。“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从内心发出的对葫芦的赞誉和喜爱。


  葫芦除了食用、药用,干老成熟之后,还可以作为盛器,舀水挖面,盛药装酒,是极普通的生活用品。它还可以做成农具舟具、乐器甚至火器,在生产、交通、娱乐乃至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葫芦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国农村,小娃娃的身上,胸前常佩带小葫芦,以祈长命百岁。我们民间很多人都喜欢将葫芦放在家门口,有着收摄邪气护佑家宅的寓意,从节气风水来说,葫芦禀赋四正,属木中之盾,大能压制一切邪崇。很多人将葫芦制作配件挂在身上,是一种吉性的做法。古代夫妻结入洞房饮“合卺”酒,卺即葫芦,意为夫妻百年之后灵魂可合体。葫芦与仙家方士的关系非常之密切,《列仙传》上的安期生、费长房、铁拐李、尹喜这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皆是与葫芦为伍的,以致后来葫芦成为升仙了凡的标志之一。道家把葫芦视为神物,道士随身携带葫芦盛以“仙丹妙药”是为法器,传说中的铁拐李、麻姑南极仙翁皆携带葫芦作为法器称作“宝葫芦”,许多道观、佛庙把葫芦用来作驱邪逐鬼镇压五毒之符。 葫芦具有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人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葫芦是由圆构成的,象征着和谐美满。不但在古今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都十分密切。为了美观,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这就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工艺品。

        葫芦雕刻是一种在葫芦上刻字雕画的技艺,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2008年6月7日,葫芦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葫芦雕刻,种类和工艺非常丰富,几百年来不断发展兴盛,极富美学魅力。

        葫芦雕刻形饱满极具造型之美,装饰和雕刻工艺极为丰富,雕刻过程非常规范,颇具工艺之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力其内涵来源于世俗生活,作品服务于世俗生活,颇受大众喜爱。

        随着葫芦雕刻技艺的学习不断深入,种智鹏越来越喜爱上了这个独特的艺术。一开始学,他稍不留神就会划破手,即使熟练之后,手被划出口子也是常事儿。施刀时把握好力度十分重要,可谓入木三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作品前功尽弃。他在雕刻每件作品前,都作了深刻的创作构思,下刀前,整个葫芦雕刻的结构、布局、造型都已经了然于胸,做得胸中有丘壑,一旦下刀,就要一气呵成。

        种智鹏毕业于淮海工学院工业设备安装专业,现淮安市凯鹏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走进他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了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的各种葫芦,大的、小的,雕刻的、画好的,成品、半成品,如同进入了一片葫芦的海洋,摆的全是形形色色、神态各异的葫芦作品。种智鹏特别善于观察、琢磨、思考,他能够运用葫芦本身的形状“变废为宝”,将一些看似“歪瓜裂枣”的异形葫芦,通过雕刻技艺及艺术加工,使之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在他的葫芦雕刻作品中,除了常见形状的葫芦被赋予了靓丽漂亮的外表,就连一些外形异形的葫芦,在他的精心创作下变成了让人爱不释手的物件。

       种智鹏能书善画,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他的葫芦雕刻技艺,于方寸之间雕梁画栋,着尽人世百态;于文化积淀中,尽显个性风采、艺术精趣。种智鹏的葫芦雕刻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各种书体的书法、吉祥纹饰、花鸟、鱼虫、走兽、山水,甚至还将一些名人字画作品嫁接到葫芦上,其取材丰富,充满艺术精趣,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

        种智鹏雕刻后的葫芦被赋予了另一种生命,成为拥有着独特灵魂的个体。不仅蕴含着他丰富阅历上的积累和积淀,更是饱含他对于葫芦雕刻技艺的艺术热爱、对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

        人类的智慧在岁月的传承中发展,递延着传统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展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民俗是记录民族传承的脉络,工艺是记住这条脉络的符号。当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先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一种游走在刀尖上的非遗传承,轻重有别、层次分明,传承几百年的古老工艺全凭传承人的手感和经验精准控制。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格和对技术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希望葫芦雕刻技艺在种智鹏的手下不仅有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更能不断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