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神州揽胜:五台山

 昵称45109175 2023-07-10 发布于浙江


五台山,属北岳恒山山脉,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五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素有金五台之说)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吡尼园、印度菩提伽耶、印度鹿野苑、印度拘尸那迦)之一。

五台山,方圆300余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五峰环抱,峰峦连绵,峰顶开阔平坦,故称之为“五台山”。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6米,台顶若鳌脊,台顶面积在五台中最小,但也有7万平方米。台顶曾建有望海楼,登楼能远眺东海日出,故名望海峰。登此台晨观日出,眺望群山,观赏云海,壮丽非凡。


西台,月登峰巅,俨若悬镜,故称之为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建有法雷寺,寺旁建有白色石砌舍利塔。塔底为束腰须弥座,上置莲花宝座,承托瓮形覆钵,钵上为方形石质刹座,十三相轮刹身和宝盖,刹顶为小型喇嘛塔。舍利塔塔座高大,约为全塔通高之半;塔身细瘦,顶部修长。通观此塔,底部敦厚稳重,塔身俊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位于台怀镇南12公里处,面积2平方公里。远望山形,如一匹卧于山巅的骏马。夏秋之季,登临台顶,目光所至皆为花草,迎春花、映山红、金莲、日菊、佛钵等200余种花卉争奇斗艳,长满台顶。高的二尺有余,矮的不足二寸;艳丽的花朵大如手掌,小似指甲,五彩斑斓,令人称奇,乐而忘返。台顶有创建于宋代的普济寺,供奉石雕智慧文殊菩萨。寺院内有一座元代的高约10米的舍利塔。南台南部有一处山崖叫写字崖,佛教界称之为圣僧崖,民间称滴水崖。看似普普通通的石崖,崖壁石面用水冲淋,就会显出字来。

北台,摘星峰,又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为五台山最高峰,是华北地区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的灵应寺,建筑布局简单,只有十余间殿堂楼舍。灵应寺的南门,又称之为“南天门”。传说,农历九月初九,在南天门旁放乐马,许愿非常灵验,能让人时来运转,吉祥如意。北台是五台山最高峰,登上叶斗峰,一览众山小,是总览五台山台怀腹地风光的最佳位置。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位于台怀镇西北约10公里处。台顶,巨石遍地,一色灰白,棱角分明,蜿蜒堆磊。石面杂生苔藓,青翠绿亮,阳光普照,碧翠生辉,仿佛是一块块,一片片巨大的翡翠,因此得名翠岩峰。传说,台顶巨石是文殊菩萨从东海龙宫取来的歇龙石。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追到五台山讨还,挥舞龙爪乱翻乱抓,形成了台顶参次不齐的巨石堆,台顶巨石又被称之为“龙翻石”。


《明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峰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以山地为主,属土石山体,山峦綿垣,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山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由东北向西南逐步降低。最高处为北台的摘星峰,海拔306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最低处为清水河与滹沱河交汇处的坪上村,海拔624米,相对高差2437米。五台山,东台、西台、北台、中台为一列山脉,南台独立为峰。五座台顶各具景观,东台离岳火珠,西台丽农瑶室,南台洞光珠树,北台玉涧琼脂,中台自明之金环光之壁。一代诗宗元好问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为“清凉山”。五台山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与东北的大兴安岭差不多,夏季平均温度13.7℃,冬季平均温度-10.7℃,极端最低温度-44.8℃、最高温度30℃。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寺庙和尚修行)黄庙(藏传佛教,寺庙喇嘛修行)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五台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历史上,五台山寺庙最多时有360余座,到1956年时还有124座寺庙(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47座(五峰之内的台内39座,五峰之外的台外8座),其中多数为敕建寺庙,多朝皇帝御驾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五台山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五台寺、禹王庙、南华寺、北斗寺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五台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五台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五台山腹地的台怀镇是五台山的中心,寺庙最为集中,众多名扬四海的寺庙都在台怀镇。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寺、殊像寺和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庙,位于台怀镇中央,占地43700平方米。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永平十二年(公元70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破土建寺,取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取名“花园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后明成祖朱棣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皇帝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

显通寺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殿宇楼阁布局严整,中轴分明,左右对称,现有建筑400余间。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宇七座。建筑样式各异,极富宫廷建筑特征,堪称明清寺庙建筑典型。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雄伟,占地670平方米,为五台山寺庙殿宇之最。殿内木雕彩绘,肃穆堂皇,佛像高大神圣,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办。

显通寺珍藏有许多古代宝贵的文物。山门两侧有刻有龙形“龙”、“虎”字的唐代石碑。藏经楼藏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明代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


显通寺铜殿为全国罕见珍贵文物。铜殿为明代万历皇帝为感谢母恩而制造,用铜10万余斤。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殿内四壁铸满佛像,号称万佛;殿壁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非常精致。铜殿西侧有一座铸造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多宝如意塔”,塔的下层西南角铸有拇指大小的铜庙和小拇指大的土地像。东侧有一座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的“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塔基上铸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内置佛像,外镌刻经文,中有四大金刚托塔像。两座铜塔均为八面十三层,玲珑秀美。

显通寺的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阁,殿内实际却是三间穹㝫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巧,宏伟壮观。殿壁青砖砌就,殿顶方木制做,全殿无房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称之为“无梁殿”。无量殿殿内正中供奉卢舍那佛,背后供奉弥勒佛,明间供奉铜铸吡卢佛,次间供奉木雕药师佛,东次间内安放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木塔,高7.75米,为元代文物。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殿外壁每间砌有间柱,望板上雕刻有各式花卉和吉祥图案。殿前后檐,明次间各辟拱券门,门楣花罩雕刻华丽。前檐各间门额上均饰有石匾。整个建筑设计生动,工艺精湛,技术高超,结构坚固,400多年没有大修过。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是五台山寺庙中仅存的一座特殊建筑。

显通寺的藏经楼藏有著名的经塔、经钟。经塔为华严经字塔,用蝇头小楷字组成。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个字。这是清康熙年间,苏州的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珍品杰作。经钟为悬挂于显通寺钟楼的大铜钟,铸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钟重9999.5斤,钟身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大铜钟名为“幽冥钟”,钟声綿长,传播深远,人们又称之为“长鸣钟”、“长命钟”。

供奉在千钵文殊殿的千钵文殊铜像,铸造于明代万历年间,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铜像胸前有六只手,其中两只手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金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这尊佛像被称为“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


塔院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塔院寺的大白塔——释迦牟尼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标志。这座塔,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于公元1302年。据说,大白塔中包裹着一座“慈寿塔”,塔内藏有佛主释迦牟尼的舍利。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20000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阁。塔院寺门前,有一座精工雕饰的三门木牌坊,为明代遗物。在塔院寺的方丈室内,还设有毛主席故居陈列室,毛主席从延安前往河北省西柏坡时曾在这里居住。

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菩萨顶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为五台山黄庙之首。菩萨顶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占地3万平方米,殿宇楼阁430多间,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非常相似。寺院庙宇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布局严谨。寺前有108级石阶,地势较高。站在菩萨顶可以观览整个五台山风景,五座山峰与各处古寺交相辉映。菩萨顶寺,在五台山的众多寺院中地位最高,极为尊贵。清朝时,菩萨顶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来到菩萨顶寺朝拜和居住。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都在寺中居住过。康熙王朝授予菩萨顶寺“番汉提督印”,从此菩萨顶寺成为皇家寺院。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指的就是这座古刹。


黛螺顶寺,初名佛顶庵,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改名为“黛螺顶寺”,一直沿用至今。黛螺顶寺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朝台”。据说,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登顶朝拜时遇大雪封山,无法登顶,乾隆皇帝只好转至黛螺顶寺。乾隆皇帝对黛螺顶寺方丈说,“朕欲不登顶而朝拜五方文殊”。方丈遵旨,将黛螺顶寺的文殊殿扩建成五方文殊殿,供奉聪明文殊、无垢文殊、智慧文殊、孺童文殊和狮子吼五大文殊塑像。第二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到五台山朝拜,顺利地在黛螺顶寺五方文殊殿,实现了朝拜五方文殊的夙愿。乾隆皇帝诗情涌动,以《登黛螺顶》为题在殿内题诗一首。黛螺顶寺复制五台山的五座菩萨造像,集中一起供奉。信众来到黛螺顶寺朝拜了五座菩萨,等于转遍五台山朝拜菩萨,所以称之为“小朝台”。大朝台,需要转遍五台山,需要较好的体力和充足的时间,一般人力不从心,力不所能。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前往黛螺顶寺朝拜,可以步行,可以乘索道缆车。游客一般都会沿“大智路”的1080级台阶,拾级而上。信众们相信,这是一条通往智慧的圣路。法师说,登1080级台阶,行走大智路,能够添寿增智,消除烦恼,保一生平安。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西南1000米处,因寺内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殊像寺为典型的汉传寺庙,占地2.7万平方米,采用庭院布局手法,建筑高低错落,建有大规模的赏石假山,散植松栢,环境优美,园林气息浓厚,尤其是叠石假山最为有名。殊像寺是古代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前往五台山祈福礼佛,能够在香火与诵经声中,感悟到非凡的大智慧。殊像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为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中心区最大的殿宇。大殿正中佛台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狮塑像高10余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菩萨塑像。文殊殿内的殿壁上有一巨幅彩色悬塑,长48米,高6.8米,面积达326.4平方米。塑造了众罗汉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乘船渡海、空中飞行等各种形象,描绘出罗汉的苦行,表现了罗汉的法力神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的经典彩色悬塑。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南山寺的影壁最大。南山寺的影壁,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镌刻题词、对联,顶部壁檐细磨砖雕。转过影壁是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牌楼。菩萨顶的108级石阶以陡峭著称,南山寺的108级石阶以宏伟宽大闻名。


罗睺寺,位于台怀镇附近,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清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寺庙有各种建筑118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石雕卧狮。山门后侧有一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塔身雕刻文殊像,名为“文殊塔”。天王殿供奉四尊天王塑像,与其他寺庙供奉的天王形象略有不同,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民间称之为风(持剑者)、调(抱琵琶者)、雨(持雨伞者)、顺(握蛇者)。文殊殿供奉的文殊菩萨塑像与其他青庙里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乘的狮子卧在莲花台上,文殊菩萨的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肩膀两侧还多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具有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合称为“三世佛”。三世佛旁供奉八尊胁传普萨和供养普萨,头戴珠冠,面目清秀,坦胸露肩,身披罗路,手托仙桃、鲜果、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金钩等物,形象生动自然。罗睺寺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共107包,为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皇帝所赐。讲经堂前,有一白色大理石莲花缸,直径1.4米,通高1.5米,缸口有铭文,缸身遍布莲花绕枝图案,非常精美。莲花缸原为清乾隆时西安崇圣寺所造,后移至罗睺寺。

罗睺寺最为著名的是“开花现佛”佛坛。相传,罗睺寺内原有一棵古松,古松树顶曾呈现神灯,世人尊此松为“佛松”、“圣松”。到了清代,不知何故古松突然枯死。为祭奠佛松,将枯松主干制作成“开花现佛”木构圆形佛坛,坛上雕刻水浪图案,塑十八罗汉;坛外方台上塑二十四诸天和四大天王。佛坛正中装置一朵一丈多高的八瓣莲花,每瓣大红莲花瓣上绘有金色工笔佛像,四尊阿弥陀佛背靠背稳坐莲花中心。莲花台下装置机关,地下圆盘转动,操纵传动坛上莲花瓣的开合,四尊佛像时隐时现;伴着莲花的开合,水浪图案和十八罗汉也随之转动,便出现了罗汉过江的情景,极富情趣。 

台外的寺庙南禅寺、佛光寺最著名。


南禅寺坐落在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阳白沟小银河北岸,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南禅寺由山门、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一座唐代的的艺术殿堂。南禅寺拥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佛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屋檐深而不低暗;巨大的殿顶由12根木柱支撑,整体建筑秀丽壮美,气势雄浑。大殿内珍藏着顶级国宝——17尊唐代彩塑。彩塑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自然生动。塑像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甚至更为精彩,堪称唐代佛教艺术的杰作。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寺内现有殿宇楼阁等建筑120余间,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均为明清时期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大殿佛坛上遗存一组国内罕见的文殊菩萨的胁侍菩萨与护法天王牵手的造像,两人面相慈祥,神态平和,怡然自得。



五台山寺庙林立,殿宇栉比鳞次,圣景圣迹荟萃,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行走于五台山的山路石阶,仿佛每一个台阶都能发出梵音清咒。遍布于山的寺庙,千百年来不断地用缭绕的佛香消解世间的凡俗之气。山不在高,有佛则名。五台山供奉浩如烟海的佛像,多达三万余尊。清凉山中的禅音佛号、高香古刹,将山与佛自然地融为一体。群山峻峰,陡崖幽谷,清修之地。走进五台山,仿佛走进了一片心灵的净土。佛光普照,法喜充满,三宝加持,福慧双收。游览五台山,亲近大自然,沉浸在悠远浓郁的佛国氛围中,尽情领悟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魅力,一定会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文明渊远流长的深厚底蕴。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