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寂寞红山 2023-07-10 发布于北京

首都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二十余万件,其中包括:青铜、陶瓷、书画、石刻、钱币、玉器、玺印、织绣、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文具、民间工艺品等,藏品中还不乏享誉海内外的孤品与珍品。藏品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地区出土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商周以至辽、金、元、明、清各代。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御制碑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现位于首都博物馆前广场东北角的是2005年在北京市出土的乾隆御制碑,御制杯分为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帽和座各有两个,一共五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全碑总高6.7米,重40多吨,汉白玉石材,保存非常完好。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碑身上全部是少见的乾隆正楷手书《皇都篇》、《帝都篇》,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这两首诗篇生动具体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险”和“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此碑是目前北京最大的石刻文物,也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馆内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及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成为创建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品牌陈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这六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一进首都博物馆大厅,就能看见一座牌楼——景德街牌楼。此牌楼原本位于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围墙的东西两侧,为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是目前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部分杰出功臣名将的庙宇,也是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性建筑。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历代帝王庙庙门称景德门,门前东西两侧各设一牌楼,形制基本一致,它与北面的帝王庙建筑群和南面的影壁,形成一个建筑群体,体现出皇家礼制建筑规制的整体风貌。明清时期,除了皇帝和前来代祭的大臣,景德街不允许任何老百姓进入,要想从这里经过,就必须从影壁南面绕行。清廷灭亡后,这里才可随意行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1953年的北京,兴起了一场拆除古建筑的运动,其中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北京外城西南角楼和景德街牌楼因阻碍现代交通而名列其中。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以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代表的的“保护派”虽经多方努力却未能阻止这次拆除运动。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听取了专家建议,在拆除过程中将牌楼的构件、榫卯结构完整保留下来。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该牌楼经修缮后成为第一件入馆的展品。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景德街牌楼因帝王庙的修建而营造,始建于嘉靖十年(1531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从形制上来看,景德街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样式,两侧有戗柱相对支撑,“镂空雕刻出龙凤图案,华丽典雅,颇具皇家风范。”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馆内展品欣赏:

西周早期 伯矩鬲( lì)——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鬲是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用于蒸煮食物。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西周初期青铜器,1974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出土,为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伯矩鬲通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是西周时期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特意制作的,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牛是商周祭祀中最高规格的祭品,贵族占卜也常用牛肩胛骨,因而牛首是青铜礼器纹饰的常见题材。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却极为罕见,体现了时人对牛的特殊感情。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伯矩鬲具有西周早期青铜鬲的典型特点,形体较大,纹饰繁复而精致。比较罕见的是,它还带有青铜的器盖,不同于一般青铜鬲因为原来用木盖所以出土时都已无盖。该器的装饰以平雕、高浮雕和圆雕相结合,从盖钮到足部,装饰有七个风格各异的牛首兽面纹。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盖钮是由两个完全凸出于器表的圆雕式小牛头相背而立组成,这两个牛头的牛角上翘,牛耳直立,牛角上装饰有鳞纹。牛眼圆睁,牛口大张,口中有獠牙。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在戊辰,匽侯易(赐)伯矩贝,用乍(作)父戊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器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西周初期青铜器中的杰作。

西周早期 堇鼎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1974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253号墓出土,国宝级文物。此鼎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堇鼎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其下有三道凸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四行二十六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同时,堇鼎铭文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

西周早期 子方罍(léi)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罍是古代盛酒的容器。子方罍高58厘米,径15.1×12.5厘米。此罍器盖模仿房屋屋顶,器形庄重,纹饰精致,是铜罍中的精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子”。

西周早期 伯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此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而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盖内与腹内底铸相同铭文:“伯作乙公簋”。

西周早期 扬鼎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17.7厘米,径13.8厘米。扁足作夔龙形,龙口承鼎,龙尾为足。器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

西周中期 班簋 ——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簋,是中国古代陶制或青铜制作的容器,用于盛放已熟的黍、稷饭食。1972年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在有色金属回收站发现西周班簋残件碎片,修复后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班簋也称毛伯彝,通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侈口,圆腹,低圈足,口沿下饰弦纹和圆涡纹,腹饰四组兽面纹,四耳上饰兽头,呈象首状,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状,底端向内弯曲长垂成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内底有铭文二十行,一百九十八字。主要记载了周成王命毛伯伐东国狷戎的六段史实: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周王命令毛伯继承虢成公的官位,辅佐王位,并监管繁、蜀、巢 三个蕃国;周王命令毛伯率领邦国的大小首领,制造战车,征召战士以准备攻打东边的蛮夷族;命令吴伯作为毛父的左师,吕伯为毛父的右师……在三年内完成对东国的靖乱任务;毛伯将这些事迹告诉了子孙毛班,并告诫毛班要吸取蛮夷国灭亡的教训,要敬德爱民,不要有所违背;毛班叩首,颂扬父考蒙受周王室的福荫,养育出了英明神武的文王圣孙,接掌了周王朝执政大臣的职位,建立了征伐东夷的丰功伟绩。文王的子孙们无不感念在心,无不敬佩毛公的威猛。毛班不敢淹没先人的功勋,于是制造了这件簋颂扬先祖的辉煌事迹,铭记先祖曾被周王任命为执政大臣这个荣耀。后世毛氏族子子孙孙,一定要世世代代永远地珍藏,来纪念先祖的荣耀。故后人称“班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班簋制作于昭、穆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研究毛氏族渊源历史至为重要的实物宝器之一。铭文中所述毛公征伐事是发生在周成王时期。有关周成王时代伐东夷国之事,史无记载,此簋铭文内容可补史籍的不足。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国宝级文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班簋的出土年代已经无从可考,只知道早年的时候,它被收藏在清宫的府库中。当八国联军第一次进京后,班簋连同其他的珍贵文物全部丢失了,至1972年,这件文物再次现身是在北京一家有色金属回收站,发现时它已损毁大半。当时,北京有一只文物清理小组,他们在看到了缺失大半,浑身沾满铜锈的“废铜器”,有着多年考古经验的专家们一眼就看出它应该是一件文物,故此立马在周边搜寻其它碎片,直至将所有能找到的小碎片收集完毕后带回,后经修复重新出现世人面前。

西周 兽面纹方座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 父丙分裆鼎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早期文物,26厘米。分裆鼎的三足膨大呈袋状,以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炊煮效率。此鼎巧妙地利用三个袋状足作为三个兽面的面部。腹内壁铸有铭文'□□父丙'。

西周 戈父甲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 攸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此簋以象首、象鼻构成双耳,足做虎形,造型独特。器盖、腹部均装饰绚美华丽的带冠凤鸟纹。器盖内壁与器底铸有相同铭文'侯赏攸贝三朋,攸用作父戊宝尊彝,啟作綨',记述了燕侯赐贵族攸贝币三朋(三十枚),攸铸簋为念。

西周 何尊(复制品)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原件为陕西省宝鸡县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器上铭文共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文中述及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称自己入主到大地之中,由此统治民众。铭文反映了周代的天命观和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

西周圉卣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 作宝尊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 末爵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 窃曲纹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战国早期 蟠螭纹兽耳鉴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螭是无角小龙,蟠螭即卷曲盘绕的小龙,是东周时期对龙纹的变形和简化。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鉴是大型盛水器,用来盛水(或冰)、沐浴、照容,“鉴”字本意就是盛水照容。此鉴口沿处有四个形态各异的兽耳,一对为兽首衔环,一对为爬兽探首伏耳,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战国早期 三鸟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顺义龙湾出土,高13.5厘米,径10.4厘米。青铜簋从春秋时期便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至战国时期已颇为罕见。这种铜簋也是燕国特有的造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战国 云雷纹高足豆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豆,为古代食器和礼器之用。形似高脚盘,本用于盛放草本植物黍稷,在祭祀上供用,后用作盛肉酱与肉羹的器皿。其作为礼器时,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云雷纹高足豆,饰以云雷纹,圆形为云纹,方形为雷纹,由粗细线条构成。因两者区分并不过于明显,从而将其螺旋形图案统称为云雷纹。此件铜豆,细长柄、圆盖有三足,将圆盖翻过来放置时,便成了高足盘,设计巧妙,是战国时期燕文化特有的造型。目前,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可见豆作为器皿的历史悠久,但出土和传世的铜豆器却甚少。云雷纹高足豆为珍贵的铜豆器文物,为容器的进化研究提供了物质资料。

战国 星点蟠虺纹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星点蟠虺纹壶通高28.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3.5厘米。直口微侈,细颈,鼓腹,平底圈足,颈部有四个等距铺首街环,颈下肩上两侧有对称的小铺首衔环,环上饰科角涡纹,颈部光素,腹饰六圈瓦纹,瓦纹之间填以星点蟠虺纹,近底部亦有四个小铺首衔环,与颈之衔环上下对应。此器造型、花纹是典型的战国特征。

战国时期 刀币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春秋时期青铜铸币广泛流通,取代了天然贝币。有的青铜铸币自青铜工具演变而来,例如刀币源自铜削刀,布币源自铜镈(布即镈,铲子),体现了青铜具有价值衡量功能。刀币主要流通于华北、华东,包括中山、燕、赵、齐等国。明刀是典型的燕国刀币,铸有铭文'明'(或认为是易、晏)。

燕国是周王朝在北方的重要封国,其统治中心在今北京地区。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表现出外在形式与礼器制度都与中原地区的周王朝保持着高度一致。燕国与北方草原民族为邻,燕国青铜器尤其是兵器、工具等,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新石器时代 玉勾云形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形制主要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类。此件玉佩玉质受浸蚀呈湖绿色,夹有白色斑点,正反两面纹饰相同。

新石器时代 玉鹰首管形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饰上端为鹰首,勾喙、直鼻、浅圈形双眼,侧起脊,翅膀饰以斜线勾云纹,胸部刻出羽毛。饰件两端有上、下对穿通孔。

商 碧玉戈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质兵器多为象征军事权力的仪仗用器,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此玉戈材质坚硬,有极好的玻璃光。

商 松石管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西周 玉戚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汉 碧玉兽面纹璧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壁乃“六器”之一,是用以祭天的礼器。玉璧早在五千多年前史前时期已大量使用,史前玉璧的功能主要象征财富和地位,并用于祭祀。商周之后的玉璧既用于祭祀、随葬,也用于装饰。此件玉璧,玉质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晕斑。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璧内圈琢刻谷纹,外圈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汉 玉蝉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唐 青玉七梁冠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冠为古代男子束发之物。此冠青玉质,局部呈姜黄色。冠顶琢'七梁故名“七梁冠”。冠簪为后配。

宋 白玉莲瓣形发冠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白玉莲瓣形发冠高7.3厘米,宽8.9厘米。发冠白玉质,留有出土锈斑。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互相对称。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整个器物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宋 青白玉兽形砚滴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宋 青玉卧鹿嵌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黑舍里氏墓出土。鹿立雕而成,鹿角作灵芝状。鹿通体光素,碾磨精湛,抛光极好,古朴浑厚,是宋代玉作中的精品。上下各有三对穿孔,可知作嵌饰用。黑舍里氏墓位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角,墓主人为清初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殁年仅七岁,墓葬建造精致,随葬了许多珍贵器。

北宋 白玉双孔雀嵌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饰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以单阴刻线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金代 白玉折枝花卉饰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金 白玉缠枝竹节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元 白玉孔雀开屏饰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元 青白玉花鸟纹嵌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小西天黑舍里墓出土。明代玉器制造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苏州。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为陆子刚,他是明代玉雕行业的杰出代表,生活于嘉靖、万历时期,太仓州人。所制玉器选料严格,大多为新疆和阗青玉。工艺上应用绘画透视技法,以及各种雕琢工艺,并将诗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国书画艺术与玉器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玉器制造工艺的艺术魅力。此件玉樽为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青白玉如意云纹盖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玉瓶通体镂雕如意云纹,底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底平,下以六个微微外撇的云头作足,内壁光滑,盖与钮分别碾琢,有极好的玻璃光。

明 白玉双螭耳杯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明代玉杯是当时的特色器物,此件玉杯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杯两侧镂雕螭虎,螭首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带有元代遗风。此杯主人万贵是明宪宗宠妃万贵妃之父,曾经显赫一时。

明 白玉花蝶纹扁簪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代玉簪十分兴盛,有后妃玉簪和民间玉簪两大类。后妃玉簪利用玉、珠、宝、金、银贵重材料,工艺精细。民间玉簪常用青白玉琢成,簪头变化多端。此玉簪上端镂雕宝瓶、花草和蝴蝶,一圆凹为掏耳,下端簪柄尖细,琢刻精细剔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白玉飞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唐代佛教盛行,玉器中出现了飞天的新造型。此玉飞天镂空加阴刻琢制,身下是透雕的如意祥云,面部表情生动,造型丰满飘逸。

明 白玉童子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白玉火焰纹梵文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白玉螭龙纹带扣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白玉螭龙纹带扣出土于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带扣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青玉云龙纹笔(前)及明 青玉鹿衔灵芝笔架(后)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黑舍里氏墓出土。青玉云龙纹笔通体单阴线刻一飞龙,笔帽镂雕六角形花纹,两端阴刻细回纹,出土时残存已霉变的笔头。

青玉鹿衔灵芝笔架立体透雕山峰形,正中大鹿口衔灵芝,跪卧,两端各有一只鹦鹉,其中一只鹦鹉和一只小鹿相对。山石之间透雕数个圆孔,既展示了山石的堆叠,又可置笔。

明 寿字玉执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质青色,下带圈足,兽吞式管状流,壶腹浮雕莲花及'寿'字,寓意'万寿'、'连寿'。盖顶镂空圆雕一口衔花枝的鸳鸯,鎏上雕一螭虎,螭虎口中原应有活环,用于连接玉链,与壶盖相连。

明 青玉仕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清玉谷纹圭(左)明 白玉谷纹圭(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圭是祭祀'六玉'之一,用于祭祀东方之神。其长条铲形造型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石钢等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在早期农耕文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一些制作考究、纹饰精美的器物经常用于祭祀礼仪活动,逐渐演变为礼器。明代玉圭均为尖首顶

明 碧玉太师少狮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 碧玉'莲叶'随形砚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砚巧用玉料依材而作,不雕纹饰,仅起边栏。砚侧有一深凹为砚池,相邻一侧有“莲叶”两字。

明 翠玉卧牛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白玉龙纽“八徵耄念之宝”御玺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玉玺是2004年首都博物馆以250多万港元从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购得。是乾隆在位五十五年时为庆祝其八十寿辰而制作的相同印纹玉玺中较大的一方,相当难得。“八徵”是指《尚书.洪范》中帝王管理国家的八种政事'一曰食,二曰货,三约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分别指管理国家的粮食、财务、祭祀、居民、教育、治安、朝觐、军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这枚玉玺,通高7厘米,印面宽4.8厘米,采用上等新疆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玉玺上部的钮是一条镂雕的盘龙,龙身中间的孔洞可以穿绶带,以便于携带。龙的头部雕刻的很细致,龙目圆睁,平视前方。龙嘴大张,八字形的龙须左右放开。龙角后仰,龙爪遒劲有力。整条龙呈' S '形,盘卧于祥云之中,样子十分威武。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玺的印面为方形,上面阴刻六字篆书'八征耄念之宝'。通体温润细密,雕琢精细,抛光一丝不苟,平滑如镜。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白玉兽面纹双耳盖炉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碧玉“乾隆年制”天鸡樽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樽为仿古造型,通体琢刻兽面纹、鸡纹、龙纹,天鸡背负蕉叶纹花觚,胸前阴刻篆字“乾隆年制”,整器琢、刻、碾、光各工序精湛,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清 白玉童子诗文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佩一面琢刻人物,周边为花边形细框,刻画细腻。一面无边框,琢刻诗文,内容为:“青云连直上,指日近龙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清 白玉“龙凤呈祥”扁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白玉“吉庆有余”牌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白玉花卉纹香盒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盒盖顶琢盛开的蕃莲花,盖侧镂空蕃莲花叶,盒底侧同为镂空番莲纹,相互融为一组。平整的盒底下琢细圈为足,盒壁薄且剔透,光亮度好,既可为盒,也可做香熏。

清 白玉菱形托盘、圆杯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白玉双耳兽面纹炉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玉镂雕活心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

清 白玉活心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佩主体为三个同心环,里面两个同心环雕成可旋转的活环,中心环呈扁圆形活心,三个同心环由外至内依次雕出天干、地支和阴阳鱼太极,地支与太极可以轮回转动,两条鲇鱼口含水草顺势伏于外环之上,镂空的水草上配以'卍'字盘。'鲇'与'年'谐音,'卍'与'万'通,天干、地支为古人纪年,太极为阴阳两界,寓意'乾坤无尽,鸿运永驻'。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白玉福钱转花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白玉秋叶螳螂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白玉小造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羊脂玉云纹鸡心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寿山石雕罗汉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黄玉夔龙纹勒子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勒子的谐音“玉””为“遇”,“勒”为“乐”,寓意为“遇乐”,不仅象征着吉祥,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工艺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又可把玩。

清 玉觥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觥为古代青铜彝器,清代玉觥多仿其形与纹饰,但造型多变,清宫中除实用外,还用于陈设。

清 碧玉螭龙纹鸡心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海淀区索家坟清黑舍里氏墓出土,长7.7厘米,宽4.6厘米。玉佩以镂空技法琢制,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一面为凤鸟,依附于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

清 碧玉灵芝双联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白玉龙纹镶金手镯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出土。玉手镯以单、双阴刻线琢刻双龙,龙首相对,内壁配有金里,出土后仍有较好的光亮度。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玉蕃莲纹香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玉香熏盖上镂雕蕃莲花纹,器身外满饰相互缠绕的蕃莲花,壁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纹饰细密剔透。北京丰台出土。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玉勾莲纹镂空香囊左(左)

清 青玉'子孙万代'簸箕纹盒 (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清 青玉双凤镯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玉双螭耳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玉镂空鱼穿荷花饰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青玉船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作品立体透雕江南常见的乌篷船,竹节式船帮,带流苏的船篷,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船尾立一存水罐,船帆收于顶上,船锚收于船头。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翡翠雕龙带钩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清代玉带钩质地优良,做工精细,造型及图案不拘一格。翡翠又称硬玉,清乾隆时期进入内廷,是我国古代玉器制造业中的后起之秀。此物主人荣禄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显赫,其墓葬位于朝阳门外高碑店西花营村荣家荣地,墓中随葬大批金、银、玉器珍品。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翠扳指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恩济庄李莲英墓出土。此扳指颜色翠绿,透明度极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扳指主人李莲英(1848-1911),直隶河间(今河北)人,深慈禧宠信,由梳头房太监升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中五十余年,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慈禧死后出宫。其墓占地二十余亩,随葬品均为奇珍异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扳指虽最后在李莲英的墓中出现,但其却原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和硕恭亲王)。恭亲王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在当年他还领导过著名的洋务运动,迎来了同治中兴为中国的晚清时期的发展做过不少贡献,据历史记载这枚扳指是恭亲王的心爱之物,并且自己经常佩戴在指上把玩,有一次在慈禧太后召见的过程当中,慈禧也看到他手上戴的这枚扳指就让他摘了下来,她看完以后就放在案子上并没有还给他。恭亲王在退朝的时候也不敢要。退朝之后李莲英看到这枚扳指还在那里,就跟慈禧说了一句,慈禧顺手就把这枚扳指就赏赐给了李莲英,这枚扳指最后就成了李莲英的佩戴之物,一直到他死后随他入葬。

清 翠鼻烟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李莲英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 翠雕双螭鼻烟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代荣禄墓出土部分珠宝饰品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宋 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顺义辽代净光舍利塔基出土。高27厘米,口径3.3厘米。诵经壶做成童子形像,童子束冠,闭目。以双手捧着翻卷的经卷为壶流,经卷中心孔作壶嘴,身后有柄;人体中空为壶腹,头顶部有孔用来注水,底部略呈六棱形,此壶在造型上构思巧妙,制作上胎釉精细,充分体现出制瓷匠师的高超技艺。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宋 青白釉反瓷观音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20世纪60年代北京丰台区王佐乡瓦窑金代僧塔遗址出土,高29.5厘米。此像结跏趺端坐,头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塑小化佛阿弥陀佛。宽额丰颐,丹风眼微倪,额部中央饰白毫,樱桃般小嘴略露一丝微笑。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五官刻画活灵活现,宛如现实生活中一位和蔼慈祥的贵妇人。袈裟自头顶披下,露出面部及胸部,胸前缀璎珞及丝带。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通体素白,仅袈裟边缘施青白色釉,胎质洁白细腻。塑造精巧,形象生动,体现了宋代注重现实人生的审美情趣,具有宋代佛像和陶瓷艺术的鲜明风格特点。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南宋 龙泉窑青釉凸龙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龙泉窑从宋代始烧,一直到清朝。南宋为龙泉窑烧制的高峰,采用薄胎厚釉的技术,多次上釉,烧出龙泉窑最好的釉色——粉青、翠青、梅子青。此盘心贴两条相向的翼龙、釉色青翠。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辽 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水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密云冶仙塔基出土,高24.1厘米,口径10.6厘米。净瓶为佛教用器,源于佛国印度,僧侣游方时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一般从肩部的流口部注水,从长长的管流中倒出。瓷质净水瓶流行于唐代、宋代及辽代。此净水瓶的特别之处在于瓶体刻“杜家”款。

辽 龙泉务窑三彩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辽 酱釉猴纽盖鸡冠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顺义辽墓出土,高27厘米,口径4.2厘米。此壶别致之处在其盖纽,小猴活泼俏皮,憨态可掬。

金 三彩诗文枕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崇文元代斡脱赤墓出土,通高24.9厘米,口径9厘米。元代出现了一些符合蒙古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瓷器造型,如多穆壶、僧帽壶、高足杯等。多穆壶是流传于蒙、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盛器,藏语称为“勒木”,蒙语中称为“东布壶”,内陆称为“多穆壶”。一般用于盛酥油茶,通常应为木或金属制成,瓷壶仿木或金属制品而烧造。

元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1970年北京西城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窖藏出土,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1970年初春,旧鼓楼大街豁口,北京标准件四厂的工人正在城墙下挖土摔砖坯。一个周一的上午,一名铁路巡道工人打电话给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反映说,在北城墙下面发现了青花白地的瓷器。青花凤首扁壶后因“破四旧”砸碎,碎成四十八块大大小小的碎片 。2004年,首博将扁壶送交修复专家进行了历时十三个月的修复而在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卷起的凤尾作柄,手持壶柄略一倾斜,像是助了这正欲展翅飞翔的凤凰一臂之力。圆形壶体上部,绘制着凤身,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凤身下面还绘有一丛茂盛的莲花。整体画面饱满,纹饰生动、流畅,釉质莹润。青花料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其发色绚丽浓艳,略有晕散,铁锈斑特征非常明显。整个图案呈现出鸣凤展翅翱翔于花丛之上的意境。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件器物的造型,既巧妙地继承了晋唐以来天鸡壶外形的设计特点,又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马镜壶的扁体造型,并将二者完美结合。凤首扁壶的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壶身为雕镶成型,最后合成整体,制作工艺繁缚。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制瓷业发展到元朝,青花瓷的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然而留存下来的青花瓷制品却极为稀少,弥足珍贵。此件元代青花凤首扁壶正是此时期的产物,它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青花图案装饰与造型工艺相互融合的体现。给人以强烈的新颖、奇特、别致之感,堪称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根据已知的资料,青花凤首扁壶存世仅两件。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水月观音是指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在民间传说中,某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看到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于是她化作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施法解救冤魂。诵经期满后,有人悟到该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遂请见真身。当菩萨指向河边时,众人才发现在水中倒映着一轮明亮月影,菩萨的宝相也隐没在月影中。人群中,恰好有擅长绘画的丘子靖。他将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绘制了下来,流传开后,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水月观音之由来,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为国宝级文物,像高67厘米,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缚。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元代戏剧流行,此瓷枕雕镂成戏台形式,戏台上珠帘漫卷,众多演员正在演出一场戏剧。瓷枕镂雕精细、集建筑、舞台与瓷塑艺术于一体,表现出元代戏剧艺术的面貌及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工艺。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洪武 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出土,通高66厘米,口径25.3厘米。洪武皇帝建元之初,改胡俗为汉制,重新制订明朝的典章制度,改变国人的服饰制度及生活习俗,这件盖罐是洪武时期新创的具有汉族文化纹饰风格及造型特征的瓷器。源于自然的仿生石榴形,器身作十二瓣瓜棱形,分别绘折枝牡丹、石榴、莲花、菊花、百合等四季花卉。

明 永乐 青花绶带耳葫芦扁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永乐时期海外贸易兴盛,与西亚地区的交流日渐增多,因而出现了一些仿阿拉伯地区金属器或陶器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瓷器。瓷器上不规则的几何纹,绵绵不断的植物纹,体现了西亚地区装饰的特点。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此瓶仿西亚地区阿拉伯金属器造型及纹样,其腹部轮花纹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纹饰。景德镇御窑厂同时烧造的仿阿拉伯地区器形还有花浇、水注、大盘、大扁壶、折沿盆等,反映了明朝与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明宣德 青花花果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正德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正德 白釉红彩鱼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嘉靖 红绿彩龙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市朝阳区出土,通高3.8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10.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在白釉上以红、绿、黄彩绘海水云龙纹。龙身用针状工具划出鳞纹。双目白多黑少,十分突出,俗称'眼睛龙'。绿色泛黄,红彩鲜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外底用红彩书写'平遥府嘉靖丙申岁造'款。丙申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代堂名款,以嘉靖、万历时期最盛。但既写干支,又书年号的款识很少见。平遥府应为明皇室子孙封于山西平遥住所之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明嘉靖 斗彩折枝花卉纹三足炉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北京海淀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高9.8厘米,口径12.3厘米。此炉仿明成化斗彩。炉下部绘折枝莲花,彩色浅淡,近于成化;而上部绘八卦纹,属道教图案,反映出嘉靖时期的纹饰特征。

明万历 五彩花鸟纹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1962年北京市新街口外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通高5.2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17.9厘米。折沿,曲腹,砂底,隐圈足。折沿上绘青花锦地开光花鸟图案,底心彩绘雏鸡、牡丹。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内壁饰缠枝花卉,外壁饰勾枝花和四块'卍'字锦地纹。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康熙 素三彩花果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盘高4.2厘米,口径25厘米。素三彩是用黄、绿、紫、白等彩料在瓷器上绘画图案,因为诸彩中没有红色,所以称'素三彩'。

清雍正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镇馆之宝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创烧的,彩料从法国进口,雍正六年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才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绘画题诗及烧造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名书法家题写诗句,然后皇帝亲自审核底稿,名师良匠负责烧彩。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体现出浓郁的皇家气息。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底部直径8.2厘米。瓶外壁珊瑚红釉铺地,均匀光润,呈色红中闪黄,色泽美丽。珊瑚红地上用蓝、绿、白、金红等珐琅彩料,绘制碧桃花、翠竹、鸟、蜜蜂等纹饰。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腹部和颈部共绘两只小鸟,一只栖于竹枝上,另一只展翅于空中,摇首啼叫,蜜蜂在盛开的桃花间飞舞,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该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装饰及工艺技术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彩绘讲究、造型秀美、纹饰细腻、构图考究,表现出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发展特点和官窑器物的整体风貌。

清雍正 粉彩茶梅纹盘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粉彩茶梅纹盘通高8.5厘米,口径50厘米。侈口,浅腹,圈足。以豆青釉为地,从外足绘茶、梅各一株,枝干由盘壁经口沿至内壁及盘底。纹饰以淡粉、褐、杏黄、珊瑚红等色彩渲染。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色调鲜丽柔和,充分表现出所绘纹饰浓淡不一和阴阳向背的质感。将折枝花卉从器表画到器里,枝杆相连,称为过枝,是雍正时期的一大特征。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高4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2.6厘米。此碗是雍正时烧造的名贵品种,其釉色酷似胭脂而得名,又称'胭脂红'。因是将金水融入釉中,又叫'金红釉'。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胭脂水釉器一般胎体极薄,器里施纯净的白釉,在器物口沿处露出一道白色的边,内外相衬,愈发显出胭脂色的娇艳。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影青玲珑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玲珑,俗称'芝麻漏'。其做法是先在较薄的胎体上透雕出花纹,通体上釉,花纹处填满透明釉,具有对光透影、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这件套瓶制作于乾隆九年,是督陶官唐英及其助手共同研制成的九种夹层玲珑瓶之一,当时称作“洋彩米色釉玲珑仙果六方尊”。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套瓶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仙桃、柿子、石榴、佛手、枇杷等六组镂空花果纹。成型工艺繁复,需多次上釉、多次烧制而成,极为不易。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景德镇粉彩三果纹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乾隆 珐琅彩紫地富贵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高21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卧足。通体以紫釉为地,布满轧道卷草,其上用红、蓝、粉红、黄、白等珐琅彩绘花卉和含有祝福意义的蝙蝠。底书蓝料彩双方框'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此瓶为宫廷用品,采用渲染接色的技巧,突出了立体感,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华丽繁缚的风格。

清乾隆 粉彩花卉纹印盒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通高3.7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3.2厘米。子母口,卧足。口沿及底边镶金,盒内施豆绿色釉,盒外壁在黄地上以红、绿、白、蓝、杏黄诸色绘番莲纹,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花叶纹饰花叶自然翻卷,色彩浓淡相宜。

清嘉庆 景德镇粉彩花卉纹壁瓶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嘉庆 景德镇粉彩加金荷莲纹盆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道光 仿竹釉洗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清同治 青花御窑厂圆瓷板

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