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醉想了五十年也没明白:毛人凤是个特工外行,老蒋让他接戴笠的班究竟有何深意?

 阳春雪竹轩 2023-07-10 发布于内蒙古

有一个问题,沈醉从1946年想到1996年,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想明白:毛人凤内勤没当过处长,外勤没当过站长,情报学、行动术都是一窍不通,老蒋为什么让这个特工外行接了戴笠的班?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都知道,戴笠虽然是军统实际意义上的“老板”,但他的正式职衔只是少将副局长。

戴笠1946年坠机后,郑介民一接手就是正局长(1944年2月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时已授衔中将),军统改为保密局后,他还是局长。郑介民这个军统(保密局)局长,跟前三任局长贺耀组、钱大钧、林蔚一样“不务正业”,戴笠的真正接班人,其实还是那个沈醉不太瞧得起的毛人凤——郑介民只是过渡一下而已,毛人凤当时只是少将,一下子提拔为保密局局长,怕其他人有意见。

图片

毛人凤从军统局代理主任秘书毛人凤被老蒋提拔为副局长,就是让他接班,时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的沈醉看得很清楚:“戴笠刚一死去,老蒋便急于挑选戴笠的继承人,同意毛人凤向他提出的建议,在郑介民与唐纵之间挑选郑介民为代理军统局长,实际由毛人凤主持一切。(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沈醉回忆录)”

跟戴笠相比,毛人凤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上,这是当年所有军统特务的共同的评价。毛人凤搞行动不行,赚钱也不灵光,他上任后的一件事就是裁员,第二件事就是“削藩”:掌握实权的局本部八个处长先换了七个,最后连沈醉也被撵到云南去当站长,他还给各省站制定了严格的编制上限,百分之八十的一线特务不是失业就是转行。

据沈醉统计,当年重庆站裁员五千多人,西安站裁员三千左右,连不大的江西站,也裁了八百多人。裁员后的省站分为甲乙丙三类,像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四川、云南那样的甲种站,定员上限为一百六十人,安徽、贵州那样的乙种站有一百一十人,丙种站则只有六十人。

电视剧《潜伏》里的天津站情报处处长陆桥山被抓后没有继任者,那是基本真实的:毛人凤当上大老板后,当年的保密局天津站不但没有情报处,就连行动队也没了。

天津站虽然是个甲种站,但是真正搞情报和行动的部门也都被撤销了,按照毛人凤定的规章,该站除了站长、副站长外,有一个督察、一个书记、一个或两个助理书记、一个情报编审、一两个助编、两个司书、一个译电员,此外,还有主管人事、总务、会计、交通、学运、工运的头头脑脑,真正直属省站的情报员不超过十个,还没有电讯人员多。

从数千人降为一百六十人,天津站已经没有几个能带枪上街抓人的特务了,这对对手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吴敬中一件正经事都没干成,还真是毛人凤领导下的保密局的真实写照——没有宪兵和警察出面,他们连个小偷都抓不住。

不但吴敬中(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跟沈醉在军统临澧特训班是同事,关系很不错)一事无成,沈醉在云南也是一筹莫展:“保密局云南站得到有关地下党活动的情报,只能请警备司令部、云南省警务处、昆明市警察局及所属刑警大队和省政府调查室去执行任务,但是这几个机构都受卢汉辖制,都得接受卢汉的指挥。”

卢汉不点头,沈醉在昆明一个人都抓不到,不管老蒋和毛人凤怎么斥骂,沈醉也只能看着自己那百十号人马欲哭无泪——一百多人看起来不少,但是撒到全省,连个芝麻都算不上。

图片

沈醉认为就是毛人凤的无能,才把历史上最大的特务组织(高峰时期有近三十万,远超明朝锦衣卫和东西厂)搞成了软脚虾,所以他一直不明白,老蒋为什么要用这个只会伸手要经费的毛人凤来接戴笠的班——毛人凤不但远远不戴笠,跟郑介民的“专业化水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军统的前身,复兴社特务处成立的时候,郑介民就是副处长,在抗战期间,郑介民组织和亲自参与的行动,也仅次于戴笠:“郑介民在蒋集团中,一向被反动派誉为什么'有政治头脑’与'科学训练’的'军事谋略家’和'军事理论家’,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特务头子。”

“军统第一杀手”陈恭澍在回忆录《英雄无名》中记录了郑介民多次在平津及上海领导他们铲除日伪巨枭的行动。

为了刺杀投靠日寇的张敬尧,郑介民不但秘密潜入八大胡同与陈恭澍接头,还不动声色地暗中监督,给了陈恭澍一个“惊喜”:“我们(踩点儿)回到北长街,远远就看见郑先生的车子停在大树底下,原来,郑先生已经在等我们了。郑先生告诉我们,张敬尧住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指示我们立即转告天木兄,并希望我们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郑先生颇为镇定,连催促的口气都没有,交代给我们办的事,也只说一遍。(出自陈恭澍《英雄无名》)

郑介民毕业于黄埔二期,后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与康泽同期,是吴敬中、蒋建丰的“学长”,还当过中苏情报所所长(一说为副所长主持工作)。

除了留学苏联,郑介民还去德、意、英、法、奥、瑞士等国考察:“郑对学习他们的特务工作方面的组织活动等花的时间最多,搜集了不少材料,由戴笠整理后送给蒋。戴参照他这个报告,对特务处作了不少的调整。”

郑介民在德国见过阿道夫,在意大利见过贝尼托,据说老墨对小郑的态度,比老希好得多。

郑介民在德、意两国学到了很多“特务理念”,据说最初戴对特务处的工作究竟应当怎样做,提不出一套完整的办法,是郑介民照搬了德、意的经验。后来的复兴社特务处和更名为军统局后所搞的那些活动,比如通过特务组织去控制交通和通信,监督无线电台和收音机及干扰广播,派特务渗入机关、工厂、学校,都是通过郑考察时所学到的那一套搞起来的。

1935年郑介民从欧洲回来后,就被老蒋从上校正式晋升少将,而戴笠晋升少将,则是十年后的事情了——在1945年3月8日以前,戴笠的正式军衔只是步兵上校。

图片

老蒋把郑介民从保密局局长调任没有多少实权的“国防部次长”,就是不希望出现第二个戴笠,用汉武帝评价霍去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刀子太快了,容易伤到主人的手。

抗战胜利后,老蒋就觉得戴笠这把刀太快也太大太重,有些不好掌控了,尤其是戴笠想走柯克上将的门路当海军司令,更是让老蒋痛感尾大不掉之忧。

与“专业型特务”戴笠、郑介民不同,毛人凤这只笑面虎在军统(保密局)能力不强、威望不高:“他的前程是'坐’出来的,所以大家背后都管他叫'毛座’。”

跟戴笠、郑介民、沈醉、徐远举、周养浩等人相比,毛人凤只能算个“文官”或“门外汉”,他接过戴笠的家业,就变成了“结果家业”:策划大行动,搞一次败一次;建“三有公司”想赚点钱,最后连戴笠留下的五千辆运输大卡车都赔了进去。

当年军统(保密局)还管着走私稽查,搞长途运输几乎是无本万利,但就是这样的没本儿买卖,他都能做赔了,可见其水平,不是一般的低。

毛人凤干“正事儿”不行,但是老蒋却很喜欢他,沈醉认为老蒋可能是看中了毛人凤的怂。

沈醉充满蔑视地回忆了毛人凤“骂不还口”的窝囊相:“重庆稽查处长何龙庆邀他去第一书场看川戏,占了一排最好的座位。后来来了几个空军飞行员,毫不客气地挤了过去,遂与何龙庆发生冲突并大打出手。毛人凤始终保持他那副态度,结果何龙庆挨了一顿打,他只挨了一顿骂。回来后,他便告诉我,要不是能忍耐,说不定也挨了几拳头。他常常拿这件事劝告别人,要能忍耐,才不吃眼前亏。”

就是这个被沈醉瞧不起的胖家伙,却能得到老蒋和小蒋的青睐,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特工的沈醉,却被发配到云南不许离开,这种奇葩操作,让沈醉想了五十年也没找到答案。

沈醉想不明白的问题,一定难不倒读者诸君:在您看来,毛人凤能挤走郑介民而坐上保密局头把交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老蒋重用外行毛人凤来管理当年最大的特务机构,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