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三盗贼类 路县尹判盗瓜

 zqbxi 2023-07-10 发布于江西

  原武县民娄以济,以种瓜为业,被邻人刁启寅纵猪作践之。以济间杀其猪,启寅怀恨于心。过一月余,夜往尽锄断其瓜苗,以报杀猪之恨。以济不知为谁所锄,往县告曰:

  “状告为绝业坑命事:以济村农,种瓜为业,一家衣食,仰瓜为命。夜被何盗,尽行断,不留一蔓。瓜遭坏尽,家无别业,老幼哭天,日食无度。投天究贼,治罪取偿,一家有望,不至饿死。感激叩告。”

  时路伯通为县令,见此状所告,既无盗名,又无明证,何以捕治?乃思曰:“锄瓜必用锄头,而瓜藤味苦,彼锄断一园之瓜,其锄刃必有苦味,可就此处参之。”遂令快手四人,径往以济村中去,见得本县要开路接上司,可尽将本村锄头借用一日。其柄都要自写名字,以便次日散还。不半日,将一村锄头尽收到。(若参之平日嫌隙,则·事半功倍)路公谓以济曰:“汝告盗锄瓜,又无姓名。可将此锄刀舐过,看某刃有苦味,吾即为尔捕锄瓜之人。”(难为)以济依命舐刃。有一把果有苦味,其柄上写有刁启寅记号。路公即命拿启寅到,曰:“汝何故昨夜锄断以济一园瓜?”启寅不肯承认。路公曰:“瓜藤味苦,汝锄刃独苦,安得云非是?汝可自舐之,又舐他人的,看有苦味否?我正将此锄辨之,不然,我命百姓开路,岂要借你乡锄头用乎?”启寅无以抵饰,乃顿首伏罪。(或有失误)路公判曰:

  “审得刁启寅阴鸷害物,忮[zhì ]仇人。瓜绵绵,方发雨中之秀;锄籍籍,旋月下之根。蔓见日而焦枯,叶无霜而萎。未经黄台之摘,瓜实已空;尽叶青门之封,东陵何望。欲献德宗于道上,莫效忠忱;(《韵府群玉》:“唐德宗时,有献瓜果欲授官者。”)思沉邺都之井中,那供宴赏。曾参芸而误断,怒触严亲;楚令窃于梁园,怨结邻国。汝无利于己,惟贻害于人。一岁之胼胝空劳,数口之衣食何仰。合计赃而准窃盗,加大杖而免黥刑。”

  按:此无名之状,极是难断。路公不得其锄瓜之人,便思及锄瓜之器,从此处参究,以舐锄而辨出盗锄之人,真临机设算者哉!昔林招得之狱,包公以搜刀而拿出皮赞,亦因器而得人者也。二事可为断狱者之鉴。 

附    开封“锄断瓜苗案”

       开封府原武县百姓娄以济,以种瓜为业,被邻人刁启寅纵猪作践糟蹋。娄以济因此寻机杀了刁家的猪,刁启寅怀恨于心,过了一个多月,趁夜摸黑尽数锄断了娄以济的瓜苗,以报杀猪之仇。娄以济不知是谁所为,只得赶赴县衙呈告,称自己种瓜为业,乃是一家衣食,仰瓜为命,夜里不知被何人盗挖,全部锄断,不留一蔓,瓜遭坏尽,家无别业,老幼哭天,日食无度,乞望官府查究恶贼,治罪取偿,以使全家有望,不至饿死。

         时任原武知县路伯通,见状所告,既未指明盗贼,又无明证,如何捕治?再三思虑道:“锄瓜必用锄头,而瓜藤味苦,其人锄断一园之瓜,其锄刃必有苦味,可从此处参详下手。”即令四名捕快,直接赶到娄以济所在的村庄,吩咐公示知县要开路迎接上司,须尽数将村中锄头借用一日,锄头的木柄都要写清自己的名字,以便衙门次日散还。

毫不利己,专门害人:明代河南开封“锄断瓜苗案”详解

       不到半日,一村锄头已尽数收齐,路知县对娄以济嘱咐道:“你告盗锄瓜,又无姓名,可试将这些锄刀舐过,看谁的刃口有苦味,一旦分明,本县就为你捕拿锄瓜的人。”娄以济依令舐刃,其中有一把的确有苦味,木柄写有刁启寅的名号。路知县立刻派公差拘拿刁启寅到堂,肃然讯问:“你因何昨夜锄断娄以济一整园的瓜?”刁启寅大呼冤枉,不肯承认,路知县笑道:“瓜藤味苦,这里只有你的锄刃有苦味,如何不承认?你可自行舔舐看看,再舐他人的,看有无苦味?本县正是以此锄分辨,不然衙门令百姓开路,难道要借你乡的锄头用?”刁启寅无法抵饰,只好顿首伏罪。

      路知县认为刁启寅阴鸷害物,“曾参芸而误断,怒触严亲;楚令窃于梁园,怨结邻国”,毫不利己,专门害人,导致娄以济一年之胼胝(俗称“老茧”)空劳,数口衣食无以仰仗,合计赃物,定为窃盗,拟加大杖,免去黥刑(刺字)。

毫不利己,专门害人:明代河南开封“锄断瓜苗案”详解

       曾参芸而误断,怒触严亲:《韩诗外传》卷八载:一天曾子在瓜地里除草,不小心锄断了瓜根,曾晳非常生气,用棍把曾子打得不省人事。曾子苏醒后仍像正常一样向曾晳认错,并回家后弹琴歌唱,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仍然健康,免去父亲的担忧。《说苑·建本》《孔子家语·六本》也有相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说的是顺亲。孝顺孝顺,孝就要顺,但孝也不是一味的顺从。曾子在这个故事的做法显然有些过分,孔子对此就有不同意见,子女应该以行动取悦父母,但不要过火,过火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曾参受杖的故事有其两面性:一是曾子真心孝顺父亲,精神可嘉。一是大杖落身不逃,醒后还向父亲问安,做过了头,并不足取。

      楚令窃于梁园,怨结邻国:梁国有个大夫宋就,曾在边界做过一任县令,梁国靠近边境的某亭(地区单位,相当于乡,被县管辖),和楚国邻近,双方都种瓜,有一定规模。梁人用心灌溉自己的瓜园,种出的瓜味道很好。而邻界的楚人很少灌溉瓜地,种出的瓜很难吃。楚国县令因梁瓜好吃,而对楚人种出的瓜难吃很恼怒。楚人嫉妒梁人比自己有能耐,就趁夜破坏梁人的瓜,瓜秧不少枯萎而死。梁人发觉,就报知亭尉,打算去破坏楚人的瓜报复他们,亭尉去请示宋就,宋就说:“这怎么行?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要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

毫不利己,专门害人:明代河南开封“锄断瓜苗案”详解

       于是梁人就在每夜偷偷去浇灌楚人的瓜田,楚人早晨去瓜田巡视,发现都已经浇过水,瓜势越来越好。楚人感到奇怪,经注意观察,发现是梁人做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事很高兴,详细地报告给楚王,楚王听后,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他告诉主管官吏:“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这是梁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啊。”因此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还值得效仿呢?

     黄台之摘: 《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六句一首的诗比较少见,这是一首很像乐府的古风。也被北宋的郭茂倩收录入了《乐府诗集》。黄台下面种着瓜,在瓜熟以后,可以看到瓜蔓上长了很多瓜。瓜太多,摘一次可使其他的瓜生长得更好,但是再多摘一次瓜就有点稀少了。要是继续去摘,也许还能剩下几个,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完,那么就只剩下瓜蔓了。

    《黄台瓜辞》的作者据说是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684年- ),他是唐高宗李治第六个儿子,是武则天的次子,也是唐高宗朝所立的第3位太子。李贤在龙朔元年(661年)改封沛王,沛王李贤?这个名字好熟哟!没错,这就是王勃为其写《檄英王鸡文》的沛王。666年,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16岁授朝散郎。王勃经主考官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李贤的欢心。当时的李贤也仅仅11岁,还是个小孩子,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鸡 。 唐高宗知道此事以后大怒,将王勃逐出了长安。经过唐高宗这位严厉家长的教导,李贤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年轻学者。李贤二十出头带领当朝学者注释《后汉书》,其亲笔点评更被称为"章怀注"而名传青史。但是残酷的宫廷斗争毁了这位少见的学者太子。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20岁的李贤继立。但是他却被亲生母亲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调露二年(680年),武后派人揭发太子谋反,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于长安。 4年以后高宗驾崩,唐中宗李显继位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后废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则天开始把持朝政。迁到巴州幽禁的李贤被武则天派人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
     《黄瓜台辞》就是李贤生前写给母亲武则天的一首乞求活命的诗。诗中摘瓜比喻为亲人相残,瓜蔓与瓜本为一体,摘净了瓜就只剩下了孤单的瓜蔓了。但是武则天不为所动,最终李贤还是死于非命。说到这里不由得令人想起著名的七步诗,曹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亲人之间,何必如此呢?

     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收集了这首诗,注明是唐章怀太子所作,并引用了一段话作为序言:“高宗武后生四子,长曰孝敬皇帝弘,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武后方图临朝,乃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日怀忧惕,知必不保全,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命乐工歌之,冀武后闻之感悟。后终为武后所逐,死於黔中。”
      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途中得病而死,但这里说是武则天开始觊觎大位,因此将自己的大儿子害死,立二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感觉出母后的意图,朝不保夕之下,写了这首 《黄台瓜辞》,并且让乐工们练习歌唱,希望武后听到以后能够有所感悟。没想到武后不是曹丕,并没有放过李贤,李贤被废掉太子逐出长安后,被逼自杀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扮演的人物叫李必,据说是以李泌为原型。 《新唐书》中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李泌借古讽今,保全了唐代宗。帝惑偏语,赐倓死,俄悔悟。明年,广平王收二京,使李泌献捷。泌与帝雅素,从容语倓事,帝改容曰:"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泌曰:"尔时臣在河西,知其详。广平于兄弟笃睦,至今言建宁,则呜咽不自己。陛下此言得之谗口耳。"帝泣下曰:"事已尔,末耐何!"唐肃宗像个小愤青,听信谗言后大怒,竟然赐死了屡立战功的三儿子李倓(tán),不久他就后悔了。这时候长子广平王李豫收复二京,李泌献捷来见肃宗。李泌与皇帝关系一直不错,见面后就从容谈起李倓的遭遇。唐肃宗说,李倓虽有大功,但我听说他想害他的哥哥,所以我为了社稷安危,不得不赐死李倓呀。李泌说,我知道他们兄弟的事情,他们二人关系非常好。至今一想起自己冤死的兄弟,广平王就忍不住呜咽流涕,皇帝您被谗言迷惑了呀。唐肃宗说,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
      于是李泌讲到了《黄台瓜》的典故:泌曰:"陛下尝闻《黄台瓜》乎?高宗有八子,天后所生者四人,自为行,而睿宗最幼。长曰弘,为太子,仁明孝友,后方图临朝,鸩镣之,而立次子贤。贤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欲以感悟上及后。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而贤终为后所斥,死黔中。陛下今一摘矣,慎无再!"帝愕然曰:"公安得是言?"是时,广平有大功,亦为后所构,故泌因对及之,广平遂安。李泌说,您赐死了一个儿子,就如同摘了一个瓜,请不要继续再摘了。唐肃宗幡然醒悟。当时,广平王立了大功,也同样受到皇后的谗言攻击,但因为李泌未雨绸缪及时应对,保全了广平王。广平王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

     学习古诗词,多从唐诗宋词着手,所以唐朝时期发生的故事入诗典自然感觉比秦汉南北朝的典故要陌生些。
      黄台瓜的典故多数是用来描写兄弟之情的诗词,例如这首刘克庄的《贺新郎 其三十二》序:己未九日同季弟子侄饮仓部弟免庵,艮翁、宫教来会。忆昔俱年少。向斯晨、登高怀古,赋诗舒啸。追数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禁几度、西风残照。元子寄奴曾富贵,到而今、一一消磨了。君不乐,後人笑。山南山北添华表。叹归来、谢池草合,【黄台瓜少】。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待细说、教天知道。不羡两苏并二宋,愿弟兄、岁岁同吹帽。杯到手,莫辞釂。词中的“谢池草合”,是指谢灵运梦见(想起)自己的兄弟谢惠连来,因此吟出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千古佳句。《诗品》引《谢氏家录》称: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不羡两苏并二宋,二苏是苏轼苏辙,二宋是宋痒宋祁。后面直写“愿弟兄、岁岁同吹帽。”可见,这首词中的黄台瓜少也是写的兄弟之情,与“谢池草合”是对比的写法。
又如宋朝艾性夫的《哭菊存蕙山二兄》:黄台瓜蔓已凄凉,五雁飘零不著行。一脉仅餘三老在,半年又哭两兄亡。菊园霜熟秋香寂,蕙帐云寒春梦长。愁绝吟魂招不得,西楼风雨忆连床。这是一首纪念去世兄弟之情的诗。
      元题画诗《题唐李昭道画摘瓜图》元代末年张昱写的这首题画诗,是对于“摘瓜”故事的叙述与评价:中舍唐宗室,丹青焕云汉。适当天后朝,家国生屯难。所愿执艺事,婉焉而上谏。制为摘瓜图,忠恪非鄙慢。冀或宵览馀,骨肉释冰炭。章怀恭顺子,尽室赴忧患。回首横门道,苦泪落馀栈。路见摘瓜者,恧然兴永叹。悲哉黄台辞,四摘乃抱蔓。神器有天命,侈心暂惑乱。梁公社稷臣,直劫四庙算。煌煌万方业,复得返贞观。回首横门道,横门,汉朝长安城西头的第一门,表示李贤被赶出了长安。从诗中的描写来看,摘瓜图中画的是李贤被赶出长安时,见到路有摘瓜者有感而生,因此作黄台瓜辞。
      李昭道,世称小李将军,生卒年不祥,大约在安史之乱前后。其父也是大画家:彭国公李思训,世称"大李将军"。 父子二人有不少画作被保存下来,收藏于各类中外博物馆中。

      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武将,也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雄浑佳作。他写过一首《拟黄台瓜作》:四瓜犹畏摘,两瓜更何如!一摘瓜分半,再摘蔓且除。家家有南亩,毋使妇人锄。不知道戚继光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有感而作。

     《黄台瓜辞》的含义是指亲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而造成骨肉相残。有人挑拨离间、有人被当枪使、也有人就是心怀鬼胎从中作乱,有施暴者就有受害者,但是挑起争端的一方最终往往是害人害已。古人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又有”家和万事兴“的古训。希望年轻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人利用,沦为炮灰。

      青门之封:1. 汉 长安城 东南门。本名 霸城门 ,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民见门色青,名曰 青城门 ,或曰 青门 。门外旧出佳瓜, 广陵 人 召平 为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种瓜 青门 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昔闻 东陵瓜 ,近在 青门 外。"2.泛指京城东门。3.泛指退隐之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 青门 豪迈, 终南 潇洒,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 清 汪懋麟 《送高念东少司寇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二:"不畏西风更障尘, 青门 回首得闲身。" 沉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 白社 闲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4. 汉 青门 外有 霸桥 ,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青门 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宋 赵令畤 《清平乐》词:"去年紫陌 青门 ,今宵雨魂云魂。" 清 方文 《留别吴锦雯》诗:" 青门 有垂柳,烦尔寄相思。"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语本《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馀。"因借指墓地。《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五月庚寅,葬 安宁陵 ,诏司徒左长史 王筠 为哀册,文曰:……背绛阙以远徂,轥青门而徐转。" 唐 王涣 《悼亡》诗:"今日青门葬君处,乱蝉衰草夕阳斜。"6.指 宋 时 杭州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宋 姜夔 《念奴娇·毁舍后作》词:"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 青门 辙。" 夏承焘 注引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城东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7.曲名。 唐 李贺 《黄头郎》诗:"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王琦 汇解:"《青门》,疑是曲名。" 姚文燮 注:"《青门》,曲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