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作用-形象理通

 昀_紫云 2023-07-10 发布于内蒙古

上次内容,我们讲了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叫做以偏纠偏。但是有个问题,我怎么知道,这个药的偏性,到底是什么。

试想,如果我们在两、三个世纪之前,回到远古时期。我们又没有中医界的书籍,就像是在自然界里,哪里知道这些植物的寒性,哪些是温性的,哪些是活血的,哪些是活血的。

古代人是怎么想的?这就要说到,发现中药材作用的两条线索:形态象和机理通。

一、形态像

这是什么概念?说白了,就是长得相似。比如,某种事物,与我们身体某个器官、某个组织、某个器官相似,那么,就有可能对该器官起到某种治愈的效果。

这种想法,源自于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取类比象”。在古代,人们总是将外表相近的东西,视为同类,总觉得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点。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这一点,也是嗤之以鼻,觉得这是不科学的。

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这一点,而是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用比喻来形容,是一种很有效,也很有启发意义的认知方式。

不过,你可千万别以为,古代的医生,看这个东西长得像什么,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它有什么作用。因为通过这种启发得到的认识,有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所以还需要去验证。

那么,在现在,用科学来证实这一点就很不错了。在远古时代,我们依靠的是经验。比如,核桃。核桃看起来和我们的大脑很相似。外表都是坚硬的外壳。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半是圆形的,两边都是圆形的。看起来和人类的大脑如此相似,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吃了胡桃,会不会对大脑有好处呢?

有了这一点,古代人就将其应用到了治疗中。那个时候,他才知道这对失忆,精神萎靡,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更多的还是对肾气不足,导致的腰酸背痛,咳嗽,痰浊,气喘,有很大的好处。此外,核桃中还富含油脂,对于中老年患者因肾气不足而导致的大便失禁,也有较好的疗效。

因此,无论从古籍还是现代的医术,都把它的功效,归结于它的功效,并非是滋阴健脑,它的功效,只是用于治疗腰酸背痛,咳嗽,便秘,以及其他因肾气不足导致的病症。

换句话说,古代人对一种药材的功效,都是从药材外观上得到灵感,然后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最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些类似的东西,可以给予我们灵感,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还有更多的例子。

还有很多藤本植物,比如忍多藤、络石藤、鸡血藤等等,都是蜿蜒曲折,如同人体的筋脉一般。因此,大多数的蔓藤,都有舒筋、通脉的功效,可以缓解因寒、湿、风等因素造成的疼痛。

其中,鸡血藤的样子最夸张,切开之后,会流出红色的液体,就像血—样。

另外,牛膝这个药,长得也挺有特点。植物茎上的节,粗大、隆起,圆圆的、鼓鼓的,就像牛的膝盖骨。所以,牛膝是治疗膝关节疼,一个很好用的药。

丹参红色的,又细又长。粗得像铅笔一样,甚至有小拇指那么粗;细得像圆珠笔芯,甚至更细。它长的是不是很像我们的血管?它最擅长治疗的,就是血脉方面的问题。血脉不通畅,出现的胸闷,心口疼,以及一些妇科的问题,痛经、经不调,总之和血脉相关的问题,丹参都是常用药。

二、机理相通

以上所说,都是根据植株的形态,推断出植株的功效。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办法,很容易就能想出来。然而,相似的事物并不多;如果只是从这样的视角来看,那失误的可能性可就不小了。

那么,有什么更通用,更精确的办法吗?这其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道理通所要顾及的,并不仅仅是外表;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其习惯特征。

例如,它的生存条件,喜阳,喜阴,喜湿,喜湿,喜湿。又或者,有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它们总是爱走来走去,见到缝隙就往里面挤,又或者它们更爱静止不动。这对我们理解药材的功效,也有很大的帮助。

就拿茯苓来说。这是一种生长在松林里的药材,被埋在了地下,我们看不到。并不是所有的果树下面,都会有,那么,我们如何确定,哪个果树下面有?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棵松树的旁边,地上有裂縫;用脚跺一下,能听见空的声音,这底下可能就有茯苓。或者是,别的松树旁边都长满了草,但这棵树旁边不长草,这底下就可能会有茯苓。

说的更确切些,就是在一次细雨过后,树木周围很快就会干燥。其他地方都是湿漉漉的,这里却是干燥无比,很有可能,就在这颗大树下。

这意味着什么?雨水过后,有了“茯苓”,怎么就这么容易就干燥了呢?也就是说,在这颗大树的下面,肯定有一种可以快速吸收水分的东西。其他地方,都是积水,这里的积水都被抽干了。

怎么连根草都没有?没有水分,植物就无法成长。而这棵大树下面,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吸收着周围的水分,让这里变得干涸,所以这里才会寸草不生。

那么,了解了其中的原因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出,茯苓草必定是一种特殊的水分吸收药物。如果我们体内的水分和湿邪过多,那么,我们体内的水分和阴邪之力,就会被茯苓吸收。因此,茯苓是一种典型的祛湿化瘀的药物。

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个利湿的作用,我们还会对茯苓,做一些加工。洗干净之后,我们会把茯苓堆在一起,这时候茯苓的表面,就会有水,一层层的往外渗出来。就相当于,把之前喝下去的水,一点点给吐出来了。这个过程叫发汗。发完一遍,把它给擦干,或者晾干了,然后堆在一起,再发汗。这样反复几次之后,茯苓表面的皮,就会皱缩在一起。再把它切成片,或者切成块,就可以用了。

这就是通过观察一个药的习性特点 ,来发现它有什么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随便再举几个。像动物里面,有些是比较安静的,比如乌龟,有些是长于运动的,比如梅花鹿。所以,龟的壳,龟板,就是经典的补阴药;而梅花鹿的犄茸,就是极好的补阳药。

有些生物,最爱在地下挖地道,就像是一条虫子,在中医上,叫做地龙。人体内有淤积,如:卒中所致淤积,半瘫痪,或因风寒湿热所致的关节强直肿胀,均可用地龙散去淤积,使血液循环顺畅。

这种药材,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还有一些药材,外形与人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药性也没有任何特征。不过,如果将其外形和特性结合起来,从外形和作用两个方面,就能找到一种有趣的药效,比如枳壳。

枳这个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不过,说橘子这个东西,种在淮河以南,长出来的就是橘;在淮河以北,长出来的就是枳。

这两种植物,它们的叶子看上去差不多,但它们的味道,就很不一样了,一个甜, 一个苦,因为是不同的水土。我们说的中药枳壳,就是这种叫枳的食物的皮,它和橘子皮有点像,但是比较硬。

枳壳这个药,是治疗心下痞满的重药。那枳壳为什么会有消除痞满的作用?

枳树的树枝上,长着很粗很粗的尖刺。也就是这样一根巨大的荆棘,在乡下,人们才会用荆棘做成栅栏,防止盗贼进入。而他最拿手的,就是能够将这些坚固的物体,直接洞穿。所以,如果我们的肚子被什么东西堵塞了,无论是食物,还是寒邪,或者气滞,枳壳的穿透力和穿透力都会发挥作用。

它可以帮助把胃里面堵着的那些东西给通开,让胃气可以走下去。或许有人问,那为什么是治胃的堵,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比如说腰疼,那吃枳壳有用吗?这又涉及到上面讲的,形态象的内容了。

枳也好,橘子也好,它们的样子,都是圆圆的,外面一层皮,里面是瓤。这种形状,看上去和我们的胃,有点像。所以,不管是枳壳还是陈皮,主要治的,都是出现气滞的状态。

因此,在中医学上,对于中药的认知,也是一门比较繁琐的学问。首先是观察其外形,猜测其所能治疗的疾病,然后是观察其生长的位置和特征,猜测其所能治疗的疾病。然后,放到实践中检验,确认了那些猜测是正确的,并记录了下来。那些药效平平的,他就不管了。数千年来,一代代人积累下来,形成了现在的三百多种药材。

今天我们讲的形态象和机理通,就是帮我们认识这些中药,理解中药的-把钥匙。不过,要更好地掌握中药知识,单靠这把钥匙,还不太够。我们还需要两个重要的中药理论,四气和五味。这将是我们接下来的内容。

今天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