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不管是两个朝代都难免受到异族的骚扰,不论是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又或者是由游牧民族自己组建的王朝,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边境隐患,甚至强大如汉朝、唐朝等等,都不免受到侵害。 在汉朝时期,随着边境匈奴的战力日渐增强,他们的行径也越发嚣张,对汉朝也越发的不放在眼里。好在这些隐患在汉武帝时期就彻底解决,前有大将卫青,后有狼居胥霍去病,在二人的穷追猛打下,强悍如匈奴都不得不退避三舍,避其锋芒。 等到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匈奴的影子也渐渐的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开始慢慢的分散成为各个游牧民族。比如说北魏时期游荡在边境的柔然人、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契丹人等等。可以说纵使强大如唐朝,都躲不过异族的侵扰。 而除了唐朝中后期混乱开始的“安史之乱”外,在唐朝前期李世民在位期间,就曾受到另一个游牧民族—东突厥的进攻。毕竟李世民的上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突厥,才有他的兵变玄武门。因为三弟李元吉的咄咄逼人,在向父亲李渊请缨出战迎接东突厥后,又向他索要秦叔宝等众多麾下大将,终于忍无可忍的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骗至玄武门杀害后,逼宫李渊登上皇太子之后,两个月后登上皇位开启“贞观之治”。 但是李世民虽然上位了,边境虎视眈眈的异族—东突厥却不会因为李世民的新皇上位,而停止对唐朝的进攻。反而是趁李世民根基不稳对其下手,妄图想要一举夺下唐朝。面对东突厥的兵临城下,李世民只得忍辱负重的签订下“渭水之盟”,双方重新言归于好。 在此之后,李世民开始不惜余力的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等等,整个唐朝进入休养生息的备战状态,直到四年后,得到李世民的授意后大将李靖一举攻破东突厥,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成为李世民的俘虏。 连李世民自己都没想到,消灭突厥竟然这么快,四年前的超级大国到如今的孱弱无比的游牧民族,那么李世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曾经有人将唐太宗时期的“渭水之盟”与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进行对比,发现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帝皇性格的不同铸就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王朝结局。 一、“霸主”突厥 从突厥角度分析,突厥的兴起时期甚至比唐朝还要早,公元540年随着突厥的逐步发展到强大只花了仅仅200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唐朝而言,公元540年时的王朝是南朝,距离唐朝诞生都相差近200之久。 而积攒了200年底蕴的突厥,对比起唐朝以及周边大国来说,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国。它所覆盖的疆土达到了5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东突厥侵扰隋唐,西突厥战胜波斯与东罗马。可想而知当时突厥的势力之鼎盛,纵使是唐朝也避之不及。在它最为昌盛的时期,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众多国家均对这个游牧民族出身的国家俯首称臣,称呼它为“世界共主”。 一个昌盛的国家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达到了当时封建王朝的最高峰。根据记载突厥在兵力上一共拥有百万余的骑兵,对比起唐朝的兵力来说可谓是压倒性。虽然唐朝很强大,但是唐朝的骑兵与步兵相加,也抵不过突厥的骑兵数量。再加上突厥人的长期游牧生活,使得他们的体魄对比起能歌善舞、吟诗作赋的中原人来说,不知道健硕多少倍。 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突厥不止骑兵的战力强大,还讲究一边打一边跑。他们饲养的马匹不止要体格壮硕更要轻盈飞快。书中提到,突厥骑兵所用的马匹是他们专门饲养的荷兰马,完美的符合了突厥骑兵的要求。正是这样来去自如的作战风格才有让人闻风丧胆的草原铁骑,在公元626年,颉利可汗率领40万骑兵兵临城下,在看见突厥精良的马匹装备后,李世民只得签订下“渭水之盟”,换得唐朝安定。 而这些只不过是突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强大,他们的实力远远不止,他们不仅善于养马,善于草原奔跑,更善于冶炼与培育马匹。可以说突厥人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他们将自己想要的武器,想要的马匹通过自己的技术完美的复刻到战场上。相比于尚且处在依瓢画葫芦阶段的唐朝来说,突厥先进的文化催生了他们的强大。 时至今日,虽然突厥已经消失多年,但是他们的痕迹却依旧留在我们的土地上,或者说我们的文化上。比如说现在许多企业奉行的“狼性文化”,这又何尝不是当初以狼为图腾的突厥?甚至在如今的东亚、中东地区,尚且存在突厥遗留下来的“突厥语”,这些种种都代表着突厥人的痕迹。 突厥强大意味着李世民的担忧,有这样一个奉行“狼”为信仰的超级强国盘踞在他身侧,让人坐立不安。纵使李世民17岁进入军营一生战功赫赫,平定四方叛乱,但是对比起拥有绝对优势的突厥来说,唐朝还是太过于弱小。 面对这样一个几乎不可战胜的对手,李世民并未放弃对抗。他的野心从来不止步于此处,唐朝的“贞观之治”也还没有开始发展。看着神勇无双的颉利可汗,与他麾下战无不胜的草原铁骑,李世民在签订完“渭水之盟”后,为他接下来的计策展开了谋划。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比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比如胯下之辱的韩信,比如主动示弱的刘邦。男儿膝下虽然有黄金,但是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活着上,他们放下脸面,放下自尊,他日一朝一雪前耻不比如今深受苦楚再无翻身之日来的痛快?比如说以礼行事的宋襄公,既输了战争又输了国家,最后淹没历史之中再也无人提起。 逞一时之快,输掉一生的翻盘机会,或许有的人认为是大丈夫宁死不屈,有的人认为这是养精蓄锐他日再战,而李世民认为应当以国家为重。在明白心中所想之后,李世民当机立断:“发长安库藏,金珠宝贝悉予颉利。” 二、步步为营 而负责与突厥谈判的唐俭也受到了李世民的重要,正是因为他的巧言令色迷惑了突厥,在一次次的谈判中使唐朝占据到主要地位,原本强势的突厥竟然一次次的退步。正是如此,才有李世民往后四年的发展时间,才有后面的一雪前耻。 在李世民尚且还是秦王时,就以用兵如神扬名天下,这正是李渊忌惮他的原因。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打出的以少胜多让众人见识到了他的风采,他的善于排兵布阵,他的一骑当先冲锋陷阵,他所培育的骑兵虽不及突厥,却也威猛异常。 登基之后的他更是不忘骑兵根本,在签订完“渭水之盟”后,看见突厥一骑绝尘的铁骑后,他开始效仿突厥那样引进优良种马自己改善品种。为了避免自己忘记国耻沉浸在短暂的和平中,忘记自己的宏图大志。李世民日日命长安驻军殿中操练武艺。也正是以上种种意识,在韬光养晦的四年时间里,中原人薄弱的骑兵缺点被李世民以绝对的优势弥补回来,曾经被游牧民族的铁骑踏在脚下的步兵,如今骑上马匹后英勇杀敌。 此时的唐朝俨然已经被李世民治理的井井有条,不止军事实力在稳步上升,文化与经济同样没有落下,他奉行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真正做到听从劝谏,以“无为”治理天下,以“仁政”处理国家。正是如此,唐朝虽然处在封建王朝时期,却以包容闻名,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贞观之治”一片清明。 唐朝这边在飞速发展,另一边以颉利可汗为首领的东突厥却出现了问题。因为李世民的暗中操作,突厥内部的不和矛盾越来越大,受到李世民支持的突厥薛延陀开始明里暗里的针对颉利可汗。加上突如其来的北境雪灾,使得突厥人饲养在那边的牛马马匹等大批量被风雪掩埋,一时间粮食与兵马都成了突厥人的主要问题。 虽然突厥的实力开始肉眼可见的下滑,但是颉利可汗依旧保持原有的姿态,对待唐朝依旧是居高临下的态度,他看着唐朝日日发展,看着突厥日日衰败,却仍旧没有丝毫动作。或者说他感受到了,但是多年的霸主地位让他忘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元626年9日,此时距离渭水之盟已经过去三年多的时间,眼见时机已经成熟,忍辱负重多年的李世民将李靖任命为主帅,发兵突厥。而作为在军事上拥有优秀作战能力的将军李靖,他的第一步既不是直逼突厥,也不是一步步的围剿,而是另辟蹊径先灭“后隋“定襄郡。 这里的“后隋”早已经不是隋炀帝遗留下来的小朝廷,也不是北宋覆灭时侥幸逃出的皇子开创的南宋类型,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政权。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突厥人,他们的野心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侵占领土,获取财富,而是想要分化中原彻底的入主中原。 在唐朝建立后,隋朝遗留下来的血脉成了他们的目标,最终在突厥的操控下,隋炀帝后代杨政道被突厥立为皇帝,只是名存实亡只能任由突厥人操控。 而李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这一个傀儡政权,面对唐朝大军的突然来犯,手无缚鸡之力的“后隋”甚至还未来得及等到突厥的救援,就被李世民精心培养的铁骑踏平王朝,泯灭在了历史之中。 在消灭完“后隋”后,李靖立马整合军队迎击突厥大军。此时的唐军早已经今非昔比,在先后几次的作战中,先锋大将徐世绩,以及柴绍、薛万彻等多位名将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突厥引以为傲的铁骑。 三、迎接突厥 唐朝的一连串胜利让原本以为稳操胜券的颉利可汗生出一丝不好的预感,他当机立断连忙传唤突厥大军抵御唐朝的进攻。但是李靖的速度比他更快,经过严格训练的唐朝骑兵加上马匹品种的改良,他们赶在突厥大军到来之前就来到了颉利可汗所在的哈拉泰。 此时颉利可汗的部下主力并不在此处,被他召集过来的突厥大军尚且还在来的路上。他急得来回踱步,却又在看见唐军的那一刻如释重负,原来由李靖率领的五路大军竟然只带了20日的粮草,在瞧见后方没有跟随的粮草部队后面颉利可汗大喜过望,甚至忘记了不轻敌的作战政策。 ![]() 李靖一路狂奔率领大军直逼哈拉泰,拥有绝对自信的李靖连营帐都不曾设立,身后一众铁骑威风凛凛的立在他的身后,直面迎击颉利可汗。此时的颉利可汗尚未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他的印象中中原人一直孱弱无比,纵使是盛世王朝也不过如此,而他的低估敌人也终究让他付出代价。 看见唐朝军队后,随着颉利可汗的一声令下,苍狼军、铁勒军、阿史那部等共计十万骑兵向唐军发起进攻。而唐军那一边,在大将李靖的指挥下,唐军一分为二,最开始由骑兵步兵应战,等到双方兵刃相接时,纵使突厥兵力强盛,纵使他们手握长刀驰骋在马上,不断收割唐军步兵的人马。但是在李靖刻意的安排下,冲锋在最前方的步兵仅仅只是第一层,等到外围步兵被消灭殆尽后,重甲步兵随后跟上,有着他们的保护,那些被围绕在中心的弩箭在得到有效的发射保障后,被将士们不断发射而出,局势在这一刻彻底逆转。 ![]() 突厥人攻不破唐军重甲步枪的包围,还得一直抵御箭矢的袭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大的突厥部队开始出现伤亡,军心开始涣散,加上李世民暗中的拉拢人心,使得突厥内部矛盾逐渐增多,在看见颉利可汗胜利遥遥无望后,那些外族部队比如说室韦军等,他们不愿意再为了颉利可汗牺牲自己的性命,于是在部队首领的率领下他们开始悄悄的偏离唐军与突厥,离开这一片战场。 唐军与突厥大军的战争足足持续两日之久,谁也无法奈何谁,随着时间的推移,颉利可汗开始焦躁不安,趁此机会,唐军将士段志玄忽然发力一鼓作气冲破兵阵,一刀劈下那颉利可汗的大旗。旗落则兵败,昔日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旗宛如一片阴影一般直直的倒下,如同落山的太阳,此刻突厥大败。 ![]() 礼部侍郎唐俭奉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在看见突厥兵败时,早有准备的他静候在军中,只等颉利可汗的求和。果不其然,正如意料中那般兵败的突厥不复往日嚣张气焰,而是派出使者执失思力卑微的向唐朝低头,希望可以议和。而作为唐朝议和使臣的唐俭则将当年“渭水之盟”的种种不平等条约讲述给颉利可汗,不过其中的黄金、马匹等均是以万作为单位。但是突厥若想议和只能忍气吞声,不止要臣服唐朝,更要双手奉上万两黄金与几十万只的牛羊,并且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应当前往长安接受李世民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 听闻唐朝的条件后,颉利可汗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但是作为使臣的执失思力却没有跟随他一同离去,而是赔付笑脸继续与唐俭商议。而唐俭在谈判,执失思力满脸肉痛却又不得不答应,但是主帅李靖却不同意。 ![]() 与礼部侍郎唐俭不同,武将出身的李靖以及他们麾下的一众将士在看见颉利可汗妄图想要通过议和结束战争后顿时怒火中烧,一边是四年前的那场耻辱提醒他们,一边是好不容易打赢胜仗后的扬眉吐气。于是在徐世绩的建议下,众将士纷纷认为:就算从此放过突厥,等他们来日强大必将报仇雪恨,不如趁此机会将他们彻底抹杀再无后患之忧。 于是,兴高采烈等唐朝消息的颉利可汗还躺在军中坐着美梦,李靖率领的铁骑声响仿佛在他耳边踏过一般惊得连忙坐起来。但是为时已晚,他没有等来唐俭的谈判消息,等来的是徐世绩、李道宗等大将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围剿哈拉泰。当晚夜色美好,夜色下哭嚎声一片,颉利可汗一统中原的春秋美梦就此埋葬于此,号称战无不胜的草原铁骑在唐朝的骑兵下东躲西藏最终难搞命运。 ![]() 而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狼狈逃窜,虽然侥幸逃出此地却依旧躲不过唐军的追杀,在被唐军抓获后就被强行押送到长安,供李世民审判。 公元630年5月,突厥的隐患彻底消灭,短短四年时间,连李世民自己都没有突厥竟然就这样消失了。而眼见突厥被灭的各个外族或者是小国,在看见唐朝的强大后纷纷对李世民俯首称臣,尊称他为“天可汗”,自此之后唐朝进入盛世,再也无人可以阻挡李世民的发展,阻碍唐朝的崛起。 [1]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 中国政府网 · 2001-07-01 [引用日期2018-07-11] [2] 《资治通鉴·唐纪十六》:“显庆二年丁巳,公元六五七年……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