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茂林之家 2023-07-10 发布于湖南

“将军,人马已经准备就绪!”

夜幕下,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赵充国双手背在身后,站在在江边静静地看着前方。突然,耳边响起将士的报告声。

“让他们务必小心,切莫暴露行踪。”赵充国再三叮嘱,生怕深夜渡黄河的计策暴露,让整个布局功亏一篑。

这一年是神爵元年,汉武帝早已不在,是汉宣帝刘询的天下。匈奴鲜少出现,边境已经太平许久。

赵充国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古来稀的年纪还要再战沙场。

只是此刻,他心内心颇为平静,比起年轻部将的热血沸腾,如今更多的是镇定自若。

赵充国面对的敌人是羌族,一个滋扰边境的少数部族之一。相较于匈奴,羌族的出镜率比较少,以至于其他人对羌族并不了解,以为要大举进兵才行。

唯有他知道要平定羌族叛乱不是靠兵力、战略兵法。

老将赵充国靠的是他那句“以德服人”。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汉成帝时,文学家杨雄曾称赞他:“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烽烟起,羌族叛,老将出马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羌族发生叛乱,先零种首领杨玉联合其他大种豪族,打败了汉朝派到西羌的骑都尉义渠安国,并且包围了金城郡(今兰州、西宁、海东一带)的令居县城。

消息传来,汉宣帝刘询可犯愁了,羌族叛乱,打是要打的,关键是找谁去打呢?

看来看去,只有快七十的赵充国了。从汉武帝刘彻算起,赵充国历经三任皇帝。当年打匈奴的时候,赵充国异常勇猛,之后也屡次出征,有不少战功。

问题是这把年纪的老将上战场还行吗?

汉宣帝没好意思直接去问赵充国:你去打仗行不行。他拐了个弯,就让御史大夫丙吉去。

丙吉一接到任务,就明白了汉宣帝的意思。赶紧找到赵充国,直接和他说明情况,表明陛下想知道出征西羌,派谁最合适。

赵充国底气十足,回话都不带犹豫:“没人比老夫更合适!”

得到回复的汉宣帝见赵充国这么有信心,悬着的一颗心算是落地。光决定将领还不行,还要准备人马呢。汉宣帝也是个好皇帝,转念就问赵充国要多少人马,有什么计划。

赵充国老神在在:“具体的情况要到前线看过才知道,只要陛下相信我,羌族叛乱的事情陛下就无须担心了。”

到前线后,赵充国提出了屯兵的策略,这又让汉宣帝犹豫不定,。

赵充国为什么不打,非要屯兵呢?

真是如此自信?真是老当益壮?还是军事专家?又或者羌族不足为患?

以上答案都对。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要了解羌族叛乱,就要了解汉宣帝那时这些少数部族的处境。

汉朝初期建国,匈奴还经常欺负汉朝,时不时来打秋风,汉王室不仅要忍,还要让宗室公主去匈奴和亲。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彻底不忍了。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横扫漠南漠北,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不敢轻易再来滋扰。

如果说北边的匈奴曾经让汉朝吃瘪,后来被汉武帝打跑了,那么西边的羌人就是从来也翻不起什么浪花的部族。

羌族本来也是农耕者,因为西北不易种植,才慢慢演变成游牧民族。

虽然羌族和匈奴都是游牧民族,崇尚武力,但羌族人的爆发力强,持久力弱,擅长山地作战,平原奔驰就不行了——简单说山上打仗是强项,平地就不行。

另外,羌族没有匈奴那么强大,是因为他们以氏族部落的形式聚居,一个部族是一个“种”。大部族间相互争斗,小部族只能依附,所以很长时间,他们没能像匈奴那样出现一个统一部族的人物。

所以说,羌族只要乖乖地就好,野心这种东西不太适合他们。偏偏他们就是有野心。

汉武帝的时候,羌族有个大部落和匈奴联合攻打汉朝边境。当然,毫无例外地被汉武帝镇压了。最终结果是汉武帝在河西开拓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个郡,把羌族和匈奴给隔开了——看你们怎么联合!

不死心的羌族后来又一次和匈奴人勾结攻打金城郡,汉武帝一挥手十万大军压过黄河以西,把羌族赶出来湟水流域。基本上到这时,羌族人意识到汉朝不好惹,也就安分下来了。

可这次汉宣帝遇到的羌族叛乱,说白了却是挺乌龙的一件事情。

汉宣帝本来派出义渠人安抚羌族的,谁知,他跑去噼里啪啦把羌族的这些首领抓的抓杀的杀,这下羌族人觉得大事不好,不反要没命了。

实际上,当时羌族真正有反心的人并不多。

就这样,原本可以安抚羌族避免的战事却坏在了义渠安国的安抚策略。

赵充国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玄机,随之就制定出相应的对战策略。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资历丰富的老将,深谙敌方套路

为什么赵充国的洞察力如此厉害呢?这与他丰富的资历分不开的。

赵充国出生于公元前137年,是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年少的时候,就非常仰慕那些大将军。为了将来也成为那样的人,不仅爱学兵法,还专门留心边防事务。

可以参军的时候,他就以“良家子”的身份当了骑兵。因为骑射功夫好,进入了羽林军。

赵充国第一次出征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一声令下要征讨匈奴。于是他以代理司马的身份,跟着贰师将军李广利,去酒泉攻打匈奴右贤王。

当时李广利的军队被匈奴军队围困,李广利眼见被围也没想出什么办法。这时候,赵充国就向将军李广利自荐,说是能尽快脱困。

“匈奴只围不攻,是想逼迫我们在断粮的情况下投降。我们只有两个办法。”赵充国伸出两个手指。

“什么办法?”

“要么投降,要么突围。我愿带兵突围,解此危机!”赵充国高声说道。

听到这里,李广利明白了。他思前想后,最终同意赵充国的提议,让赵充国选拔一百多名精锐实施突围。

赵充国精心挑选跟随他开路的士兵,打头阵一路在前面厮杀,李广利率领大部队随后跟进。

匈奴军队看到汉朝军队想突围,立即上前堵截。

赵充国来一个砍一个,来一双杀一双。就这样双方不断拼杀,最终让赵充国杀出一条血路来,李广利的部队最终脱困。

等脱困后,赵充国才发现自己身上有二十多处伤口。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因为这次突围的表现,赵充国升为中郎,还受到汉武帝的特别召见与褒扬。此后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刘弗陵的时候,氐人在武都(今甘肃省西和西南)造反,赵充国奉命带兵征讨。那年冬天,匈奴率兵入侵,他带兵迎敌,抓住西祁王,并斩杀九千多人。

这次之后,他被任命为后将军,兼任水衡将军。

到了汉宣帝,赵充国参与大将军霍光拥立刘询有功,被封为营平侯。

公元前72年,匈奴联合车师国攻打乌孙国。乌孙国向汉朝求援。汉宣帝就派出赵充国,率领三万骑兵离开酒泉一千多里,到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进攻匈奴,斩杀数百人。

不服气的匈奴人聚集了十万多骑兵,做出入侵的姿态。赵充国毫不相让,率领四万骑兵,在北部九郡驻扎,防备匈奴人的进攻。

匈奴人一看汉朝边境有所防备,就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只得撤兵。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赵充国算是资历丰富的老将,对边关少数民族心里的小九九十分清楚。

以策略取胜,以德服人

面对这次羌族的叛乱,赵充国一点也不慌。

他知道羌族不善于平地作战,所以除了步兵,他还向汉宣帝要来一万骑兵。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首要的问题是渡过黄河。

渡黄河的时候,最容易被偷袭,一旦遭遇偷袭,整个部队的节奏打乱,轻则伤亡,重则全军覆没。所以怎么把大军开过黄河是一件要紧事。

赵充国想了个妙计,先让少量的人马趁着夜色渡过黄河,然后在河边安营扎寨,速度地建造了一座庞大的军营。

凭空出现一座大军营,羌族人难道不会怀疑吗?他们非但不怀疑,还吓得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以为汉朝大军一晚上就全部渡过了黄河,恐怕私下里还会赞叹汉朝大军的高效率。

这头的赵充国可不知道羌族人到底有没有上当,所以也不能立即派出后续大部队。这时候就是探子活动的时间。很快,探子带来了好消息:羌族人压根不敢动兵。

赵充国这才带着部队大摇大摆地过了河。

缓过神来的羌族人,才发现他们上当了,错失最好的下手机会。气炸了的羌族人要以牙还牙,就用个引蛇出洞的计策来坑赵充国。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他们派了一队精锐骑兵到汉军前招摇,就差拿个旗子挥舞,大喊:快来打我呀!

打仗嘛,不就是杀敌嘛。这一队人马,数量不多,上去就能一顿胖揍,这不是送上门的军功?赵充国手下将领急着请命出击。

赵充国冷着一张脸,统统都给拒绝。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我们的目的是全歼敌人。现在这支小队伍是一支精锐,实力远不是你们带几十人能打败的。真要打起来,就需要动用大部队。想想我们才渡过黄河,队伍还没休整好,精力还没恢复,出动大部队去打不划算。这是羌族给我们下的陷阱,是个亏本买卖。”

一番话后,手下将领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姜还是老的辣!

赵充国不理会羌族人叫阵,吩咐将士们原地休息,让这些叫阵的羌族骑兵继续为汉朝军队打气。

羌族骑兵叫了老久,也没人理会他们。只能又气呼呼地回去。

等到羌族骑兵离开,赵充国派侦察兵去探路,发现附近容易安排伏兵的四望陿上没有羌族人军队。这是天赐良机,便连夜拔营赶到了黄河上游落都山。

到了落都,赵充国算是彻底放心了:这场仗稳赢。只要羌族没在四望陿安排伏兵,那么到了地势平坦的落都,汉军就占据了有利地形。

即便占据有利地形,赵充国还是非常谨慎的,只要羌族人挑阵,他一律不应,只要求手下士兵养精蓄锐。

不久,赵充国让儿子赵卬带一支队伍去令居城,防止羌族人截断他们的粮道。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去策应清敌。不出赵充国所料,羌族人果然谋划截断粮道。

赵卬立即策应,重新疏通粮道,确保后勤补给。

粮道恢复,战局却陷入胶着。羌族人内部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投降,有的说继续战。

其实早在赵充国出征前,就已经有开羌、罕羌(羌族的部落)的首领派人偷偷去给赵充国报信。报信的人被金城郡的都尉抓了,赵充国却让人给放了。他亲自安抚报信人,说他们报信是有功的,是对天子的忠诚,大军征讨的是那些造反的人。当然,参与反叛也能将功赎罪。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正是赵充国这样的说辞,让原本就不想掺合进反叛里的羌族人看到了希望,谁不想好好过日子啊。打仗,那完全是个乌龙事件,他们不想打哟。

对羌族的动向,赵充国很有把握,但汉宣帝不知道,他总觉得赵充国这么个七十岁的老人家了,一人带兵去打仗估计还有点勉强。这么想着想着,他就动了心思,想再派点兵去。

汉宣帝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一挥手陆陆续续调派了约六万兵马。他心里乐呵呵,这么多人总能灭了羌族人吧。

对于这些增兵,赵充国哪能不知道汉宣帝的心思呢,不就是担心赵充国打不下来嘛。

定心丸是一定要给汉宣帝的,赵充国接连两次劝谏汉宣帝:先把反叛的先零羌就行了,开羌、罕羌本就没有反叛意愿,到时候看到先零羌战败,就不花一兵一卒拿下。

“反叛是先零羌主导的,开羌、罕羌开战以来没有进犯。如果去攻打开羌、罕羌,这是对无罪的人实施惩罚。那到时候开羌、罕羌会加入反叛,引起对抗朝廷的心思。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战事两三年都不一定结束。”

“对待开羌、罕羌,应该用宽大的政策,赦免他们反叛,再派了解风俗的官员来管理安抚他们,这样既能降低士兵伤亡,也能保证胜利,让边境长治久安。”

两颗定心丸下肚,汉宣帝放心了,收下赵充国的劝谏。

果然,如同赵充国所料,很快羌族内部分裂,联合军气势散去,反叛之心早已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赵充国就在这样的形式下,慢慢悠悠地追着先零羌,像逗小狗似的。缀着他们,既让先零羌知道有追兵,不快点逃就没命了,又不把先零羌逼得狗急跳墙,来个鱼死网破。可怜先零羌就这么一路给逼到湟水边上。

解决先零羌后,赵充国就率兵开到开羌和罕羌的领地。这里的首领本就无意反叛,还派过使者,所以看到赵充国一来,就利落地开城投降。

汉宣帝听从赵充国的谏言果然没有处罚开羌和罕羌,反而给予优待。一看投降非但没死,还能有奖励?这就动摇了剩下的其他小部落。很快,这些小部落纷纷投降。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见到羌族人大规模地投降,赵充国认为羌族人已经不成气候,加上他生病,战略上自然又要做新的变化。

“驻兵屯田”就是他的新战略,他认为留下一万步兵就可以,一边防守一边屯田,其余大军撤回去。

此时,汉宣帝却因为赵充国的病又开始担心。将领生病,这仗还能打下去吗?胜利在望了呀,不能就差这口气吧。

为了不影响这场征讨,汉宣帝下了进军的诏令,想让赵充国赶快进军完成征讨。简单一句话:你老人家速战速决,打完了也好快点回来养病。

对这张诏令,儿子赵卬觉得一定要顺从啊,不然触怒了皇帝,全家都活不成。于是他不断劝说父亲遵从皇帝的诏令。

赵充国听儿子这么说,心里恼怒,他堂堂一个将领,忠君为国,可从来不会贪生怕死罔顾国家利益。对着儿子就一顿训斥:“这是一个忠臣该说的话吗?”

训完儿子,赵充国就上书汉宣帝:“兵者,是用明德除害的,因此用兵要谨慎。要想西羌长久稳定,要以德服人,那才是上策。用兵攻打只能是下策。撤军不仅能减少后勤费用,而且这里有无人耕种的田地两千顷,只留一万零两百八十一名步兵开荒屯田,可以自给自足。朝廷出的花费就很少了。”

一提费用这事,汉宣帝回过神来了,少花钱不好吗?打仗多花钱呐。汉宣帝心里舒坦了,安心地采纳了赵充国的进谏。

终于,羌族叛乱平息,边疆终于进入了安稳期。

讲“德”的武将,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

赵充国在这场战以后,就解甲归田安心养病。

西汉名将赵充国:七旬老将再战沙场,以屯田策平羌安边

他死后,进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

作为一名上战场杀敌的将领,他不是贪图胜利的莽夫,也不是为了保一家性命顺从皇帝的臣子。

他有他的原则,是他为人为臣为将的根本立足点,甚至在给汉宣帝的上书反复强调这原则:以德服人是上策。

他开战是有底线的,从来就没有超出过他的原则:以德服人是根本,只打该打的人,不该打的就安抚。

开战如果不可避免,也需要用最少的代价获得胜利。可见赵充国不仅会打仗,明白不同时期要用不同策略,也非常体恤士兵。他深知战场只是一时胜负,政治上却需要长久眼光。

让羌族不战而降也好,驻兵屯田也罢,都在最大程度下降低了伤亡,也是德行的一种体现。

这样一个将“德”字记在心里的将军,实在是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