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作为一个母亲、一位从中文系走出来的学子,我却没有到过傅雷故居,真是惭愧。近日,我的大学同学李凌从广东到上海,在相聚时执意要到傅雷故居瞻仰。于是,我们俩跟着导航,沿着乡间小路,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的傅雷故居。我们俩跟着实物展示、照片、文字介绍等,了解了傅雷先生的孩提时代、家风家训、翻译生涯,这让我心中再次对这位著名文学翻译家、评论家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 ![]() 说起傅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闻名遐迩的《傅雷家书》。而我认识傅雷,则是从大学期间“啃”过的一本本外国文学名著开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贝姨》《托尔斯泰传》……老师在台上唾沫横飞介绍背景、名著的价值,然后布置作业,要求两周后一人交一篇读后感。 知晓了傅雷,我便也找来了《傅雷家书》阅读。没有做母亲之前,我无法深刻体会傅雷夫妇作为父母对孩子的严苛。直到自己成为母亲,面对孩子成长的各类烦恼,再回过头去读这本书,我理解了傅雷夫妇的良苦用心。我一直认为,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做家长的。现在的家长,也是昔日的顽童,曾令父母大伤脑筋,需要不断学习何以为家长、何以为教育,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正所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也。 ![]() 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正直、坚韧、尊严、大爱,不正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吗?《傅雷家书》以真实的内容、朴实的语言,道尽了人世间平凡而伟大的爱。 傅雷给儿子立下了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大道至简,大爱无疆。傅雷对儿子的三个原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无私、深沉的爱,更是黎明前那道划破晨际的光、寒冬腊月里的那把火,温暖了傅聪,更温暖了无数的中国人。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居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