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塔共读第二十七期 | 阿拉伯文学

 塔中之塔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Arabian Poet

Gustave Moreau

   

塔塔线上阅读第二十七期【时间轴】


00:16 主持人雨佳开场

02:05 Mandy·Part 01

06:35 璐瑶·Part 02

12:50 乐无边·Part 03

18:26 心荷·Part 04

22:40 天空·Part 05

26:32 简单最好·Part 06

30:50 雨佳·Part 07

33:48 鹤无粮·Part 08

36:15 玲玲玲·Part 09

39:25 嘉宾龙韵分享

50:22 雨佳总结

55:16 BGMA Whole New World 》Mena Massoud / Naomi Scott


线上共读,从微信群转到直播间,无疑是一个挑战,先是技术层面:开直播间,连麦,设置管理员,放背景音乐,插入图片和文档……两次试播后,感觉一切就绪,昨晚还没等开播,就不知怎么取消了原来预约的两千读者,继而几位读者同时连麦,直播间瞬间崩溃,一度以为就这样悻悻的结束首秀,无意间重启,竟然又完好如初。

想起小时候看《阿拉丁》,那会就想象,自己如果有一盏神灯,会向精灵许什么样的愿望,那会儿的愿望现在自然都不记得了,无非是一些吃的、玩的,昨晚如果有一盏神灯,我第一个愿望,倒是希望直播间速度恢复正常,如果再有第二个愿望可许,让我穿越到1990年的6月25日的纽约吧,就现场听先生这一讲就好。

现实中是不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的,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只能靠自己解决,遂想到先生在《将醒》里的一段话:

宏伟、精彩的事物,都是由人的本能直觉来成就的。若有神助,其实是人的自助——这无疑是可喜的。不过不要太高兴。

——鹤无粮


嘉宾分享实录
       

龙韵                    

木心读者

九零后程序员


第二十七讲 阿拉伯文学

木心遗稿里有一句:没有风,树会不高兴的。
我想说没有音乐,人也会不高兴的。

下午我在准备分享的时候就在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会让我平静下来,是一种阳性的沉思感。

据说列宁特别喜欢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有机会就找人来弹给他听,我也蛮喜欢《热情奏鸣曲》,但不知为何不愿意多听,总觉得魔性多于神性。

Ⅰ 历史感

这一讲是阿拉伯文学,我对阿拉伯文学几乎没有怎么接触过,当然小时候读过《一千零一夜》,当童话故事在看。

从这一讲木心的讲述里,我发现的不是阿拉伯,而是从中窥探出一种历史感。

就是再伟大的文明,只要那一段一过,剩下给后人缅怀的其实就不多了,而且是水中窥月,其实是我们后人的幻觉和想象。

大家看现在阿拉伯,甚至看看现在的希腊,就明白历史遗产多是零星的物质,精神遗产上很难继承下来,木心在这一讲最后也举例子,现代阿拉伯人把他们自己古老的眼睛给挖去。

不过如果说有希望的事情,那就是天才们是可以隔代,隔好多代来继承的。

譬如文艺复兴人就是继承古希腊的遗产,只是他们未必自觉,木心说自己是绍兴希腊人,那是相隔千里相隔千年地继承。从这一点来看,人群没有希望,单个的人倒是有若隐若现的潜力。

阿皮阿泰希耶的这一句诗,就呼应了我的论断:

「人们见到先知就走开。」

说开去,就是人类可贵的地方,之一吧,是天才们的互相传承,你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哪个时代就冒出来一个,有时候风调雨顺就密集地冒出来一堆天才。

当年木心说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跟着他一起下地狱,当然让人动容,但恐怕能拉着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下地狱的人也很少。

这样的精神血统的传承,是人类高贵的地方。

所以我说的所谓历史感,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是一个人,我活在这个地球上,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包括这个世界之前的事情有好奇心。

那这个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人也太多了,能让我们继承好的历史遗产的方式,其实就是找天才,特别要找到跟自己精神血脉相通的天才,这样就不是爬行动物,而是飞行动物。

摩泰那比写道「我不过是一箭飞过空中,落在地上找不到藏身之处。」写的蛮好,但还在悲观阶段,像上一讲我分享的,下一个阶段应该是酒神,箭应该是往上飞的,需要燃料和动力,厚重的历史感就是燃料。

Ⅱ 现实感

有历史感的人啊其实不算少的,各自找各自的精神舅舅。

难的是什么呢,现实感。这个现实感(sense of reality)是以赛亚柏林提出来的,如果有人知道的话,他是一个英国哲学家,出生在俄罗斯的犹太人。

他有篇文章题目就叫现实感,就写了这个问题,文章非常长,我只把其中一个点拎出来分享。

什么呢?其实他是在反启蒙运动,他当然不是全盘否定这个东西,就跟尼采反对基督教一样,他们其实是指出阳光普照下的阴影部分,让人们别忘记看似光辉灿烂的事情,其实背后有许多许多代价。

启蒙运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开始逐渐用理性科学逻辑逐渐取代上帝皇权,觉得一切事情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靠理性来解释从而来得到答案,就像一个X光片一样,理性一射过去,就能看清楚。

即使现在看不清,随着理性的发展,最终也会看清。

但他觉得不对,至少不完全对。因为这个X光片机它只能照到这个复杂世界的某个切面,而且是很小的切面,比如你就是再能看清神经元的本质,你也无法总结出一套绝对理性的规律,说是连环杀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或者说一个大善人为什么要冒着巨大风险去救那么多人。

他举了很多例子,其中一个就是托尔斯泰,因为组成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不可胜数的、极细微因素的一种几乎本能的整合,只有一个人把自己观察力、对人的敏感,政治历史上的天赋等等一切结合起来,才可能整合出一种现实感。

而托尔斯泰是在这方面是一个大师,而不是某个心理学大师,或者某个研究神经元构造的医学教授。

木心在遗稿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有点长,但也很精准地总结了文学形式里的现实感:

忽而慷慨慈悲,忽而尖酸刻薄,忽而剑光闪闪,忽而香风习习。当然,这是文学上的需要,美学上的需要,但奇在这种随时随地的小规模的二律背反、矛盾结体,显示出作者的性格、思想、情操的深邃复杂,全然脱出技巧方法的范畴而形上为灵感的实体化。

所以我从以赛亚柏林质疑启蒙运动,到托尔斯泰,再到木心。

这种现实感是不可能靠理性科学总结出来的,规则就呆板,呆板就会错。

如果有能总结出来的,那也只能是虚空里的上帝吧。

那说到这里,就可以回到这一讲刚开头木心说的两段话。

先说第二段,他说艺术家是世界公民,无政府主义者。其实是我刚开始分享的历史感,是内在回应他的这一段。

而第一段他说艺术是最大的魔术。音乐里的一个音符不对就整个不对了。其实就是我分享的现实感,是内在地回应他的这一段。

有没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结合最最好的艺术呢,有的,贝多芬。

木心说思想是判断的,判,是客观的,断,是主观的。而第九交响曲是人类唯一一次的大判大断。

他对自己的艺术也有判断的,在遗稿里写到:「在文学上,他是个音乐家,在绘画上,他是个魔术家。

主持人:雨佳

教育工作者

红楼梦爱好者

我们目前共读的是陈丹青老师整理的木心在纽约的讲课笔记——《文学回忆录》。
今晚即将读到的是《阿拉伯文学》,这是19906.15的第二十七讲。据丹青老师回忆,1989年的元月15日,浅色西装的木心笑意盈盈地开始了他关于世界文学的第一课。
那一年,木心62岁,鬓发尚未斑白,看起来还是年青的模样。
此后的五年时间,先生的每一次讲课都兴味油然,他似乎愿意相信,每一个人都如同他一样,挚爱文学。
遇见木心,无疑是特别幸运的事。阅读木心,又注定是一场文学远征,启程,即是一个个新的开始。
塔中之塔成都木心读者线上两周一次的共读和分享,也正渐渐成为共读者的安静一隅。
感谢龙韵。没有风,树会不高兴。没有音乐,我们会不开心。每次听完分享,都很感概。在阿拉伯文学里读到历史感,不断飞翔的龙韵,他的燃料当然远远不止厚重的历史感。
中世纪,阿拉伯诗人的地位很高,先生在这一讲里,也是诗句频出。他如数家珍的和我们聊起那些荣光无比的阿拉伯的诗人,聊起当年,他们是如何地诗心如泉眼。
先生对波斯文学再到阿拉伯文学的一番通讲,让我想起西汉、张骞,从长安出发,穿越沙漠荒原的“凿空”之行。
很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变换漂移,波谲云诡。诗人们如同一个个观照者,在诗句里伸出他们最敏感的触须,将内心对家国的忧虑之情化为无数隐喻深藏于字字句句中。
我没有读过被歌德惊叹为惊心动魄的《可兰经》,但想起很多年前,在新疆喀什亚洲最大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感受数千人跪诵经文的礼拜场面,满眼肃穆又身心悠悠荡荡。
凡是纯真的悲哀者,我都尊敬。人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悲观,是一种远见。
用先生喜爱的叙利亚盲诗人麦阿里的几句诗来结尾吧:
我们笑,我们有什么要笑的呢
我们哭,只能哀哀地哭,
我们像碎了的玻璃。
从此不再铸造。
谢谢先生。谢谢分享者龙韵和坚守在直播间为不愿露面的我们挡镜的鹤无粮老师。辛苦!

附录:线上阅读名单

26讲

阿拉伯文学(文本略)

——选自木心《文学回忆录》 


【链接】
【塔塔播客】第五期 |《风骚律师》:工业外壳下的手工制品
【塔中之塔】播客第四期 | 木心遗稿:彼岸的文学
【塔中之塔】播客第二期 | 塞尔达:荒野之息 - 自由の世界

塔塔视频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