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末杨吴、后唐、北宋时期的流坑、泉溪

 荷香月暖 2023-07-11 发布于广西
族谱与历史

  唐末杨吴、后唐、北宋时期的流坑、泉溪

         广西    贺州    董全吉整理

黄巢最初参加了王仙芝起义,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便成为起义首领,率领起义军南征北战。黄巢起义军打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大败唐军。唐廷十分依赖江南的财富,然而江南地区在黄巢之乱中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朝廷经济收入,唐朝逐渐走向灭亡。

乾符四年(877)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屡立战功,很快升为大将。在率军攻打河中屡战屡败,于是叛变降唐,唐僖宗任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

中和三年(883) 朱全忠又被授以宣武军节度使,随后击败黄巢。

888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黄巢起义虽已失败,但大唐帝国在农民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地方藩镇林立、军阀各占一地,目无天子,基层组织完全被军阀取代。

龙纪元年(889) 朱全忠斩黄巢余部秦宗权,被封为东平王。

天复元年(901)朱全忠封为梁王。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人势力最大。时常威胁唐廷。

天复元年(901)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驾。韩全诲不得已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进攻凤翔,凤翔食尽待援。

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混战。朱温纵横中原,却在南方有一劲敌。就是唐末杨行密为庐州刺史,后占据淮南28州,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成为乱世中一方乐土。李克用据河东;罗绍威据魏博;王镕据镇州(今河北正定)、冀州;刘仁恭据卢龙;李茂贞据凤翔;王建据西川;钱镠据镇海;杨行密据淮南;马殷据武安(湖南);王审知据武威(福建);刘隐据岭南。

天复三年(903),节度使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长安。不久朱全忠尽杀宦官数百人,废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室。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观察使全称观察处置使。隋唐时期,御史大夫重掌御史台,官品从正四品至正三品,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主管地方官吏监察。全国分为十五道巡察区,每区设一名采访处使为长官(中宗时称巡察使或按察使,玄宗时称采访使,后来又有称观察使)。唐朝监察巡行体系中,除了御史、按察使、观察使、黜陟处置使巡行政务、惩贪罚佞。

天祐元年(904),朱全忠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壬寅夜,朱全忠指使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杀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宗(又称昭宣帝)【流坑董清然去世。《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载:“抚州宜黄之黄山寺,盖自霍源董万一所创建。寺址旧为庵,唐天佑元年(904天祐元年),万一葬其考于庵后(蜈蚣形戌山辰向)”】。

天祐二年(905),朱全忠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董谦面对朱全忠残害朝臣,江淮的杨吴,杨行密去世后,徐温在杨吴只手遮天,弑君杀臣,董谦就在此时逃难躲避至流坑。】

杨行密掌握的淮南镇是当江南最具实力的藩镇。徐温被杨行密拉入了起事“三十六英雄”行列之内,成为杨行密帐下的智囊之一,堪称杨行密帐下第一号人物,连超级军师袁袭在这些方面都未必比得上徐温。905年杨行密去世。

杨行密去世之时,长子未及弱冠,且不成气候,其余诸子又年少。面对新即位,却唯唯诺诺的杨渥,按照惯例杨行密的长子杨渥,继任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侍中、弘农郡王,全面接管杨行密的权利。杨渥不理朝政,任命的一些亲信经常欺压杨行密的旧部。徐温在杨吴只手遮天,弑君杀臣,清除异己,封王拜相,独掌杨吴权柄。

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天佑四年 (90763) 朱全忠废唐哀帝,逼迫唐哀帝禅位,推翻了大唐,代唐称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年号为开平,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封李柷为济阴王,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唐朝亡,中国进入大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朱温篡唐称帝以后,向天下发布诏书,命天下各镇不准再沿用唐朝年号,都得向大梁称臣。晋、岐、吴、蜀四镇不屈于朱温的淫威,仍然尊唐朝为正统,拒不承认朱温这个伪皇帝,甚至公开声称讨伐梁朝,复兴唐室。

南吴主幼国疑,徐温自然坐不住,907徐温联合左衙指挥使张颢发动政变,软禁了吴王杨渥,从此控制了吴国,开创了徐氏霸府。徐温居于金陵(今南京),遥治全国。他把吴王安置于首都广陵,由亲子徐知训主持广陵事务;908被徐温和张颢所杀。在杨渥死后不久,徐温便派钟泰章带领三十余位死士,暗刺了张颢,随后以诛杀弑君叛贼为名,将杨渥之死全部推到了张颢身上。杨家旧势力在整个杨吴还具备着很大的能量。徐温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即位,杨隆演此时不过十一二岁,整个国家在徐温的全面控制中,徐温不断扶植自己的势力取代杨吴旧势力。914,徐温任命养子徐知诰为润州(今镇江)刺史,处在徐温父子的的直接控制下了。918,徐知训因为过分骄纵,被曾经割据一方,投奔杨吴后不得志的朱瑾兵变所杀,彻底打乱了徐温取天下而自立的部署。徐知诰立刻带兵进入广陵,控制了局势。徐温其余几个儿子都没有成气候,不得不派遣养子徐知诰入扬州主持政事,导致徐温不得不重用徐知诰。随后的几年,徐温开始诛杀杨家旧臣。公元919(天佑十六年),杨隆演称吴王,封杨溥为丹阳(丹杨)郡公。公元920(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按次序杨隆演的弟弟庐江公杨蒙应当即位,但徐温专政,不想立年龄大的为君,于是徐温再度立杨隆演弟杨溥继位,吴国大权仍牢牢掌握在徐温手中。公元921(顺义元年)二月,改年号为顺义,赦免境内,拜徐温为太师,严可求为右仆射。徐知诰学徐温扶植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势力,一跃成为杨吴第二大权臣。待到徐温想用次子徐知询继承时,徐知诰已经成了气候。日益衰迈的徐温只能认命,以徐知诰为嗣,只求他能善待曾经的兄弟姐妹即可。【“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之所创者也”,董清然之子董万一“废庵建祠”】

公元925(顺义五年)后唐派谏议大夫薛昭文出使福州,向南吴借道江西,公元926(顺义六年),追封大丞相徐温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并在金陵立庙。左仆射徐知诰(李昪)为侍中,右仆射严可求为同平章事。

公元927(顺义七年),徐温率领文武大臣上表劝杨溥称帝,杨溥没同意而徐温病死。同年十一月初三日,杨溥驾临文明殿即皇帝位,追尊父亲杨行密为武皇帝,哥哥杨渥为景皇帝、杨隆演为宣皇帝。十一月十七日,大赦境内,改年号为乾贞。以李昪为太尉兼侍中,拜徐温的儿子徐知询为辅国大将军、金陵尹,治理徐温旧镇。十二月,杨溥封哥哥庐江公杨蒙为常山王、弟弟鄱阳公杨澈为平原王、兄子南昌公杨珙为建安王。徐知询虽被安排继承了军权,但很快被排挤出了杨吴的政治权力中心。【董熹,约897年出生,在吴国在顺义七年(927)杨溥称吴皇帝的后唐天成年间(926-929)30岁左右为武宁令。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

公元928(乾贞二年)正月初十日,杨溥封儿子杨琏为江都王、杨璘为江夏王、杨璆为宜春王,封兄杨隆演的儿子庐陵公杨玢为南阳王。公元928(乾贞二年)二月初四日,吴国的使者出使后唐,后唐枢密使安重诲认为杨溥敢与朝廷抗礼,于是派出使者去暗中窥视,并拒不接受召见南吴使者,从此以后南吴和后唐断绝了外交关系。公元928(乾贞二年)六月,荆南高季兴前来归附南吴,杨溥封高季兴为秦王。

公元929(乾贞三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询来朝,李昪诬陷他有谋反的情形,留下不派走,任为左统军,杀其客将周廷望。以徐知谔为金陵尹。杨溥加尊号为睿圣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大和,以李昪为中书令。李昪专权。      公元930(大和二年),杨溥立其子江都王杨琏为皇太子。

公元931(大和三年),以李昪为金陵尹,以李昪的儿子李璟为司徒,以及左仆射王令谋、右仆射宋齐丘都为平章事。

公元932(大和四年),封李昪为东海王。【熹公长子董珪 “壬辰起兵

公元934(大和六年),废临川王杨蒙为历阳公,李昪派亲信王宏率兵防守。拜王令谋为司徒,宋齐丘为司空。李昪召李璟还金陵,任镇海军节度副使,以其子李璟迁为太保、同平章事,与王令谋等人执政。

    公元935(大和七年)九月,杨溥加尊号为睿圣文明光孝应天弘道广德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祚。李昪进位太师、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立李璟为王太子。

    天祚二年(936),李昪镇守金陵(今南京),留下李璟为司徒、同平章事,与宋齐丘、王令谋在广陵,共同辅佐南吴睿帝杨溥。李昪要篡位时,召李璟回到金陵为副都统。

公元937(天祚三年),李昪建齐国,建立宗庙、社稷,设置左右丞相以下官职,以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同年十月,杨溥派江夏王杨琳奉册禅位给齐王李昪,南吴灭亡。李昪为杨溥上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五国故事》作"高尚思玄崇古让皇帝" ),并将其迁居润州,修建丹阳宫让他居住,杨溥从此身穿道服,学辟谷食气的方术。

   (938)十二月,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 ,时年三十八岁,谥号睿皇帝。

   939(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史称"南唐"。南唐立国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毗邻诸国保持了较为平和的关系。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董熹公转任临川(江西抚州)任太守,终为中书、参政知事。】

公元942(南唐升元六年),李昪将杨氏子孙迁到海陵,吴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永宁宫,派兵严守,阻绝外人进入。时间久了,杨氏男女自为匹配,吴国人很可怜他们。

943(升元七年),李昪去世,李璟(初名徐景通,徐瑶李瑶,字伯玉)继位,改年号为保大。李璟(公元916-961)即南唐元宗,有保大、中兴、交泰三个年号。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保大元年(943)十月,攻破虔州妖贼张遇贤。张遇贤被擒获并归降。保大二年(944)二月,闽国王氏兄弟互相征伐,李璟乘乱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打建州。保大四年(946)八月,闽国灭亡。【“云盖乡”在南唐保大八年(950脱离庐陵县归吉水县管辖保大九年(951)秋,李璟派信州刺史边镐攻打南楚,攻破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楚灭亡。保大十年(952),南汉皇帝刘晟乘南楚之乱,攻取桂管,李璟派将军张峦出兵争夺,没有攻克。953年,董珪为武官,奉令领兵出戌淮、徐,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后去世,葬建昌黄田畈(今永修县白槎乡),其墓尚在,1970年因修建柘林水库淹入水中(现名庐山西海)。珪公字朝瑞号梅隐娶王氏俱葬建昌黄田坂、七星赶月地,坐北向南(见《珪公田记》)。】李璟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

保大十三年(955)十一月,后周军队南征,李璟害怕,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称唐皇帝奉送书信,愿意献出贡赋,以兄长之礼侍奉,周世宗不回答。李璟的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光州刺史张绍、舒州刺史周祚、泰州刺史方讷都弃城而走;冯延鲁削发为僧,被周兵擒获。蕲州裨将李福杀刺史王承隽降周,李璟更加害怕,而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以此请求撤兵。周世宗不答复。

保大十四年(956)三月,李璟又派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言辞更加谦卑驯服,周世宗还是不回答。后将江北地区全部奉献,周世宗同意,派王崇质、李德明等回去,这才赐书给李景。

保大十五年(957)二月,周世宗又南征击淮。公元956(后周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征伐淮南,李璟下诏安抚杨氏子孙,李璟听说后,担心杨氏作乱,便派人将杨氏族人全部杀害,杨氏绝嗣。十月,周世宗又南是围困濠州。

交泰元年(958) 后周显德五年(958),被后周取走江北的扬州、雄州、海州、楚州、和州、滁州、泗州、濠州、寿州、庐州、泰州、舒州、蕲州、黄州、光州,共十五州,六十多个县。包含李璟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实有两府二十一州三军。其中,雄州、剑州为南唐新置,筠州为复置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江南地区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南唐后期则划江为守,全在江南地区。

中兴元年(958)五月,李璟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时为后周显德五年(958)

显德六年(959)九月,太子弘冀去世,李璟封第六子李从嘉(李煜)为吴王,居住东宫。李璟修葺各城,计划迁都于洪州,于是升洪州为南昌府,建南都。

建隆元年(960),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建隆二年(961),留太子从嘉监国,李璟迁往南都。【李璟迁都洪州。董熹公不再迁徙洪都,便回到儿子璋、珮、琨、瑗居住的流坑,不久董熹公以及妣刘氏夫人相继去世。璋公转迁建昌(今永修)麻潭;琨公迁居洞里源。同年六月,李璟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子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继位,以丧事回金陵,派使入朝,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希望恢复李璟的皇帝名号,宋太祖同意,于是谥为李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于顺陵 (位于今江苏省江宁区)

建隆三年(962年)六月,李煜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贡北宋,宋太祖释放南唐降卒千人。

乾德元年(963年)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见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请求罢除诏书的不名之礼(李煜继位后,尊奉宋廷,故宋对南唐的诏书不直呼李煜的名讳),改为直呼姓名,未得许可。

乾德二年(964年)九月,封长子李仲寓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为宣城公。十月,仲宣卒,皇后(大周后)感伤而逝。十一月,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件。

乾德三年(965年)九月,李煜的母亲钟氏去世;十月,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图吊祭。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龚慎仪持诏书出使南汉,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

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值班光政殿,咨问国事,每至深夜。

开宝元年(968年),南唐境内大旱,宋太祖赐米麦十万石。十一月,立周氏为皇后(小周后)。

开宝三年(公元970《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开宝三年(公元970),升宜黄场为县”。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待贤三乡置宜黄场,场署设仙桂乡长春里,仍属崇仁,不是县。开宝三年(公元970),后主准其请,遂升场为县,隶抚州,设县治于黄填镇(今凤冈镇)。因此,在公元625967年宜黄未置县【流坑谱系“仲二讳含,世居宜黄北源”(见《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由宜黄徙流坑。”(见《乐安流坑董氏新祠孝敬》),则必然在宜黄县出现仍居宜黄。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北宋灭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包国之中。

开宝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后主李煜为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李后主将兵力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

开宝六年(973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被拒。

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秋,宋太祖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十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战,南唐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的精锐兵力全部丧失。闰十月,宋军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宋军出师,水陆并进,李煜兵败如山倒。【流坑董合应在宋军“三路并进,趋攻南唐”,迁徙“庐陵郡”(非庐陵县)境内的流坑,理由比较充分。而庐陵郡兼军事设在吉州,就在迁徙不久后成立】

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朱令赟率领的15万水军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执意守城到底。围城之中的金陵,粮食乏,士气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江南政权正式灭亡。李煜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置吉州庐陵郡兼军事”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吴越钱俶入宋京开封,遵从祖训,决定纳土归宋,悉数献给宋朝。端拱元年(988年)钱俶暴毙南阳,谥号忠懿。五代十国的历史终于结束。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流坑董文广明法科中选。【流坑董合之长孙董文广科举在北宋,否定在南唐时期,科考地点只能是“宋开宝八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的吉州去乡试,然后若进京参加省试,只能是北宋京都开封,不会是南唐的金陵。】

 

迁徙

安葬

具体地名

立向

 

谦公

流坑

流坑

未详

未详

 

熹公

流坑

流坑

未详

未详

武宁令、文忠公

珪公

泉溪

建昌今永修县白槎乡

黄田坂

坐北向南

1970年修柘林水库淹入水(现庐山西海)

嵩公

泉溪

德安界

杨婆塘尾

 

李氏安葬未详

崇公

尚漳蔡港

马泥坑

西岸上

 

瞿氏安葬未详

屵公

建昌麻溪

八郎湾。

 

萧氏葬石下黄土埠

萧氏乙辛向

黎氏安葬未详

                                          20237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