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裁判所的原则是,不遵守宗教与政治常规等于叛国。伊莎贝拉在位期间,大概有2000人被裁判所处以火刑。 异端裁判所大多数时候都被用于对付一个特定的群体——改宗犹太人。因为犹太人群体相对而言讲究实利,穆斯林在的时候他们会该宗穆斯林,天主教徒来了,他们就该宗天主教。这让当时的西班牙认为这是一股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外就是犹太人族群常常从事的都是让人们不安或厌恶的行业——商贸、金融,也常常是不稳定因素的来源——增进交流和要求平等,这在那个年代当然属于异端想法。 很快,异端裁判所就被斐迪南用成了剥夺犹太人财产的工具——几乎成了后世第三帝国的模板。 不管怎样,伊莎贝拉通过这一备受争议的方式,实现了西班牙从领土到思想上的统一,由此,西班牙已经做好了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霸权的准备。 这第一件事,就是先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伊莎贝拉登基之前,邻国葡萄牙已经进行了八次航海探险活动,这些探险主要是沿着海岸线进行的——以向南拓殖非洲为主。人们普遍还不敢离陆地太远,也就不会向着茫茫不见海岸线的大西洋深处进发。 因为格拉纳达战争,西班牙实际上比葡萄牙已经晚了近十年时间去向海外拓展势力范围。所以,伊莎贝拉也才会有耐心听一个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葡萄牙人的忽悠,认为向西航行可以达到东印度群岛,获得黄金与香料。 也正因为葡萄牙已经拥有了十余年海外拓殖的经验,所以也才不会把哥伦布的理想当回事,没有理会他。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其实很鬼,他虽然没有采纳哥伦布,但他还真按哥伦布的说法去探险了一把,向西航行,不过没有什么发现就放弃了。 西班牙就歪打正着地有了这么一个机会。 哥伦布作为一个普通的意大利航海家,何以能够达到与伊莎贝拉女王对话的层次呢?其一是攀亲戚,他声称自己的岳父曾经是伊莎贝拉的外祖父家中的服务员,这关系也攀得够那啥的;其二是用天马行空的想法来震慑人,提出一个从未有人想过的构想,总会激起人的好奇心吧?其三就是从女王身边人——女王14岁的儿子胡安王子,以及王子的老师,后来都挺喜欢哥伦布——因为他知识庞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谈。 伊莎贝拉从打仗开始听,哥伦布也一直讲,这么一讲,就讲了七年。哥伦布的耐心也真够可以,反正就是一直不远离卡斯蒂利亚王宫,女王随时要找人聊天,他就赶紧去。为了投其所好,哥伦布还住进了修道院,以向伊莎贝拉展现自己虔诚的信仰。 从这里可以看出,哥伦布要么是学识确实渊博,要么是情商高到了不可攀的地步,一介普通人,居然可以自由出入西班牙宫廷,跟女王聊天。 总的来说,哥伦布也是个谜一般的复杂人物,他跟达芬奇同龄,两个人都喜欢用密码写东西,而且疯狂地使用笔记本、书籍的各种空白处写字,既有知识,也有巫术。 一直到战争结束,伊莎贝拉才真正决定资助这个喋喋不休的航海家。经过近七年的考察,她也确认了哥伦布的个人知识储备和航海技术。 最后下决心那一出,本来伊莎贝拉女王在宫廷官员们反对下还是决定放弃,结果财务官桑唐赫尔,也是哥伦布前期结交的朋友,出来劝服了伊莎贝拉女王,给笔钱让哥伦布去试试。 其实哥伦布争取得这么难,也有一个重大的个人原因——他的要价实在太高了,如他要当“大洋海军上将”,这在卡斯蒂利亚贵族中是相当高的头衔;再就是所有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总督,有人事任免权和司法权,这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国王了;还有就是所有发现土地和岛屿上的各种交易额的十分之一的税收都归他所有! 然后就有了1492年8月3日三艘小帆船90名船员的伟大起航——能不伟大吗,想想,茫茫无际的大海深处,完全为了一个猜想去探索。10月12日,他们见到了猜想中的陆地。 同年,伊莎贝拉女王的恩人,也是盟友——红衣主教罗德里戈·博吉亚当选为教皇,是为亚历山大六世。她的丈夫斐迪南成了阿拉贡国王。 二十年前,那个还在为争取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权而苦苦挣扎的小联盟——伊莎贝拉与斐迪南,现在拥有了两个王国,还拥有教皇的支持。 罗德里戈此时更需要伊莎贝拉和斐迪南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王国统治者的支持——罗德里戈是为数极少的西班牙人坐上教皇宝座的红衣主教,这在意大利人环饲的梵蒂冈,位置也极其敏感。 当时的梵蒂冈教廷,已经是腐败成风,与其说是教宗所在,不如说是纯粹腐败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官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道德沦丧,简直就是无所不包。 罗德里戈,也就是现在的亚历山大六世,能够坐上教皇宝座,手段和心眼也可谓是登峰造极。 当然,位置越高,风险也就越大。而且,他依靠行贿和结党上位,在梵蒂冈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事。 所以,他的祖国西班牙的强盛与霸权,对他坐稳教皇这个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罗德里戈身为教皇,却有至少六个私生子。此前担任教皇的一个不成文约定就是教皇不能有子嗣——防止他们利用手中无限的权力为子嗣谋福利。 罗德里戈极为关注这六个年轻人的发展,也均委托给了伊莎贝拉和斐迪南进行各种安排,有的通过参加战争受封为贵族,有的直接被赠送土地成为地主,有的则通过皇室婚姻进入贵圈。 伊莎贝拉女王对罗德里戈这样的教皇很不以为然,她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对天主教最为虔诚态度,只不过身为一国之主,她必须懂得什么时候要放下价值观,从国家实利上去考虑。今天的我们倒做不到了。 这很快就为她,为西班牙,赢得了丰厚,不,可谓丰厚到夸张,夸张到无耻的回报—— 1493年5月3日,亚历山大六世教皇颁布了三道关于哥伦布新发现的诏书,史无前例地,把整个地球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伊莎贝拉女王的卡斯蒂利亚。 诏书上这么写:在北极和南极之间划定一条子午线,该线距离一半所称的亚速群岛与佛得角应有100里格。在该子午线以西和以南的已发现和即将发现的所有岛屿与大陆,无论是印度还是其他地区,只要未被基督徒国王占据的,均属于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统治者。 牛就牛在还包括了“即将发现”的! 这种狂妄简直就是空前绝后——多年后,哥伦布跟北美印第安部落酋长谈及此事时,人家酋长的反应是,你们的教皇一定是喝多了。 当然,亚历山大六世还是装模作样地用意识形态修饰了一番——之所以要这么做,乃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福音。 那地球的另一半怎么办?当然是当时世界上另一个强国——葡萄牙。伊莎贝拉女王和葡萄牙的若昂二世谈判,于1494年6月,在卡斯蒂利亚的托尔德西利亚斯镇签署了历史上著名的无耻条约《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重新划分了一下子午线边界,把非洲都让给了葡萄牙。 虽说西班牙人绝不是第一个登上新大陆的,不过,第一个意识到北美新大陆价值和意义的,确乎非伊莎贝拉女王莫属——她几乎就是在签订协约的同时,启动了新的远征,在随后的十年中,资助了至少六支远征队,探索了数千英里的海岸线。 她很懂得这种举动的意义——这些王室资助的远征队,就像国家开发银行,又带动了民间投资探险,西班牙的各色人等纷纷登船,前往新大陆试图开辟自己的事业——科尔特斯就是其中之一,他搞定了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还有著名的皮萨罗,几乎是单枪匹马征服了秘鲁。 哥伦布本人呢,获得了伊莎贝拉女王答应他的一切。不过,哥伦布只是一名博学多才且技艺精湛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作为殖民地的管理者,或者说,他的管理能力,还是比较差劲的。 西班牙分布在整个美洲东海岸线的广袤殖民地,充斥了从欧洲各个角落里来的各色人等,要把这批定居者管好,执行卡斯蒂利亚王室的命令,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很快哥伦布就不仅在美洲,而且在西班牙都遭到了各种反对。伊莎贝拉女王还是相当信任此人,她了解哥伦布的能力,因此,还是继续让他开展远航探险,只不过慢慢收回了哥伦布对殖民地的管辖权。 1502年,伊莎贝拉女王批准了哥伦布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哥伦布再次发现了巴拿马,在巴拿马建立起了海关。他发现了巴拿马地峡,而且得知不远处有一片广阔的水域——实际上,他距离发现太平洋,只有50英里了。 毫无疑问,对西班牙领土扩张和殖民地扩张贡献最大的人,莫过于哥伦布。放大到整个西欧,让西欧得以从世界边缘的角落,转而获取到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进而得以崛起成为世界霸主的关键人物,也是哥伦布。 伊莎贝拉女王发现并启用了他。 从美洲获取的贵金属和物产,让西班牙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稳居霸主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