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昵称36403512 2023-07-11 发布于广东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我多年前计划写《草原战士-匈奴传奇》时,中途对用小说体写历史故事,突然间失去热情,因此烂尾没有写下去。那时,就对萧关的地理位置突生强烈兴趣。但是书面语言的平面化,无法令我愚钝的大脑发挥思维遐想,无遐想则无细节呈现,也许出于这种目的?自2013年起,开始疯狂的自驾,周游我读书时无法靠思维推理得出合理过程的历史故地。

本篇深入前,请各位先看下我当年写下的段落,因对萧关兴趣源自这里:

“1912年外蒙古,一矿工寻找金矿时在流入贝加尔湖的塞楞格河上游,发现了一处墓葬群。从中得到不少古代文物,但由于并非专业挖掘,出土的文物无详单登记。直到1924年,该矿工遗孀把部分出土文物,出售给苏联科斯洛夫探险队的队员,探险队才意识到这个墓葬群的重要性。苏联人开始了重点探寻和挖掘。

从后来探险队的报告书看,估计是匈奴贵族的墓葬。其中有只黑漆碗的底部刻有“上林”二字,而这种碗是上林苑各离宫专属用品,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当时的中国专家学者提到了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大军入侵中原,怀疑这种碗是那时匈奴骑兵从上林苑中抢掠所得。当然他们也没有肯定,只说到这是可能性之一。

(以上内容简写自英国斯坦因《西域考古记》附录三录入的苏联探险队1926年发表的考古论文。)

为何《史记》、《汉书》并未明确记述,匈奴人抢掠上林苑?

孝文帝14年冬天,也就是公元前166年。

寒风劲吹的黄昏,汉文帝站立在未央宫北阙塔楼上,心事重重的向西北方看去。近几日连续的狼烟四起,表明匈奴这次的入侵非同寻常。冬日的关中地,放眼远眺,天空灰蒙蒙,地上黄土色。匈奴人来势迅猛,根据快马飞报,东路北地(今日甘肃庆阳环县秦萧关一带)都尉孙昂在阻击战中战死。

西路匈奴人攻破朝那要塞和邻近的萧关,沿陇东高原南下。这次老上单于起兵14万之多,兵分多路。

据传,匈奴的斥候已经抢掠并放火焚烧了回中宫(一说在宁夏固原,还有说在陕西陇县),另外一部已到达雍(今陕西凤翔)、甘泉宫一带(今陕西淳华)。如果由此推断,很可能匈奴的尖兵,冲进了上林苑的西部离宫(今陕西兴平市),上林苑是在秦国园林基础上扩建而成,西部边界在今天陕西兴平市一带。因为从凤翔到长安,一马平川,快马赶到上林苑西界,不用太长时间。

听到远处乌鸦群聚凄凉的叫声,想着战事,令孝文帝感觉压力山大,看来必须组织起强军给匈奴人一次教训。他打算亲自带领汉军御驾亲征。”

上述的内容是完全忠实于《史记》写成,除过细节的补强。由此,萧关、朝那塞、战死的北地都尉孙昂,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2016年10月,我从额济纳、酒泉、经乌鞘岭到兰州,再沿途看过相关故地后,打算翻过六盘山往萧关,经平凉回到关中的家。17日抵达固原市,当晚夜宿于此。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10月18日早上,赶往朝那古城的时候,跑错了方向,没有领会导航的指引,但因祸得福,拍到了宁夏固原市郊东岳山上壮观的平流雾。

从山中涌出的晨雾,把东岳山点缀成云雾缭绕的仙境。这是我首次看到山间生成的平流雾,也不知道我如此叫是否对?在烟台时不时城市中,高楼大厦间会生成如此的平流雾。

刚开始,我以为是哪家工厂在排放,等到了东岳山才发现是浓雾。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下午,从彭阳县古城镇的朝那古城遗址,沿公路赶往平凉,距离平凉约75公里。也有高速,但我没有走高速,多年来的实际体会是风景在国县道上,关键是可随时停车拍摄。

从朝那塞古城出来后再次路过萧关,由此看来,汉文帝时的朝那塞和萧关间的距离不算太远。

其实,17日下午,当我前往固原市时,就已经拍过萧关。但当时急于赶往固原市找住宿酒店,也不知道前路究竟有多远,就没有仔细看萧关旧城遗址,只是在萧关文化园中看了看。

萧关文化园,地处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省101线公路穿城而过。文化园一期工程恢复了萧关城墙,建成了汉阙门、碑亭、望夫亭、秦楼等,宁夏知名书法家题写的汉代以来描写萧关的18首诗词和巨型浮雕构成了一幅文化长廊,成为萧关文化标志性景观。

从二山间最狭窄看去,萧关的夯土城墙遗留面积非常大,但由于千百年来地理地貌的变化,加上此地成为现代人居住的村落,想看明白究竟有多大也不容易。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担心使用网络地图惹出版权麻烦,自己制图

从网络资料可知,历史上的萧关有三处:秦萧关、汉萧关、北宋萧关,我利用谷歌地图简单的制作了一张位置示意图。

我只到过汉时萧关,本篇也只是详谈汉时萧关。

汉萧关

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是我前文描述的那样,匈奴曾攻破萧关,袭扰北地等郡,致使关中震动。

汉武帝时,国力增强,重视北边国防。汉武帝曾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我曾经赶到了汉武帝当年向匈奴炫耀武力的石门,可惜故地已经被石门水库淹没。

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外,中原政权频受其扰。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北宋时,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称雄西北。在宋夏之间近百年的对抗中,萧关一带为双方对峙前沿。

秦萧关

位于甘肃庆阳市环县,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2015年11月,我曾经自关中沿环县一线前往宁夏银川,但当时由于不了解秦萧关,在环县没有停留就穿城而过了,现在想想真是遗憾。

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范韩祠的石碑文中,对环县和萧关的战略地位,亦有类似的记述:“......盖似鄜延、环庆、中原之咽喉,西夏必争之地也,若非范韩二公出奇制胜,势相联属,则鄜延未知,而环庆危矣,环庆危而关中随之。”

北宋萧关

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100公里处,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同心县我也应该到过,但因当时并未关心北宋时期的萧关,没有前往。

话题还是回转到汉时萧关。汉萧关作为防御匈奴的北部前沿要塞,承受了多次悲情不已的重大战祸。

由于萧关对敌匈奴,本篇就匈奴稍微多着点笔墨。

自从汉朝自“白登之围”与冒顿匈奴交手失败以后,对匈奴采用的基本是“和亲”之策。直到汉武帝发起反击匈奴,汉朝一直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例如公元前166年,匈奴攻破朝那塞和萧关,斥候烧掠上林苑。

我们从汉武帝在“马邑之围”廷议时,召公卿询问的独白,也许就能知道汉武帝几乎是穷其一生,以灭匈奴为主要目标的原因。“朕饰女子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境数惊,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

虽然中原的军事技术先进,各种弩的开发制造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原人在箭术上弱的短板,但是要把弓运用到像匈奴骑士般熟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骑术更是,如果没有专业长时间的马背训练,农耕民族的士兵很难应对骑兵的打击。

马背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及其饮食,他们不需要特别训练,就是一个完美的战士。而农耕民族的中原人,由于只有辛勤耕作及其土地有肥力才能有收成,故平时苦于农耕及各种杂役,战时才当兵打仗,多数训练不足。普通士兵的骑射素质和匈奴有差距,当然,专业军人另当别论。

战斗力真正超越匈奴骑士,应该是汉军中专业的世家职业军人。像比较有名的就有李广家族。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小故事,我们就能看出匈奴骑士凶悍。匈奴人侵略上郡(今榆林延安一带)时,汉武帝派到李广军中学习军事的中贵人(汉武帝宠幸的身边人),有天带了数十骑兵训练,遭遇3个匈奴骑士,于是他们就凭借人多发起攻击。

3个匈奴骑士还击,不但射伤了中贵人还将其所带的骑兵,全部射杀。中贵人挣扎着逃回大营,向李广报告。李广一听就说:“你们遇见的不是普通匈奴兵,肯定是射雕者。”

射雕者是匈奴军中的神射手,他们一般用大弓,弓力强,射的远、准。李广迅速带上百多名骑兵,追赶那3人。由于在和中贵人交手时,射雕手的马都被射杀,3人只能步行,因此很快就被李广追上。李广看见不远处3人,马上下令左右成扇形散开。

他亲自上前去射杀这3人。射雕手对阵普通士兵虽然绰绰有余,但遇上李广只能说他们的命不好。2人当时就死在李广箭下,活捉一个。

由此我们可知,如果单兵对阵,匈奴骑士比中原士兵在骑射上出众,汉军难能获胜。但如果放到战术层面,打各兵种的协作配合战,匈奴骑士未必能有胜算。但匈奴人强悍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如果从细节描述推理看,好像匈奴人的整体战斗力强于汉军。

但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将军,率领他的“步战特种兵团”用5000荆楚之士,打得匈奴几万人无法靠近。最终虽然由于接应部队失误,李陵弹尽粮绝,因叛将出卖,无奈之下投降匈奴,但说汉军不能战似也不成立。

《史记》、《汉书》中都很少有重大战役的具体战损数字,但从各种细节描述上,能大概推算出。

我大概归纳了一下《史记》中卫青出击匈奴前,汉军基本全是败绩:

“马邑之围”就不用重复了。

公元前129年秋,多次出兵,但只有将军卫青出上谷击匈奴,深入至龙城,“得胡首虏700人。”其他的都以失败而告终。

“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7000余人。”

匈奴人入寇汉朝渔阳尤其严重,汉使将军韩安国驻守渔阳。公元前127年秋,匈奴2万骑入侵,杀辽西太守,掳掠2000多人。又打败渔阳太守1000多人;包围汉将军韩安国。当时韩安国率千骑拼死抵抗,几乎全军覆灭,危机关头,燕国救兵杀到,才未失守。

“匈奴又入雁门关,杀略千余人。”

初期的不断失败几乎是家常便饭,即使抗匈经验丰富的李广也是。

李广是汉朝抗击匈奴的名将,再看看他的经历,我们就知道和匈奴作战实在是艰辛。

李广作为卫尉将军,领军出雁门和匈奴作战。由于匈奴军队有数量优势,打败了李广军团并活捉了李广。因为单于听说李广是个领军打仗的好手,因此就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因此,李广才有机会逃脱。但他的军队尽失,按汉朝的法律,当斩是死罪,但可能顾惜他的才能,最终赎为平民。

第二次是元朔8年,李广以郎中令将军,领军4000骑兵,出右北平击匈奴。当时博望候张骞带领万骑和李广联合协同作战,结果走岔道,失去联络。走出数百里地时,李广遭遇匈奴骑兵。匈奴左贤王率40000骑兵,包围了李广大军。

10:1的优势兵力,一时间众将士被吓得面如土色。李广为了安抚军心,就命令他的儿子李敢领数十彪悍骑兵,直接冲击匈奴大军。他们斩杀一番,毫发无损的从匈奴大军折回。李敢向李广报告说:“胡虏易与耳。”这下才稳定住了军心。李广下令构筑环形防线,防止匈奴骑兵冲击。“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亏得李广顽强善战,第二天激战中,博望候张骞大军到,匈奴军退去。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可见战争的惨烈,4000人几乎伤亡殆尽。

由上述几处细节,我们就知道,与匈奴作战,没有现代影视剧描述的那么轻松、浪漫,是汉军士兵和匈奴骑士在用命搏杀。

初期,由于不适应匈奴军队的战法,一时间失败多多。但时间与战略资源的优势在汉朝一方,虽然汉朝一时间无法降服匈奴,持久战下,匈奴人也无法持续组织起大规模入侵。大汉帝国在匈奴反击战中,大多时候是“杀敌一万,自伤八千。”

所以,萧关成为汉朝的悲怆之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从萧关一线的地形看,如果说有得力的将领和积极的防御手段,匈奴人是很难突破萧关的。但,历史并非如此。

虽然汉朝灭了秦国,但是在对阵匈奴上,个人感觉秦国的战斗力是远高于汉朝军队的。这可能和秦国起源于戎翟之地,熟悉匈奴有关?虽说汉武帝耗尽国力最终打败了匈奴,但如果以现代的算法,只能用“惨胜”来形容。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