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龙物理学》精讲42

 天龙物理 2023-07-11 发布于新疆

正文

VS能

一个运动的物体甲,分别和不同速度的乙、丙、丁相遇,和乙相遇会生成F1的力,和丙相遇生成F2的力,和丁相遇生成F3的力。不和任何物体相遇可视为没有生成力。和不同的物体相遇速度越大,释放的力则越大。和甲同向同速,不会释放任何力。比如两个同向同速的汽车司机,他们一边开车一边互相握手是可行的。

以上例子说明:

1.力不是被物体带着走的。比如说甲带了100牛顿的力,这种说法有问题。

2.同一个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力,力是个和其它因素关联的变值。

3.力是运动生成的,速度越大,力越大。

能量公式E=mv,认为速度是能量的显量,速度和能量是一体的。

牛顿力学对于速度解释的并不清楚,牛顿力学会单纯的认为速度是惯性的原因获取的,物体会永远均速直线运动下去,固然将速度和能量结合在一起,会有冲突之处。哪怕太阳如此大的星体,也会认为是均速直线运动,不用施加力,所以即使位移了也不能算作能量。

在《机械能作用基本规则》一文,第一条认为,两个物体相遇,先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质量小的物体为作用效果的根本影响因素。这一条说明力是个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变化的值,足以说明力飘忽不定;相遇基本公式E=m*(v+v可以明确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和质量小的物体分别生成对应的力(动能。然而受到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模型影响的原因却无法用这个方法得出具体数值(牛顿第三定律是生成同等大小的反力)。

 

评议:

力不是被物体带着走的:

1、运动速度大了,力就大了。

2、力不是和物体一样的分别独立,不可能拉着力和一车货一样的到处运动

3、速度比力更加本质。速度客观存在,力是可以预判的

4、速度还不是力,速度就像开了一朵花,结果了才能分析力;没结果还依旧是速度。

 

同一个物体,相遇的物体不同,速度就会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力:

1、假设和0.5千克速度为1个单位(尽量往光速、宇宙速度方面思考)的物体相遇,会有一定的力;

2、假设和0.5千克速度为2个单位的物体相遇,会有不同的力;

3、假设和不同质量不同速度的万物相遇,会生成万种力;

还是那个物体,运动效果如此多变,说明力不是定值,也不是内涵的一种内能,它是依情况而变

故而力是运动生成的,速度越大,力越大。

1、运动在前,力在后

2、太阳高速运动,它在运动中不受到作用会永远运动下去的理论,说明牛顿理论有运动和力无关的推论;

3、把运动和力学分开,这让现代物理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力作为一种比较低级的概念,它起初是力、能量、压强、运动集合为一体的概念;能量和压强理论出现的较晚,人们认识到所谓力和能量、压强有一定的联系,于是就让力生根且独立起来。实际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力应当泛指一切运动现象,而不是让力和能量、压强互为因果,去总结其逻辑数理关系。

力是和运动相关的,然而能量也是运动相关的。主流认为依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传递的。我认为解释会大小、方向、作用点传递能量也没有什么不妥,能量传递过程中遵循守恒原则;只是力概念显得多余了。

密切相关的概念有能量、压强、质量、速度等;力的类别有强力、弱力、引力、机械力、吸引力、重力、压力等等,这些许多的力,其实都是能量。

《运动学》里还有一个很神秘的概念既是质量。质量是物体在宇宙中由宇宙压赋予的运动能力的基础量,它是运动方面最基础的性质,以太(宇宙压)真理存在,且无处无时不在,所以物体的质量也永远存在。

质量在力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主流使用质量一般会先要换算成力,有了力再去计算能量。我认为多此一举,应当否定力的概念,而直接采用质量概念即可;牵引等作用和质量等效,而不拐个弯换算为力。

天平左侧是有质量的物体,右侧也应等效。左侧是5千克的物体,右侧也是5千克的物体,无需再去研究加速度相关的问题;质量和运动速度就是瞬时能量既是E=mv累计时间的能量是功。

 

正文:

力客观不存在

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利用热能、电能可以使物体运动,因此动能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只要有动能就能运动,因此断定速度是动能的显量。然而力,却是一种意识的知觉,可以说它有,可以说它没有。它在意识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可以否定它。

物理是宇宙的语言,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工具。我们不能让意识生成的事物进入客观世界的研究里来。因此我们这个概念从物理里剔除到系统之外去。力剔除之后,我们研究运动现象会更加直接明了。思路基本如下:

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是能量,能量作用接触面就是压强,压强和材料模量对比可知最终影响。这个过程反过来也成立。

物体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可以输出足够的压强;压强强度作用面积就是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是动能。

 

评议:

接受宇宙压理论之后,人们会进一步研究质量的本源,质量是宇宙压作用让物体运动的基础性质。而力(牛顿,狭义物理概念)的量纲应退出历史舞台,力(广义)就是和运动相关的和能量、质量、压强的作用统称,感觉到有力了(意识),则去研究对应的物理内涵

对于力(牛顿的、狭义的概念,我在本书中,起初认为应把它完全剔除掉;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力(广义)作为人类思维习惯,应当回归其初级认识,它就是一切运动的统称。

关于力(牛顿的、狭义)的讲述基本谈完了,力的内涵不仅限于此。

牛顿第二定律单体物体生成的力,其本质也是物体的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的对比,实际依旧是两个物体是两种状态发生在一个物体之上。

本学说认为研究运动需要有两个物体,有了相对能有速度,有速度才有力;单个物体不足以谈速度;即使摆出加速度理论,还是得按两个物体来待。

加速度理论易于产生一种推动力更优先的错觉,进一步会引发力更本源还是速度更本源歧义

 

天龙物理学研究运动的基本思路是:

  1. 一个物体在运动中,它是能量,是力,还是动量?这里可以明确答案,它是能量,计算式:E=mv

  2. 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固、液、气态,质量和速度的乘积都是能量。

  3. 确定压强基本公式P=E/S。在没有导向的情况下,液体和气体不足以抵抗压强。

  4. 进一步去研究固体,只有固体有结构,会按照“大小、方向、作用点”去传递能量。能量在构件传递的过程中,要求它的每一个截面有一定的抗压抗拉能力。

    ……

    我们按以上思路重新理解运动员挥拳击打这个动作:

  1. 运动员挥出拳头,有一定的速度,按E=mv计算。

  2. m的取值不可能大于运动员的自重。一个人输出的最大能量,莫过于他飞跳起来,全力冲击也不过如此;m定会小于运动员的自重的。

  3. 调取m的能力因素质而异,运动员和液压机原理一样,调取骨骼和肌肉,会瞬间让运动部位抗压抗拉能量增强,而便于输出更大的能量,能调动的质量越多,运动员越是优秀。

    再来理解汽车撞击物体这个动作:

  1. 汽车的质量速度是确定的;

  2. 汽车材质的强度很高,可以把能量汇集于一点,且结构不至于被破坏。

    运动员和汽车的区别在于,运动员需要调动肌肉和骨骼的能力来增加强度,汽车没有这个必要。不要错误的认为,使劲了既是力量更大了;“使劲”的更重要的目的是调动肌肉和骨骼的能力,让自身强度有所增加,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输出的能依旧是mv

    我们击打物体,往往在接触对象的一瞬间,会害怕疼,这时候会“卸力”。其本质是,让骨骼和肌肉柔软起来。如果我们带上铁拳,无需卸力,会把所有的能量输给对象,铁拳的强度只要是足够的,就不会感觉到手部疼痛。

    “卸力”是一部分能量传递给了对象,还有一部分能量是身体可以承受的能量,它会通过骨骼回传给身体,身体用肌肉、骨骼的结构来化解这些能量。通过材料变形来湮灭能量的相关知识,在《能量换空间原理》章节有相关的详细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