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面向能源转型的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进展(附下载)

 新用户9802Zad2 2023-07-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摘要氢能是来 源 丰 富绿色低碳和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现有能源形式的有益补充也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介绍了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制氢领域取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系列成果在碳氢燃料重整领域合成了烧绿石负载型重整通用催化剂开发了全系列重整制氢样机在中温氢气净化领域提出了中温净化新途径并合成了覆盖全温区的氮基活性炭疏水吸附剂及水滑石基吸附剂完成了中温变压吸附 H2CO2分离技术示范在可再生能源电解领域依托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实现了二氧化碳与水共电解制取燃料升高反应温度以降低水理论分解电压从而缩减了碱水电解能耗发展制氢技术是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的首要技术环节有助于推进未来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是构建低碳安全和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氢能与燃料电池重整制氢中温变压吸附电解


0 引言

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单质氢气依据制氢过程中是否存在碳排放目前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以及绿氢大类目前最为普及且商业化水平最高的燃料电 池 是 质 子 交 换 膜 燃 料 电 池占 全 球 出 货 量 的82.70%为 燃 料 电 池 行 业 的 主 流 产 品考 虑 到PEMFC对燃料氢气中杂质的苛刻要求详见质子交换 膜 燃 料 电 池 汽 车 用 燃 料 氢 气 国 标 以及我国现行氢气来源以煤制氢为主工业副产氢及燃料重整为辅的现状需要深度脱除 CO2COH2S等杂质后方可获得燃料氢气高效便携的重整制氢是近期内实现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的最便捷途径需综合考虑原料供应源及对应燃料重整技术成熟度同时灰氢或蓝氢的制取需考虑净化过程目前工业上多数采用基于干法的变压吸附法或者基于湿法的溶液脱除法产品氢气中COCO2杂质无法满足燃料氢气的严苛需求另一方面使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直接获取高纯绿氢是未来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目前碱性水电解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其制氢能耗 4.8kW·Nm3氢气有望进一步降低上 述制氢技术分别着眼于我国近期及远期能源供给如何提升制氢 技 术 能 效提高氢气品质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重要 技 术 难 题具有重要的能源战略安全意义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清洁能源转化与利用 课 题 组在化石燃料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工作研发框图如图所示本文将从多种液体燃料重整技术中温变压吸附 H2CO2分离技术以及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温电解技术等部分展开专题论述

图片

1.液体燃料重整技术


采用液体碳氢燃料作为氢载体原位重整以获取氢气以醇类油类为代表的液体燃料在体积质 量能量密度方面相比于固体与气体燃料有着天然的优势与典型液体燃料相比油品 运 输 方便且供应链成熟但是其长碳链分子增加了重整难度而甲醇是已知最易重整的碳氢类燃料但需要额外建设供应链在规模使用时需考虑其毒性

常见液体燃料中柴油组分最为复杂重整制氢难度最大具 备 长 碳 链 与 支 链 烷 烃环 烷 烃芳香烃等的复杂混合物)。针对应急条件下氢气供给车载小型化增程电源合成了 RhLa2Ce2O7烧绿石负载型油类重整通用催化剂2下),涂覆于堇青石多孔载体上2下用于乙醇汽油及柴油水蒸气连续重整反应获得了高活性高稳定性及高抗积碳的性能

图片


对比不同类型 载 体 的 Raman光 谱 与顺 磁 共 振的试验结果La2Ce2O7载 体 与其 他 位 烧 绿 石 载体以及与 物 理 混 合 La2O3 +CeO2载 体 和纯 载 体La2O3CeO2相比均具有更为丰富的氧空位及较好的氧流动性La2Ce2O7载体中氧空位在催化剂表面输运来自水蒸气中的氧离子在催化剂活性成分作用下使得氧离子碰撞作用于碳氢燃料 键更加频繁),从而提高了重整反应的氢气产率同时避免积碳据此设计了氧流动性优良氧空位丰富的烧绿石载体揭示了重整反应机理为负载型催化剂初筛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1%质量 分 数RhLa2Ce2O7为 催 化剂H2O比为=760℃气 体 空速gashourly spacevelocityGHSV20000h-1的相同工况下分别测试了不同碳基燃料水蒸气重整反应性能6h 后产气结果如图所示其产气流量最大为129.8mLmin产物中氢气含量达到67.9%副产物含量相较其他载体最低其 中 甲 烷 含 量 仅 为0.002%0.15%201500×10-6乙 烯 含量为0.004%0.04%40400×10-6C2C5烃类含量 为0.004%0.07%40700×10-6且连续试验6h性能不衰减显示出优异的活性和抗积碳性能

图片

在催化 剂 研 发 与 合 成 的 基 础 上利 用 AspenPlus平台模拟优化了重整制氢过程优先考虑发电效率与余热利用合理性设计了重整与燃烧供热结合的重整净化制氢系统突破了反应器余热回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 发 了以 甲 醇乙 醇天然气生物质固废热解气柴油等为原料的全系列重整制氢样机分别完成了3Nm3甲醇重整制氢装置5下 侧以 及6Nm3柴 油 重整 制氢装置5下的开发及运行重整样机突破了重整模块与燃料电池级氢气净化模块的热集成设备集成难题于甲醇重整制氢装置实现了0.8kg甲醇产1Nm3 氢气柴 油重 整 制 氢 实 现 了82%的热 电联供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百千瓦级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工艺包包括系统动态和静态建模重整氢气净化和系统集成

图片

2.中温变压吸附 CO分离技术

生物质气化或气液燃料重整过程的主要产物为 H2CO除 了 作为 合 成 气 直 接 利 用 和 通过费托合成生 产 化 工 原 料 外可通过水气变换反应生产清洁热值高适用场合极广的氢气可作为能源载体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燃料电池发电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加氢反应合成氨烷烃醇及液体燃料合成水 气 变 换反应中氢元素的还原过程必然对应碳元素的氧化生成碳氧化反应链条中能级最低的终态产物CO2此外碳氢燃料重整制氢亦通过水气变换将 CO 转化为 CO2该过程如图所示水气变换后变换 气 的 低 能 耗低 成 本 H2CO2分 离 技 术 是推动先进能源化工技术的关键之一

图片

变换气 H2CO2分离技术关键在于高效吸附吸收膜及其分离工艺以实现 CO2组分从 H2中分离目前以环球油品公司技术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的 NHD® 技术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代表的常温变压吸附技术荷兰能源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升温变压吸附制氢领域的相关工艺或技术最具代表性上述工艺技术根据反应相态类型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类湿法气液反应采用CO2吸收剂如醇胺溶液离子液体碳酸钾吸收剂等一般工作温度较低干法气固反应通常采用CO2吸附剂或吸收剂对应反应温度区间较为宽泛25700℃),能够较好地满足合成气常见温度区间要求200400℃)

本文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温气体 净 化 研 究 中 心北京北大先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阳煤丰喜泉稷能源有限公司现潞安丰 喜 泉 稷),先 后 在 国 家 863计 划 课 题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的资助下开发了新型中温变压吸附 H2 分离与纯化技术突破了传统干法吸附法净化的温度限制简化了系统复杂性降低了净化成本实现了中温下可逆脱 除 CO2H2SCO 等气体杂质以制取高纯氢

在中温吸 附 剂 方 面针 对120250℃区 间 应用场 景开 发 了 氮 基 活 性 炭 疏 水 吸 附 剂针 对250400℃ 温 度 区 间 应 用 场 景基 于 水 滑 石Al3+ 取代水镁石结构部分 Mg2+ 的含阴离子层板结构形成了复合金属氧化物结构并通过插层长链阴离子硬脂酸根撑开 LDH 层间 距通过拓宽层间距提升钾修饰量提高了钾修饰碱性位在纳米尺度上的分布密度7a暗色阴影),开发了新型水滑石吸附剂并阐释了水滑石碳酸钾与铝溶胶原位搅拌混合后同时提升其吸附量及颗粒强度的过程

图片

图片

在中温变压吸附工艺与系统方面建立验证并优化了中温变压吸附系统模型获得了吸附再生过程的工艺参数及反应器的设计方法优化策略及放大准则研究了中温变压吸附在单塔反应器以及多塔工艺上的放大引入了水蒸气氮气和氮气冲洗等步序于丰喜泉稷厂内建 设 了5000Nm3变换气处理量的中温变压吸附 H2CO2分离中试示范装置),装填本文研究团队开发的氮基活性炭疏水吸附剂处理170℃的来流变换气实现了该装置工业现 场 稳 定 运 行以 连 续 运 行12d每 日24h运行中试的公用工程数据为核算依据每小时电耗为64.3kW·中压蒸气为0.48t低压氮气为149Nm3仪表空气为33.5Nm3仅折算电 耗中试净化每标方氢气的净化运行成本约为0.051kW·主要为真空泵消耗),对比丰喜厂内低温甲醇洗工艺每标方氢气净化电耗0.079kW·主要为输运液相工质及冷量电耗),可大幅节约运行成本经第三方检测产品氢气含有效气纯度达到99.9%其中 CO 含量为0.05×10-6H2S含量为0.53×10-9卤素含量0.01×10-6NH3含 量0.07×10-6能够满足燃料电池用氢标准为进一步应用于煤生物质碳氢燃料制氢以及工业副产氢纯化奠定基础

可再生能源高温电解技术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弹性电源和规模储能的电力网消纳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段集中的特征发展适应风电光伏和调峰等波动的电解水制氢既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开发也有利于工业过程以绿氢替代从绿氢制取的核心电解技术的角度分析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的碱性槽电解制氢技术单台产气量可大于1000m3但能耗仍然居高不下调控灵活性难以适应可再生电力的强波动特性亟需着力发展新型电解技术提升其效率及调控灵活性本文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针对可再生能源的水与二氧化碳共电解高温高压碱水电解制氢两个领域开展了研究


3.1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高温电解技术


本文 课 题 组 依 托 固 体 氧 化 物 电 解 池在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温 CO共电解制取合成气和烃类燃料领域开展了电化学基元反应反应单元和系统个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SOEC内部的反应机理和反应传递耦合机制以及系统中SOEC电堆与其他部件的集成耦合强化原理电化学基元 反 应 层 面采 用 如 图10所 示 的 图案电极作为研究手段实验获得了电化学本征动力学数据基于得到的电化学本征动力学数据推断了电化学反应机理及其速率控制步骤使用一维基元反应机理 模 型 解 释 了 实 验 结 果研 究 表明 镍 图案电极在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表面 情况 下SOEC 模 式 下速 率控 制 步 骤 为 CO 的 电 化 学 氧 化CO Ni2- YSZCOYSZ+2eSOEC 模式下速率控制步骤为 CO 的电化学还原CONiYSZ+2eNi+O2- YSZ)。表面扩散过程主要涉及 CONi基元通过基元反应机理模型分析得知改进电子导体材料表面属性提升 CO 表面扩散速率或者减小条纹间距缩短 CO 表面扩散路径可提升 Ni图案电极44%的电化学性能

图片


反应单元层面实验方面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加压管式SOEC实验测试系统实现了管式SOEC0.10.4MPa压力下的稳定运行数值模拟方面开发了二维轴对称管式SOEC多物理场模型模型耦合了管式SOEC内部的质量传递动量传递能量传递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等过程与实验数据吻合程 度 高研究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别在热流设计加压运行和材料改进方面提出了 H2OCO2 共电解定向合成甲烷的调控方法热流设计方面通过管式单元逆流模式下的流动设 计形 成 管 式 单 元 燃 料 极 上 游 高 温下游低温的温度场使甲烷产率提升50%以上加压运行方面实现了管式SOEC在加压条件0.4MPa下的稳定 运 行促进了甲烷化反应平衡的正向移动提升了反应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实现了39.5%的甲烷生成率较 常 压 运 行 提 升 了273%材 料 改进方面采 用 中 温 LSGM 电解质材料体系可 在650℃下得到较 高 电 化 学 性 能ZrO2 基 材 料在750℃下的电化 学 性 能 相 当进 一 步 缓 解 了 H2OCO2 共电解与甲烷化反应的温度失配问题,电制气效率可达94.5%。以上方面改进为电 制 气储能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图片



系统层面集成了风力发电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锂离子电池内燃机用户负荷等模块构建了风电与天然气融合的分布式储能发电系统动态仿真平台研究系统 内 部 电气等异质能量流的耦合强化方法以 及 风 电 融 入 系 统 后 的 稳 定高 效 运 行 策 略研究基于分布式储能发电系统对比分析了高储低发弃 风 模 式完 全 电 制 气 以 及 发 储 结 合 等 策略模拟结果表明最优情况应采用发储结合储能策略以及 RSOC和锂离子电池联合储能方法此策略下能源系统风电融合度为56.9%系统发电效率为55.2%最大功率不平衡度为3.56%同时所需的总储能容量下降仅需要 RSOC单独储能时总容量的77.5%和锂离子电池单独储能时总容量的8.5%

3.2 高温高压碱水电解制氢技术


在高温高压碱水电解制氢领域通过抬升碱水电解反 应 温度 至120200℃的中高温区间如图12所示从热力学角度降低水的理论分解电压从动力学角度降低电极反应的过电位损失整体上降低了电解水制氢实 际 分 解 电 压实 验 室 高 温 槽 型 已 实 现 1.61.7V0.5Acm从而降低电解水制氢电耗至3.53.8kW·Nm电解槽)。高温高压使得碱液保持高温下液体状态不挥发可减少后续压缩所需泵功耗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图片


如图13所示本研究团队通过 动 态 氢 气 泡 模板法开发了高 比 表 面 积高粗糙度泡沫镍基析氢电极硝酸铁原位刻蚀法制备了 NiFe-LDH 析 氧电极并测 试 其 低 温 和 高 温 的 全 水 电 解 性 能处理后 的 泡 沫 镍 展 现 出 优 异 的 全 水 电 解 性 能0.2Acm2的电流密 度 下电 压 从2.26V 降 低 到1.98V制 氢 能耗 降 低12.4%高温显著 提 高 水电解的反应动力学特性温度升高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173℃条件下1.83V 的电解电压即可获得0.5Acm2的 电 流密 度有 望 显 著 降 低 制 氢电耗.

图片

在碱水电解装备层面课题组提出了电化学装备热工化的技术发展思路突破了电催化剂流场及反应器轻量化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以碱性水电解制氢测试系统及控制系统基 于FluentComsolMultiphysics等模拟仿真平台开发电质多物理场耦合的欧拉欧拉两相流流场分布模型实现了多尺度电解槽热场流场设计与仿真具备电催化剂流场板系统等在不同尺度下的模拟和集成能力

4.结论与展望


本文 介绍 了 CECU 在化石能源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的研究工作分别阐述了多种液体适应性 的 重 整 技 术中 温 变 压 吸 附 H2CO2 分 离 技术高温高压碱水电解技术以及综合燃料电池综合供能系统方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关工作在当今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速各 国 争 相 实 现双 碳目标的复杂背景下应紧密围绕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继续深挖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低能耗制氢领域气固气液固界面非均相反应机理比如化石燃料的大分子裁剪及小分子重构过程中基础科学问题绿氢制取与规模转存过程中高效能量迁移机制与核心材料开发从基础材料核心器件以及系统集成方面攻克制氢设备热工化推动氢能技术发展为能源可再生转型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清华大学学报

作者:史翊翔,李爽

说明:以上文章系转载,并不代表氢电邦的观点,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