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海洋:夏日山野记游

 小毛头书屋 2023-07-11 发布于四川
一、野狐沟
野狐沟应该有古老的民间传说吧,它让我想象到《聊斋》中衣袂飘飘的狐女,以及她与书生那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是谁赋予这个地方这么美丽的名字?当一条沟的名字染上了古典、浪漫、野性和诗意的色彩,我就急切地想要奔赴,想要涉足,想要身临其境。
时值盛夏,高温炙人。踏入嵩县德亭镇段坪村野狐沟,夹路是挺拔入云的白杨,那繁密的枝叶擎起遮天蔽日的伞盖,洒下一川浓阴,满野绿意,十里山路清清凉凉。不甚宽广的河滩细沙平铺,水草丰茂,溪水潺湲,牛羊散放。对岸是一直绵延至小山山腰的农田,肥沃的红土地润如膏腴,其间点缀着三三两两农夫、农妇劳作的身影;农夫戴带帽,弓腰把锄松土,农妇着长裙,探身移步除草。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红薯等农作物在这个雨水丰沛的夏季竞相生长,肆意释放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四围青山起伏,仰望一天湛蓝,高树蝉鸣如潮。此刻,我在苦苦寻觅野狐的踪迹以及有关它的美丽的传说。我想大概万年、千年或者百年以前,总之是很古老了吧,那时这里一定有白狐频频出没于深林、田野和村落之间,那时的山民也一定常常瞬间看到过白狐一掠而过的敏捷矫健的身影,而白狐乘着夜色悄悄逼近农户叼走鸡鸭的事件肯定也时有发生。我敢断定,那时的村民都深切地痛恨白狐,因为鸡鸭可生蛋,卖钱,是农家清贫生活中一点收入的希望。我断想,定然有会打猎的村民也一定把满腔的愤怒施诸猎枪,企图把白狐一网打尽。那深夜的枪声定然也曾让不幸的白狐满身淌血,悲惨地死于鸡窝之前,鸭架之下,阡陌之间;或者那恐怖的枪声也曾让来自深林,徘徊潜伏村头,意欲行窃捕杀的白狐闻声远遁,闻风丧胆。
因狐狸频繁出现于乱山夹峙的沟壑之间,于是“野狐沟”的名字便从此叫开。也许那时村里果有读书人遍读经典,酷爱《聊斋》,并在茶余饭后给村民讲述过有关狐女与书生那惊世骇俗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从此这个偏僻的乡村就荡漾着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息,山民的脑海中也从此隐约浮现着狐女那妖媚诱人的身影。虽然野狐性狡黠,常伤害家畜,但在文化落后,人们精神生活贫乏枯寂的年代,由于有了《聊斋》的存在和故事的传播,在人们的意念里野狐转身就成了一种美丽的审美意象。面对脚下的土地,苦苦劳作,经年累月,何时是个尽头!恰在此时,山民沉默的精神世界仿若解冻的泥土,开始生发无穷的美的想象。这种美的遐思渐渐稀释着劳作的寂寞,减却着生活的艰辛,诗化着漫漫的长夜,它给予山民父老无限生活的诗意和心灵的慰藉。
我们也可以想象,从此对于白狐,山民们只是防御,再不猎杀,只是警惕,誓不痛下杀手。我们得承认,这就是人民生活的智慧,他们往往善于将自然界里的动植物神化,人格化,意象化,往往善于从大自然中捕捉审美的意象,汲取精神的营养,增添生存的力量,从而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野狐沟,山野静寂,天苍苍,野茫茫。你几乎没有受到山外世俗生活的干扰,你还如千百年前一样的沉寂和静美,你应该能够承载一个古老的传说直至地老天荒。当今,当很多地方的人们都荒芜了土地,盲从地背井离乡,盲从地涌向城市,这里却仍是嘉禾青青,庄稼丰茂,牛羊成群,绿树无边,一派诗意浓郁的田园景象。我总感觉野狐沟的人们一直在悄悄守住或曰苦苦坚守一种东西,或许守住的是美丽的传说,或许坚守的是世代相传的农耕生活方式。我认为这一切都最终指向一种朴素而唯美的情感,那就是诗意的田园情愫和深沉的土地情结。

图片

二、宁静的庄园
行走在野狐沟,寻寻觅觅,我从没间断有关野狐的遐想,我是专为寻找白狐的踪迹而来的,衣袂飘飘的狐女影像始终牵引着我访幽探奇的脚步。有时我们得承认,人生漫长,苦日时多,我们的生活需要传说,需要故事,需要想象,需要子虚乌有的构想来填补我们精神世界的空白,也许这就是生活审美的发端,是文学艺术的起源。
下午五时许,我们一行人辗转来到野狐沟食用菌种植基地,接待我们的是这里的主人石灵水先生。他的庄园不算太大,远傍小山,近临河水,满目青翠,四野开阔。在石先生的带领和解说下,我们逐一参观了他的灵芝盆景观赏园、哈密瓜种植大棚、食用菌样本陈列馆。

图片

灵芝盆景观赏园恍若仙境,大家一时眼界大开,啧啧称叹。百盆千盆整齐排列,盆盆鲜活盎然生长。单看一盆灵芝,状如野生之鹿角,玲珑而可爱;形似海底之珊瑚,独绽其异彩;仿若牡丹之花开,含苞而初放。察其色,根茎暗红而色深,分支浅红渐色淡,菌盖乳白而娇嫩,自梢至根,从上而下,仿佛红色顺势沉淀,终而成三色杂合、眼花缭乱之绚丽景致。观其大体,一盆盆,一排排,连成片,聚成海,如遍山杏梨花开,似满野山花烂漫,若寒冬雪点茶园,其洋洋大观者矣。
哈密瓜种植大棚内藤蔓婆娑,绿叶成瀑,瓜果满挂。食用菌样本陈列馆里金耳、香菇、灵芝、羊肚菌、赤松茸、灰树花、鸡枞菌、牛肝菌、竹荪菌、珊瑚菌等应有尽有,可谓食用菌类之大全。
据庄园主人石先生介绍,食用菌种植十分艰辛,灵芝盆景培植尤其艰难,其卓异的造型是人工苦苦干预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敏感的温度、湿度和土壤酸碱度。哈密瓜种植需严格模拟新疆异域昼夜温差悬殊的生长环境,白天大棚温度必须达到七十五摄氏度,否则成果甜度不足,味道寡淡。庄园主人日蹲大棚,测温、洒水、松土、除草,做繁琐的技术处理和数字记录,耐高温,受炙热,苦煎熬,日月漫长,默默劳作。

图片

石先生年龄应该不大,穿凉鞋,着短裤、体恤衫,双手布满老茧,头上白发渐染,言谈随和,笑容可掬,恭谦儒雅,一副典型的农民父老模样。他是劳动模范,但没有一般劳动模范的光鲜亮丽;他是优秀乡贤,但没有其他优秀乡贤的傲然十足。他生于农村,从小侍弄庄稼,与土地结下深厚情感。早年曾在城市经营饮食业,厨艺精湛,生意不错。人到中年渐思故土,萌生回乡创业之心,誓与泥土为伴,以种植为业。试想,如果没有一种深沉的土地情结,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他怎会与世俗的脚步相背而行,怎会结庐荒野,独守斯土!石先生避喧嚣而居乡野,弃厨艺而耕泥土,的确算得上当今真正的归园田居者。噫嘻!他的心,我最懂。
三、无声的告别
落日西斜,晚霞美如胭脂,蝉声起伏于高树深处,野狐沟路边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散落在玉米和杂草丛中,一朵朵悄然绽放,深沉的红,妩媚的粉,灿然的黄,率性自然,那么活泼而富于生机和活力。远处的村庄偶有犬吠和人声,一眼望不到边的秋庄稼铺天盖地,茁壮成长,绿如海,清如水,美如画。
当要告别的时刻,回望这片宁静的土地,我只想再看看路边那些怒放的野花,一朵,两朵,三朵……我知道看似不起眼,其实这些小花才是这片土地上野生野长的坚强不屈的生长者,它所依赖的只有一抔泥土,除此全是自己默默地聚集力量,努力向上,最终以怒放的姿态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美丽的风采。
癸卯五月廿一日,暑气初盛,天色晴好,沿曲弯宽敞之山阴小道,翻坡岭,穿密林,进深山,随嵩县作协采风团游德亭镇段坪村野狐沟,心情惬然,兴尽而归,作此文为记,以当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