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茶,还能走多远

 野境 2023-07-11 发布于广东

如果说,“金融茶”概念的兴起,是芳村二手市场自由交易下商业热情高涨的结果。问题是,为什么只有芳村市场可以承载这份商业热情?

是因为芳村有过万家注册在案的商户?还是疫情过后,随着传统流通市场的快速萎缩,这里聚集了太多无所事事却又不甘寂寞的资金?

有人说,没有金融茶就没有芳村茶市的繁荣。

唯繁荣,是芳村茶市全球最大的定海神针。

问题是,当下的芳村真的繁荣吗?

事实上,经历过三年疫情的肆虐,芳村茶市的传统流通市场早已褪去当年门庭若市的茶事温暖场景。如果抛开人情世故下的熟人经济帮衬,估计九成五的档口一年也进来不了几个陌生茶客。其中缘由当然不是因为国人疫情过后不再喝茶。

人们之所以不再逛茶市,原因有三:其一,喝茶的心绪不再淡定:疫情肆虐之下,工薪阶层的人们很难再保持优雅而淡定的喝茶心绪;其二,口袋里的闲钱少了:三年疫情对百姓最大的冲击,莫过于每个人的钱袋子不再丰盈的事实了;其三,茶市供大于求的窘境破坏了安静喝茶的气氛:显然,疫情初期,各大茶企都严重低估了疫情对于茶叶消费市场打击的严重性,以至于等疫情进入深水区,堆积如山的库存让芳村的商户彻底没有了安静喝茶的底气。

有人说,金融茶需要精彩的故事。

唯故事,是芳村茶市永不落幕的通行证。

问题是,如果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怎么办?

曾记得,芳村茶市刚刚兴起的千禧年初,当沾染着“洋气”的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茶商们,将一个个茶故事带入芳村时,国人因为陌生好奇而热切追逐的场景。虽然这些茶故事大都跟茶品口感无关,听起来也似是而非,却都斩钉截铁地散发着赚钱的商业热情。

其实,茶事不过是茶人们的一种因为以茶会友而刻意为之的仪式,人们执迷于茶事一期一会带给心绪的放松与平静,这正是茶人们执迷于茶事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温暖之茶事也从来就不抗拒好茶故事的,但前提是,这些故事必须是建立在好茶滋味、好茶品鉴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故事就难免会丧失茶道寂静为怀的初心了。时间久了,这样的故事,肯用心聆听的人自然越来越少了。

商业逻辑而言,我们知道,一款茶可以成其为“金融茶”并产生赚钱效应,必须具备下面几个特征:

特征一,茶品所依托的品牌必须具备足够大的人气流量。流量,是金融茶得以流通的根本属性。一款再好的茶,如果没有品牌背书,如果品牌背书没有足够大的被关注流量,都不可能蜕变成“金融茶”的。本质而言,金融茶虽然也讲究品质,但品质不过是为流量服务的故事环节之一而已,毕竟,民众的群情激昂从来就不是建立在理性认知思维上的;

特征二,承载茶品的品牌文化必须有让茶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茶品故事的宣泄目的,是给予茶人们一种参与其中的,符合赚钱逻辑的商业热情和理由。没有故事的茶品,即便是因为有品牌的加持而强行进入到了“金融茶”之列,也很难如愿以偿地产生出符合品牌预期的赚钱效益;

特征三,二手市场必须保持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的趋势。这一点算得上是“金融茶”可以赚钱最关键的原则逻辑所在了。毕竟,说到底,金融茶可以溢价,究其根本,还在于有新人的加入,有新人,才会有蛋糕越做越大的资本,否则,无论故事如何精彩,没有听众的“金融茶”,高开低走的宿命是不可能被逆转的。

或许,笔者的这种不合时宜的臆想,不过是杯弓蛇影下的自我恍惚;

又或许,“金融茶”还能走多远?对于真正热衷于茶品鉴美学的芳村爱茶人士而言,既没有兴趣去关切,更没有能力去臆想了。

不如安静“喫茶去”的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