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碗、瓯、盏、杯,历代茶碗演变的背后是饮茶方式的变革

 走路once 2023-07-11 发布于辽宁
内容图片

▏首发于公号:常青树茶业

▏作者:GaGa

相信大家都知道,茶具中的杯,有多个别称,例如碗、瓯、盏。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这四个名词通常指示同一种事物。但是,在陶瓷艺术领域,它们代表不同的器型。还有,它们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渐渐兴盛,随着茶的地位提升,专属于茶的器皿应运而生。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饮茶方式曾经历多次变革,盛茶器皿的形制、称谓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

一开始,茶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用器皿往往跟酒器、食器混同。

唐代,饮茶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茶具也越来越讲究。于是,茶碗、茶瓯从酒器、食器中脱胎而来,成为专门的盛茶器皿。它们口径较大、高度较矮,便于观察茶汤,十分符合唐代煎茶的需要。此外,用茶碗和茶瓯喝茶,具有豪饮之气,符合早期民风开放、包容性广的社会特性,这就难怪当时的人们钟情于它们了。

当时的一些诗文可见茶碗、茶瓯的身影。卢仝的《七碗茶》中有“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王维的《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中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白居易的《山路偶兴》中有“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岑参的《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中有“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

内容图片

▲唐 白釉碗

内容图片

▲唐 青釉玉璧底碗

宋代,人们的生活追求趋向沉稳精致。茶生活方面,衍生出点茶这一饮茶方式。茶盏这种器型因点茶而生,并得到了大力推广。宋代斗茶成风:前期,斗茶用盏以“碧玉瓯”为贵,一般认为是越窑青瓷瓯或青白瓷盏;中后期,建窑出产的黑釉盏被推上了“宋代第一茶器”的地位,一是因为斗茶讲求茶色白,二是因为品饮需要欣赏茶汤沫浡——黑盏有助于判别水痕、反映色白。

同样的,一些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印证。苏轼写下了“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陆游写下了“毫盏雪涛驱滞思,篆盘云缕洗尘襟”,梅尧臣写下了“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内容图片

▲宋 青白釉刻花葵口盏

内容图片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明清时期,团茶被废,散茶兴盛,饮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盛茶器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将茶盏、茶托合而为一,还缩小了器型,改用白瓷。主要原因在于,直接冲泡茶叶的时候,茶汤呈绿色,白瓷更能衬托茶叶的形态和鲜绿的色泽。于是,这样的茶杯器型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渐渐取代了茶盏。

我们可以用清代文人的诗中窥见一斑。文徵明的《闲兴》吟道:“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沈周的《感宜兴善权寺寥落》吟道:“有客新寻古洞回,国山无处问茶杯。”吴宽的《爱茶歌》吟道:“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

内容图片

▲明 剔犀漆盏托

内容图片

▲清 青花花蝶纹铃铛杯

内容图片

▲清 粉地胭脂彩团花带托杯

碗、瓯、盏、杯,不同的器型、不同的称谓,让我们窥见各个时代不同的饮茶方式。日后,在欣赏考古发掘的茶具文物时,除了感叹做工之精巧,也别忘了探索千年以前的饮茶风尚。这一件件精美的茶碗、茶瓯、茶盏、茶杯,不只曾经装载香茗,而且为我们映照出了博大精深的茶历史、茶文化。

图片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官网


关注【常青树茶业】了解更多茶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