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华子:散文《大荒情》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3-07-11 发布于江苏


大荒情
作者:华子

当生命之旅一如既往的前行,思绪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点。时光无声的流淌着,心中却不断涌出对过往月的怀想与感念。
 
童年走进北大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祖国的召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转业官兵,从部队走向荒原,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戍边建设。昔日的北大荒渺无人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一场人类历史伟大的拓荒在这里拉开帷幕。
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一万名复转官兵(史称66.3官兵)到达黑龙江省边疆的29个农牧场,组建黑龙江省农垦一师和二师,共辖9个团24个营。这两个师分别部署于黑河及合江边疆地区。
我的父亲就是转业官兵的一员。母亲带着三岁的我和出生不久的大弟跟随父亲来到逊克县库尓滨的一个连队,那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每户之间只有大帐篷里的一帘相隔。主食是玉米和土豆。父亲他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脱匹盖房,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着,正如当年流行的歌谣: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便是父辈们开垦北大荒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全体官兵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也终于有了东西屋两家一栋的“泥草房”。
1969年8月,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到一个新建的连队(五连青年点)任指导员。连队依山而建,只有两栋家属房和一栋知青宿舍,出门就是山,没有水和电。晚上时常听到外面的狼嚎声,白天可看到房前屋后的野兽粪便。大人们经常从山上套到兔子和狍子等野物,捕鱼只需用网兜便可在河泡里打捞到,山野菜家门口随手可摘。正像当地人所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大山里的度过的。
  记忆中孩提的零食是大铁炉烤土豆片、烧粉条;酸木江、山里红、山丁子、黑星星成了当时的水果。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是我们的最爱。父亲每次外出开会都要买回几本,如《童年》、《我的大学》、《小兵张嘎》、《鸡毛信》、《东郭先生》等都爱不释手,一遍遍翻看。那时觉得每本小人书自有一片神奇天地,让人驰骋想象,常常沉迷其中。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极其匮乏的年代,小人书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若想看一场电影,要商量大人们步行十里以外来到逊克县。每次看完一部影片回来,都要反复回想片中的镜头,学唱其中的主题歌,高兴好多天。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因连队没有学校,邻居家的同龄伙伴都借读到亲戚家了。母亲给我联系了一个叫东山三连的学校,离家有五里多的山路,每天要起早搭坐宋大爷拉水的牛车去上学。到了冬季,天不亮就起来,冒着凛冽的寒风,坐上冰冷的牛车。大水罐占满整个板车,四处都是厚厚的冰,我和宋大爷只能坐在车两边的前沿上,牛车在盘山道上一路颠簸、一路艰难的前行着,绕过环山道便可看到座落在连队山顶的学校,心中不免有些欢喜。看似不长的路牛车走起来还需一段距离。遇有大风雪天气,车误在途中,我和宋大爷用备好的铁锹使尽全身力气清雪推车,当来到学校时一节课已上完了。
  我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叫顾秀兰,是哈尓滨知青。她中等匀称的身材,梳着两条乌黑的辫子,说话声音轻柔,喜欢穿淡雅的衣服。她性格内向随和,平易近人,同学们都亲切的称她为顾妈妈。因为自己经常迟到早退拉下了一些课程,顾老师便利用课余休息时间为我补课。老师不辞辛苦对每个同学都认真负责的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恩知青老师

  在一个周末的夜晚,班主任顾秀兰老师和几位知青来到我家,与父母商量我上学的事。顾老师说让我住到三连知青宿舍,今后由她们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母亲说孩子还小,许多事情都不会做实在太麻烦老师了,最终班主任还是说服了母亲,坚持让我搬到她们那里。就这样,我成了知青宿舍的一员,一个连梳头洗衣服什么都不会的小学生。 
  知青宿舍一屋十二人,上下铺,我和顾老师住在上铺。我好奇的看着知青们每天一身土一脚泥疲惫而归。晚上,有的给家里写信,有的写日记,有的谈着白天上班的事。知青们冬天伐木砍柴,夏天盖房种田,早春深秋时节,还要趟着冰雪背马草。她们阳光向上浑身充满活力,宿舍里常常听到她们的歌声和笑语。业余时间,知青们有很多娱乐活动:篮球、足球、羽毛球,还有自制的单双杠、跳木马等健身器材,当地的孩子都觉得很稀奇,就连她们擦雪花膏、穿假领、戴胸罩那时也觉很少见。
  知青们都挺喜欢我这个小成员,送我一些学习用品,我都非常的珍惜。在家里母亲为我做的一切事情全部由顾师代替了。换洗衣服,洗头洗澡,检查作业。周末,她们教我唱歌跳舞,吹口琴,学上海话,讲城里故事。渐渐地我习惯了多彩的集体生活,竟然忘记了想家。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突然发起了高烧,顾老师迅速为我穿好衣服,背起我就往卫生所跑。值班卫生员郑叔给我量了体温,打上点滴,等打完针回去时已是下半夜了。在老师的细心照料下,我感冒很快就好了,可顾老师却折腾病了。
  记得那时教我们音体美的老师叫刘以洁,他是上海知青,多才多艺。精通手风琴、葫芦丝、二胡等好几种乐器,还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上二年级时,学校成立了乐器队,刘老师更忙了,所有学乐器的同学都由刘老师一人指导。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东山乐器队曾两次参加兵团汇演,合奏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并获得了奖状,如今有几位同学当上了音乐老师。
  还有教数学的大个子张弢老师,是天津知青,却很少听他讲天津话。那时我因偏科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张老师便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补课。知青老师还有吕荣华、张丽华、刘丽、吕彦斌等哈尔滨知青,至今我们还都保持着联系,每年师生至少相聚一次。
  两年后,父亲又调到了东风二连,两个弟弟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好在这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连队,不仅有小学,还可以上到初中。搬家时与知青老师告别,我感动的说不出话来。两年来知青老师的呵护和照顾,我已视他们为亲人。母亲告诉我,要永远记住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知青老师,我们的童年将是怎样的苍白和无知。
  感恩知青老师,在那个难忘的学生时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精心培育,让我们这些跟随父辈走进北大荒的孩子,能够把空白的脑子填满;在那个动荡漂泊、辗转迁徙的岁月里,老师们和所有知青一样,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祖国边陲荒原的激情,带来了无限生机、活力、热情、时尚、进步与发展。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情谊和精神所在。
            
大荒中的桃花园

  我的家乡逊克农场在黑龙江畔,位于小兴安岭北麓,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北国边陲农场。几十年来,经过农场人的辛勤耕耘和努力拚搏,一座美丽富饶的现代文明小镇悦现眼前: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别墅整齐划一,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公园、文化广场洋溢着人们幸福的笑脸。田地里有蓝莓、黑加伦。粮豆年产12万吨,经过多年生态环境建设,已得到国家农业部认证有机高油大豆0.3万公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0.7万公顷。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林中里有蕨菜、木耳、猴头等山产品。大自然的原汁原味皆蕴藏在这里,散发着它的灵性与原始之韵。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曾来到农场进行考察调研,并撰写了一篇《新桃花源记》。
  文中写到:一一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有一篇传世名作《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堪称散文中的极品。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布局严谨,文辞朴美,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篇小文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使无数人为之向往。而黑龙江的风光要比陶渊明笔下的小溪壮阔得多。一一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生活就是求个温饱安逸和无忧无虑,使老百姓能过上没有烦扰的田园日子。陶渊明的愿望无法实现,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也都在努力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生活,但也都没有办到,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办到了。
  吉炳轩书记的《新桃花源记》借用陶渊明的名作抒发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感慨。他说: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陶渊明无奈中的幻想,而我们的“新桃花源”——逊克农场,则是实实在在的。像逊克农场这样的风光、这样的情景,龙江大地上已有100多个,何止一个逊克农场,而且以后还会有更多。
  凡是来过逊克农场的人,都会看到文化广场上刻写的这篇《新桃花源记》。它是农场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是北大荒建设者奋斗的见证。
作为一名垦荒者的后代,我亲眼目睹了父辈们建设边疆的艰苦历程,也看到了知青们怀着一腔热血和所有农垦人一样,积极投身于开发北大荒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垦荒之初,一个个帐篷、地窨子、马架子......他们经历了岁月太多的艰难与洗礼,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北大荒。时光荏苒,如今的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垦荒人正踏着跋涉者的足迹,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他们创造了丰功伟业,也造就了名垂千秋的“北大荒精神”。垦荒的故事已印在历史中,浓浓的大荒情将传递在代际间。
岁月匆匆无语,如涓涓细流,带走了天地的时光,却带不走人世间永远的情怀。
记忆中的北大荒,令我终生难忘!

作者简介:

姓名:陈艳华,笔名:华子,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退休前在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办公室工作。拙文抒怀,笔耕不断。有各类散、杂文章见诸报刊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