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2)开元诗人群像的绝佳叙事视角

 无犀之谈 2023-07-12 发布于北京
首先,《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艺术作品,而不是一部记录以李白为首的开元诗人群像的纪录片或传记作品。艺术作品的基础创作逻辑是常识框架,羽翼贴合,肌理丰富,亦真亦幻。
从这个角度讲,《长安三万里》无疑是充满创新性的。
在《长安三万里》中,(仅凭我有限的记忆,或有遗漏或偏差)有这样几处故事,确实是创作者善意且理想化的虚构——
第一点,李白与高适的初次相遇,并不是在高适20岁时。
在此,我必须向《长安三万里》的编剧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如何表现才华横溢、万古流芳的开元诗人群像,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很容易就会出现问题。

或者是过于焦点化,毕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一个不小心,就会遮挡住开元群星闪耀时的熠熠光辉。
或者是过于全面化,毕竟有唐一代的四位顶流中的三位,都在开元盛放或萌芽(杜),还有轰轰烈烈的一众边塞诗人,隽永绵长的田园诗人。一旦陷入面面俱到的执念,李白的形象要想立起来,就是一个很成问题的问题了。公号,无犀之谈
于是,编剧独具匠心地想到了高适。
高适,这真是一个再妙不过的视角了。
高适是谁?

高适是有唐一代仕途走得最远的著名诗人,他和李白在人生的前三分之二时间内,处于同一条赛道内,但在最后三分之一的人生中,两个人几乎是从同一个点,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上行走。
高的仕途在一夜之间突然焕发生机,李的命运却在离开长安之后急转直下。
开元十一年(723),二十岁的高适离开故乡来到长安时,正值开元盛世中的盛世好年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这一年,唐玄宗在骊山修建了著名的温泉宫。
但是,阶层的固化趋势也已现端倪,仅凭诗书剑艺,很难打入长安官场。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碰了一鼻子灰的高适心灰意冷地离开长安,到开封(梁)、商丘(宋)旅行去了。
这一年,二十三岁的李白还在蜀地游山访友。三年后的春天,即开元十四年(726),他才去了扬州,一住大半年,期间还生了一场大病。到了年末,李白北上河南汝州,再转道湖北安陆,路途中与孟浩然相识。
在《长安三万里》的电影故事中,20岁的高适在进京途中意外遇到了正在追击歹人的李白,两位少年以剑试友,以相扑为谊,这是多么美妙的故事线起点。

电影中又用了不小的篇幅勾画出秀美扬州的图景,以及李白在扬州写下《静夜思》的名场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时间和地点是对的,开元十四年九月望日,李白在扬州旅店中,望见一轮圆月,触景生情,成就了这篇千古佳作。
毫无疑问,这是李白众多作品中,流传度最广的一首,甚至可以说,所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华人,几乎都可以随口吟诵出来。
但是,当电影中用奇幻的动画手法表现出李白创作《静夜思》的画面时,我们对这首诗,以及诗人当适时的心境,又多了一分深刻的理解。
中国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于月亮的臆想,从这首诗开始,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直到三百一十年后的中秋夜,一位北宋的密州太守,以同样的视角仰望星空中的圆月,无比思念着挚爱的老弟,用一阕《水调歌头》的词牌,推动着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更加深刻的文化涵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李高之谊的历史虚构,又可以引出第二个电影中独具匠心的改编点。
明天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