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采访”

 西湖老松 2023-07-12 发布于浙江

​2023年7月8日,两位杭师大经亨颐教育学院女志愿者顶着骄阳,冒着酷暑,光临寒舍访问。这是我的母校杭师大一项暑期活动,名为“寻师道,品师德”校友寻访。历时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气氛融洽,交谈热烈,最后还合影留念。几天后,她们写出了“访谈录”和“通讯稿”,特择一转载于此,以与各位分享。

耄耋校友朱松龄访谈录

被访者:朱松龄先生 八十五岁的老校友,退休公务员。(简称:朱)

采访者:马淋 杭师大经教学院小教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简称:马)

          楼恋 杭师大经教学院小教专业大一学生(简称:楼)

采访时间:2023年7月8日下午采访地点:杭州朱老家中 春和景明斋(书房)

朱松龄校友简介:1939年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杭州师范学校,1957年毕业。先后在多所小学任教,1970年后任上城区少年宫教师、主任,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作协会员,兼任杭州市作协副秘书长。1990年调至杭州市文联任副主席、党组成员,1999年退休。

采访经过:

马:朱老师好!我们是杭师大的志愿者,今天有幸能采访您,十分高兴。请您先谈谈当年报考杭州师范的原因好吗?

朱:好。我是1954年考上杭师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杭师师资优秀,名声在外。其次,杭师校园幽静,令人向往。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家境困难,而师范生每个月享受有八九块助学金,相当于吃饭不要钱了。

楼:杭师这么好,您在杭师读了几年?都学了什么?

朱:我想从编班、生源、课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三年师范生活。我所在的班叫五七三班,同学来自浙江省各地,城乡各半,男多女少,同学们年龄差距很大,竟达十岁之多。我们的课程和普通高中基本上一样,就是没有外语课,但有教育学和心理学。

马:你们课余有什么活动?

朱:课外活动很丰富。有许多兴趣小组,可自愿参加。当时杭师还是省推广“劳卫制体育锻炼”的试点,每个同学必须参加锻炼小组。

马:您在杭师的三年有哪些令您难忘的人或事呢?

朱:有许多呢,但今天时间有限,我想就介绍一位母校的恩师吧! 顾西林是一级音乐教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是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同学们都十分敬佩她,也有点怕她。说她是三严老师(神情严肃、做事严谨、要求严格)但同时也称她为三爱老师(爱学生、爱学校、爱音乐),她爱学生事例举不胜举。比如顾先生以校为家,她包干了女生宿舍厕所的打扫工作,为此被评为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马:哇,那时顾先生年纪多大了?

朱:她早过了退休年龄,1956年后她就不上音乐课,专教器乐,培养音乐骨干。

楼:您跟顾先生学过乐器吗?朱:是的,我跟先生学过二胡和三弦。

  朱老师在顾先生铜像前留影

我再说说五七三的故事吧! 1956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规定了每人每月粮食定量,男同学不够吃,于是女同学偷偷把饭票放在男同学课桌里,一送就是三年,可是谁送的,至今没有人承认。

    我们573班还编写了班刊《三年》,记录了573班三年的师范生活,这本《三年》如今陈列在杭师大档案馆的精品展室中,她那厚重的历史感,看到的人无不赞叹称奇。

从《三年》起,我们相继又编印了《四十年》、《五十年》,近年又完成了U盘式的《六十年》编制,这些班刊完整记录了属于573班“这一班人”的成长经历。

     五七三班的班刋

        五七三班同学对母校十分感恩,他们说母校给了我们一个铁饭碗(教书的本领)和一个金饭碗(做人之道),我们要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

马:老师,再请您谈谈您的工作经历和从业体会好吗?

朱:好的。1957年毕业以后,我当了13年小学教师,在四所小学任教,主要是教小学语文;后来调到区少年宫,工作了整整20年,从教师到主任;最后进了杭州市文联领导班子,从事党政工作10年;1999年退休,到现在已经23年了。我常说:“二章伴我度余生”,这“二章”指的是写文章和刻印章,这两件事既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的工作和社会职责。

楼:您退休了还在工作?还在发挥余热?

朱:退休后我成了真正的“坐家”,每天坐在家里编写资料,最近几年我出了四本书:论学集《家学拾零》、回忆录《岁月有情》、作品选《童心未泯》和一本罗学资料汇编,总共约六十万字。

马:您工作了43年,退休了还作了这么多事情,这些成绩和母校的培养有关系吗?三年的师范教育对您的一生有什么影响呢?

朱:杭师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影响都很大:首先,我们继承了母校“爱的教育”优良传统,遵循了“关爱与严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第二,母校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提高了我们的素质,让我们适应了从业的要求;第三,母校的教育尊重学生个性,保护了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为后来我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马:您刚才讲的三点影响可以展开一下,举个例子吗?

朱:好的。比如我从教的13年里,除了外语没有教过以外,小学所有的课程我都教过,而且从一年级到毕业班,所有年级都教过。你不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做到这样。

再如,我在校时向顾先生借过好多乐器玩,如秦琴、月琴、柳琴、板胡、大胡以及手风琴等,先生从来没有批评我“好高骛远”,说我“三心二意”。这就是爱护,老师用心良苦啊!

         班级小乐队在校园演奏

      话剧兴趣小组在排练中

学校的兴趣小组,更是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我从一年级当演员,到三年级做导演,毕业后竟成了小品戏剧的编剧,小品《斗茶》在央视播放,30集《水晶娃娃》由浙视拍摄。正是当年的话剧小组让我和戏剧结了缘。

四十多年来,我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闪光点,这也应归功于母校的培养和教育:如1964年我在全省小学语文专业会议上作了阅读教学的发言;1972年我创作的诗表演《哥哥的日记》是唯一入选省会演的少儿节目;1978年我设计的“墨鱼骨船模”获得全国一等奖;1985年,我筹建监理的上城区少年宫大楼落成;1986年,我给儿童饮料取名“娃哈哈”,如今该产品无形资产达二亿元……

      朱老师在少年宫组织少先队建队40周年活动

马:老师,您真是全面发展,好有创造精神,我好佩服您!您工作那么有成就,一定有丰富的经验,能和我们分享吗?

朱:今天我只讲一点体会:就是一定要树立“终生受教育”的理念,并培养锻炼自己“再学习”的能力。怎么学呢?从何学起呢?我是根据工作需要而学习的,如我到天长小学后,校长要我教语文,而我语文不好,怎么办?那就学习呗。1962年我报考了浙江师范学院的函授中文专业,一读就是四年,二十年后的1986年又参加毕业考,取得了大专文凭。

除了正规的学制教育外,自学也是重要途径,向书本学,向能人学,现在还可以向网络学,只要你能“为用而学,学以致用”,你能“坚持不懈,虚怀若谷”必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书房电脑前写作

比如我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电脑,是为了方便写作的修改和储存。我突击了两个月拿下了“五笔字形”输入法;我为了编书编影集学习了PS和美图秀秀绘图软件……

其实“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为工作,也是为了生活,为了实现自我。当你步入古稀之年,你尚能自理,能跟上时代脚步,甚至能为别人做一点事情,这是何等幸福啊。现在我和老伴两人拥有五台电脑,六部手机,我们能玩微信,会用支付宝,能拍照印照,能做MP3音乐和小视频……总之能与时俱进,这让我们感到自豪。

楼:朱老师,您讲得真好!作为老校友,老前辈,您对我们在读的师范学子有什么期望和要求?能让我们分享您的人生经验吗?

朱:2018年暑假,你们的学姐温佳佳来访问过我,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总结为三个词六个字,即:“惜福”、“随缘”、“行善”与她共勉。访谈后佳佳写出了文章,我已经发给你们,就不再赘述了。

      2018年温佳佳同学来访

最后,我想送你们两件小礼物——一个573班《六十年》U盘和一本我的作品选《童心未泯》,希望你们喜欢。

马  楼:哈,太好了,谢谢老师,谢谢!我们一定认真拜读。

朱:(指书)《童心未泯》的封底上的印章你们认识吗?知道此语出于何处吗?

楼:好像是“世界是你们的”——马:这是毛主席的语录吧?

朱:对,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革命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就用这句话作为今天访谈的结束语好吗?

   朱老设计的作品选封面(底)

马:好。今天的采访好开心,让我们大开眼界,大涨知识,聆听了许多教诲,懂了不少道理,谢谢老师,谢谢您!

楼:谢谢老师的礼物!天太热,请老师多保重。我们还会来看您的!

2023年7月19日小白写于仓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