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牌“沁园春”与沁园、沁水公主

 秘室宝藏首页 2023-07-12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图片

如果你喜读诗词,肯定知道“沁园春”这个词牌,最有名的就是苏东坡的《孤馆灯青》,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前者是壮志难酬的悠然长叹,后者是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翻看史书,“沁园春”这个词牌可以追踪溯源。根据《后汉书》记载,沁园是汉朝皇帝给公主的陪嫁园林,建在太行山下,沁水河畔,后来被皇后的弟弟窦宪强行霸占。自那以后,人们便用“沁园”泛指公主的田园庭院。

这个典故激发了唐朝文人墨客的绮丽想象和万千感慨,留下了华美典雅的诗章,从崔湜的“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到韩愈的“从今沁园草,无復更芳菲”。到了宋代,慢慢演绎成了“沁园春”这个词牌。

一、沁水人对汉代沁水公主与山西沁水的曲解

多年来沁水不断有人提出“汉朝沁水公主是山西沁水人”主张,甚至把汉朝沁水公主的“沁园”,附会说就是沁水在宋朝才出现的“窦庄”,沁水一些人的思维正是离奇的大胆,无畏的出奇。

汉朝的沁水公主,本东汉第二代皇帝明帝刘庄第五女刘致。永平三年(60),汉明帝册封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传说沁水公主是一位历史上少见的冷面美人,性格娴雅,贤静贞淑,善良纤弱,一生中难有几次笑容。沁水公主长成后,婚配东汉开国功臣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明帝对沁水公主格外宠爱,在其婚嫁时,为其赐建陪嫁田园,史称“沁水公主田园”,简称“沁园。”沁园以五十五眼“红泉”和千亩竹林的自然景色而称著。风和日丽,红泉翠竹,山水相映,鸟语花香,配以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宫室台榭,富丽精美,俨然古代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绝世的皇家园林。后明帝退位,章帝继位,窦皇后兄长窦宪恃宠依仗,竟至于以贱价强买沁水公主园田。公主畏惮窦宪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章帝得知此事,罢免窦宪,将园田归还沁水公主,又册封皇妹沁水公主为沁水长公主。

关于沁水公主的历史真实,古代文献有明确记载:

《后汉书·后纪》序:“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仪服同乡亭侯。”后列显宗(明帝)十一女:皇女姬永平二年封获嘉(属河内郡)长公主, 皇女奴三年封平阳(属河东郡)公主。皇女迎三年封隆虑(属河内郡)公主。皇女次三年封平氏(属南阳郡)公主。皇女致三年封沁水(属河内郡)公主。皇女小姬十二年封平皋(属河内郡)公主。皇女仲十七年封浚仪(属陈留郡)公主。皇女惠十七年封武安(属汝南郡)公主。皇女臣建初元年封鲁阳(属南阳郡)公主。皇女小迎元年封乐平(属河东郡)公主。皇女小民元年封成安(属颍川郡)公主。

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东汉时山西沁水境内尚未设沁水县,山西沁水在汉代隶属端氏县。汉明帝五女刘致如果确实封至山西沁水境内,应该称号“端氏公主”而非“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是东汉故事,山西沁水在东汉隶属端氏县,汉朝的沁水县指的是河南济源县,山西沁水是在隋朝开皇年才以“沁水”为县名的。同时,山西沁水之窦庄,是在北宋末年之后才建村成邑的,其在东汉时,还是一片荒凉。所以,对于历史故事,切忌“以今释古”,更不可因“无知而无畏”,这是一个文史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史学修养,曲解历史比不懂历史是距历史真实更远的。

再见《后汉书·窦宪传》所记: 

宪字伯度,父勋被诛,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章帝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过,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皱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后汉书·五行志》又记:

章帝时,窦皇后兄宪以皇后甚幸于上,故人人莫不畏宪。宪于是强请夺沁水长公主田,公主畏宪,与之,宪乃贱顾之。后上幸公主田,觉之,问宪,宪又上言借之。上以后故,但谴敕之,不治其罪。后章帝崩,窦太后摄政,宪秉机密, 忠直之臣与宪忤者,宪多害之,其后宪兄弟遂皆被诛。

《资治通鉴·汉纪·章帝》又记:

宪恃宫掖声势,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帝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民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胡三省有注:沁水公主,明帝女。沁水县属河内郡。)

宋周必大《東宫故事三》又记:

后汉章帝建初八年,虎贲中郎将窦宪,恃宫掖声势,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逼畏不敢诉。后帝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公主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迭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民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腐耳!”宪大惧,太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

再联系其它古代文献,历代正史、野史,以及诸多文人诗文,皆记东汉沁水公主之沁园,位于东汉所设河内郡之沁水县,书案如山,言之凿凿,清楚明确,皆为铁证,几乎没有异议。只要你稍稍尊重历史真实而不是曲解历史,都会得出东汉沁水公主之沁园,不会位于山西沁水窦庄之结论。

图片

二、“沁园”演变成《沁园春》词牌

沁园属于皇家名园,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延续一千多年,至元朝毁于战火,其遗址至今说法不一。

或以为沁园位于今河南济源东北部五龙口镇化村村南、沁河北岸之五龙口风景区。乾隆《济源县志·古迹》记:“沁园,在沁河北岸。”未指明具体地址。东汉时以沁水命名的地名只有一个沁水县,其县治在今济源东北部的王寨村北。东汉时济源境内当时共设三县,另两县为轵县和波县。

或以为位于今河南沁阳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乾隆《怀庆府志·古迹》记:“沁园,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北岸,金时官僚游宴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怀庆府即今河南沁阳,原为怀庆府府治,又为河内郡郡治。

或以为位于今河南沁阳东北三十里处的博爱县磨头镇和许良镇结合处之“河南太行博竹庄园。”据博爱县地办文史工作者魏美智曾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博竹庄园区域和周边地区,有胭粉庄村,当地传说曾是沁水公主的胭粉坊;陈范村外有皇姑坟,传说为沁园公主坟;王堡村附近发现沁水公主公丈夫邓乾之父爹邓震墓等。(以上资料参见《焦作日报》2005年9月14日博爱县地办魏美智《古汉沁园今何在》文)

博爱县在秦属野王县,即今河南沁阳县。西汉初属殷国,汉高祖二年(前205)属野王县,东汉属河内郡。之后,博爱之地长期归属沁阳县,至民国始单独设博爱县,治清化镇。

东汉之后,沁园成为历代官僚宦族游宴之地。道光《河内县志·古迹》记沁园自“唐宋以后为官僚宦族的宴游场所,金代盛行。”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迁都洛阳。与京城隔河相望的沁园,自然成了皇家后花园,皇帝公主,达官贵族,文人墨客,纷纷涌至沁园,赏竹戏水,歌赋词吟。上官婉儿、李邕、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欧阳询、韩愈、李商隐、温庭筠、元稹、卢仝、皮日休、陆龟蒙、韦庄、司空图、郑谷、韩偓等,都曾经到过沁园,写有以沁园为背景的诗作。在《全唐诗》中,可以检索到以沁园景物为背景的诗歌百余首。北宋梅尧臣、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陈与义等著名诗文大家,也都曾经前往沁园观景雅游而到过沁园,或写有以沁园为背景的诗作。直至元明清时期的耶律楚材、王铎、李梦阳、杨思圣、曹尔堪、鄂容安、赵执信、陈壮履等,也都曾经到过沁园,或写有以沁园为背景的诗作。

唐吴融《无题》

万态千端一瞬中,沁园芜没伫秋风。鵁鶄夜警池塘冷,蝙蝠昼飞楼阁空。

粉貎早闻残洛市,箫声犹自傍秦宫。今朝陌上相非者,曾此歌钟几醉同。

宋张方《送祝生东阳簿》

之子东南美,声光满贵游。溪山聊薄宦,才调自名流。

野趣虽孤艇,清涂即十洲。金波沁园宴,迟子有贤侯。

元耶律楚材《过沁园有感》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明末清初孟津(今属河南洛阳)王铎,诗文书画皆有大成。明崇祯十三年(1640)10月,王铎受命赴京出任东宫礼部尚书,以家人先行,自己率家丁随后。不想家人一行陷入农民义军重围,王铎以二十五骑前往突救。家人得救,其父病死途中。此时时,王铎家乡孟津已被农民义军所占。王铎只得在怀州(今河南沁阳)东湖岸边筑草堂栖居为父守孝服丧。东湖在怀州府城东约30里,邻近沁园。王铎曾游历沁园,并作有《移居》一诗:

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

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

最值称道的是,1000多来,沁水公主田园被权臣窦宪抢夺,章帝得知此事,罢免窦宪,将园归还沁水公主之典故,至唐末以来,演绎成一个极其流行的词牌《沁园春》,使沁园更加张扬,至今盛名不衰。

宋吴曾能《改斋漫録·乐府上》

沁水公主园,今世乐府传《沁园春》词,案《后汉书》:“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宪恃宫掖声势,遂以县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然则沁水园者,公主之园也,故唐人类用之。崔湜《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沁园东郭外,襄驾一游盘。”李适《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歌舞平阳地,园亭沁水林。”李义府《长宁公主东庄》诗云:“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世所传吕洞宾《沁园春》词所谓“七返还丹”,乃知唐之中世,已有此音矣。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歌舞部·词话》

沁水园 ,《沁园春》者,按《后汉书》: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宪恃宫掖声势,侵夺沁水公主园,故唐人诗类用之。

《沁园春》是古代现存1600多个词牌中,唯一一个可以找到典故来源的词牌,也是古今词人最受欢迎的词牌。清万树《万氏词律》巻十九称“《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

由于沁园为历代达官贵族,文人臣墨客,游宴唱和之地,河内陆区遂出现一些沁园戏楼,沁园戏楼逐渐成了茶饮、休闲、吟诗、赋词的文化娱乐场所。相传,唐天佑三年(960年)冬月一日,河内县(今河南沁阳)清化镇(今河南博爱)王顺兴字号掌柜王老先生,祖籍太原,在清化做花炮生意,精通诗书琴曲,进入沁园戏楼。当古乐奏起,王老先生竟以河内方言略存太原口音,唱出了一首题为《沁园春》的词曲,颂明帝,讽皇后,歌章帝,讥窦宪,褒善美,赞沁园。其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惊满座,就连从洛阳来的文坛名手冯贽等一行也赞叹不已。

后冯贽一行将此词曲带回洛阳,渐在京城传开。以后的文人墨客,遂以此词的格律平仄为准,填词咏吟。《沁园春》词牌从此产生,渐至流行天下,盛行唐、宋、元、明、清,至今不衰。

王顺兴21世子孙王玉珍,在国民政府司法部就职时,曾与于右任先生谈及“沁园春”与王顺兴的故事,于右任先生颇感兴趣,并为王顺兴字号题字:上款“唐传老字号王顺兴”,下款“于右任。”此墨迹在“文革”中被焚毁。

不久前,博爱县开发新建沁园景区,已为王顺兴老先生塑像并立坊题联,上联曰:“十里图画屏风古宇新楼与凌云相间水天和竹一色晴朗翠明”,下联曰:“几代江山雅士歌赋词吟和清溪结拜功名与源一同泽前沐后”。

总之,东汉沁水公主是河内沁水(今河南济源)人,沁水公主之“沁园”也在河内沁水境内,而与山西沁水之窦庄无涉。东汉以来至今2000多年,历代众多史学家、地理学家,以及文人墨客,留下无数的古代文献,对这一结论几乎众口一词辞而无异议。

明代山西沁水窦庄之张道濬崇祯《重修沁水县志》序一文,曾经提出异议者:“汉名县沁水,东京时为公主食邑,今县名犹汉也。”然而细细检索新发现的山西沁水窦庄之张五典《大司马张海虹先生文集》、张铨《张忠烈公存集》、张道濬《张司隶初集》等文集,除张道濬崇祯《重修沁水县志》序所记,再无二见。大概受张道濬影响,沁水才有人提出“沁水公主之沁园在山西沁水之窦庄”之说。问题在于,凡关注“东汉沁水公主之沁园,是在河南沁水,还是在山西沁水之窦庄”者,最终是相信正史《后汉书》的记载,还是相信张道浚的记载呢?

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东汉章帝曾经到过沁水公主之“沁园”,蒙古太宗朝宰相耶律楚材,以及明末崇祯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铎,也曾经到过沁水公主之“沁园。”如果以为“沁水公主之沁园在山西沁水之窦庄”,也就可以说明东汉章帝,以及耶律楚材与王铎帝王将相,都到过山西沁水之窦庄。东汉章帝,以及耶律楚材与王铎,如果都到过山西沁水之窦庄,历代史学家、地理学家,以及文人墨客,不会不作如实记载。那么,你能够拿出他们都到过山西沁水之窦庄的历史记载与文献依据吗?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你在古代山西沁水之窦庄及其周别地区,能够找到相关文献所记载的东汉河内之沁园“五十五眼红泉和千亩竹林”那样的自然景观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