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1950年~2022年中国高考录取率变化

 050610lt 2023-07-12 发布于江苏

1950-2022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

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大中专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 。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1980年,333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8.4%。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1年,259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10.8%。

1982年,187万人报考,录取32万人。录取率为17.1%。

1983年,167万人报考,录取39万人。录取率为23.4%。

1984年,164万人报考,录取48万人。录取率为29.3%。

1985年,176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35.2%。

1986年,191万人报考,录取57万人。录取率为29.8%。

1987年, 228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 录取率为27.2%。

1988年,272万人报考,录取67万人。录取率为24.6%。

1989年,266万人报考,录取60万人。录取率为22.6%。

1990年:报考人数283万,录取 61万人,录取率为21.6%。

1991年:报考人数296万,录取 62万人,录取率为20.9%。

1992年:报考人数303万,录取 75万人,录取率为24.8%。

1993年:报考人数286万,录取 98万人,录取率为34.3%。

1994年:报考人数251万,录取 90万人,录取率为35.9%。

1995年:报考人数253万,录取 93万人,录取率为36.8%。

1996年:报考人数241万,录取 97万人,录取率为40.2%。

1997年:报考人数278万,录取 100万人,录取率为36.0%。

1998年:报考人数320万,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3.8%。

1999年:报考人数288万,录取160万人, 录取率为55.6%。

2000年:报考人数375万,录取221万人,录取率为58.9%。

2001年:报考人数454万,录取260万人,录取率为59.0%。

2002年:报考人数510万,录取321万人,录取率为62.7%。

2003年:报考人数613万,录取382万人,录取率为62.32%。

2004年:报考人数729万,录取447万人,录取率为61.3%。

2005年:报考人数877万,录取504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6年:报考人数950万,录取546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7年:报考人数1010万,录取567万人,录取率为56.14%。

2008年:报考人数1050万,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57%。

2009年:报考人数1020万, 录取629万人,录取率为61.8%。

2010年:报考人数947万, 录取657万人,录取率为69.4%。

2011年:报考人数933万,录取675万人,录取率为72.35%。

2012年:报考人数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率为74.86%。

2013年:报考人数912万,录取684万人,录取率为75%。

2014年:报考人数939万,录取698万人,录取率为74.30%。

2015年:报考人数942万,录取700万人,录取率为74%。

2016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72万人,录取率为82.15%。

2017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00万人,录取率为74.46%。

2018年,报考人数975万,录取790.99万人,录取率为81.13%。

2019年,报考人数1031万,录取820万人,录取率为79.53%。

2020年,报考人数1071万,录取856万人,录取率为79.52%。

2021年,报考人数1078万,录取1001.32万人,录取率为92.89%。

2022年,报考人数1193万,录取万人,录取率为%。

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高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中国有多少大学生?

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其中除了总人口数值得关注之外,另一热点也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即大学生人数超过2.18亿人,即大约每7人中就有1名大学生。

学术教育的“红利”期将一去不复返。

知识的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多年前,大学生的身份很“值钱”,有人还称他们为天之骄子,可见当时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有大学学历的人基本上可以和精英阶层划等号,毕业后工作不成问题,很受单位重视,公费读大学,公费留学的机会也很多。

在这种“红利”之下,大学入学一度也成了最热议的话题,诸如“知识改变命运”、“吃苦是福,定向是人”等名言成了当时各校的口号,激励着平凡的孩子们通过高考扭转命运。

学历贬值或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我国的大学开始扩招,考大学变得更加容易,这让许多原本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无疑是件好事。然而,当毕业季来临时,我们也感觉到,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尤其是那些非重点大学的同学。

七分之一的大学生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如果北上广和省会城市的学生人数增加,平均受教育的比例可能会更高,大学文凭也不再那么稀少了。

肯定有人会认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读大学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着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两个方向。

有网友直言:这2.18亿大学生中,高职和自考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一个人的学习时间也非常有限。因此,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是“精英”,工作没那么体面是很正常的。

考取大学不难,难的是进入一个高质量的大学,在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的今天,更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争得一席之地。

同学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争取考上教学水平较高、知名度较高的院校,以便在毕业时能自带优势。此外,进入大学之后,还要注意锻炼课本以外的能力。

经常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的活动,使自己的口才和办事能力得到提高,也是找工作的一大优势,毕竟学历门槛只是敲门砖,工作后的实际能力是关键,许多大学生觉得工作不顺利,往往是在处理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等方面不擅长造成的。不管怎么说,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充实地度过几年的学习时间,为未来铺平道路。

中国大学生数量还是太少

人口普查和大学生关系最大的一个数字,是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高达2.18亿人。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

之前虽然各大网络平台一直都给人一种人均985的错觉,但总有人抱有侥幸心理:“这只是假象,实际大学学历人口并没有那么多。”

现在好了,数据出来了,还真有那么多。15%的大学学历,这还是全国总人口。

咱们再来看看北京上海的数据。

北京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41%,上海占33.8%。这个数据里面包括上了年纪正在跳广场舞的阿姨、爷叔,还包括正在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小朋友。

扣掉30%铁板钉钉的低学历人口(比如0-14岁的全部人口加大部分60岁以上的人口),上海的实际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高达47%,接近一半人了。

可以预计这个数据在未来,肯定还会提高的。因为上海作为人才的磁场,始终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进来。

我国大学扩招已经有20余年,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233.46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1078.11万人,年均招生规模增长人数都达到了40万人以上,增长幅度非常惊人。

现在的网络舆论是双一流大学才叫本科,985才是重本,其它本科都不能称为本科,在他们眼中,本科生遍地走,专科生多如牛毛。

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看第七轮人口普查公布的相关数据。各地市每百人中的大学生数量在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市与4个直辖市中,每100个人中,超过40人是大学生(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城市只有1个,那就是北京市,平均每100人中有42人是大学生。

每百人中大学生超过30人的城市全国一共只有6个,分别是南京35.2人、上海33.9人、武汉33.9人、西安31人、太原30.9人、呼和浩特30.4人等。这个数据印证了前段时间笔者对南京、武汉、西安三地哪个是我国科教第三城的话题,如果从这个数据来看,南京似乎当之无愧了,甚至在平均学历水平上超越了上海。看了上述数据,大家还认为本科生遍地都是了吗?

连本专科加研究生一起,国内每100人超过30人的城市仅有7个。那么,每百人中超过20人的城市又有多少呢?不含前面7个的话,全国也只有32个。它们分别是杭州29.3人、郑州29人、深圳28.8人、兰州28.6人、沈阳27.6人、嘉峪关27.6人、长沙27.5人、广州27.3人、天津26.9人、厦门26.9人、合肥26.4人、银川26.2人、济南25.9人、阿拉善25.9人、珠海25.8人、成都25.6人、南昌25人、海口24.8人、昆明24.2人、大连23.6人、贵阳23.4人、包头23.3人、青岛22.6人、苏州22.5人、长春22.2人、东营22人、无锡21.9人、乌海21.9人、鄂尔多斯21.3人、石家庄20.7人、常州20.7人等。

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每100人中有超过20个大学生的城市,全国目前只有39个,占所有地市比例的11.57%。其它超过88.43%的城市大学生占比都在20%以下。其中低于10%的城市有123个,占城市总数量的36.5%。城市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全部在10%以上的省市只有4大直辖市和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宁夏等10个省市。西南地区部分地市大学生密度统计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每100人中大学生人数排序是成都25.6人、昆明24.2人、贵阳23.4人、攀枝花15.5人、重庆15.4人、阿坝13.2人、绵阳13人、迪庆12.5人、丽江12.2人、玉溪12.2人、德阳11.9人、乐山10.6人、雅安10.6人、甘孜10.5人、黔南10.4人、德宏10.4人、广元10.2人等17个城市超过10人及以上。

其它城市均处于10人以下、6.4人以上的区间内。各省市大学生总人数排名从平均数来看,每100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有些经济落后城市文化水平并不低,那么我们从大学生总量来看,有哪些城市的大学生总人口数位居前列呢?大学生人口总数最多的依旧是北京市,其总数达到了919万之众,是所有城市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上海市以总数842万位居第二位,成都市536万、广州509万、深圳507万位居前五位,也是仅有的5个超500万的城市。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排名100强

全国排名 城市 所属省份 省内排名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
1 南昌市 江西省 1 1,098.81
2 南京市 江苏省 1 985.13
3 郑州市 河南省 1 919.42
4 太原市 山西省 1 906.33
5 兰州市 甘肃省 1 894.52
6 武汉市 湖北省 1 865.54
7 昆明市 云南省 1 825.01
8 济南市 山东省 1 744.46
9 贵阳市 贵州省 1 734.91
10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自治区 1 720.44
11 广州市 广东省 1 697.52
12 长沙市 湖南省 1 693.25
13 晋中市 山西省 2 655.25
14 南宁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1 650.01
15 合肥市 安徽省 1 625.58
16 西安市 陕西省 1 604.86
17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1 591.35
18 珠海市 广东省 2 586.85
19 乌鲁木齐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586.56
20 三亚市 海南省 1 584.60
21 湘潭市 湖南省 2 562.53
22 海口市 海南省 2 541.63
23 长春市 吉林省 1 532.56
24 芜湖市 安徽省 2 526.27
25 石家庄市 河北省 1 519.10
26 桂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2 516.10
27 崇左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3 493.09
28 沈阳市 辽宁省 1 485.28
29 成都市 四川省 1 442.54
30 大连市 辽宁省 2 437.23
31 福州市 福建省 1 437.19
32 青岛市 山东省 2 425.99
33 银川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419.11
34 新余市 江西省 2 417.01
35 天津市     412.51
36 杭州市 浙江省 1 389.28
37 德阳市 四川省 2 382.68
38 咸阳市 陕西省 2 376.26
39 威海市 山东省 3 375.53
40 雅安市 四川省 3 373.12
41 克拉玛依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 358.59
42 肇庆市 广东省 3 353.10
43 烟台市 山东省 4 342.11
44 西宁市 青海省 1 337.81
45 锦州市 辽宁省 3 330.77
46 厦门市 福建省 2 326.81
47 吉林市 吉林省 2 321.48
48 包头市 内蒙古自治区 2 320.05
49 绵阳市 四川省 4 313.05
50 秦皇岛市 河北省 2 308.58
51 马鞍山市 安徽省 3 306.50
52 焦作市 河南省 2 301.21
53 牡丹江市 黑龙江省 2 298.59
54 镇江市 江苏省 2 290.74
55 新乡市 河南省 3 290.07
56 铜陵市 安徽省 4 289.92
57 佳木斯市 黑龙江省 3 287.23
58 阜新市 辽宁省 4 286.58
59 重庆市     285.31
60 株洲市 湖南省 3 283.86
61 本溪市 辽宁省 5 280.36
62 常州市 江苏省 3 274.68
63 廊坊市 河北省 3 274.21
64 北京市     269.68
65 池州市 安徽省 5 268.16
66 九江市 江西省 3 268.10
67 北海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4 265.28
68 拉萨市 西藏自治区 1 260.55
69 淄博市 山东省 5 260.50
70 林芝市 西藏自治区 2 250
71 柳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5 248.66
72 抚顺市 辽宁省 6 245.71
73 淮南市 安徽省 6 240.14
74 四平市 吉林省 3 236.97
75 淮北市 安徽省 7 236.77
76 泰安市 山东省 6 236.57
77 潍坊市 山东省 7 233.24
78 萍乡市 江西省 4 225.66
79 大庆市 黑龙江省 4 223.09
80 绍兴市 浙江省 2 220.69
81 黄石市 湖北省 2 219.91
82 扬州市 江苏省 4 217.53
83 上海市     217.32
84 舟山市 浙江省 3 216.91
85 开封市 河南省 4 215.88
86 唐山市 河北省 4 214.65
87 攀枝花市 四川省 5 212.70
88 蚌埠市 安徽省 8 209.29
89 衡阳市 湖南省 4 209.07
90 百色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6 207.66
91 苏州市 江苏省 5 206.47
92 丽江市 云南省 2 202.15
93 自贡市 四川省 6 199.25
94 洛阳市 河南省 5 199.18
95 泉州市 福建省 3 198.48
96 安阳市 河南省 6 197.71
97 黄山市 安徽省 9 196.50
98 内江市 四川省 7 192.19
99 荆州市 湖北省 3 190.50
100 漯河市 河南省 7 187.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