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累死你的,是高期待

 富书 2023-07-12 发布于北京

文|花影
太高的期待,往往是水中月、镜中花,再努力也徒劳无功,反而内耗了自己。

知乎上有人提问:什么是提高幸福感最快的方式?

有个高赞回答说:降低期望值。

深以为然。

过高的期待就像吊在眼前的胡萝卜,诱惑我们不停地追,可即使我们拼尽全力,最终是徒劳。

古话说:“望则生欲,欲则生忧,忧则生失。

那些够不着的期待,只会搞坏心态,让人身心俱疲。

高期待,是一副精神枷锁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

看一本书,就期待着自己能出口成章;

跑一次步,希望第二天就能变瘦变美;

发一条朋友圈,就等着铺天盖地的评论点赞…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还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中。

一个人如果依附在过高的期望上,等来的只会是巨大的失望。

前几天,偶然刷到博主@海洋饼干Sophie 的一个视频,视频里她回忆了自己困在高期待里的经历。

她曾期待着自己一年内能从三十万粉丝涨至百万。

为了实现这个期待,她不管是躺在床上,还是坐在出租车上,甚至是赶地铁的途中,都在思考视频内容。

每次更完视频后也不休息,而是不停地查看数据。

如果播放量不高,涨粉少,她就逼着自己做更多的视频去弥补。

结果反而掉入了恶性循环圈:数据越差,越焦虑,拍出来的内容越不满意,导致数据更差。

眼看离自己的期待越来越远,她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作为健身博主的她,竟然也开始暴饮暴食。

后来,她尝试着降低期待,减少更新次数,看书看电影,还弹起了好久没碰的古筝。

再度回归时,她不再牵挂着那个高期待,接受了数据的起起落落,整个人变得明媚而快乐。

莎士比亚说:“期望是一切心痛的根源。

执着于高期待,无异于筑笼囚心,画地为牢。

把期待加在别人身上,则是既套住了自己,又锁紧了他人。

全职妈妈小颖曾向我哭诉婚姻中的绝望。

孩子出生后,她就回归了家庭,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期待着老公能够更加理解她、心疼她。

为了满足这份期待,小颖主动要求:情人节必须要有仪式感、每天都要说爱她、周末要陪她……

一旦老公做不到,她就会倍感失望。

老公周末临时加班,小颖会独自在家生闷气;

有时候老公工作忙来不及准备节日惊喜,小颖会赌气好几天不理他;

她明明期待着老公会更体贴,可他加班的次数却多了起来,卫生间也是一上一小时,有时候还会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家。

小颖无奈又崩溃,老公有意无意地躲着她,她的期待全都落了空。

爱尔兰诗人王尔德说:“过度的期望,会带来失望。

一个人的期待越高,就越容易被困住。

那些达不到的期待,都是道道高墙,生生拉开了我们与快乐的距离。

只有降低期待,才能减少欲望,为精神减压,给幸福加码。

高期待的人,是认知出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元认知”概念。

所谓元认知,指的是对一个目标难度的正确评估能力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估。

元认知水平高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元认知水平低,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1990年,湖北人姚远以省理科状元的成绩,从农村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了一家北京科研单位捧上了“铁饭碗”。

他原本期待着像在学校一样成为单位里的佼佼者,可没想到他虽然吃苦耐劳,但不善与人打交道,晋升的机会从未落到他头上。

眼看曾经不如自己的同学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姚远决定辞职。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名校背景和大企业工作经验,能在上海500强企业里大展拳脚。

但到了他才发现上海人才济济,自己引以为傲的名校名企根本不算什么,找工作接连碰壁。

恰巧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大企业降薪裁员,他处处受阻,心气被消磨殆尽,只剩下一副万念俱灰的躯壳,终日与垃圾为伍。

曾看过一句话:“正因为我们盲目自信,对命运的预判又盲目乐观,所以总是期待过高。”

为了满足高期待消耗自我,无异于竭泽而渔。

刘润有个大厂学员想做生意,刘润建议他从小生意做起,可他却认为自己的能力去做小生意实在是屈才。

彼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干脆辞职用自己的积蓄组建团队做了一个产品。

谁知上市后用户压根不买单,资金无法回流,积蓄也差不多花光,账上的钱一个月都撑不过。

听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愚蠢,是看不清自己”。

对自己10分满意时,便认为我们的未来也该有10分,可两者之间从来不是正相关。

困在绮丽的幻影中,只会失去清醒的认知。

要想保持合理期待,就要放下高人一等的想法,摒弃目空一切的念头,常常自省、时刻自律,才能让期待落在合适区间。

人生减负,从降低期待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当人的期待过高,有些人会把追逐目标当成生活的全部意义。

专注于实现高期待,心灵就会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导致对生活的漠不关心。

要想发现生活的缤纷色彩,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期待。

1、感受失望

朋友然然一直期待着孩子专心读书,老公上进升职加薪,可老公总是不争不抢,孩子的成绩也只能算凑合。

她越来越失望,最后发展成了对老公的怨怼、对孩子的坏脾气,家庭关系愈发紧张。

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她开始留意自己的失望情绪。

原来,然然早年间生活困顿,每当老公和孩子得过且过的时候,她心里对贫穷的恐惧就会涌上来。

找到原因后,她每次出现“灾难性”的念头,就会有意识地暂停,深呼吸后调整自己的想法。

通过一次次的停顿练习,然然慢慢学会了放手,对老公孩子的期待也随之降低。

心理咨询师徐慢慢说:“每一次失望,都可能是一次觉察和成长。

当期待幻灭,自己被失望的情绪包裹,我们更应该顺着它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最深处的钥匙,才能解开高期待的心结。

2、聚焦过程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中认为:“一旦把心思放到过程上,你就降低了对未来的期待,也就不会让它们成为你行动的绊脚石了”。

闺蜜初学尤克里里时,一心期待自己一个月后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但她太期待结果,导致练习中出现一点点问题她都难以忍受。

记不住和弦、弹错音、换弦慢……各种小毛病让她焦躁,甚至起了放弃的念头。

后来她去琴行请教老师,老师建议她专注于练琴的过程。

闺蜜虽然心里着急,但还是听话照做,哪里有问题,就反复练习集中突破。

两个星期之后,闺蜜高兴地来找我展示成果,虽然还不够熟练,但已经能完整地弹下来。

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实现了预期目标。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们越急着兑现期待,就越容易受到打击。

期待的实现是一个攀登的过程,当把注意力聚焦于每个攀登的动作,登顶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3、修炼内核

曾看过网友@小布 的故事。

她恋爱时总期待伴侣能面面俱到地为她考虑,如果没有做到,她就会胡思乱想、烦躁不安。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修炼强大内心,让精神内核稳定。

于是小布开始写感念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起伏,读书、运动,还会趁着假期四处旅游。

低谷时,运动挥洒的汗水会冲掉眼眶中的泪;

郁闷时,看过的山海河川会驱散内心的阴云;

举棋难定时,读过的书会默默指引前进的方向。

小布不再期待别人的安排,她自己就能消化找房子、搬家的辛苦琐碎,抗下新项目举步维艰的挑战。

她的情绪起伏少了,对别人的期待也降低了,生活也越过越精彩。

听过一句话:“与其期待别人,不如修炼自己。”

不成熟的人总是期待别人带来快乐,可真正的喜悦通常只光顾精神成熟的人。

当我们自己定下心、稳得住,又何须将期待压在别人身上。

写在最后

古语有云:“无所求,必满载而归。”

期待值低的人,往往收获颇丰。

而太高的期待,往往是水中月、镜中花,再努力也徒劳无功,反而内耗了自己。

与其为实现高期待疲于奔命,不如在知足中努力前行。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只期盼少许,便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作者简介:花影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