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岛札记135:大家眼里的《水浒传》

 劳月 2023-07-12 发布于浙江

去年夏天,文澜读书岛第一次开启暑假阅读专场,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分享了高尔基的《童年》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阅读反响很好,帮助孩子们交出了他们的暑假阅读作业。于是,今年暑假,文澜读书岛早早策划了“重读经典”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重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

7月8日午后两点,浙江图书馆二楼集体视听室内,坐满了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水浒传》。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老师开场就介绍了“重读经典”系列活动的由来。去年底,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称,《水浒》毒害青少年,应该从中学课本中清除《水浒》选段,并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作课外读物,引发网络热议。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在座谈会上发言指出,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阅读古典名著,从而汲取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有鉴于此,文澜读书岛专门策划了“重读经典”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一起来重新阅读探讨,《水浒传》这样的古典文学经典著作到底值不值得读,应该如何读?

专家看《水浒》:

今天如何读经典?

第一位分享嘉宾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黄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对文化和经典,他有着非常深厚的见识和理解。

他首先阐述了对经典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能突破时间、空间、地域、语言和民族与文化的限制,能够对应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黄教授认为,《水浒传》描绘了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及其反抗斗争,也揭示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外在的历史原因。从中,我们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脉络,洞察国人灵魂结构的密码。所以,《水浒传》毋庸置疑是一部经典。

然后,黄教授从6个方面分析了《水浒传》的经典之处。一是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让读者从中看到北宋末年的风云际会,看到北宋历史在整个中华文明和文化史上的演化态势。二是描写了当时社会真实状况,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从中也展示古代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三是展示了以“忠、孝、礼、义、廉、耻”等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价值形态。四是丰富的文学性。小说通过写生、写意、结构、形态等各种写法,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五是生动多样的艺术风格。小说的叙述生动且有完整的叙事链。人物描写、人物心理都很精彩,让人如临其境,带来既真实又虚拟的艺术效果。六是具备美学价值。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是表现人生的真善美,反衬人性的假丑恶。《水浒传》豪迈、大气的审美风格,展示了传奇性、崇义性、正统性的民族审美心理。

黄教授接着分析了《水浒传》对后来中国文学发展以及民族文化演变的影响。他认为,《水浒传》已经深刻地烙在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心理当中,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元素,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他指出,如今我们阅读《水浒传》,要回归历史现场,确定时空坐标,紧扣小说文本,以审美眼光来看待,以批判性思维和认知尊重经典,欣赏经典,从小说中汲取多重经验和教训。

初中生看《水浒》:

好汉群像与钱币的两面

第二位分享者是初中生王子悦。他坚持9个寒暑假,把自己的藏书装上流动借阅车,在老家的集市上提供无偿借阅服务,被评为全国乡村阅读榜样。

王子悦认为,《水浒传》首先是一本好汉群像谱。108位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特有的江湖名号。名号既体现了好汉的个性,又让读者印象深刻。

他以自己最喜欢的鲁智深为例,分析了《水浒传》的文学价值。鲁智深是全书第二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书中有8个回目和他有关。小说将鲁智深的个性通过行事、言语和动作,塑造得很圆润,有鲜明特色。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可见施耐庵的文学造诣之深,值得青少年们好好研读学习。

说到这时,王同学来了一个数学思考——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否符合实际?他从柳树的高度、直径、体积、木材密度甚至树根的抓力,推算出这棵柳树要么是已经断了的枯树,要么是鲁智深事先做的一个托儿。可见文学是夸张的,经不起推敲。面对王同学的奇思妙想,现场书友报之以善意的笑声。

王同学还认为,好汉也有不足。他们或者滥杀无辜,或者逼人上山,还无法无天。这些弱点都与他们的身份相符合。出生于草莽,如果没有机遇,可能最后也就归于尘埃。

另一位初中生杨一博引用了罗曼·罗兰的观点:“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钱币有两面,人也如此。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何况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呢?他指出,武松血溅鸳鸯楼是被逼出来的,作者的意图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呼吁人们敢于反抗,坚持反抗。鲁智深刚正不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有原因的。为救金翠莲父女,他拳打镇关西。为救林冲,他大闹野猪林。正因为有恶的衬托,他的善的一面才得以熠熠生辉,才能更好地展现出鲁智深的正面形象。

他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经典可以获得的东西很多。既可以学习文中的精彩描写、人物塑造,也可以学习好汉们的义气和情义、骨气。这些品质不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吗?

老师读《水浒》:

有层次有态度的阅读

项丹利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她从老师的角度谈了她对《水浒传》的看法。她告诉书友,如今语文课本上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水浒传》选段“拳打镇关西”,代之以“智取生辰纲”。这种改编是有考量的。《水浒传》中确实有很多暴力的情节,对于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确实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情节,有故事的“智取生辰纲”比相对血腥暴力的“拳打镇关西”更适合孩子。

项老师给同学们的阅读建议,首先要有态度。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应该取其精华,辩证思维阅读。阅读经典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核心能力和品格。

其次要有层次地阅读。要思考每个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后果。不能只看到血腥一面,忽略造成事情的本质。武松发现潘金莲害死武大时,是用人证物证报官的,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报仇。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无奈之下,武松才血溅鸳鸯楼。讲到这里,项老师用了一个眼下很时髦的词汇——黑化。她指出,武松的黑化,是有一个进程的,同时也是与李逵等人有区别的。

针对一位书友关于阅读《水浒》版本的提问,她建议同学们阅读文教删减版或者有注释的版本。这样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

七嘴八舌:

善恶有分,经典有值

文澜读书岛是一个阅读沙龙,每次的讨论都很热闹。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一位《水浒》研究爱好者带来他的观点。他认为《水浒传》中故事的真正发生地应该是浙江一带。他举了两个证明他观点的依据。一是《水浒传》里人物语言有很多儿化字,这个语言特征只有杭州方言才有。二是《水浒传》里的很多特产如枇杷、橘子等都是南方的水果,苦竹也是南方的植物。所以,他认为施耐庵根本就没到过山东,他是在杭州写的《水浒传》。

劳月老师也谈了他的读后感。他指出,《水浒传》有个明显特点,烽烟遍地。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来自几十个山寨,到处都是农民起义。这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农民起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封建王朝更替的动力之一就是农民起义。《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现状和致命弱点。所以,宋江起义和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一样,最终都归于失败。读《水浒传》,能够让我们认清历史。

小说以人物为中心,以故事为中心。小说能传之后世,成为经典,必然有一些经典人物。《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们是真实、生动、立体、深刻的,而不是概念的。所谓“深刻”,即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样,有亮点,有弱点,甚至有阴暗面。他们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生榜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这样的人生榜样。从这个角度说,网友关于《水浒》暴力、血腥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全面看待这样有阴暗面的文学典型人物。

劳月老师强调,教育的目的当然是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孩子认识世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是一个万花筒,要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复杂,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全面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不做虚无主义者。读《水浒传》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以偏概全。家长、老师都要引导孩子去学习分辨,建立正确的三观,才能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

我的一点感受

于个人而言,我对于经典是又恨又爱的。恨是多数经典离我们都很久远,包括社会形态、道德标准等,和当下颇多冲突。这样对故事的理解、人物的深度就不能很好把握。

爱是因为经典的故事总是很有回味。比如鲁智深,以前课本上看,只看到侠义的一面,对于其细腻的心思并不能体会。这次重读,发现这个花和尚真乃智慧的粗人。粗是为人处世不拘小节,有侠义之心;智慧是他并不鲁莽,能坚守心中的道义,并会按当下的道德合理化之。

这样的人物和事件太多,即使放到不同法制、人文的当代,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文摄影:方翔、劳月

文本视频拍摄制作:阮燕萍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