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岁导师与两代弟子联合发表学术文章

 菌心说 2023-07-12 发布于北京
传   承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了研究经络的热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团队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发现经脉线在用小锤叩击后能发出比周围更高亢的声音,该现象被称为经络高振动声现象。祝总骧教授使用该方法,并结合阻抗和感觉的测量,发现传统的心包经(十二经脉之一)不止一条线,在其左右附近还有两条支线,可以说心包经在前臂共有三条线。这个结果在当时难以理解。张维波是祝教授在1983年从中国科学院正式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后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一直继续着导师的经络研究。最近,张教授团队祝教授团队和新奥生命科技研究院团队合作,利用人体荧光示踪照相技术,对祝教授发现的经络高振动声现象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2020年期间,张教授团队首先在小型猪上观察到荧光素钠示踪剂的循经迁移,并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该结果。在此基础上,新奥集团生命科技研究院开展了人体心包经经络可视化的研究,张教授参加了部分工作,并联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该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在这项研究中,张教授注意到有些受试者在传统心包经的两侧还有其它荧光轨迹,其位置与祝教授用髙振动声方法发现的心包经的两条支线相近。为此,张教授和祝教授团队,联合新奥生命科技研究院,在人体上进行了经络高振动声与荧光素钠循经迁移轨迹的比较观察,发现荧光迁移轨迹与注射示踪剂前确定的高振动声点高度重合。

图片

进而通过小型猪实验,证明体表荧光迁移轨迹与筋膜结构有关,发现荧光示踪剂一方面在皮下较深的部位沿传统心包经的路线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筋膜向体表扩散,形成在皮肤表面观察到的1-3条荧光轨迹。从组织横切片上看,荧光示踪剂通常呈Y字型分布,在体表有两到三个终止部位。

图片

这些筋膜间的通道和空腔结构可能是经络高振动声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被荧光素钠标记的水的流动通道,为中医经络气通道的科学内涵之一。

最近,在祝总骧教授一百周岁之际,作为封面和精选论文,经络研究的国际杂志JAMS(针灸经络研究)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图片

这项研究得到了祝教授的亲切指导,张维波教授是该文的通讯作者,张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熊枫为第一作者,祝教授团队的徐瑞民大夫、新奥生命科技研究院的李同据博士分列第二、三作者,祝教授也作为作者之一出现在论文中。

图片

百岁导师与两代弟子联合发表文章,

谱写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经络之声
传递健康 认清经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