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在别处

 文侯读书 2023-07-12 发布于山东


别人在别处

距离远的陌生人,时间上通常也没有概念,比如今天米兰·昆德拉去世了,若不是有人发圈说起,我以为他早没了。这个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人,1975年起定居于法国。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曾获美第奇奖。“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在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眼里,真正的生活不在身边,而永远在别处。本书主人公雅罗米尔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中长大,敏感、柔弱、羞怯,母亲照料他的一切,永远把他当孩子对待。对他来说,脱离母亲的管辖,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生活在别处”成了他的成长信条。

这是一部追梦之书,写给每一个在平庸中向往美好与崇高的年轻人。


课堂在别处

作为一名教师,心心念念的课堂在别处。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延伸。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记有一段“赤壁之战”的故事。

周瑜夜见孙权,为打消其顾虑说:“瑜请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很是高兴,意气风发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在这一节故事里,称呼曹操有如下几种:操、曹操、曹公、汉贼、老贼。除长史张昭心存忌惮称其为“曹公”,其他均含贬义,且有骂名。孙权对这个已经向他下了战书“奉辞伐罪”的曹操,在周瑜夜见之前都是以“操”“老贼”称呼的,且随着谋臣的支持,抗曹信心倍增,却脱口而出一个“孟德”,为什么呢?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取字,名与字往往有着各种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曾巩字子固。名与字有一个作用是在称呼时体现出尊卑长幼的区别。大致说来,卑幼者自称也称呼己名,对平辈或者尊长不能称名,只能用字。魏晋以来,字的礼尊意味有所减弱,称呼卑幼者之字与自称己字的现象逐渐多见。如曹操称呼部将文聘之字“仲业”,陆云自称己字“士龙”,自唐宋以至于近代,尊长者称呼卑幼者之字几乎成为一种礼制。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在《资治通鉴》这一节里被称呼为“孟德”,孙权并非曹操之尊长更非其卑幼,若为平辈间称呼,则“老贼、汉贼”又太过了,但若在双方剑拔弩张情势下倒是贴切。

苏轼在《司马文正公行状》中说,司马光的远祖是西晋平献王司马孚。司马孚辅佐过曹操父子三人,是位有勇有谋的忠臣,曹髦被司马昭杀死大臣们谁也不敢去奔丧,而他去了,并上表捉拿主谋以王的礼仪安葬曹髦。他曾自称至死都是魏国的臣子。如果曹操是“老贼”,司马孚岂不是老贼之臣?司马光就是贼臣之后了。因此,司马光《稽古录》中这样评曹操:“取天下于盗手,非取之于汉室也。”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并未加入以上评论,此处称呼的一个不协调大概是对乃祖的一个小小敬意吧。这是司马光的曹操,不是孙权的曹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情”总比“法、理”重要。1981年金庸在《明报月刊》10月号发表《韦小宝这家伙》,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得人称道,但如他不挥泪,评价就大大不同了,重点似乎在挥泪而不在斩。”历史虽然应该真实,即使残酷,但是加些与之有渊源的人的曲笔或者情感,也不是坏事。我们恰能从故意加入的这些文字里瞥见另一段历史。有些小说不是还被人当历史看吗?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牛津“人情味重”,“高大的警察,戴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那个年代里国人眼中蛮横粗暴的警察倒像保姆,温柔地关心着人们的起居。

司马光为《资治通鉴》付出了毕生精力,虽然协修者还有其他三人,但修改润色,是非予夺,一出于光。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他因为王安石变法赌气申请调出京城,19年殚精竭虑完成此书,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皇上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我们尽可相信,这声“孟德”是一个故意的不当,为他尊敬的曹操,为了辅佐过曹氏的司马孚,用这声温柔的呼唤慰藉了一下那场政治风雨中偏居一隅苦心孤诣的灵魂。


志愿在别处

部编教材删去了这篇文章,但如此类者,只要在阅读中发现,都可以“一查到底”,45分钟的课堂,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学生要做思考者,考证者。

每年七月中上旬,是各地中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老师、家长、邻居、亲戚、师哥师姐……尤其是号称可以精准分析的自媒体,让你无所适从。当事人当然应该进行利益最大化分析,这利益“最大化”只有一个原则——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借用米兰·昆德拉作品来说,生活在别处,按照那个原则填完志愿,去听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