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轴龙脉润古今

 北京的骑士 2023-07-13 发布于北京

中轴龙脉润古今

  我轻轻地打开清乾隆时期京城全图的复制件,这张地图绘制于1745至1750年,覆盖北京“凸”字城墙范围内全部区域,其中标注有42座王府、1000多条胡同、1200余处寺庙等古迹。乾隆京城全图原件,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23年初,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俯瞰中轴线,它纵贯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宫阙的主要城门,将宫苑衙署、王公府邸、皇家坛庙等重要建筑,有机地连为一体。中轴线这条龙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更是古都北京的灵魂与象征。它不但创下世界中轴线长度之最,而且绵延数百年,为京师首善,垂范天下;它不仅中干严立,且以正四方。

图片

明代北京城

图片

乾隆京城内城全图

图片

1850年京城全图

  我从南中轴线的前奏永定门外燕墩走起,阳春三月,南护城河边绿色垂柳依依,走进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联想起永定门的城楼、箭楼及瓮城的老照片旧影及相关档案,颇有些感慨。沿着笔直的石板“御道”一路向北,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天安门、景山公园、鼓楼,用脚板丈量着中轴线……初夏的一个上午,一阵密集的雷阵雨过后,踩着天坛的被水冲刷得滑溜的石板路,我穿过天坛西门,来到先农坛的古建博物馆,结识了研究古建的郭爽。她带我参观镇馆之宝——隆福寺藻井,隆福寺藻井是国家一级文物。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现珍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内。隆福寺藻井,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被震散。经转移至西黄寺后,古建专家修复拼好后,由古建博物馆收藏。

  隆福寺藻井的一、二、三、五层宛若琼楼玉宇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宫阙里有仙人天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是否参照唐代星象图绘制有待考证。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藻井第三层四角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

  骄阳似火的盛夏,行走在前门胡同里,拍摄北京的老字号,全聚德、便宜坊,都一处……寻找前门地区的七座戏园子,肉市街的广德楼、大栅栏的广德楼、三庆轩、庆乐园;天乐园,民国档案记载有京剧四大名旦戏园子里演出的故事。金秋十月是京城最美的季节。撰写中轴聚焦天安门时,恰逢我在国庆办,后期编辑国庆70周年北京市筹备与保障资料天安门的焰火照亮了新时代的征程……

图片

前门大街旧景

  瑞雪飘飘的季节,当我登上鼓楼二层陡峭的69级台阶,倾听鼓楼响起的108声浑厚绵长的钟声,体验着光阴的轮回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节后……走遍中轴线主要景点,在《北京文化创意》杂志撰写人文印记发表的《档案中的北京中轴线》系列文章11篇。

  北京中轴线,连接古与今。中轴线对称的城市建造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侧兴建元大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刘秉忠正是依据帝都规制设计与建造的北京城。

  1932年,梁思成先生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一文中首次运用“中轴线”概念,强调中轴线多为南北向布置,主要建筑排列其上,左右以次要建筑对称均齐地配置。梁思成笔下的中轴线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仿佛是欣赏交响乐章,永定门是前奏,故宫是最华彩乐章,钟鼓楼的恰到好处地收尾,古都就在晨钟中开启,在暮鼓声中,送走绚丽的晚霞,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

  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这条7.8公里的中轴线,统领全城,排列严谨,符合礼制规范,体现稳定有序的庄重之美。中轴线上的古建,体现出古人的建筑智慧,作为中轴线前的前奏,燕墩上的乾隆御制石碑,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件国宝级的石碑,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见证着古都往事。

  燕墩的故事,距今已有800年。燕墩又称为烟墩,始建于元代。据日下旧闻考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即今天永定门铁路桥的西南面。烟墩名称,始于元代北京城有五镇之说,清代的李虹若在《都市丛载》中描述,并有诗文作证。东镇黄木,“大木千棞百丈高,东方作镇记前朝”;西镇大钟寺,“钟大难悬梁上穿,深深楼覆韵飘然”;北镇昆明湖的铜牛“昆明湖上晚睛初,眼望铜牛柳半疏”;中镇景山的煤峰,“地安门里绕红墙,树影重重映夕阳”;京城南面在五行中属火,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烟墩初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清代的燕墩称为石幢燕墩,成为民间燕京八景之一。

图片

  当我走近这座燕墩时,还是被砖台上矗立的这座下宽上窄、装饰精美的石碑所震撼,碑顶有石檐,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有一龙。碑座为束腰须弥座,刻有卷草花纹。

  这座乾隆皇帝的巨幅御制碑呈四方形,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南、北碑面四周刻以云状花纹。碑身南面刻有《御制皇都篇》,碑身北面刻有《御制帝都篇》,汉、满文对照,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笔。《御制帝都篇》主题是建国选都重在厚德,阐述了“在德不在险”的治国思想,《御制帝京篇》记述了燕京建都的概况;碑文内容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燕墩最初有一对,在永定门外东西矗立,如今只留下西南侧一座。东侧的那座几经辗转,1915年移到先农坛后被埋在地下沉睡多年,直到2005年出土后经修复后,迁移到了首都博物馆北广场的东侧,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始自元代。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破,城池完全被毁。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时,按都城规划贯彻了中轴线的理念,元大都中轴线,为日后北京中轴线奠定了基础。元代著名水利工程学家郭守敬,则提出放弃金中都的莲花池水系,引导高粱河水系进入积水潭,为未来的都城取得更丰沛的水源的设想。新城市的中心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也就是今天鼓楼的位置上。这一设计大胆地将成片天然湖泊引入市区,元大都的设计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第一次将儒家与道家的传统思想兼容于大都城营造中。

图片

  中轴线上,还有关于北京城是三头六臂哪吒的传说故事7000万年前,因地变化,从而奠定了今天北京地区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濒渤海,南向华北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优越地势。至今,在北京许多地方还能找到海退陆升的痕迹;北京“苦海幽州”的因此得名,民间传说的哪吒闹海将苦海幽州变为平地似乎也找到答案。

  我在民国档案中找到记述在北京永定门内有哪吒庙,印证了北京城与哪吒庙还真有关系。听说过土地庙、火神庙、娘娘庙,但哪吒庙鲜为人知。1933年,关于北京外五区永定门内黑龙潭一号哪吒庙的记载,哪吒庙是涤带业公会兴建的,因为北京的各行各业都有祖师爷,哪吒庙当年被奉为绦带业的祖师爷,哪吒手中有混天绫,涤带业奉为祖师爷,是希望涤带产品如混天绫一样结实好用。 虽说是由绦带行业兴建并供奉,但中轴线上的哪吒庙可是当年京城独一无二的庙宇。

  据《周礼·考工记》规制,元大都设计分内城、外城、南城三重,共有11个门,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础,也构成民间传说中哪吒三头六臂的形象。外城呈矩形,分别是南面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为三头。东面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为哪吒左边三臂。西面肃清门义门、平则门为哪吒右边三臂。北垣健德门、安贞门便是哪吒的双脚……

  如今,“胖”鼓楼与“瘦”钟楼中间,是市民乐园,钟鼓楼下市民舞动的彩带龙,翩然起舞,宛若惊鸿,成为清晨中轴龙脉上的流动景观。

作者简介:

  沙敏,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级调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2002年被国家档案局授予档案大工匠称号。从事编研工作20余年,参与编辑出版《北平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的学生运动》等图书多部,在《中国档案报》《北京档案》《北京日报》发表档案类文章100余篇;2021年获国家保密局、中共中央保密办建建党百年征文纪实类作品三等奖、2021年获得首都公共文化建党百年征文一等奖。2019-2020年在撰写发表专栏文章《档案里的北京中轴线》2020年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史鉴栏目撰写专栏文章至今,已发表《档案里的谍战传奇》系列文章10余万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