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十年回顾| 从20岁到30岁

 新用户2306ZfZv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DURING

2012-2022

TEN YEARS ◁

- life

从20到30岁

record-

我的十年回顾

那天看了晚晚学姐的十年回顾,

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

然后想了想2012-2022年,

从20岁迈进30岁,有点刚刚好。

就这样我也尝试着回忆一下我的十年。

看看会是什么样的。

欢迎来到我的十年记录。

BACK TO 2012

    2012年,从大一到大二。20岁的这一年,算是人生中一个小坎。住了一个月的医院,意志消沉,打针吃药打针吃药单曲循环的日子里,人挺无所事事,打不起精神。脑子里还是在求因,为什么作息规律经常运动,生病的是自己?后来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才慢慢明白,很多东西是没那么多的因为所以,如果想要内心好受,就归因为上帝掷骰子的结果,随机事件。如果非要寻因,那就归结于性格太要强导致给自己过多压力。

    住了一个月之后,要很长时间吃药,换药。一星期换药就得早起,六点多起床坐地铁去处理,遇到了很好的护士,给了我很多的便利,不用等大医院的长龙,当然也可能是我爸爸默默做了些事情。寒冬凌烈,酷热夏天,其实换药的路都是一个人去搞定,即使身边有很多待自己很好的朋友家人偶尔作陪,人生的路总归是孤独的。因为很难感同身受的。即使我那么爱叨叨叨,经历的苦难时候的感受其实说不出来的。是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有可能说的出来。不过人和人之间的关心还是有意义的,毕竟感受了很多很多的爱会格外有力量。

    除此之外好像跟普通的大学生没啥不一样。认真学习,拿一拿奖学金,时不时就跟好朋友去看展览吃吃喝喝玩乐,还有写信寄明信片。

                                                上图当年扬言拿去相亲的照片

    和忍者去红专厂,和心迪去下坝坊,和clair去沙面,和倩倩广美毕业照,和秋秋逛宜家,和忍者看五月天的演唱会,舍友们一起参加运动会,去找zipper搞调研做作业,日子过得可有滋味了。

    军训时,晒成了黑炭,人生皮肤最黑的时候,又在破破烂烂的宿舍里折了很多的玫瑰送给好朋友。听着教官唱五月天的温柔过了20岁生日。

忍者看到此图不要打我

    开始了和秋人开始了第一次自由行,还是火车出行。火车上时间挺长的,但是还挺有趣的。毕竟大学之后哪有那么多时间坐过火车旅游,都用钱换时间了。

   喜欢西安的面食,有韧性嚼劲,喜欢西安城墙骑单车,两个广东人不知道羊蝎子是啥,点了羊蝎子火锅加了一大堆东西,服务员无比震惊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十年过去还是很记得在法门寺里那个尼姑说过的话,佛说不走回头路。貌似当时是我们走得不对还是啥的提到的。脑子里第一反应,你还没有参透佛祖说的话。佛祖的回头路岂是形式上的回头路。所谓回头路,在人的心里,不是物理形式上的。更何况我佛慈悲。脑子里的逻辑性转个不停的场景还很记得。法门寺是至今为止去过觉得心灵最受震撼的地方,那宏大的建筑让人觉得肃然起敬以及觉得格外寂静。

和秋秋在中大躺在草地上晒着太阳,度过了2012年最后的一天。

BACK TO 2013

     2013年,大二到大三,开始辅修法语。要每周时不时从南校去东校上课。就这样来回了2年,把法语辅修完了。当时在金融和法语的辅修中选了法语,还是可以的。出了大学后学语言真的没有在学校学得用心。已经会考虑时间的投产比。

    以前觉得yonex的羽毛球拍可贵,省吃俭用就是为了买一支好的球拍,而后这支弓9fl陪伴了我十年。省吃俭用得好啊。毕竟以后再也没有这样做过。

    和秋秋趁着堂妹开学一起回南开,溜进南开大学宿舍感受了一回北方的宿舍和澡堂,在去澡堂的路上,下起了小雪,把广东人激动了一把。吃了附近居民楼里便宜大份的做学生生意的饭店(现在已经没做了)。在海河上滑冰,拍下秋秋摔跤的照片,天津之眼下放烟花。

    在天津火车站舍不得堂妹哭鼻子,和秋秋住在二环胡同里,看升国旗,国家博物馆前被警察查身份证,所有在北京游玩过的抵不过那时候北京在我心中的遗憾。大概是因为高考没有考上人大,北京自此便成了我心中理想的城市,具有象征性意义。

    暑假去秋人家玩,大乡里去深圳。后来去深圳简直就是每年必备项目。

   国庆后大学屈指可数的逃课,去厦门旅游。忘记了太阳从东边升起来,早起看了个寂寞的日出。以后就稍微长了下记性。三角梅盛开的厦门真的太美了。

    好像其他也没啥特别的。和家人在周边旅游,去珠海校区找clair玩,没事就去看展览,漫步广州,把广州玩个遍。和大学舍友的看展览的习惯延续到现在,总是会时不时一起看展览。

BACK TO 2014

    2014年,大三到大四。差不多就是这个时期或者再早一点去图书馆勤工俭学,感觉那个时候都搞一搞这玩意,当个助理之类的打法时间。那个时候在图书馆前台还书借书处,纯粹是因为懒得去找书,坐在还书处,可以拦截想看的书直接借走。真是个又懒又机灵的我。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图书馆当助理的时间里,有了大片纯粹的阅读时光,在浩瀚书海中纯粹按照喜好看书,不带任何目的,这日子里内心无比充盈。在图书馆也遇到一群待我很好很照顾我的老师们。感恩。

     大学可真没有很多打工实习过,一方面因为还没大城市的同学那么有觉悟,另一方面因为身体的状况,本能地想放缓一些节奏,加上家里给到生活费挺多的,没什么金钱烦恼,想着以后多得是时间要赚钱工作,就以身体为由摆烂。

    大三实习也不用发愁。刚好2年一次的全国劳动力调查,学院就提供了实习机会。成为小组长在惠州做了一个月的调研,还是挺有趣挺好玩的。期间舍友还来探班,一起在惠州还玩了一天,那种在酒店都能拍照半天的青葱岁月呀。

     期间还溜回来和zipper看苏打绿的演唱会,就是这样入坑苏打绿的。这大概是最后一次我还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抢到演唱会票。后来的演唱会票靠自己的实力真的抢不到。只能靠关系或者金钱了。(zipper心灵手巧地给我扎辫子。)

    寒假和堂妹去了桂林,刚好春运返程,还抢不到卧铺,感受了一回硬座的人挤人。青春无处安放的精力纯属把那当体验,现在老骨头估计就算了吧。

    下车就马上降温,原来还兴致勃勃地打算在龙脊梯田上住,第二天看日出,结果提着十几斤的行李上山后,那哆哆嗦嗦的寒风立马劝退,还背着行李下山。经过那次之后,我觉得我的体能又可以了。人类的体能挑战是可以因为没有选择而瞬间飙升。马死落地行,大概就是这种意思。

    在桂林也冷,在阳朔也冷,只记得冷到躲去酒店看Running Man,只记得桂林真的没啥好吃的,在桂林吃了五次桂林米粉,竟然还去看电影吃了必胜客下午茶。桂林山水甲天下没错,但是美食就真的与它无关。

    9月份和秋人去了香港几天,西贡的海的清透至今印象深刻。看展览,吃吃喝喝,香港真是美食之都。

    然后开始了找工作之路,第一份面试的公司是搜罗,因为要辅修推了,没想到后来兜兜转转还是它。找工作真的是修罗场。现在总结来其实我投的岗位并不适合我。但是我投的吃喝玩乐相关行业却是我一直喜欢的。不顺利就去珠江边跑步,跑到桥底和跑到小蛮腰大概多少公里,真的是了如指掌。跑完步就去喝糖水,或者吃大骨汤鱼丸米粉,简直是那个时候的标配。可惜后来它们都关门了。

    很记得那时候在珠江边忍者在陪沮丧的我在散步,她问我有没有考虑过研究生。我当时就说:“我要维持我大一时候到想法,要去工作。我想在我去读研究生的时候是因为对那个学科感兴趣,发自内心喜欢才去。不想因为一个研究生的学历而去。” 在广州没找到啥合适的,就考虑回东莞了。

穿上衬衫西装裙,装成大人的模样,面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BACK TO 2015

    2015年,大四准备毕业。

    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长达两年的来回南校东校奔波的日子就结束了,在奔波的日子里对东校的饭堂了如指掌。虽然对东校的饭堂非常羡慕,但是还是觉得南校的建筑和图书馆最赞,还有珠江边。

    应该是差不多这一年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结束了漫长的煎熬时间,如释重负。会更加珍惜健康。

    寒假机缘巧合去了市政府实习,不过就短短一个月。为了见识一下真实情况如何以及看看自己合不合适。一个月后就以准备省考为由结束了实习。就用了六成功力,如期参加考试,又正常滴考不上。于是给了最爱让子女考公务员的东莞家长一个交待。就换来了选择的自由。又机灵了一下。

    进入大四下学期,真的是很多很多的事情,工作跟毕业论文同步进行。焦头烂额地用定量的方法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拍毕业照。一堆一堆的事情紧锣密鼓地进行,也在提醒着本科生活在倒计时进行中。

答辩的当天社会学系的留影。

当时纸质版的论文还是舍友帮我交上去的。

    回学校和忍者去听草坪音乐会。一生吹爆中大的草坪音乐会。真的是无尽的青春,氛围感直接拉满。

    冒着雨参加zipper的毕业照拍照,这广州无情的大雨。

    然后就是大学舍友一起拍了毕业照,超级感谢宇宙最强好朋友zipper,给我们拍了超级好看的照片,当时还因为民国风出现在各大公众号。怎么能这么有才华。后来还去拍毕业照的现场担任摄影师。神仙好友。

    中间反正也是各种玩,和clair参加荧光跑,和zipper坐有轨电车,和舍友们抓紧时间在广州吃吃喝喝。想要在毕业之前把广州玩个遍,把平时喜欢的好吃的再吃个遍。

    拍毕业照,sysu的魔法毕业典礼,貌似毕业那天还是新历生日。那时候还不太画眼线,全靠女神帮忙,实际上证明,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眼线该不会还是不会的。就不太喜欢这玩意。就这样带着不多不少的中等数量的证书,还有家人朋友的爱结束了校园生活。

    清明假期过后就入职了大搜罗。于是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缘分。纯属因为真的很喜欢吃和写东西,就投简历了。一开始坐着公交上班,还会偶遇帅哥,下班静静飙车载着我追巴士。9月份有了车,告别公交车,经过两个女车手的调教后,新手在东莞大道都没被加塞过。只要师父够猛,技术杠杠的。选车牌完全不做准备,当场试了第一个不行,现场编就是现在的车牌。爸爸问我要不要再选一选,立马回复不用,早点回去上班。哈哈哈。也是个拼命打工人。

    成天一群人吃吃喝喝,乐得逍遥。毕竟工作都跟美食有关系。写了100篇练笔,也学过十万+的文案,用《秘密花园》作为奖品搞过一个很有成就感的吸粉活动。团建学会了俄罗斯轮盘,平安夜一群人搞搜罗的1.5周年,也有工作上的小烦恼,偶尔吐吐槽就这么过去了。

   Clair时不时从虎门来南城接上我吃午饭,还说是我的咖啡因,不用睡午觉都可以,还一起去广州看歌剧魅影,SSL十周年,一群同学一起回到学校吃鸡腿,和初中同学认识了十周年,因为校长还叫出我的名字开心了很久。

   毕业不到三个月,在广东的舍友又在广州一起吃饭,年底倩倩从云南来深圳出差,又聚在一起,偶尔还能见见的舍友们感觉挺快乐。圆滚滚来东莞找我玩。跟表妹表弟还有阿小去草莓音乐节,没带开瓶器,用两瓶啤酒瓶盖就能开啤酒的超神奇技术,真是太有成就感,想夸自己。日子还是超级有趣的。

    暑假时拿着大四办下来的台湾通行证和入台证,和秋人Clair去了台北,所有的夜市中最喜欢饶河街,还是很想念护理长的店的卤水,甜甜的,超好吃。在九分看日出失败。台湾的小吃是真的多。酪梨牛奶超好喝。

   这也太神奇,翻2016年的记录,发现2016年年初写过2015年的重要时刻,跟2022年选的一模一样!perfect match啊。

BACK TO 2016

      2016年,接受挑战的一年,原来那时才24岁。

     工作方面,开始了搞餐饮实体项目,那年搞了2.5个项目,是建店机器人。从0到1从一个海鲜餐吧变出了牛檬王。那时候进去那个铺位看场地的异味还异常深刻啊。公司没有人开过餐厅,短暂的摸索时间,经历了职场第一次哭鼻子,迟迟不决定装修队不想做决定,听完陈老师在美国打回来的电话,忍不住就擦眼泪。后来好像就没怎么因为工作掉眼泪了吧。骨子里是个很刚的人。牛檬王也算是东莞初生代的网红餐厅,这样认一下应该也可以。因为它时不时就出差深圳和佛山,遇到了高效率优秀的合作伙伴,开始要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见证过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情况下惊人的ROI。懵懵懂懂又带点运气地踏入了商业板块,跟我校园时期的期待重合。迄今为止,牛檬王被赋予的文艺小清新是和自己非常相似的。所以不管过去多久还是很喜欢它。还有那时候想的slogan“用一碗越南粉,告别茶饭不思”。成为了公司第一个连跳两级的人。

    2016年的第一天,去深圳找秋秋玩,说好的出去倒数,然后都觉得好累,就算了。哈哈哈。深圳快乐吃喝。

    烫了头发过年,过完年回来,别人开始上班,我们就开始团建去苏梅岛,真的是爽歪歪。喝早茶就出发,这堪称经典。经过苏梅岛旅游之后,有一阵子真的听到出海就害怕,那大风大浪真的是生死之交。苏梅岛的w酒店下午茶的环境真的很舒服。不过最难忘的还是那家海边的酒吧,白天swimmingpool就开始dj打碟,晚上还有打火花,几乎没什么中国人,外国人又玩得超级放得开,真的是好玩至极。嗯,就是那天晚上对酒量做了一次测试。

      时不时就去深圳找秋秋玩,一些好朋友出国读研,然后还是经常视频聊天,和clair和秋秋一起自驾游去惠州,去珠海找圆滚滚玩,然后跟着圆滚滚朋友去河源。2016年的最后一天去找zipper玩。反正就是过得很精彩。

     得了香港迷恋症,频繁去香港。不过不得不说,香港真的是好吃好玩地方超多,除了人多也没啥毛病了。

      国庆去了越南,泡了泥浆浴,越南火锅的造型无敌。路边摊的越南粉真的很好吃,很感人的价格。胡志明机场降落前的夜色很好看。越南人的英文水平真的很一般,说了英文也听不懂。虽然越南的美食挺好的,但是在越南真的会觉得有一丝不安全。回程还很lucky升舱了。

      搜罗小伙伴常常一起扫街,吃喝,还时不时一起去运动,在村长的带领下突破跑步十公里的纪录,退伍军人不是盖的,带着我们跑得更远。还去color run。后来好像就没怎么跑步,转战羽毛球了。会拍很搞怪的照片,会一起去看展览,一起去广州看歌剧。法语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至今看过最好看的格局,强烈推荐给所有人。学法语课堂上看视频,现场赞到值得一串彩虹屁。结尾那句“二十当头,天真梦想云雾飘游,明知事与愿违,也向往人间一片锦绣”,是20岁青春的感觉啊!

    看歌剧顺便和楠楠回了中大,去吃了读书时期最喜欢的大骨头鱼丸米粉。后来很久都没有这种机会了,疫情连自己都进不去中大,哈哈哈。

    看了twins和苏打绿的演唱会,已经不是靠实力抢票了。

      开始卷自己,学了初级韩语课程,参加中大校友会的活动,做了两次主持,看了41本书。吃喝玩乐外还是有自我增值的。

BACK TO 2017

      2017年,25岁。

     工作上,上半年在搞牛檬王,linefriend的活动自己也忍不住加入集赞的队伍中。然后就筹备妈子家作和食果果,是我很喜欢且感兴趣的甜品方面的项目。年底参展甜品嘉年华,摆摊的那个镜面的想法,后来发现原来澳洲的一个博物馆就是那样的,略有成就感。就是在甜品嘉年华布场,看过了凌晨四点的东莞,不过搞商业项目真的很意思。

      和搜罗的小伙伴还是一如即往work hard play hard,时不时心血来潮下班就去广州或者深圳吃顿晚饭又回来。真的是随时随地说走就走。还会一起跑马拉松,每周四一起打羽毛球,组织了预防颈椎病告别亚健康这个群,结果这样坚持二十多周,也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一起过生日,一起去看演唱会,看歌剧,一起去唱16号爱人。哈哈哈。

    去深圳看了teamlab的灯光秀,去广州去了插画展,经过广州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回去中大走走看看。去pinkart。

      状态不好时,就一个人说走就走去了长沙两天,去到长沙滴滴答答的雨,就像当时的心情。原来打算一个人散心,结果遇到了中山的妹妹,就结伴而行了。

      如愿以偿地去上了咨询公司船井的课,和海伦在上海吃了顿晚餐。上海暴雨的情况下,前面航班取消了一大波,但是我的航班幸好没有取消,如愿回到广州,不然第二天早机飞墨尔本就会得改签了。真的是无缝行程安排。

      在广州机场附近睡了一晚,第二天就一个人出发去墨尔本了。第一次这样子出门。那时候的心情还是不怎么样。飞机上是一个广州阿姨,热情滴给我分享带的玉米鸡蛋(是不是广东妈妈出门都是这种标配。)

    Clair接机,她没课时陪我一起玩,有课时就一个人去浪。去大洋路的途中见到了可可爱爱的考拉,看了梵高的展览,墨尔本的那家越南粉真的超好吃。去了悉尼时发现墨尔本原来有两个机场,然而就去错机场得改签。在悉尼见了vivian和venus约饭,吃了网红西瓜蛋糕,遇到了帅气的澳洲小伙,在我拿着超大行李箱直接帮忙提下去了,不然那楼梯都不知道该怎么走。

    去完澳洲散心之后,就提分手了。在我人生规划中理想结婚的时间节点遇到的人,内心却很排斥这件事情。人是好人,只是不同频而已。那一年,把推翻了我之前的想法,合适中终究要有喜欢的。不然太难面对未来的风雨了。

      国庆舍长结婚,毕业两年后,大学舍友又见面了。一起卧谈,一起在周边玩了一天,大家还是跟大学时代一样,没什么变化。

      参加完婚礼后,就和在上海交大读研的堂妹在苏州汇合,开始苏州和上海之旅。苏州应该是除了东莞外最喜欢的适合生活的城市。白色的建筑,小桥流水,典雅舒服。江南的面食真的超好吃。苏州博物馆真的很棒,但是国庆就别去了。

      上海真的是时髦摩登城市。把上次出差没吃成的fine canteen吃到了,去了很多很fancy的店。在speaklow看一头粉色的日本调酒师调酒真的有趣,去逛美术馆,在黄埔江边晨跑,游玩的角度上海真的是值得万字夸赞,纸醉金迷的好玩。那时候去旅游真的是一天可以发十几条朋友圈,止不住的表达欲。

      年底和秋秋去香港电音节,Marshmello的现场真的很赞,感受圣诞氛围,扫街吃美食,打卡网红经典,看海。

     其他时间还是时不时跟好朋友聚会,受老师邀请回ssl给师弟师妹分享,12周年校庆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回去,和家人一起去参加妹妹的毕业典礼。看书,运动,好友一样不缺。

BACK TO 2018

    2018年,26岁。

    如果说25岁思考的是对婚姻亲密关系的理解,如何摆脱社会时钟对女生的束缚,那一年的探索思考,到了现在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只是理解得更加透彻。很多人在一起并没有达成关系,即所谓的心理认同的。我很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不同的人,直到我找到一个人,“即便婚姻有风险,但是是那个人,即便输了,我可以愿赌服输。”

    那么26岁是对于人生价值以及职业的思考。想过要离开,转向私募,后来递了辞职信又后悔了,就又留下来。那时候总觉得离开得风风光光离开,而不是在状态不好的时候离开。后来想想在意这种所谓的面子有何用。不过留下来也有留下来的收获。不过这一年对于未来的想法开始有个雏形轮廓了,然后把负责定为了人生最核心的价值观。没想到,那时候就把自由排位排后了。

    即便那一年有一大段状态非常不好的状态,还是在持续的学习CPA还参加考试了。真的是自己卷自己的模范。对自己心狠,情绪有状况是一码事,不能让情绪影响干正事。

    在搜罗是遇到一群可以一起吃喝玩乐的人,还有一些即使离开了还是会一起玩的好朋友。在职场上也是实属难得。那时候的搜罗真的很像一所大学,没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嘉嘉去ted年度大会,结果大学时的老师是分享嘉宾之一,露营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品牌部一起在户外钓鱼烧烤,有趣极了,还会一起去香港吃吃喝喝,一起看歌剧,一起超有仪式感过圣诞,去老徐家玩,一起攀岩,一起拥有超多的美好瞬间。

    还是时不时就去广州深圳,长假期就会去深圳跟大学舍友一起玩,固定节目看展览。忍者来东莞出差就会找我玩。和zipper和牛一去谷歌的开发者大会,结果装逼失败,完全听不懂就去吃吃喝喝了。Zipper还是会像从前一样给我拍好看的照片。毕业后好朋友的朋友都会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自己不同阶段的朋友会互相认识,人和人之间的链接真的很有意思。

     会组局和松山湖考上中大的朋友们一起去参加中大校友会活动,参与第一次松山湖十年活动的筹备工作(然而最终自己又没去成),不过也不会遗憾,毕竟毕业后和同学的小聚会还是不少的,只是没有了大规模的热闹。

    端午节跟奶奶学会了包粽子的新技能。

     年初去了上海,一个晚上连喝四家,真的是好玩。居然在sober company遇到那个粉色头发的日本调酒师,还聊了会天,这奇妙的缘分。又去了speak low,1层和3层都解锁了。speaklow真的是我非常喜欢的酒馆,其次botanist是第二爱。住在法租界的民宿里,晚上的小露台,是上海的精致了。牛蛙面也是超好吃。去了华丽的星巴克旗舰店,里面那家面包是真的好吃。吃喝玩乐,是大上海的繁华和水准了。

     三个人一起去了韩国,从嘉嘉的韩国朋友那里了解了很多地道的韩国文化。去了很多远离市中心的地方。釜山的机张市场的雪蟹,waveon超赞海景view咖啡馆,大海边的教堂,韩国的秋天真的很人间值得。还有穿韩服,剪头发,练歌房,约了韩国摄影师拍胶卷照片,在韩国的每一天都超出了想象,体验感满分。

     每年必备节目,感受香港圣诞氛围。一个人参观香港大馆,监狱博物馆满足了所有的好奇心。爬山三人组去了凤凰径一二段,香港的爬山氛围还有景色无敌,山海相邻,十公里四小时再累也值得的。只是当时没有想过,一直随便就去的香港,当时没想到,因为不可抗逆的安全因素还有疫情,这第三段遥遥无期。

     年底就去了泰国跨年。在泰国的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是每一天都在笑的美好回忆。泰国的旅游性价比真的是无敌高,感人的物价,租一栋别墅民宿也就600多人民币一晚。东西好吃,本地人还挺友善的。辣到头晕的船面,好吃的冬阴功,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夜市,就真的很好玩。之前都是自己规划行程的,这次有牛一规划行程,享受了无脑出行的快乐。原来这么爽!

     在痛苦和快乐中结束了这一年。

BACK TO 2019

     2019年,27岁。经过了2017和2018年漫长的自我探索,2019年emo的时间明显会缩短了很多。如果按照道法术归类,道上面的事情已经基本探索告了一段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品牌营销开始进入了总经理助理的角色,开始思考一些规划类方向性的事情。是自己希望提升的方面。继续学cpa,继续参加考试,在实践中理解cpa的课程更加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的很重要。

    团建,和搜罗伙伴中的约饭还是一点都不少,每年都会在农历年最后一天拍照,就一直很有仪式感的公司。

     大哥带着我们浪遍广东的一年。“今天天气很好”是我们三个人的户外移动办公暗号,大哥就会带着我们去湖边晒太阳钓鱼+移动办公。大哥作为一个典范告诉我们,人的年龄真的不算什么,心态年轻才是最重要。开始组队写公众号【吃货司机】,牛一拍视频,我写文案,觅食了十几次。在东莞穿街走巷,去台山,去汕尾,一起去野餐,出去吃个饭还搞横幅。反正真的超级浪。感情真的是玩出来的。哈哈哈。

    2019年真的超级喜欢野餐,时不时就野餐,享受蓝天阳光和好友的快乐。有时候很认真准备,有时候就真的很随意。

     这一年感觉就是朋友同学结婚的高峰期,大概参加了十几二十场婚礼吧。倩倩结婚,打飞的参加去云南参加婚礼,第二次踏上云南,感受了吃虫子,流水席的魅力。心迪登记结婚,clair登记,zipper结婚,当了婚礼主持人。还有很多。那年真的是可以说是职业姐妹,专业参加婚礼,接到了2次花球。

     参加中大校友会的活动,偶尔就组局初中同学吃饭,天气一转凉就要去火汤报道。还是定期国庆春节就要去深圳找忍者和秋人。

     这一年多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一个月出去吃一顿饭,国庆一起去中山玩。不得不说,我爸的拍照技术真的很可以的,把我拍的可好看了。

        固定出游五人组还是时不时就出发。原来最后一次去香港是这次的一日游。哈哈哈。在澳门人来人往中倒数。真的是超级多人。不过有序。手打400次咖啡真的很值得喝。就在多姿多彩中结束了2019年。

BACK TO 2020

       2020年,28岁。

      年初断了一个念想,不留遗憾,为自己的选择自由做了积极的努力,要过永远主动的人生,才能够拥有自由的心境。澳门回来没多久,想为自己的机智鼓掌,隐约感觉到疫情不同寻常,很快手地买进n95口罩,在我买完后口罩就不那么容易买到了。除了速度快,rp也不错。即便在线下的口罩最后一盒都是在我手里。就这样戴口罩的日子拉开序幕。

      焦虑倒也没有焦虑。毕竟不是发工资的人。那段时间,时不时在天台做运动,看着日子变得缓慢下来,看着对面的邻居一家人在阳台各做各地晒太阳,我觉得挺快乐的。一直自卷的自己获得了难得的漫生活。

    探索了一项新的业务,很认真地考虑未来发展的问题。有考虑离开时,结果就会员运营服务跟公司和牛一成立了公司合伙创业之路。比我的预期这件事情提前了两年。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定义是创业学前班。成功或失败这件事情对28岁的自己都是一件成长很大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很果断地下了决定。这一年对外连接了很多,公司搞沙龙,自己也作为嘉宾在东莞餐饮协会和顺德容桂餐饮协会搞了三四场沙龙,在东莞盛宴摆展位,拥有了自己的团队。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

       会把出差的日子过得很有趣,工作完就抽空来个半日游或者一日游,和牛一嘉嘉一起去清远玩,在顺德吃吃吃,和牛一在广州谈完事情打卡文和友。

     还是会时不时去深圳看展,定期和忍者见面,深圳东莞都见了不少次,和出差深圳的圆滚滚见面,老徐和减号拿着年会抽中的吃货基金,包养我和张张一起去广州玩,还拍了超级摆拍的照片。秋秋请我吃了我天天叨叨叨的惠灵顿牛扒,朋友小聚真的多得数不过来。这一年中秋烧烤凭借一己之力不用十分钟完成了起火工作,女汉子无疑了。

      见证了好朋友的人生大事,by被求婚&clair结婚。还是会时不时参加校友会的活动。

      湖南人民和广东人民友谊的小船快速前进。湖南朋友带我浪遍长沙,24小时玩出48小时节奏,长沙真的超有意思,尤其是夜生活,虽然真的吃不了湖南的辣,一口菜一口水的节奏。迎接我的长沙仍然是雨天,但是这次不再像上次那样,这次真的开开心心的。然后湖南朋友又来东莞,一起去佛山和美术馆,吃吃喝喝,一起野餐唱k。就很有趣。

      如愿以偿去了北京看了银杏叶。北平的秋天真的人间值得。大片银杏叶真的美到难以形容。那一年真的有很多朋友在北京,大学同学,师妹,高中同学,扎堆在北京,每一天都有好多人跟自己玩。堂妹还从天津来北京一起吃了顿饭。玩得太热闹了。去过北京几次,这次的北京真的纯属为了赏秋去的。不管什么时候去,北京总是以晴空万里迎接我。住在圆滚滚家,被圆滚滚照顾的很好。跟着吃货好友真的是幸福满分。不过北京当地的美食真的不够精彩,异国料理还可以。北京城市太大了,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

BACK TO 2021

      2021年,29岁。

     是心理上成熟了很多的一年。创业会让人适应变化,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从理论到实践其实是两回事。8月开始陆陆续续处理了结束万盈的事情。随着时间过去,情绪和感情色彩都会消散,这个时候才能更加客观地分析一些事情。生意是生意,没必要投入太多其他的感情,不然就不纯粹了。还好跟牛一是因为有了很长时间信任关系所以还是继续能够来往,如果是因为项目才找来的人估计就不会这样了。是开始逐步看清事情成熟的一年。学费交的很值得。

    休息了一两个月,处理了很多事情,正式从搜罗大学毕业。期间时不时跟牛一去广深玩,然后和zipper去了汕头,秋人从德国回来一起玩了几天,见了很久没见的秋人妈妈,还是元气满满,没怎么变化。

    在gap month准备了两份很用心的礼物。

    年初和zipper夫妇,秋秋一起去深圳看海,这一年满满拥抱了心爱的大海,都去了三次。这一年在广州跟zipper见了很多次面,去深圳找秋秋,一起松山湖赏花,国庆和女神忍者广州聚会,像回到了大学时光。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一起快乐海底捞。

    还是很喜欢运动爬山,野餐,跟同学聚会,参与了高中10年返校的筹备结果还是没能参加成功,就打了个卡,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希望下次有时间参加,是最大的心愿。

    这一年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开启了1924秘密基地,还中了彩票。整体来说过得还是苦乐同在。

BACK TO 2022

      2022年,迈进了30岁。

      今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留在年度总结写吧。经历了非常难熬的时刻,但是很庆幸走过去了。很喜欢现在此时此刻的状态,丢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包袱,学会了放弃疯狂自己卷自己,学会了包容和接纳自己,整个人轻盈自在。

    我的20代总是对自己心狠手辣,即便状态不好也得继续做目标认定的事,希望我的30代能好好爱自己。

    这十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自我评价中的自己也真的非常努力了,下一个十年继续加油~

    心朗如月,自在如风。

    江河远阔,万山无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