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汉语诗歌创新的价值标准分析

 默默7qrvsleytp 2023-07-13 发布于上海



当代汉语诗歌创新的
价值标准分析
文/许德民(上海)

一、殊途同归——朝相反的方向出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腾飞的时代,也是文化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时代。然而,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30年,却走过了与中国经济强国之路不同的轨迹。80年代的朦胧诗,曾是那个时代所有青年人的精神图腾,成为社会文化的象征。只要是文学青年,没有不读诗的。到了90年代,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从社会中心地位退出,从宏观意识的前沿阵地退守,回到生命常态,成为个人化的精神消费,成为生活边缘。诗歌的光环渐渐冷落之后,却也放下身价,丢弃门槛,成为大众人人都可以进入的语言广场。网络时代的开始,写诗发表不受任何限制,使得会上网的文学爱好者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自留地”。在传统媒体杂志还保留着固有的审稿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时刻,网络已经大大地解放了诗歌创作的生产力,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风格、题材和语言实验方式。
但是,由于诗歌的门槛低了,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大大损害了诗歌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诗歌究竟是回归“草根性”的原生态,遍地放羊、放任自流,还是坚持诗歌精英化道路,维护诗歌语言的纯度和精致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引燃了诗坛烽火,风起潮涌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褒贬朦胧诗、口语诗之战,诗坛诸侯割据,流派纷争,各自为阵。口水仗打了很多年,大多数时间都是为自己的群体利益叫阵,而缺少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坦诚交流。因此,诗歌缺少统一的学术认同和价值标准,各诗歌派别都为自己的利益不惜诋毁和使坏对手,以过时的江湖习气,展开无休止的“窝里斗”。使得已经陷于社会文化边缘、沦为“弱势群体”当代诗坛雪上加霜。
回顾百年中国当代新诗的历史,从最初的白话诗、浪漫诗、意象象征诗、政治抒情诗、生活诗、口号诗、农民诗,到新时期的朦胧诗、大学生诗、神性诗、口语诗等等。尽管各个不同派别的诗歌团体和个人互相之间都充满了“敌意”,但是也没有见谁真正有能力把“别派”清理出去。中国诗坛的“山头主义”、“圈子主义”、“流派自大主义”除了证明人即便成为诗人之后,仍然改变不了他的动物属性——自私与狭隘,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启示。“窝里斗”的最终结局,是诗歌丧失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沦为陪衬或点缀。
诗歌繁荣与发展不是靠“清理门户”来实现的,而是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补共赢来完成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该有,你只留猫头鹰或喜鹊,对其他鸟雀一概驱逐,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是白话诗、革命诗、打油诗、顺口溜诗、跃进诗、农民诗、打工诗,还是西化诗、意象诗、象征诗、朦胧诗、城市诗、格律诗、生活诗、口语诗、女性诗、叙事诗、新古典诗、抽象诗,甚至是口水诗、下半身诗、垃圾诗,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和权力。让文化生态有一个自然的生存和发展过程,让优胜劣汰按照自然法则来实现,而不是人为地将“异己”天诛地灭。
历史发展的规律还告诉我们,文化往往是朝着社会主流“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就是说文化发展和突破的方向,往往不是权利意志决定的方向,或者是已经成为主流的方向。文化的方向要符合创新法则,往往和主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任何一个拥有时代话语权的文化阶层,欲想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封杀当时代“相反的力量”时,自己已经被 自己“淘汰”了。80年代朦胧诗曾经一度是主流诗派的眼中钉,但是朦胧诗在逆境中壮大,最终发展成为整个80年代的文学高峰,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历史上的经典。朦胧诗之后的发展,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的。这个规律不仅适合主流和非主流之间,同样也适合非主流之间。就是在一个思维模式固定的条件下,任何和这个固定模式发生观念、语言冲突的诗歌形式,都可能成为今后诗歌的方向,都可能取代原有主流成为新的主流,然后再受到更多的非主流蚁群的挑战,在诗坛争霸中一决高下。80年代朦胧诗曾经有过横扫千军的霸气,但是却被更多后朦胧诗时代的诗歌流派所蚕食。虽然至今,诗坛上任何一支叫嚣的诗歌流派都无法达到朦胧诗曾经的高度和影响度,但是,朦胧诗已经覆水难收,新的格局已经产生,尽管鹿死谁手尚无分晓,但是,“相反的方向”作为创新规律,应该成为一切艺术的座右铭。
二、寻找共识——当代汉语诗歌价值标准的历史轨迹
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标志是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当代诗歌从上个世纪80年代精神神坛上走下来,在被社会边缘化的同时,也被迅速扩张的网络文化日益扩容。诗歌写作人数和诗歌发表数量,都可以说是5000年来中国之最。
在经历了“人人都是诗人”的观念洗礼,“说话即诗歌”的“无门槛写作”轰炸,以往笼罩在诗歌头顶的光环彻底消失,在一般人的眼里诗歌成为流行快餐,成为“垃圾食品”,被社会迅速解构。诗歌神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诗歌获得自由的代价是丧失了原有的高贵,变得无节制地臃肿与脆弱。任何人群,都可以拿诗歌开涮,都可以在诗歌的头顶上倾倒污水。
在一个“只为财狂”的疯狂世界面前,诗歌退守边缘,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理智,并非是无奈的选择。诗歌可以丧失流行、丧失阅读群体、丧失文化地位,但是不能够丧失诗格与诗魂。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金字塔尖,诗歌忍受寂寞是正常的事情,诗歌的尊严就是在寂寞中坚守获得的,诗歌的灵魂只有在孤独的磨砺中,才能够接近神圣。
中国是诗歌大国和古国,中国历史上的千年诗歌经典,能够得以代代相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之后,才得以流传至今。挑选的过程就是用标准检验的过程,历朝历代都是有自己价值标准的。2500年以前,《诗经》得以诞生并且流传至今,靠得就是人类千古不变的诗歌价值标准。《诗经》的第一首诗就是爱情诗,爱情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情感和繁衍保证,有爱才有人类,爱情就是诗歌的标准,而且是千古不变的标准。屈原的诗歌为什么流传至今,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早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理想主义色彩和爱国情怀,影响了中国人2000多年。因此,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了诗歌的标准。李白是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想象力丰富神奇,语言凝练传神、诗句奇巧豪放,情感浓郁深厚,诗意潇洒飘逸,节奏有序多变,成为唐代诗仙,成为中华诗坛第一人。想象力、激情豪放和飘逸,成为唐代的诗歌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杜甫关心社会现实、关心贫民疾苦,成为穷苦百姓的代言人,现实主义加上忧国忧民使得他成为唐朝的诗圣。现实主义诗歌,关心底层百姓疾苦的诗歌至今仍然是影响着中国人诗歌审美的价值标准。晚唐的李商隐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继承诗经遗风,将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引人传诵。他还是中国最早的“朦胧派”,有些诗歌写得晦涩难懂。即便是这样,李商隐的诗歌却成为了历代青年人心目中的好诗。
可以断论,从中国古代诗歌开始,诗歌就是一直有标准的,这个标准不仅是形式的标准,更是语言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和浪漫情怀的标准。因为有了标准,好的优秀的诗歌才可能千年传诵。
可以见得,近代汉语诗歌在由格律诗向白话诗的转化过程中,就经历了不同诗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选择。在新诗诞生之初引发的关于诗歌艺术的讨论,究竟是自由重要还是“格律”重要之争,其实就是诗歌艺术审美标准之争,是诗的“好、坏”之争。
关于诗歌“好、坏”之争,必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代都会引发这样的“王位之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念和需求,都会引发这样的争论。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主流诗派与朦胧诗之争,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和平民写作之争,21世纪诗歌价值观念之争。都属于不同时代的诗歌价值观念之争。真理通过争议而明,艺术通过争议而发展,这本来就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件好事情,可当事人往往会忽略这“时代之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却要在道德地位上争个高低与你死我活来,尤其是在80年代,主流诗派占有垄断地位的诗歌领域,往往容不得异己存在,或者无视异己,本质就是只允许一种诗歌价值标准,而不允许其他标准存在的霸权主义。历史的发展都是朝着“反对的方向前进”的,而“异己”恰恰是历史发展最有效的动力,也往往成为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改变实质是价值标准的改变,也是诗歌“好坏”标准的改变。
在形式上,语言的分行是诗歌最主要的形式标准,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主要的标志。从这个形式判断出发,只要是分行的汉字,都已经成为了诗歌,这似乎无可厚非。或者说,诗歌的形式标准非常简单,简单到“分行”即可。只要是分行的文字,无论有无诗意,都可以当作诗歌来阅读。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诗”还是“非诗”,而应该是“好诗”还是“不好的诗”。近年来,使诗坛担忧的不是缺少诗歌,而是缺少好的诗歌。什么是好的诗歌,判断好的诗歌标准是什么?尽管,对于好诗的标准,不同的学术流派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从古到今,好诗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诗歌,好诗只要一出现,依然会“万人空巷”,依然会千古流传。
如果没有“好诗的标准”,所有分行的文字都成为诗歌,我们如何从浩瀚的诗海中,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的诗歌浪潮中,甄别诗歌的“好坏”与“真伪”,如何发现好的诗歌的价值,而淘汰差的诗歌。如何引导被“人人都是艺术家”、“吐口水就是诗歌”宠坏、误导的“诗坛”回归“正道”,而不至于在“垃圾食品堆”里陷得太深。这不仅是诗坛的私事,而是中国文化的大事,是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事情,因为中国文化中,诗歌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谁也不愿意看到中国诗歌辉煌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浮躁中陨落。
事实上,每诗人、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好坏标准”,都有天然的甄别“好诗、坏诗”的能力,只是,由于不同人的阅历与文化结构不同,评判诗歌的“价值标准”也不同。因此,在诗歌的“好坏”标准上,很难有达到共识。
建立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价值标准,在各自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统一认识和看法,是诗歌理论研究和创作必须重视的课题。
三、多向度创新在汉语诗歌价值标准中的意义
诗歌的价值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必须全面衡量、多向度关照。不能够盲人摸象,片面解读,更不能够天马行空,想入非非,自说自话。
尽管,诗歌的价值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特定前提下将标准客观化。因为客观比主观更稳定,更公正,更有说服力。所谓客观标准,就是在诗歌的语言图式、语言结构、语言技巧、诗歌主题、题材、生命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确立标准,加以比较,用比较的方式来判断其价值。客观往往比主观更有说服力。所谓主观,就是不分析诗歌的形式,只是从评论者的角度,从思想和观念来评论,带有很多主观的审美想象和评论者的自恋,对诗歌指手画脚,因而使得评论充满了诗评家的“谎言”。客观比主观更接近真实。主观可能是偏见的,误导的,客观是直观的,有数量分析关系的。
在诗歌的价值标准中,创新是首要的标准。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华诗歌几千年历史,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诗人和诗歌,可以说是沧海一粟。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得以在诗歌历史的长河中拥有自己的星位?可以断定的是,他们的诗歌,都符合诗歌创新的规律。因为只有创新的诗歌,才能够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诗歌的佼佼者。
诗歌的创新可以分成很多向度:诗歌形式、语言、意象、意境、观念、技巧、主题、题材、题目、流派等都可以成为诗歌创新的考察范围。创新就是原创,涉及一个重要的原则:原创开创者,是这个形式的第一人。在历史上,我们很难考证谁是创造七律诗歌的第一人,这是因为当时的记载条件的困难。如今,信息化社会,任何一种诗歌形式的创新都可以得以考证。只是,我们需要对创新的认识和甄别。因为创新的价值是终极价值,是最高价值,我们目前对这个价值的认识还很不够,甚至还没有认识,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无谓的、低层次的诗歌价值之争。
对于诗歌任何形式的创新,第一人具有“始祖”的地位。对中华国度的创造者,炎黄子孙是不会去追究炎帝和黄帝当年开国的时候,曾经杀戮了多少贫民百姓。他们记住的只是他们开国的功勋。对于诗歌也是如此。《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顶礼膜拜的理由是《诗经》的开天辟地,开创性,而不是《诗经》的艺术性、深刻性。

1.诗歌图式原创(形式)
诗歌形式可以从格律、诗句的组合方式、长短、行数来区分。如七律和七绝,就是一种诗歌图式。如著名的十四行诗。诗歌图式的开创性往往被早期的诗人就完成了,后来的诗歌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但是作为一种诗歌图式的开创者,他在形式的意义上就有了价值。
我印象较深的诗歌图式原创有以写短诗闻名的山东诗人孔孚。很多评论家都习惯将孔孚的成就定在他的山水诗歌创作上。山水诗属于题材诗歌,从古到今就有人写,源头无法考证,在题材上不属于他的原创。而精短的诗歌是他的诗歌图式,具有原创性。他最短的诗歌只有两个字:《大漠落日/。他很多诗歌都是用很少的几个字,几句诗来完成的,相当凝练和优美。因此,对孔孚的诗歌原创价值评介,应该从他的诗歌图式入手,他创造了一种精短的诗歌写作方式,而这种方式,在他之前,还未有人这么做过。
当然,我们还会想到北岛的《生活》网,只有一个字。但是北岛的诗歌图式不是短诗,如果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只有一个字,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他就是一字诗的诗歌图式的开创并坚守者。事实上,如果真的有诗人是以一个字来进行写作,并且获得诗坛认可、获得成功的话,那么他也不是这个诗歌图式开创者。如果在北岛之前无人写过一字诗歌,北岛就成为这个图式的开创者。
复旦诗派的陈先发,近年获得好评的诗集《前世》中,很多首诗歌都使用了一种长句、短诗的表现方式,以此来形成一种诗歌图式识别。同是复旦青年诗人肖水最新的创作也努力在实践着一种理由古典格律图式风格诗歌表现,以此来形成一种诗歌风格。独创的诗歌图式是造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与众不同的重要手段。而我们以往的诗歌中很少关注不同诗歌图式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性的价值。更多的人是千篇一律,重复着别人的图式。从艺术的价值标准来说,越是鲜明的诗歌图式代表着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原创风格,这无疑应该成为诗歌重要的价值标准之一。


2.语言风格原创
汉语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语法、修辞、语感三方面来理解。
格律诗的语言风格和白话文肯定是不同的。朦胧诗和口语诗的语言风格也是不同的。使用语法的理性诗歌和不用语法的非理性抽象诗歌,在语言风格上肯定不同。语言风格的原创性,决定了一种诗歌形式、风格的原创,这是具有大价值的创新。只是,在鲜明风格的语言风格创新的机会很少,在整个诗歌历史上,没有几个人有此幸运。
朦胧诗的出现,在语言风格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一个封闭的时代过后,朦胧诗触动了社会的神经,精神的意义大过艺术的意义。但是朦胧诗唤醒了一代人的诗歌价值观念,唤醒了一个民族的觉悟。
语法是运用语言的规律,是语言中句子、词汇、短语的逻辑、结构特征以及构成方式。
一般诗歌的语言运用规律都是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关系来表达诗意的。即便是语法结构调整也改变不了诗歌的逻辑关系,在诗歌的理解上也不会构成太大的障碍。因此,只要是遵循现有语法的逻辑规则写的诗歌,无论是格律诗、白话诗,在语法上都是统一的。汉语语法历经几千年,形成了稳定的语法规律,尽管诗歌语法的要求不像文章那样严密,很多时候,语法要素都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其逻辑方式轻易是很难突破的。
许德民的抽象诗是突破固有语法规律的尝试。抽象诗的“字组”概念就是打破了汉语常用语法规律和词组习惯,将没有任何语法和逻辑的关系的“字”组合在一起,构成“字组”,由这些“字组”组成的分行文字,许德民称之为抽象诗。尽管,抽象诗的出现还未得到一致的认同,但是从创新的原则上看,抽象诗在语言的运用方式上是具有原创性的。
《看海在水》些蚂那蚁/造米酿红/黑宰夜行/走房提空/有水还杯//在面十埋/信小封/战冷将/南断章//候火问车恋花蝶醉/看海在水一弦影装//颤唐音诗/法怀旧无/烟吸坠/毁记孕/羽霸书
相对理性、逻辑、语法的汉语诗歌,许德民创造的抽象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的诗歌,使得在几百首不同诗歌中,很容易地就得以识别。许德民的抽象诗歌甚至不用署名,就能够区与众不同的诗歌语言风格。
极端的诗歌语言风格能够造成极端价值。而这种价值有时候不在阅读上,而在文化意义上。我们的诗歌评论和理解更多注重当下阅读快感,忽略阅读背后的文化意义,既忽略原创和重复的价值区分。很多后来者的诗歌,在语言风格和意境上完全承袭了前人的创造,且没有任何突破,因此,这样的诗歌是没有原创意义的。
在语言风格上,最重要的风格可能是通过不同的修辞来完成的,修辞是语感的技术保证。独特的修辞往往决定了诗人的语感风格,或者说,好的诗人的语感是通过修辞来完成的。
在优秀的诗人之间,诗人的语言风格是很同意区别的,这种区别性就在语言的修辞风格上,也就是语感的灵敏和个性化创造上。北岛和舒婷是同时代的诗人,但是他们的诗歌语言风格却有明显的差别。北岛的诗歌语言风格比较硬朗,意象和象征十分鲜明。而舒婷的语言风格要委婉很多。同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顾城的诗歌和杨炼的也有明显的区别。顾城的诗歌清澈,而扬炼的诗歌雄浑。海子的诗歌语言风格也比较明显,明亮而激情。昌耀诗歌的语言风格偏向理性和凝重。语言风格代表了一个诗人的个性和创作习惯,一个诗人的语言风格,具有真正的原创性,还要看这种风格在历史上是否第一次运用。我们现在的诗歌研究,还很少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个诗人的创作价值。
朦胧诗和口语诗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朦胧诗更多使用意象和象征的方法,来传达诗意。而口语诗歌就用直白的方式传达诗情,两种的语言风格很容易就区分开来。朦胧诗产生巨大的影响,并非是因为语言风格的原创性,而是朦胧诗成为了一个时代代言人,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与生命的价值观念。因此,口语诗在语言风格上也很难说是真正的原创,只是在一个封闭过后,解禁了的中国诗歌运用了更接近生活现实的口语诗方式,向世界发出了诗的声音。中国当代口语化诗歌创作的发源地在上海,王小龙就是这个语言风格最早的实践者和成名者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坚持民间立场的口语化写作者。默默也是上海口语诗歌创作有突出成就的诗人。


3.诗歌技巧的原创
意象和象征是诗歌的一个常用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意象的创新是永恒的诗歌命题。
中国可以说是意象诗发源地,元代的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通过意象组合来完成诗篇的,是纯粹的意象诗歌。这些千古名诗都是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意象基地,将山、鸟、藤、树、桥、水等意象一网打尽。说真的,在中国意象创新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在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太多了。
庞德《在地铁站内》: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是一首意象诗歌的名作。但是现在看来可能不是最好的作品,可以说是很一般的意象作品。因为人群、幽灵、湿漉漉黑色枝条花瓣这样的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意象,意象词组的选择不具有新鲜性和奇特性。但是,作为世界意象诗歌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这首诗歌奠定了意象诗派的诞生。
意象突破在当代汉语诗歌创新中是绕不过的。凡是具有震撼力的当代汉语诗歌,都可能同意象创新有关。北岛的《生活》:网。一个字的意象就象征了生活的全部,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首诗歌中,马、柴、粮食和蔬菜,这些看似普通的物象,却是以往的诗歌中很少运用的意象,因为生活中太熟悉,而很少在诗歌中出现,这也构成了一种诗意的创新。海子的诗歌中曾经反复出现“马”的意象,他喜爱骑“”进入自己理想之境,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七月不远》),”成为诗人寄托梦想的意象,成为海子人格中的一个象征。
舒婷的致橡树中的橡树是一个令人心动的爱情符号,这个爱情不仅是是男女之爱,还有对理想、信念和历史、国家的大爱包括在内,橡树成为一个有着多向度象征的意象,意象的多向度象征就成为了诗的创新。
诗歌创新在意象的选择上,如何使用创新的意象与象征,而不是习惯于常用思维,不仅取决于诗人的天赋和灵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学识和诗歌修养。我们读到到大量的平庸的诗歌,就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新意,意象陈旧老化,思想重复暗淡,给我们的诗意也是无味的。一首诗能够在人的眼睛里闪亮,很多时候,都是以创新意象来发光的,创新意象可以说是诗歌皇冠上的钻石。
诗歌技巧是一部大书,无所不包。诗歌技巧的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创新。从形式、语言、情绪、意象、节奏、结构、题材、题目,无不可以在诗歌技巧中得以呈现。
4.诗歌观念原创
诗歌观念主要涉及诗歌的社会思想、生命意识、生活情绪和人生哲学。不同思想的诗人诗歌观念是不同的。风花雪月和天荒地老的观念在诗歌表现上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它们彼此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原创与再创之分。但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将影响到诗歌的价值观念,时代特征是诗人难以避开的魔圈。
观念的原创,在诗歌原创性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朦胧诗歌的诗歌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的精神脊梁,引领着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天下为怀、理想主义的时代,也是一个诗歌提倡宏大精神和理想的时代,是诗歌的精英时代。自我价值肯定、民族脊梁和国家信念,救世心态和栋梁意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理念结晶,是朦胧诗观念的综合基础。一个曾经饱受沧桑和折磨的时代,迫切需要精神的力量鼓舞和按摩心灵,当黑暗消失在地平线上,太阳升起的地方,必然有着人们喜悦歌舞的身影。高尚的情感和人道,始终是这个精神的顶点。无论我们何时讨论诗歌精神,就是必须把握诗歌精神的实质,而不是只在精神的毛皮上轻轻摸过。
朦胧诗之后,第三代诗人的“突围”是以颠覆与消解诗歌的精英意识为旗帜的,他们的诗歌观念是回归语言,回归诗歌本体,回归生活本身。一切神圣的诗歌母体:民族、历史、使命、崇高、英雄、政治、社会被他们抛弃,他们让诗歌更多地平民化和通俗化。朦胧诗关心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发现和社会抱负,而第三代诗人关心的只是生命个体以及他们的命运。朦胧诗的观念是崇高的、救世的价值观念,第三代诗人却是崇低的、玩世的、颓废的价值观念。
从观念角度来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诗歌价值取向,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他们之间的高低,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发展是同步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诗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同社会发展发生联系在一起的。当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救世哲学成为空中楼阁的时候,逃避现实必然是一种实际的选择。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愚昧的时代,因为英雄往往诞生于愚昧。而一个开放、开化的社会,一个人人都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见解、信仰的社会是不需要再有充当救世主的英雄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的。
后来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基本上还是朦胧诗与后朦胧时代之争的延续,在诗歌价值观念上没有更新的突破。
歌功颂德是一种诗歌观念、质疑批判是一种诗歌观念、厌世撒娇是一种诗歌观念、下流无耻也是一种诗歌观念。观念的原创决定诗歌的价值。即使有的时候,道德使得我们对某些观念不屑一顾,但是从诗歌价值观念的创新性角度,即使违反了道德,但是实现了学术创新,从学术的意义上来说,还是有其值得肯定的部分。因为道德是可变的,而创新是永恒的,只要符合创新原则,可以将道德评判撇在一边。
90年代出现的下半身诗歌和垃圾诗歌,将“崇低”观念推向极端,提出的诗歌观念显然有违于当下社会道德,但是,从诗歌观念创新角度来理解,这些诗歌具有了不同以往诗歌观念。当然,这些诗歌观念究竟有多少是完全独创的,还是受到西方诗歌流派的影响,移植过来的。如果是独立的知识产权,那么,这种诗歌价值观念就是世界首创,如果只是进口的,那么他们只是在中国首先使用,属于中国再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原创。
在诗歌观念创新的判断中,我们要警惕自己的判断方式戴着有色眼镜。创新就是原创,就是突破,就是另类和不一样,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是创新,只要有创新,就有价值。这些价值可能和我们的政治、道德理念有冲突,以往一切对创新的压制都是因为这些冲突。创新就是革命,革命就是颠覆,在艺术上,一切创新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敬,任何用政治与道德的理由来加以遏止创新,都是有违人类艺术创新精神的。
5.诗歌意境原创
诗歌意境是诗歌语言的视觉和思维空间,是“象外之象”。诗歌已经有逻辑意境和非逻辑意境。逻辑意境有比较清晰的主题,往往通过哲理抒情来延伸诗意。让人在这种哲理感觉回味。非逻辑意境往往是多元主题、交叉主题的,意境空间也格外层峦叠翠,渐深渐远。
单个主题和多主题,逻辑意境和非逻辑意境,也就是诗歌语言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具象诗歌与抽象诗歌的关系。诗歌意境原创就是要求诗人不断地创新诗歌主题,不断地开辟新的诗歌语境和诗歌意境。


6.诗歌题材和题目原创
诗歌题材原创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原创。对陌生化题材的最初开发,就是诗歌题材原创。诗歌题材的独特发现和原创,就容易在诗歌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诗歌写作题材无所不包。
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行旅诗闺怨诗送别诗等。诗人很少使用一个固定的题材写作,往往是题材统吃的。现代汉语诗歌的题材比起古代来说,在重复以往题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所发展。
哲理诗、生活诗、城市诗、工业诗、农村诗、山水诗、海洋诗、新边寨诗、校园诗、爱情诗、旅游诗、海归诗、海外华人诗、军旅诗、身体诗歌等等都是当代汉语诗歌涉足的题材领域。
说起新边塞诗歌,我们就很容易想起昌耀、杨牧、周涛、彰德益。是他们在上个世纪创造了中国新边塞诗歌的辉煌。说起西部诗,我们会想到昌耀。说起红烛,我们会想起闻一多。说起雨巷,我们会想起戴望舒。说起鱼化石,我们会想起艾青。说起神女峰,我们会想起舒婷。说起黑夜,我们也许还会想起顾城的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很多诗人都有一首或者多首成名作,而这些成名作的题材或者题目就成为了这个诗人的象征。题材很可能决定一个诗人的成败。但是诗人很少在一个题材上深挖,往往是熊瞎子扳苞米,一路扫荡下去。既然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人的成名作品而记住这个诗人,为什么没有一个诗人在一个题材上精耕细作地创造自己的成名作品呢?题材创新,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拓。
自然,很多题材还可能是诗歌的禁区。比如政治题材、宗教题材、民族题材、道德题材等等,我们诗歌的创新还有很多越野障碍赛跑。
曾经有一个禁区被打破了。就是性禁区。这个诗歌题材禁区是被“下半身”诗歌打破的。说起“下半身”诗歌,我们会想起那个写了《一把好乳》的沈浩波。
下半身是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的,下半身本身没有错,用下半身题材来写作也没有错。下半身诗歌在诗歌题材上还是有突破的。问题在于,你突破了题材之后怎么写。诗歌写作是有不同层次的。你用一种简单的、初级的语言赤裸裸地写“身体诗”、“口水诗”,还自以为自己是一种突破,那是你的幼稚;你用“意淫”分行来滥竽充数,以性犯罪的幻想来冒充诗歌,那就是你欺世盗名了。
诗歌必须有诗歌固有的尊严和神圣,就如同文字和语言,是有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的,诗歌也有民歌、生活诗、学院诗歌之分。流派之间,可以互相生存,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但是不管是民歌、生活诗、口语诗还是经典诗歌,都必须经受文明社会共同价值标准的检验,这个标准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对于这种积淀,人们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就如同我们对血缘必须存在感恩,这是人类是畜类最根本的区别。
因此,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驾驭题材的诗人,用什么诗歌观念来表现。
对于下半身和垃圾诗派,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尽管进入了一个禁区,但如同小偷一样,只是胆大去偷“禁区”里的东西,并不是“潜伏”着等待解放禁区,或者让人看到禁区独特的美。因此,在观念上,他们是一个悖论,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他们在生命观念上,没有突破人自身的性歧视,没有创造高于社会道德的新的观念。但是在题材上的大胆,已经足以将他们的影响留在诗坛。
在诗歌题材这个问题上,本质上是需要诗歌一直去破“禁区”的,因为原创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冒险,冒险就是不怕“死”,就是有甘心忍受寂寞和误解心态,坚持寻找新的创新领域和实践诗歌创新。但是,当下汉语诗歌由于对诗歌创新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很多诗人都情愿挤在一起,吃着一样的快餐,在一种氛围和环境下近亲繁殖,使得原本是人尽皆的道理,一下子变的十分遥远。现在,就可以让一个或者几个题材,成为我们一生的价值追求。将一个自己喜欢并且擅长写作的题材,深深挖下去,也许,会有更多的诗人,因为此道而写出传世的名作。
诗歌题目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和灵魂。诗歌题目能够看出作者的诗歌观念、艺术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力。在很多时候只要看题目就知道一个诗人的底蕴。所以,重视诗歌的起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诗人在诗歌名字上却十分马虎,很不讲究,使得很多诗歌的名字都是重复的。作为一种价值原创,诗歌题目也尽量不应该重复。除了特别规定的同题诗,一般来说,被别的诗人反复写作过的题目,在题目上已经没有的原创性,一个真正有创作力的诗人,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诗歌在题目上和他人有过多的重复。所以,诗歌题目的原创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
7.诗歌流派原创
诗歌流派应该是以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诗歌观念、诗歌题材与诗歌价值追求为一致努力方向的诗歌群体。流派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派、江西诗派是风格比较鲜明的诗歌艺术流派。代表诗人鲁迅 冰心 朱自清)、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代表诗人:郭沫若 宗白华)、湖畔诗派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代表诗人应修人 汪静之等)、新格律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代表诗人徐志摩、孙大雨梁实秋闻一多等)、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代表诗人李金发 穆木天等)、中国现代派(表现自我,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代表诗人戴望舒 卞之琳 何其芳等)、七月诗派(对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代表诗人: 艾青 胡风 田间等)、中国新诗派(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代表诗人穆旦 杜运燮 辛笛等)、九叶诗派(九个诗人的流派。代表诗人杭约赫 辛笛 陈敬容等)、中国现实主义(运用典型化的方法描写生活的真实化本质。代表诗人李瑛 郭小川 公刘等。)、蓝星诗社(以乡土情结作为诗歌精神的创作风格。代表诗人:余光中 覃子豪。)、创世纪诗群(代表诗人:洛夫 张默 痖弦等)、
也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影响很大的诗歌流派。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诗坛风起云涌,各路诗派纷纷登台亮相,造成了很大的声势。按照一些研究者的统计,以下的诗歌流派都是30年来有一定影响的诗派。
 朦胧诗派(意象与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提供历史的见证”。代表诗人北岛舒婷杨顾城、杨)、中国新现实主义(对社会和自然忠诚的写作精神。代表诗人: 叶延滨 流沙河 傅天琳)、新边塞诗派(边塞题材诗歌。代表诗人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大学生诗派80年代大学生诗歌群体)、莽汉主义(摧毁优美、解构崇高、随意性的口语 “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 李亚伟万夏等)、整体主义(整体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存在。代表诗人: 石光华、宋渠、宋炜等)、海上诗派(上海诗歌群体。代表诗人:王寅刘漫流等。)、
 
圆明园诗派(重要的风格迥异的个性化诗歌。代表诗人: 黑大春 雪迪等。)第三代诗人(86’诗歌大展诗群代表诗人徐敬亚、默默、多多、李亚伟等)撒娇派撒娇,“温柔的反抗”。代表诗人:京不特 默默 孟浪等。他们诗群口语写作,“诗到语言为止”。代表诗人:于坚、韩东。)非非主义(“想入非非”的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代表诗人:周伦佑杨黎神性写作(理想主义和绝对宇宙精神代表诗人: 海子 骆一禾等。知识分子写作诗群(主张诗歌的社会精英意识,强调语境与活力。代表诗人西川 欧阳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口语化。代表诗人:伊沙、徐江、侯马)、第三条道路(试图以一种新的理论来介入诗歌写作。代表诗人:莫非、树才)中间代60后部分诗人群体。代表诗人安琪赵丽华)、网络诗歌(网络写作诗歌群体)、抽象诗派(非理性、非语法的字组写作。代表人物:许德民、杨小滨)、下半身写作形而下、“身体性”,代表诗人:沈浩波、尹丽川)
但是从现有的统计来看,很多所谓的诗歌流派其实只是一些志同道合人的写诗群体、沙龙。并没有一个旗帜鲜明的诗歌观念或者学术态度。比较具有诗歌流派学术特征的有朦胧诗派、撒娇派、神性写作、口语诗派、抽象诗派等,都有区别于其他诗歌流派的艺术特征。争议很大的“下半身”和“垃圾诗派”,尽管在诗歌道德上不那么高尚,但是流派特征还是明确的,有自己独立的诗歌创作趋向和纲领。
具有学术意义的诗歌流派不是沙龙与群体,而是应该有创新意义上的学术见解、创作风格、题材选择的诗歌。中国诗坛在诗歌风格原创的意识不是很强,很多学习诗歌创作的人都不懂什么是原创,什么是诗歌价值,很多人诗歌创作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结果一辈子也没有走出模仿的风格。
当代诗歌千人一面”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所谓“千人一面”就是诗歌形式、语言风格、题材题目都有相似性,很多诗歌都看不到个人的风格。缺少创新意识是主要的原因。所以,中国当代诗人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真正能够在诗歌的外形和内涵上独具一格。这也是中国诗歌千百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诗人都趋向模仿化的诗歌风格,近亲繁殖现象很严重。尤其是一个流派中的诗人,往往会因为彼此模仿而变得大同小异,因而使得诗歌丧失独创性而沦为平庸。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在诗歌的价值标准上,有严格的要求,在普及诗歌理念的时代,起点低没有关系,但是台阶一定要高,绝不能够降低诗歌艺术的门槛,让真正具有独特创新、有突破的诗歌能够以学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理论上也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要回答什么是诗歌真正的价值,诗歌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关系,诗歌和语言的关系,诗歌和形式技巧的关系,诗歌与意境与思想的关系等等。要大力宣传诗歌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是有门槛的,业余爱好和专业创作的区别何在?卡拉OK与专业歌手的距离在哪里?要使大家都明白,在不同的艺术层次上,好的标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标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相对是因为标准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绝对是因为:即使变化了的标准,也是标准,新的标准会不断出现。只要有艺术存在,就会有艺术的价值标准。那种用“艺术不应该有标准”来为自己艺术辩护的人,多半是出于心虚,要不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艺术。
8诗歌创新与诗歌审美
诗歌图式、语言风格、诗歌技巧、诗歌观念、诗歌题材和题目、诗歌流派等创新因素与诗歌审美有着重要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创新是审美的基础,没有创新的诗歌就丧失了更新的审美。所以,在诗歌的价值体系中,创新是首要的,只有具有创新价值的诗歌,才可能是审美的,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诗歌审美是很丰富的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诗歌审美的很多向度是建立在诗歌创新的基础上的。形式变幻莫测、语言别致新颖、意象奇巧诡异、语感空灵敏锐、象征多义繁复、节奏明快多变等等,都与诗歌创新有关。


9.诗歌审美与诗歌精致
诗歌的审美除了各种诗歌创新以外,重要的还有诗歌创作的精致性。“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名句,也是中国诗歌精致性最早的论述之一。前人在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个不断构思和完善的过程,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琢磨。好作品是千锤百炼的。当然,灵感突发、文思泉涌、神来之笔的诗歌创作时机也是可能的。但是,诗情瀑泻过后,更多的时候都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必须有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艺术精神和态度,什么是精致品质。只有精益求精的艺术,才可能千古流传。
诗歌的精致性。构思、结构、节奏、文字的准确性和弹性,可塑性,语言的张力,美感程度,等等都是构成这个诗歌精致性的艺术向度。诗歌的艺术性重要因素在于诗歌的精致性。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标准至今也没有过时,仍然有积极意义,仍然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当下的很多诗歌都离这个标准很远,泥沙俱下,原生态有余,精致性不够,显得很粗糙,这是当代艺术也是当代诗歌的一个通病,自以为观念和思想可以超越一切,自以为情绪就是艺术,分行的句子就是好诗,其实是一种无知。
网络时代,是诗歌大普及、大跃进的时代,客观上促进了诗歌的普及化和发展。但是,诗歌没有门槛,使得口水诗泛滥成灾,平庸与模仿之作盛行,诗歌写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卡拉OK的业余水平,由于缺少必要的语言训练和价值观念,作者也没有自我检测的能力,在泛滥诗情的狂自尊大中,生产出大量的诗歌废品或者是“流行垃圾食品”,这些写作者往往有很大的热情,有众人抱团取暖的习惯,互相壮胆甚至互相吹捧,以人多势众来赢得名声,其结果是混淆了诗歌的价值标准,以讹传讹,败坏诗歌的声誉。
当下诗歌处在边缘时刻,是破罐子破摔,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还是让诗歌重新回到历代文人的“游戏规则”中来,统一对诗歌艺术的理解,认识必要的、动态的诗歌价值标准,在普及诗歌的同时,也必须普及诗歌的价值理念和语言技巧要求,让学习诗歌创作的新人都能够了解艺术的创作规律,了解“卡拉OK”和原创诗歌的区别,了解诗歌艺术原创、审美与精致性的标准的内涵,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当代意义。这是整个诗歌界所必须共同思考和面对的。
10.诗歌原创与诗歌精神
诗歌原创本身就是一种诗歌精神。创造与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精神,也是人类生命的精神。
除此以外,诗歌精神还应该包括诗歌理想、诗歌品格、诗歌意境和诗歌意志,也可以说是诗歌的精、气、神。精为精神、气为气质与气势、神为灵魂。诗歌的精神、气质与灵魂是优秀诗歌所必须具有的内涵。
精神包括宏大的历史、民族、文化精神,也包括生命、生活、生存的精神。精神有一个高度、厚度、宽度的比较,有一个文化意识观念与思想的深度,要抵达这个深度,和诗人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有关系。和诗人的文化、修养、学问有关系。一个没有当代文化意识,没有对生命精神的深刻理解,没有文学与生命的涵养,要写出具有超越性的诗歌的可能性是非常少的。
诗歌的气质可以体现为一种诗的性格,体现的是一个诗人的人格。包括把握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的独特性和智慧性,诗歌气质与诗人的修养和学识有关,是建立在诗人的生命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意识之上的胸怀与远见,其深层的意境是生命价值观念。
诗歌的灵魂是诗人之魂,体现一个诗人在生命中站立的高度和把握生命意识的深度。没有灵魂的诗歌无异于是诗歌的行尸走肉。当我们创作诗歌与审美诗歌时,都受到自己生命之魂的对比和选择。所以,诗歌之魂是一个诗人和他所创作的诗歌的最高境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雄浑高古豪放是诗歌精神冲淡纤穠典雅洗炼绮丽自然含蓄缜密飘逸是诗歌气质,而沉著劲健疏野清奇悲慨旷达则是诗歌之魂。精、气、神作为一种生命境界,与诗歌境界具有共同的脉搏与呼吸。
10.结束语
诗人也是一个职业,是职业就有职业“技术”,写诗也是需要职业技术的,而且还是复杂而讲究的职业技术。一个没有经过职业训练的人不是不可以写诗,如同一个没有学过音乐的人也会唱歌一样,唱歌有原生态,写诗也有原生态,但是诗歌的原生态比唱歌要难,因为声音的天赋比语言的天赋容易表现,文盲也可以有很好的嗓音,而文盲却不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因为语言天赋的开发需要时间和努力。因此,写诗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就的工作。
一个诗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天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需要的是坚持,是不断地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人文意识、思维向度、生命境界和语言技巧,让自己的天赋不断地发现和挖掘,让天赋更具有生命力。一个诗人的天赋除了聪明、能力、和努力有关以外,还有一种天赋是和性格一样,具有血缘性的基因密码,那么这样的天赋就是不是人人可以模仿和复制的,这样的天赋就是一个诗人的天才,而天才是不多的。我们可以在正常的智商和勤商基础上,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诗人的理想,但是,要成为一个大诗人,成为一个同时代诗人的佼佼者,那只有天才才可以做到。天才还必须加上机遇和偶然。
所以,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是罕见的。现在有很多诗歌史的版本,有很多选择代表性诗人的途径和方法。也有很多凭着人多势众就在各种媒体和平台吆五喝六自吹自擂的诗人,都试图在中国诗歌史上获得一席之地。且不说“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生死观念,即便是中国人崇尚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你想青史留名,在一个时代的诗歌价值标准没有得到历史和学术的检验之前,在那些已经坐上了诗歌史排座的诗人的诗歌没有经过科学的价值体系识别之前,历史只是任人打扮或者自我包装的木偶,不具有真实的意义,不必太在意。
在意的应该是真才实学,应该是诗歌的实力和价值。因此,注重诗歌的价值标准,在心中筑起一道区分“好诗、坏诗”的堤坝,并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才是一个诗人的天职。
诗歌的价值标准(好坏标准),应该是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就是在诗歌的原创性(图式、语言、技巧、观念、意识、题材、题目等)、诗歌的审美性(风格、品质、语言张力、诗意内涵、复合语感与意境,深度和广度、新奇与幻想、语境的丰富与多元性等)、诗歌的精致性(语言的精简、纯粹、节奏的把握、语感准确与模糊的拿捏、语义空间的精心构造、诗意的精心提炼等)、诗歌的精神(气质、灵魂、历史感、人类感、生命感、人性意识、生命本体性、乐观精神、积极性、浩然正气等)等基础上的综合。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钻石,是用来承载、传递人类情感与灵魂的方舟,人类在自己的金字塔上,刻下的箴言,就是诗歌。对诗歌应该有一份神圣和敬畏,如同我们面对自己的母语,那是人类血缘的魅射,是我们生命的密码所能够赋予的使命,我们为诗而生存,为诗而死亡,我们的拥有,才具有价值,才具有诗意。
2010.3.16




《中国诗歌观察·标题版》
主编:铁舞 
编辑:eagle
出品: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机构支持:
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
社群支持:
上海城市诗人社
中国诗坛作品与新闻众议院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