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的父母必定先软化自己,再塑造孩子

 新用户4169eMl8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01

我国首份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部门联合发布。

这份报告覆盖20万余名中小学生、3万余名教师,真实地呈现家庭教育存在的“痛点”、为推动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该报告显示,“13.3% 的四年级学生和 10.8%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我做错事时,家长总是不听解释就批评我”,10.7% 的四年级学生和8.2%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认真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15.4% 的四年级学生和 9.9%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认真听我把话讲完,总是打断我”,17.4% 的四年级学生和 14.4%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当我和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我表达自己的观点”,19.3% 的四年级学生和 18.8% 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要求我做某件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会向我耐心说明理由”。



(摘自“中国网教育频道”,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ug7zQaSkCWyeTx3tfJdvg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孩子不仅满足生存和安全的初级需求,还追求尊重等中级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就像调查报告中所说的一样,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完全不听孩子解释,或者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就打断,当孩子等观点与自己的不同时,不允许孩子发表意见。

我在知乎上搜“你认为父母了解你吗”,发现不少网友认为父母并不了他们,认为父母自以为是、没耐心。




也就是说,相当部分孩子眼中的父母是专制、粗暴、武断、没有耐心、不尊重孩子的人。





02

昨天,女儿自己早起了一个小时读语文和英语,我还在睡梦中。紧接着,我听到她用学习机玩“送小鸟回家”的消除生字的游戏。我感到有点意外,因此此前我几乎每天都催她早读,催她消除生字,甚至连计划都帮她做好了,她依然执行力不足。

不一会,女儿进房间跟我说:“妈妈,我今天早读了,还消除了生字。”我边起床边夸她:“你今天表现真不错,奖你一朵小红花。”刚说完,就听到老公说:“你一大早起来应该读书,而不是玩游戏!”女儿就急了,激动地大叫:“这不是游戏!不是游戏!不是游戏!”我对老公说:“你没有了解清楚就不要乱说。你都没有听平板里问的是什么问题,就在那说。谁说学习一定要正襟危坐的?你应该看到她今天已经有很大进步了,至少自己主动早读了。不要老是用旧观念去要求孩子学习。”老公很生气,说:“怎么每次我一管她学习你就反对?我的是旧观念,你的是新观念?以后我不管了。”说着,他跑去蹲厕所。




等他出来后,我跟他说:“送小鸟回家(生字本)是一个学习类的游戏,它会问那个字的拼音是什么,或者部首是什么,或者有多少画。这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习生字,很好的。”

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孩子只喜欢和家中某一个固定的人交流,这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喜欢与善于倾听的人交流。如果他只喜欢和妈妈交流,则说明妈妈善于倾听。同理,如果他喜欢和爸爸或者爷爷奶奶交流,则说明他们更善于倾听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当孩子不喜欢和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

我们有没有耐心观察过孩子做的事情?

我们有没有耐心了解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有没有用心倾听过孩子跟我们分享的事情?




03

黑龙江广播电视高级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徐婧英老师在《高情商养育》里提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犯这些错误:

(1)事前警告,事后不惩戒

比如,跟孩子说好了写完作业再带他去游乐场。可是孩子就是不写作业,央求了半天要去游乐场了,父母也不当回事,心一软就带孩子去了。

很多时候,孩子会发现父母只是口头上吓吓他,并不是真的惩罚他。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父母的话不用当真。长此以往,不利于父母树立威信,也不好给孩子立规矩。当孩子 不听话的次数多到父母忍无可忍的时候,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却没有想到出尔反尔的是自己。



(2)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

比如,饭前不允许孩子吃零食,今天不允许,明天也不允许。别孩子央求或者自己图省事就让孩子吃。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利于教养规则的确立。

(3)耐心不够,急于求成

我认为,许多父母最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在这一点上我也做得不好。

像前文提到的,如果我老公认真了解过步步高家教机里的“生字本”,并且知道里面有一个送小鸟回家的消除生字的游戏,就不会想当然地指责孩子没有好好学习,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那么,在育儿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呢?

徐婧英老师已经在《高情商养育》里给出了解决办法,我比较赞同。

1.倾听孩子的心声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这样一个情节:



池塘底男子寄宿学校丢了十万法朗,校长哈桑认定是蒙丹偷的,而把他送进了监狱。后来,马桑大叔在厕所的一块砖下面发现了郭邦的口琴和丢失的十万法朗,并把这个事情告诉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立即向校长举报郭邦,而是找郭邦单独谈话。




马修:“你这是怎么了?你要拿这些钱做什么?”

郭邦:“如果我告诉你,你不会告诉别人?”

马修:“不会,我发誓。”

郭邦:“我想存钱买……”

马修:“买什么?”

郭邦:“一个热气球。”

马修得知郭邦偷偷钱的原因后,没有责备他,更没有告发他,因为他知道郭邦的愿望就是想要有一个热气球,只是实现的方式错误。

同样是偷钱,云南12岁的小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因偷钱被父亲抽打浑身是伤,不仅如此,男孩还被他父亲并脱光衣服,并用皮绳绑着双手栓在摩托车上游街示众。



马修用他的耐心和倾听,了解郭邦偷钱的原因,并没有急于下结论“郭邦是个坏孩子”,也没有责骂或者体罚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修始终尊重郭邦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小明的父亲完全不顾及小明的自尊,不仅脱光孩子的衣服,还拉他游街,这让孩子如何做人?即使他惩罚小明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这样的惩罚方式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让孩子认为错也错了,父亲也罚了,所以两清了。但是真的两清了吗?清不了,因为伤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

小明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不带情绪地,温和地问问孩子为什么偷钱,为什么不问父母要而选择偷。徐婧英老师指出,就算看穿了孩子也要装迟钝,尽量从善意的角度去诠释。这样,孩子明知自己做错却没有被罚,会产生内疚、自责和不安,进而开始自省意识,约束以后的行为。

徐婧英在书里说: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听孩子的话。”家长要反思,和孩子相处,是不是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稍有不顺意,就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2.不要“当面教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许多家长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责骂孩子。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将孩子推离了父母。

徐婧英老师在《高情商养育》里指出,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遭受体罚、语言暴力,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从而使智商下降(主要为儿童)、减弱自控力,增加孩子的攻击倾向、反社会人格、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上瘾以及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上海17岁男孩与母亲争吵后跳下高架桥;内蒙古20岁女孩因玩手机被母亲责骂翻护栏跳河轻生,即使此前有人劝说,她依然决然地跳下去?

当我们在孩子心理脆弱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他们或许已经长期遭受家人的语言暴力呢?我们看到的那一幕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在此之前的稻草早已将骆驼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孩子的自尊得不到体现,存在的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那么,或许死才能引起父母的重视吧。这就是他们宁愿选择轻生也不愿意继续活着的根本原因。

别总怪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实际上是我们亲手一步步剥夺了孩子想亲近我们的机会。



3.多些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耐心是最有用的美德。一个有耐心的家长,面对孩子,常常保持冷静,并做出理智的思考和行动。

我认为,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像《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那样,耐心的引导孩子、倾听孩子内心,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骂、责备孩子。

孩子不会因为我们的打骂而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是因为我们的尊重、理解和耐心倾听而成长为我们期望的样子。

许婧英老师在《高情商养育》里说:“优秀的父母必定先软化自己,再塑造孩子,努力变得温暖强大。”

我深以为然。

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