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或是重复引用历代文献者,无提出自己思路者不纳入引用。排除只描述单纯的汗、出汗而无明显表达症状或证候者。以断代史为分类标准,将文献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朝时期以及清朝时期,对于各个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及整理。 2.2文献挖掘结果 2.2.1隋唐时期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9)认为虚劳可导致阳气虚引起的汗出,虽无自汗之说但有自汗之意。"诸阳主表,在于肤膝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人以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津液行于膝理。若劳伤损动,阳气外虚,膝理开,血气衰弱,故津液泄越,令多汗也。"书中认为不论自汗、盗汗皆因阳虚所造成,而盗汗出现脉虚弱细微是因为阳虚导致亡津液而产生,其立意和后世医家认为的盗汗起于阴虚有类似但不相同之处。 2.2.2金元时期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自汗的成因为阳明病湿胜所造成,提出以 调卫汤(苏木、红花、猪苓、麦门冬、生地黄、半夏、生黄芩、生甘草、当归梢、羌活、麻黄根、黄耆、五味子)治疗; 在《兰室秘藏·自汗门》中提出盗汗用当归六黄汤。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明确提出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四类。 自汗分为风邪表虚引起的,方用桂枝汤;暑邪干卫所造成的汗出,方用白虎汤;湿邪干卫引起的汗出用白虎汤加苍术;风湿自汗则用葳蕤汤。 头汗出可分为里虚表实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纯阴结用大柴胡汤;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瘀热在里用茵陈五苓散(类似黄汗但无黄汗之名);胸胃之邪以栀子豆豉汤治之;水结胸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手足汗分为热聚于胃及寒中于胃但无具体方药; 在《丹溪心法》5提出了自汗、盗汗及心汗三类, 自汗用玉屏风散、大补黄芪汤;若湿胜用调卫汤:火气上蒸胃中之湿则使用凉膈散。盗汗若血虚、阴虚使用当归六黄汤、四物汤加黄柏;阳虚者心虚则以敛心气、益肾水为法方用正气汤;荣卫不调以麦煎散治之;虚者用黄芪六一汤。心汗则使用艾煎调茯苓末;搜集宋金元时期东垣和丹溪的文献将汗证分为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心汗等5类。 2.2.3明清时期 中医认为血汗同源,孙一奎《医旨绪余》)中提出论汗不可纯作血,当以气为妥,且五脏皆有汗;孙文胤《丹台玉案·盗汗自汗》中提出自汗、盗汗、盗 汗自汗。盗汗因心神不守所造成用敛汗育心汤;自汗因肺气不收造成,用镇元饮。若盗汗自汗则用当归六黄汤:孙志宏在《简明医毅》10]中提出自汗及盗汗两类,在自汗中又提及头汗及心汗,盗汗中提及阴汗及脚汗; 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虚损门》]中提出心汗一词,将自汗分为伤风伤暑、伤寒伤湿,提出 表虚用黄芪建中汤、黄芪六一汤或玉屏风散,冷汗痰证则用七气汤,心汗用艾汤调茯苓末,盗汗(寝汗)则使用青桑末米饮汤调;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汗证》1671中提出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将汗证分为阳证、阴证及湿证。阳盛阴虚用当归六黄汤、保阴煎;有微火而不甚使用一阴煎;心火不宁者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或生脉散;血热者用正气汤、黄芩芍药汤、清化饮。气虚而火未衰用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湿证可分为热湿胜者用前阳证之法;寒湿胜者用前阴证之法;龚廷贤在《万病回春·汗证》(中提出盗汗、自汗、自汗盗汗、心汗、头汗及黄汗等六种。提出 心汗者用茯苓补心汤(茯苓、人参、白术当归、生地黄、酸枣仁、白芍、麦门冬、陈皮、黄连、辰砂、甘草)。头汗则用茵陈汤、五苓散。黄汗用二仙酒;虞传在《医学正传》61中提出盗汗、自汗及饮酒中风多汗,饮酒中风多汗用白术散:唐容川在《医学见能》提出有自汗盗汗伤风造成的多汗症。伤风之外证用防风和营汤,自汗因阳虚用参芪术附汤;何其伟在《医学妙谛·汗症章》只提到自汗,以证候分析证治,卫阳虚用真武汤、玉屏风散。营卫虚(自汗)用黄芪建中汤加防风根。劳伤心神用生脉散、四君子汤。胃阴虚用人参、茯神、枣仁、白芍、炙草、龙骨;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编》中分为盗汗、自汗、自汗盗汗及中暑症,盗汗为心火衰用归脾汤,自汗因肺气大虚用黄芪汤,自汗盗汗为肾经不足用六味地黄丸,中暑症用白虎汤或东垣清暑益气;张璐在《张氏医通·汗门》(]分为盗汗、自汗、阴盛格阳、食则汗出、心汗、头汗、手足汗、阴汗及半身汗出等9类。 伤寒阳明少阳证用柴胡、葛根,阳虚自汗用黄芪建中汤,脾中之阳衰微用术附汤,营血不足用黄芪建中加当归,卫外之阳不固用芪附汤,肾中阳浮用参附汤。风邪干卫用桂枝汤、小建中汤,阴盛格阳用真武汤冷服:食则汗出则先宜五苓散热服取汗,后与黄芪建中加白术、泽泻。心汗用归脾汤倍黄芪加生脉散加当归、枣仁。头汗为湿热上蒸,用五苓散加茵陈。蓄血结于胃口用犀角地黄汤,瘀蓄膀胱用桃核承气汤,少阳证用小柴胡加桂枝、苓、术。 手足汗为脾胃湿蒸,热用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用理中汤加乌梅,阴汗则为下焦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半身汗出为气血不充,内挟寒饮用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大建中行经豁痰药治之; 何梦瑶在《医骗》""中亦将多汗症分为自汗与盗汗, 自汗若为热用凉膈散、白虎汤,气虚用生脉散、补中益气汤,血虚者用六黄汤加地骨皮,血气并虚用黄芪建中汤,外畏寒而内实热用防风汤,湿痰用益胃散,虚劳盗汗者用青蒿散,肝火盗汗用当归龙荟丸,心虚热用酸枣仁汤,心实热用当 归六黄汤; 林佩琴《类证治裁·汗症论治》42提出五脏汗, 胃热用二甘汤或牡白散;肺虚用玉屏风散;心虚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肾虚用六味丸、还少丹;肝脾虚用三阴煎;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提到自汗、盗汗、头汗。自汗有风伤卫、热邪传里、中暑、中寒冷汗、阳明腑病。盗汗为伤寒邪客少阳。头汗为、瘀血、发黄、水气;程杏轩在《医述》中分自汗、盗汗、头汗3类。自汗可因伤风、伤湿、中暑、湿温、风温、霍乱、阳明、阴虚、亡阳造成。盗汗可为阴虚、邪在半表半里。头汗可因寒湿客搏经络、热入血室、邪客胸中、水结胸、阳微结、邪风火热熏灼上炎; 冯楚瞻在《冯氏锦囊秘录》4提出自汗盗汗为脾肺虚弱用调中益气汤,心汗用人参当归猪心汤;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提到肾虚不足自汗者用参附汤;卫阳虚用芪附汤,脾阳虚而挟湿用术附汤,阳虚者用玉屏风散; 吴谦《医宗金鉴·汗证门》4"提出阳明里实自汗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心虚盗汗用酸枣仁汤,心热用当归六黄汤; 吴澄《不居集》)以五脏汗立论。肺虚、脾肺虚用人参养荣汤、大补黄芪汤,脾虚、脾气虚用理脾阴正方(人参、紫河车、白芍、山药、扁豆、茯苓、橘红、甘草、莲子、荷叶、老米),脾阴血虚用理脾益营汤(何首乌、海参、莲子、黑豆、山药、扁豆),肾虚用大菟丝子丸,心虚为心脾不足用资成汤(人参、山药、莲子、扁豆、甘草、橘红、蓿香、茯神、白芍、丹参),心气虚则用养心汤;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149]提出五脏汗、进食汗出、额汗、手足汗、两腋汗、阴囊汗、黄汗、盗汗等9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汗》""中提及:"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如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仲景有黄芪建中汤,先贤有玉屏风散;如阴虚有火,盗汗发热者,先贤有当归六黄汤、柏子仁丸;如劳伤心神,气热汗泄者,先生用生脉四君子汤,如营卫虚而汗出者,宗仲景黄芪建中汤及辛甘化风法;如卫阳虚而汗出者,用玉屏风散、芪附汤、真武汤及甘麦大枣汤。"总结先贤认识,提出心肾虚损为多汗症的根本病机。 其中明朝文献中对汗证进行分类,提出有盗汗、自汗、自汗盗汗、心汗、头汗、黄汗、阴汗、脚汗等8类。搜集清朝文献对汗证进行分类,提出有盗汗、自汗、自汗盗汗、心汗、五脏汗、头汗、黄汗、半身汗出、阴汗、进食汗出、手足汗、两腋汗等12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多汗症诊治方面,不仅有详尽细致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方药资料,同时也体现出多汗症演变之复杂性和临床的多样化。通过探究中医多汗症诊治的渊源及各朝代医家对多汗症的论述,对多汗症的病因病机诊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66 64 |
|